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淮剧旦角表演和声腔艺术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淮剧,又被称之为淮戏,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随着我国地方戏曲艺术不断发展,淮剧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融合了江淮地区本土戏曲文化,也借鉴了先进的表演技术,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特征,展现了淮剧的多样化艺术特点。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淮剧艺术,本文针对淮剧旦角的表演和声腔艺术进行深入探究,从戏曲特征、剧种特征和人物特征三方面阐述了淮剧旦角表演的基本特征,对淮剧声腔艺术展开深层次的研究,旨在突出淮剧表演的地区特色和表现力,促进我国戏曲艺术创新发展。
【关键词】淮剧旦角表演;人物塑造;声腔艺术
淮剧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表演艺术作为支撑,倘若淮剧没有了表演艺术特色,也就失去了舞台表演的灵魂,仅靠纯表演来演绎剧本内容,难以展现出淮剧的独特魅力。就这一点而言,与西方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戏曲将表演作为中心,认为表演在整个舞台艺术中占据重要位置,而西方戏剧虽然也重视表演艺术,但并未将表演视为唯一。表演始终受时代美学观点的支配,新时期中国淮剧艺术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应明确东西文化的差异,重视对淮剧旦角表演形式和声腔艺术的深入挖掘,凸显艺术个性,推动戏曲文化在发展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一、淮剧旦角表演特征
(一)戏曲特性
中国戏曲表演形式与西方戏曲表演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国内戏曲艺术更多的是讲求艺术的写意性,这也是二者的最大区别。特别是在古代美学发展中,传统美学更为注重作品的写意性,国外作品通常采用写实的方法,使得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戏曲表演中,国内戏曲艺术家通常以夸张的表演形式,将写意手法转化为抽象的想象,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戏曲表演增添魅力。而表演者在舞台动作设计和戏曲表演场景布置中也大多采用虚拟的方式,在现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想象,将超越现实的幻想与戏曲的真实表演相结合,让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难以呈现出来的人物剧情展现在戏曲舞台上,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这种表演思想也对淮剧旦角表演带来一定的影响,关于淮剧旦角表演,应抓住表演的夸张化、虚拟化和歌舞化等特点。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1]不难看出,民族写意风格成就了戏曲的发展,而戏曲的发展也推动了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创新,淮剧作为戏曲的重要分支,其旦角表演也要抓住戏曲的特性,体现出写意性的精髓,展现我国淮剧表演别具一格的风采。
(二)剧种特性
淮剧旦角的表演特征除了戏曲特性和人物特性,还包括剧种特性,通常来讲,戏曲演员在拿到剧本的第一时间,就应该熟读剧本,根据不同剧种和剧目主题,深入挖掘剧本故事情节及人物角色特点,尤其在登台表演时,更要突出剧本本身的特性,如此才能呈现出最佳的舞台表演效果。淮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类型之一,也是地方知名的戏曲,尤其在江淮地区,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有着“淮海小戏”之称的淮剧,自然也有南北派别之分,不同派别的淮剧在旦角表演和声腔艺术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区别。南派淮剧的音调主要延续传统淮剧细腻委婉的风格,从声腔构建方面来看,主要沿着“自由调”曲牌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而北派淮剧的乡土气息浓厚,弥漫着田园气息,较南派淮剧相比,北派淮剧表演更加自然洒脱,其声腔多数是在“淮调”和“拉调”曲牌的音乐框架上进行调整和衍变而来的。最早的淮剧是在清朝末期产生的,在当时多是采用地摊表演的形式,经过大量的戏曲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使得淮剧由地摊音乐发展为舞台剧。淮剧的曲调质朴优美,常使用“拉魂腔”,以三拔子为伴奏乐器,来展现淮剧表演的独特性。此外,淮剧的剧目也多以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这与淮剧的发展史有着极大的关系,如类似《打金枝》《白虎堂》等传统戏,在保留传统戏曲艺术特色的同时,现代淮剧在表演中也融入了新时代元素,在原有戏曲曲调和表演形式基础上进行编演,创作出了大量的现代戏,如“十里好风光”等新曲调[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淮剧剧种的特性就是地域特性,地域特性越突出,戏曲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更强,因此,淮剧旦角表演中必须抓住剧种特性,凸显淮剧地域文化特征,提高淮剧表演的艺术效果。
(三)人物特性
人物塑造是淮剧表演的核心要素,也是淮剧旦角表演的一大特性。通常来讲,传统定义上的淮剧旦角主要是指青衣和花旦这两个行当,其中青衣更讲究唱功,要求表演者具有较强的演唱功底,一般将扮演庄重的女性角色称之为正旦。与之不同的是,花旦侧重于念白和做功,在角色扮演上也多是一些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的少女或者刁蛮任性、泼辣刁钻的青年妇女等。除了青衣和花旦外,还有刀旦等。由于淮剧注重表演,基于舞台表演的整体性考虑,为了让人物角色演绎更加灵活生动,更加出彩,应尽量从表演和造型设计上进行刻画,而不是纠结于念白或者表演功底。在塑造淮剧人物形象时,应对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尽可能在表演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将自己融入到剧情角色中,只有流露出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观众。而且我国戏曲表演以情感演绎为主,重在通过一些矛盾冲突来升华角色的情感,要想做到表演和情感的深度融合,表演者要用心体会淮剧中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将人物活灵活现地演出来,使心理变化和肢体动作保持一致。这也就要求表演者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除了在日常排练中扎实基本功外,还要深入钻研戏曲人物的情感特点,积累更多的表演经验,实现对舞台的有效把控,将高超的淮剧旦角表演技艺和饱满的人物呈现在舞台上,带给观众更好的观看体验。
