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舞蹈表演艺术几个要素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舞蹈表演讲究形体上的艺术性以及舞台要素的配合,舞蹈表演者所表达的是一种潜在的艺术关系,也是对不同情境下的艺术状态进行再塑造,这是从感性层面理解舞蹈表演艺术的方式。而从理性层面对舞蹈表演艺术进行思考,了解通过体形体态塑造情绪的方式,有助于解读舞蹈表演艺术的特征以及在不同舞台情境下的表现方式。同时,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研究相对来说更为细化和具体,包括从文化、历史以及情绪的视角分层进行研究解读的方式,也需要从中引入形态模拟的概念,以便对不同舞台情境下,舞蹈者对情感与理性的表现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舞蹈表演艺术;艺术要素;艺术探索
一、技巧和韵律
舞蹈表演艺术是经由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各类人群的艺术审美需求,来塑造的艺术表演形式,其具体的表现方式并非自由和不受约束的,与特定时期的审美有关,也与不同的意蕴有关联。同时,舞蹈表演艺术具有情绪上的影响力,因为舞蹈表演艺术蕴含和浓缩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各类人群的审美特征。正因此,研究舞蹈表演艺术的要素时,应以不同时代背景下以及不同舞蹈艺术的衍生形式进行,从中探讨舞蹈技巧,找到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群舞及个人舞蹈的编排要素。最后,从舞蹈表演艺术的内涵层面看,舞台造型和艺术表演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受到舞蹈者个人情绪的影响。针对舞蹈表演艺术的技巧和韵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情境下舞蹈者的动作技巧以及塑造舞台情感的方式。同时,也能通过参与者在动作上、情绪上的“流动性”特点,对深层次的艺术氛围进行探索,有利于从情感塑造层面、技巧和韵律的关系层面,找到舞蹈表演中蕴含的意蕴以及舞台的平面构成。分别从动作技巧、塑造舞台情感的方式以及艺术氛围的角度,对舞蹈技巧和韵律进行探究后,可以发现的是,舞蹈表演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具体形式的限制,但其中普遍存在的关系在于,无论是群舞还是个人舞都是对情感的倾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以大型群舞《在那遥远的地方》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实例,这一舞蹈在编排上以及情绪塑造上更为新颖,借由30多位舞蹈者来塑造独特的氛围,不仅通过舞蹈者的表演技巧,转变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也配合道具和灯光塑造出了异样的草原风光,构建出了情景相融的舞台框架。最后,对比了群体舞和单人舞之间差异,可以发现两种舞蹈对于情绪、情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两种舞蹈的表现方式和观念存在区别,群体舞能够表现出大场景、大构图画面,而单人舞更倾向于对某一状态的再现,并从中塑造出不同的情绪,指出两种舞蹈的技巧和韵律特点,可以在舞蹈表演艺术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权,由此可见,舞蹈表演艺术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历史变迁的客观体现。
二、情感和意形
情感,舞台关系的构建,以及舞台情感的塑造,无论是群体舞还是单体舞蹈,大多以情感的抒发或传递为核心,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两者之间会相互影响。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现代舞蹈的形式多样,在表演方式上以及情感塑造上,允许大量的改变,甚至可以进行舞蹈者的个人选择,正是这种发展方式,使得以情动人的舞蹈表演方式,出现了非标准化的转变,也使得更多的艺术表现方式出现。其次,赋予舞蹈或舞蹈独特情感的方法,往往由舞蹈者所主导,从中也衍生出了一类观点:表演者应基于自身的情感进行艺术创造,赋予不同舞蹈艺术独特的情感,使观者能够从演出中获得喜怒哀乐等不一样的情绪体验。再次,舞蹈艺术并非独特新颖的文化表现形式,表演者需要把握作品的基调,也需要投入个人情感,塑造出独特的舞台形象。例如,大型情景秀《古道传奇》在表演中舞蹈者追求的是个人欲望和情感,正是舞蹈者带着这种情绪,去塑造舞台形象,结合双人舞特有的画面关系,增加了观看者的想象空间,也提升了舞台魅力,避免舞台表演陷入情感苍白的窘境之中。意形,“意”代表意蕴,也代表意象,一个更为感性,另一个往往指代道具等舞台要素,更为理性,也易于使用在舞台表演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来审视意形与个体化之间的关系,更能够领会舞蹈的舞韵以及其中引人深思的点。