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保险公司外勤员工教育培训理念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保险产业发展形势的不断转变,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使得人力资源的管控体系也需要进行对应性的调整,在创新培训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优化员工教育模式,为现代保险企业的长效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当前外勤员工实际培训活动面临的教育形式滞后、培训指导思维僵化、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应站在长效发展战略的层面,通过培训理念、技术与制度等方面的创新,组建更高素质的外勤业务团队,全面提升保险企业效益价值的综合创造能力。
经济产业格局优化调整背景下,保险企业业务发展形势与经营管理制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呈现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保险业务的从业人员数量也不断增长,而保险业务销售团队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险销售额。新时期,为有效提升保险用户的服务体验,加强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投入、结合保险业务发展需求转变外勤培训理念势在必行。
一、保险外勤培训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培训指导思想存在滞后性保险企业在制定培训规划时,应将企业长效发展目标作为指导,结合现代保险市场的竞争与发展需求,细化培训工作内容。然而,从培训活动的实践调查来看,尽管对不同业务范围、职业发展的员工群体采用了不同的培训形式,但存在培训活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将外勤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无法将培训制度融入公司文化之中。基于该种指导理念,企业往往将培训重点放在基层职工群体上,对管理层、决策层思想意识的价值引导有所忽视,不利于培训资源的深度整合,教育管理的改革目标也难以实现。
(二)培训项目的监督与评价机制不健全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周期性的工作,因此,为保证培训效果,不仅应加强培训结果的考核与评估,同时,还应注重过程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但现阶段,在保险企业的实际培训工作中,管理人员更重视培训目标的完成度,对于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而部分保险公司在推行绩效考核工作时,由于监督权责划分不明确,培训规划缺乏针对性,往往存在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但培训结果却差强人意的情况,不仅无法保证外勤教育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资源的浪费。
(三)培训模式相对滞后保险企业在开展实际培训工作时,应与市场发展形势紧密结合,结合外勤业务的实际需求,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管理。但从当前阶段保险公司的实际职工培训状况来看,存在培训模式单一化、理论化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的业务培训系统相对滞后,培训规划理论内容多于实践经验讲解,培训模式呆板、僵化,使得外勤人员即使经过培训,面临突发状况或客户问题时,仍旧存在手忙脚乱、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另一方面,保险业务培训讲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部分外勤培训讲师本身缺乏业务经验,甚至很多是刚刚毕业的年轻学生,没有经过严格训练,讲师队伍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营销水平有高有低,教育引导能力有待提升,对于外勤员工的培训缺乏专业性、实践性。
二、保险公司优化培训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培训体系更系统培训作为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让新员工快速上手、让老员工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的同时,也从侧面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当前,保险行业的大部分企业针对员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业务岗位,提供的培训方案也存在差异性。在开展实际培训工作时,针对外勤、销售、后勤、文书等工作岗位提供的培训项目,包括技能培训、生涯规划、管理培训等方面的内容,相对于过去的培训活动,内容细化,教育更具针对性。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内容,员工的归属感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整体发展的凝聚力,能够面向社会群体提供更高效、便捷的保险服务。
(二)拓展了培训途径保险企业培训理念的不断转变,也为培训体系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网络保险成为企业开展培训活动的重要平台。网络时代,知识信息作为重要的资源,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技术,企业可以及时共享、交互信息资源,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打破原有保险培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拓展了培训途径。此外,外勤员工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寻找网络资源,提升了培训的效率,通过网络指导、答疑,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为保险业务的高效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有利于提升培训队伍的专业水平现阶段,保险公司在开展培训工作时,普遍采用内部人才培训的形式。由于保险外勤业务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业务项目、客户群体等工作内容的不同,培养专业人才进行内部员工培训课程的讲授,在有效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提升员工自身的价值。保险产业发展结构的不断优化,培训理念的逐步创新,对现代保险培训机制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占据保险市场较大份额的企业已经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成为独立的项目,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的重要环节,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稳定、良性的循环,对于保险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四)为自主培训课程的研发提供助力现代经济产业发展呈现国际化、一体化的特征,保险市场的竞争环境愈发复杂,为保证公司的竞争优势,保险企业应结合保险行业的发展形势,构建起自主培训研发体系,找准新时期市场定位,不断优化培训机制,有针对性的开发技能培训课程,在加强培训设施、师资等方面投入的基础上,深入研发课程体系,打造集培训、管理、研发为一体的员工培训系统,为保险行业的稳健、良性发展注入动力。