二、淮剧声腔艺术特征
淮剧是一种地区特色的传统戏曲,最早起源于江淮地区,在人们长期生产与劳动中逐渐兴起,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各地广泛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淮剧是在清朝中期形成产生的,凭借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曲艺风格,在戏曲的百花园中占据很高地位。而淮剧的行当也较为齐全,戏曲作品类型较多,比如传统古装戏、据史改编的历史戏、贴近现实的现代戏等,而且有关淮剧表演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尤其表现在淮剧声腔方面,淮剧声腔音乐表现效果对于整个淮剧表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声腔音乐又具备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是经过不断融合和演变发展起来的,如最早起步的呵大嗨调子,正是基于秧歌号子发展形成的,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元素,也融入了地方民间音调,借鉴与应用了宗教仪式中的说唱音乐形式,使淮剧唱腔得到创新和发展[3]。在进入20世纪中后期后,国内更多的职业艺人自发地投身于淮剧艺术传承与发展活动中,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将淮剧表演纳入课程教学,进一步扩宽了淮剧发展的渠道,成为淮剧声腔艺术发展的助推力。时至今日,我国淮剧声腔艺术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板腔体系,在保留传统民歌小调体和曲牌体等声腔音乐的同时,也展现了乡土韵味,使淮剧声腔音乐更加饱满,既能够展现淮剧恢弘大气、激昂奋进的一面,又可以突显淮剧缠绵悱恻、柔情细腻的特点;既能够满足大叙事要求,也可以使表演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感体验,展现出淮剧独特的魅力。
(一)声腔方法多样性
国内许多戏曲艺术家及有关学者不断探究淮剧声腔演唱方法,结合自身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凭借敏锐的直觉,开创了淮剧唱腔的新方法,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成果。淮剧距今已有很长的一段发展历史,但其唱腔方法在当今时代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淮调为例,主要包括东路淮调和西路淮调,而且无论是东路还是西路都有着独特的骨干音列,表演者在运用唱腔时,通常会将东路和西路进行交融,以发挥出唱腔的最佳效果,正因如此,淮调腔系也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如淮剧的领路人杨金花就是淮调东路的代表性人物,但在实际表演实践中,掌握了贯通东西的方法,并做到了互教互学,构建了系统化和特色化的流派唱腔,促进了苏北地区淮剧声腔艺术的发展。此类现象层出不穷,在淮剧前辈艺术家的努力下,经新一代学者的积极推动,实现了淮调腔系的融会贯通,不仅丰富了声腔体系,也让淮剧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声腔运用丰富性
从淮剧产生到发展至今,经过大量淮剧前辈艺术家及现当代艺术人的努力,使淮剧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也让淮剧声腔体系较以往更加完善。在淮剧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淮调、拉调、自由调等方面,以蓝桥调和拜年调为例,演唱者并未一味地追求戏曲化,在保留一部分曲调原生性的同时,也融合了新时代元素,使淮剧声腔丰富性特点更加鲜明。
(三)声腔风格多元性
淮剧除了表演形式多样,其声腔音乐风格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极具特色的声腔风格给淮剧表演增添了魅力,提高了淮剧表演的表现力。一方面,用演唱的方法阐述剧中人物角色遭遇的不幸,抓住观众的同情心,将表演信息更好地传递给观众。但曲调并不是一味地向人诉说角色的悲苦,在演绎过程中也表现出悲惨人物同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这也是江淮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底层劳动人民虽要饱受贫穷之苦,却不会轻易向命运屈服[4]。另一方面,淮剧演唱具有鲜明的倾诉性,每个剧目都会设计一些叙述性唱段或者直接大段来叙述,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曲调来延长,或是运用说唱的方法将淮剧剧目内容表达出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角色的情感变化特点,通过聆听角色倾诉的悲苦哀愁,带动观众情绪,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到剧情中,增强淮剧表演的艺术效果。
三、结束语
在国内提倡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淮剧曲艺也备受人们关注,要想让淮剧艺术永葆活力,必须要正确把握淮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尤其要抓住淮剧旦角表演在戏曲风格、剧种选择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摸索淮剧声腔艺术发展规律,为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满淦.淮剧旦角表演艺术具体特性分析[J].戏剧之家,2018,(18):39.
[2]戴为斌.淮剧声腔艺术初探[J].戏剧之家,2019,(32):29.
[3]周丽娜.兼收并蓄魅力无穷——淮剧声腔艺术初探[J].艺术百家,2018,(6):122-127.
[4]吴满淦.淮剧旦角表演艺术具体特性分析[J].戏剧之家,2018,(18):39.
作者:周美玲 单位:泰州市淮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