同时,舞蹈艺术可以视为对某种形体状态的模仿,通过提炼舞蹈表演技法的方式,找准赋予舞蹈动作灵魂的风韵,有利于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时,意形是观看者的感受,也是舞蹈者进行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在其中,舞蹈者往往会将舞蹈的意象,归因到年龄及外在形象上,但以双人舞作品《两棵树》为实例,可以发现的是,舞蹈的意形及表演特点,还可以从意象层面出发(作品中“树”就是进行舞蹈表演的意象)表达出骨肉相连的“意蕴”。由此可见,了解舞蹈表演艺术的意蕴,可以避免舞蹈表演中出现认知偏误的问题,通过舞蹈的意形美,传导某种特殊的情绪以及价值观,可以赋予舞蹈作品独特的气质与韵味。由此可见,探讨舞蹈表演艺术的意形要素时,需要对于微观层面代指的事物有所理解,如个体的特性、外在形象等,而这是在探索舞蹈表演艺术过程中,鲜少受到关注的内容。
三、磨炼与夸张
磨炼,从舞蹈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角度进行探讨,舞蹈艺术的形成是通过个体活动塑造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表演中唤起观看者的某一情绪,才是舞蹈艺术的精妙之处。为达到理想化的舞台效果,需要舞蹈表演者具备角色塑造的能力,以此表现出特有的舞台意境,运用肢体动作达到形神统一的目的。为此,需要舞蹈者更好地把握自身的眼神和神情,以达到形神兼备、意蕴合一的表演要求。在其中,磨炼这一舞蹈表演要素进行解读与研究,可以发现的是,舞蹈表演不仅是对舞蹈者体态和动作的磨炼,也是对舞蹈者气韵的磨炼,这不仅能够令舞蹈者的底蕴更强,也能从表演中减少舞蹈者与舞台的冲突,使两者统一,也使两者的融合,成为引发观者共情的条件。例如,《陶文梦圆》古典舞中,只有能够理解磨炼这一舞蹈表演要素,才能更好地解读节目中舞蹈者再现的情绪以及其中蕴含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研究方式虽然更加感性,但也是最容易理解磨炼这一舞蹈表演要素的方式。夸张,不同舞蹈在呈现方式上存在差异,但为了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价值和可观赏性,需要在原有的意象基础上进行夸张,这就使得舞蹈艺术具有双重属性,也意味着舞蹈艺术在演变中,逐渐具备明显的规律。虽然利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能够更好地引起观者的共情,但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艺术美缺失以及韵律美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舞蹈者平衡两者的关系,从精神塑造层面,总结进行舞蹈表演的规律和特点。除此之外,从更加理性的层面分析,舞蹈表演与舞台和画面构成的关系密切,在其中由于舞台大小以及距离的限制,需要依赖于夸张的表现手法去强化观者的视觉感受,无论是对舞蹈者妆面的夸张还是说对舞台道具的夸张,其原因都在于此。正因此探讨夸张这一舞蹈表演艺术时,不能忽略了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只有将两者作为研究前提,从与观者情感关系的建立入手,强化舞蹈表演者的情感,通过更加直观的表现方法,对动作、妆面以及道具进行夸张,以达到引导观者情绪的效果。
四、舞蹈表演艺术的当代探索
首先,舞蹈艺术的社会功用。探讨舞蹈艺术的社会功用,应从价值观引导以及内在精神塑造层面进行,将研究重心集中于上述两个层面,可以找准舞蹈艺术的服务对象以及艺术价值。而由于舞蹈艺术对个体的行为关注较少,探讨社会功用这一问题,就不能从舞蹈者或观者的层面出发,应从宏观层面对舞蹈艺术承载的精神与塑造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舞蹈艺术的形成原因进行解读,不仅有助于为舞蹈艺术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考,更加有利于拓宽舞蹈艺术的延展属性。从生活层面探讨舞蹈艺术的社会功用,舞蹈艺术在不同时代之下具有不同的属性,在以前舞蹈是一种精神寄托,强调的内容是祈福、祈雨,可以将之作为一种集体化概念进行研究,其并非关乎个体审美。而在当前视角下,舞蹈艺术强调的是对某一类情感的再现,通过多种方式把人类的个体情感,从单一的角色束缚中解放出来。利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引发观者共情,具有加深社会底蕴、影响社会主流审美的功用。最后,在如今的视角下,舞蹈表演需要融入意境美,也需要对某一意象进行呈现,更需要与观者产生共情。其次,对舞蹈艺术的本质以及舞蹈者进行舞蹈表演时的个体状态进行解读分析,有助于了解现代舞蹈在社会文化塑造方面的价值,也能够从舞台氛围层面出发,探讨不同舞蹈节目的艺术特征和寄托的情感。