三、全面提升保险企业职工培训管理质效的实践路径
(一)统筹全局,转变外勤培训管理理念知识时代,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长效发展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不再局限于经营方式、成本控制等内容,企业职工的技能、知识、经验等成为经济资本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制定培训规划时,一方面,保险企业应将培训体系的改革上升到战略层面,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出发,重视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与配置工作。新时期,人才的竞争成为保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时,应统一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与职工个人发展目标,注重职工个人价值的开发;另一方面,培训作为人力资本增值的直接途径,如果企业重视员工的开发培训,在员工知识、技能培训上投资越多,企业获利的机会越多。为此,保险企业应结合知识经济时代保险企业发展的特点,根据外勤业务的需求,创建学习型培训机制,重视人力资源的综合配置工作。在开展实际教育培训活动时,应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转变原有的灌输式、单向性课程讲解模式,采用小组学习、知识竞赛、工作评比等活动模式,调动外勤人员参与培训项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现代培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夯实基础。
(二)从长效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度整合企业培训资源新常态发展形势下,企业为获取长效发展效益,应逐步对原有的管理机制进行调整,结合现代管理思想,不仅应注重刚性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同时,还应融合柔性管理思想,探索教育培训的新路径。信息的技术快速革新,使得社会发展迈入转型的关键时期,知识的创造、物化、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只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使员工更快的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为保险企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为此,企业必须加强职工群体专业培训投入,首先,在制定培训的长期计划时,应以知识和技能培训为重点,倡导理性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员工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构建起长效性、持续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其次,企业应结合培训管理的目标与需求,合理配置教育培训的资源,在逐步落实教育管理战略目标的过程中,高效利用培训成本;第三,保险公司应对配套的监督与保障机制进行调整,将培训活动的效果与绩效考核进行有效对接。在培训监督体系建设方面,企业应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明确培训监督的范围与权责,构建动态化的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培训目标的有效落实。
(三)创新保险外勤业务培训模式当前,保险外勤人员在进行业务工作时,需要结合保险业务具体内容进行。为此,在构建培训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应及时对培训内容进行更新,满足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讲,培训讲师可以采用同步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升培训活动的专业性与实效性。同步式模式强调学习与实践相同步,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理论,可以加倍提升学习效率,培训现场与外勤现场相结合,模拟不同外勤工作场景,鼓励职工亲身参与、积极表现,通过相关工作现场的创建,为职工实践经验的积累提供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培训讲师主要发挥引领、指导作用,让员工主动表现自己,结合指导内容,锻炼业务能力。与此同时,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时,为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保险公司应积极引进现代职业培训技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移动终端等技术,创新培训形式,鼓励职工主动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如,培训师可以通过QQ、微信、APP等程序,向学员分享外勤业务相关工作视频、资料与保险项目信息等,为职工自主学习、巩固练习提供资料。总之,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保险企业发展环境与内部经营需求发生了持续性变化,为有效保持企业发展优势,围绕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对人力培训机制进行优化调整势在必行。知识时代,保险企业在推进教育培训体系改革进程时,应以职工差异化发展需求为基础,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综合配置理念,深化外勤培训管理制度的创新,通过组织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活动、深度整合教育资源等形式,为保险企业的长效、稳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书彤.保险公司员工教育培训策略探讨[J].商情,2019(17):142.
[2]范笑语.保险企业员工培训体系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337(20):83.
[3]祁文雯,胡聪.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提升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
[4]许倩楠,陈宜斐.创新培训理念提升人力资源利用[J].环球市场,2019(15):40.
[5]陈梅良.新时期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与创新[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8,260(11):52-54.
作者:周嘉莹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