这就引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舞蹈表演艺术的要素和当代探索,只有能够在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理解舞蹈表演的原始状态和精神塑造关系,才能理解舞蹈艺术的本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舞蹈表演在抒发男女情感方面很活跃,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这种舞蹈表现方式具备更高的商业价值,有助于减少表演上的限制。由此可见,舞蹈艺术的本质在当前视角下,还被赋予了商业价值,在探索这类问题时,应理清两者的潜在联系。最后,舞蹈艺术的表现,还逐渐朝向观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当前时代,对舞蹈艺术有着相对宽松的空间,很多舞蹈节目也就随之发生了转变。再次,从意境塑造层面看,舞蹈艺术以及舞蹈主题需要得到观者的认同,这是因为观者的共情,往往是基于个人的经历和反思而出现的,只有真正理解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才能明白塑造舞蹈艺术的意境并非静态与孤立的,其往往需要音乐、舞台要素的配合。以便通过视觉、听觉以及情感的刺激,加深观者的认同感,并满足观者的审美需求。那么就可以从音乐及舞蹈要素层面,以及舞蹈者自身层面分别探讨舞蹈艺术的意境与主题,所谓的主题应与当前视角下的主流文化及受众群体对应,通过赋予舞蹈艺术内在精神,来转变舞蹈者的情绪状态,并满足观者进行情感互动的需要,才能在舞蹈表演中达到情感层面的交流,建立潜在的情感关系外,使观者能够在独特的舞台意境下,建构出情绪上的关系,并从中脱离自我意识的影响,感受到舞蹈表演的动作美、韵律美。由此可见,舞蹈艺术在表演过程中与舞蹈者自身的意识有关,也与舞台要素存在联系,但细究起来两者的要求和目的在于帮助观者适应舞台关系,都是引发观者共情的载体。最后,感受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往往基于个人的观念、情感和思维,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审美要素和审美关系的理解不同,但舞蹈这一艺术行为,大多以强化他人的视觉体验为基础,从情感及精神层面出发,发挥出舞蹈艺术的审美功能。因此,探讨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和技艺时,需要以舞蹈艺术的群众性为评判标准,基于舞蹈艺术的社会、文化影响力探讨舞蹈艺术的功用,才能避免舞蹈艺术出现理论层面的偏差,发生更多的依赖于他人评价的问题。最后,从精神层面出发,社会中各类群体更加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舞蹈艺术的出现,使其找到了自我与外界建立关系的通道,基于个人的审美体验,有利于观者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形式美,这给予了社会大众脱离于物质的体验,能够从共情中产生强烈的情感诉求,正是上述种种原因,使得舞蹈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承载了不同的功用。最后,技术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舞蹈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逐渐满足社会大众日渐增长的审美需求,这说明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已经成为塑造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支点。
五、结语
探讨舞蹈表演艺术的要素以及其承载的社会功用,可以满足社会各类人群的审美需求。由于不同时期所塑造的艺术表演形式存在差异,如何从中总结明确舞台关系的方法,并对舞台情感的塑造进行探讨,是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舞蹈者需要明确的内容,只有根据不同舞蹈艺术的衍生形式,对舞蹈技巧和舞台元素进行探究,找到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群舞及个人舞蹈的表现要素,才能从舞台造型和艺术表演方式的转变中,引发观者的共情,并提高观者的想象空间,加强舞台魅力。
参考文献:
[1]罗丽媛.比较视野下的中外舞蹈钢琴伴奏专业人才培养[J].当代音乐,2021(12):163-165.
[2]叶静.幼儿教师技能大赛背景下探索艺术学科融合式发展———以幼儿舞蹈(歌表演)为例[J].当代音乐,2021(12):166-168.
[3]林萍.舞蹈创作中的戏剧化处理分析[J].大众文艺,2021(22):81-82.
[4]李小娜,王昭伟.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特点与艺术张力[J].普洱学院学报,2021,37(5):89-91.
[5]赵琳.达斡尔族歌舞艺术元素在高校舞蹈表演专业上的教学应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2):152-156.
作者:蔡佳琪 单位:庆阳市陇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