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播音主持副语言朗诵表达问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播音主持副语言朗诵表达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播音主持副语言朗诵表达问题研究

摘要:在朗诵艺术表达中,有声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主体,但副语言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对副语言的功能、作用及重要性已有相关论述,但在朗诵表达指导与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副语言在艺术表达中存在某些表征问题,这些问题与有声语言表达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密切相关。本文通过论述副语言的定义、作用与功能,分析副语言在眼神、表情、动作三方面的表征问题,给出基于朗诵指导与教学实践经验的调整策略,以期为相关专业的教学者和朗诵表达者提供实践参考与训练指导,更好地实现内容与技巧紧密融合的艺术语言表达。

关键词:播音主持;副语言朗诵艺术;表征问题

朗诵艺术是有声语言艺术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态,其与信息传播的表达不同。鉴于艺术创作的相关特点,朗诵艺术表达的主观性、导向性、风格性更为明显与突出。播音主持艺术表达一般会从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两个方面分析表达内容、情感与技巧的统一。其中,有声语言作为“显性”的外在形式,是受众关注的重点,但副语言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隐性”作用。张颂教授认为:“副语言是语言的副产品,伴随着语言,附属于语言,辅助语言共同完成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任务。”①副语言包括多种类型,如眼神、动作、表情、妆容等。为明确研究对象,本文将副语言分为两类:一是“主观性副语言”,即依靠表达者个人主观意识控制或调整,表现与情感、意义相关元素的外化形式,包括眼神、动作和表情等;二是与之相对的“客观性副语言”,即依靠表达者外在修饰表现情感与意义、不受主观内心影响的相关元素外化形式,包括妆容、发型、服装与配饰等。本文主要分析朗诵艺术“主观性副语言”中眼神、表情、动作存在的表征问题及调整策略。播音主持副语言在艺术表达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其在表达意义与情感层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补充信息。有声语言表达虽然能够对文本语意做完整陈述,但仍需利用副语言补充引导性与动作指向性的信息内容。比如,朗诵中经常有“看……”此类的方位指向表达,从文本来看,表达者往往难以准确表现“看”的方向与内容,此时若通过眼神的变化描绘其方向———往左或右、远或近看,则能补充有声语言表达不充分的位置信息,引导受众更加准确地进入表达者所营造的情景或情绪中。二是表现情感。有声语言在语意表达上发挥着基础的功能,但在情绪表达上却不能做到尽善尽美。部分有声语言无法表现文本内涵与个性化的情绪态度,需要借助副语言表现其内涵性的情感。如“你吃了”这句话,表达反问时仅通过有声语言难以完全呈现表达者的个人主观情感倾向,如果表达者此时加入副语言“皱眉”的表情,则传递出对“你吃了”的不满等情绪色彩。三是规定语境。语境是受众理解语意内容的基础,如果语境不清就无法做到对语意的准确把握。如“我跟你说”这句话,在多人现场时仅通过有声语言表达无法确定其目标对象是谁,可能会出现交流的误解或障碍。如果借助眼神望向其交流对象,则能让在场者明确自己是否处于这场对话的语境中。此外,从传播效果来看,也能让受众明确有声语言的目标对象,利于信息与情感的接收。

一、本末倒置———副语言表征问题出现的原因

播音主持副语言虽然在朗诵艺术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朗诵指导与实践的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对语言表达形式技巧的主动运用与最终应呈现的情感意义并不对位,即有声语言与副语言的错位。比如,文本及有声语言是“他笑了”,但表达者的副语言却面无表情,虽然文本及有声语言有“笑”字,但传递出的情感却无“笑意”。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表达者“外化文字之形”而未“内化文字之情”所导致。因此,我们发现副语言的表征问题与有声语言表达的不准性是正相关关系,即副语言不准确,则有声语言表达不准确,副语言对有声语言起着引导与表现的作用。而副语言表征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朗诵艺术创作的理解存在偏差。艺术创作是一种主动性、主观性、创造性的行为,要求表达者对文字稿件生发出相应的情绪感受,再依据文字稿件,结合表达技巧加以外化呈现。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者的主观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尤为重要,但不少表达者看到稿件就“见字读字,不思其意”,企图依赖艺术表达的形式技巧,尤其是播音主持语音发声的技巧,毫无创造性地“转述”文本,从而导致了以上情况的出现。二是对朗诵表达技巧的学习存在偏差,这里所说的学习偏差主要是学习理念方面。从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来看,早期播音主持理论与实践技巧均是从播音员主持人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来,这种技巧的生成所遵循的路径是“实践—总结—经验—理论”,其普及过程是“个人—整体—个人”,即播音员主持人把个人的创作经验凝结成整体的理论或实践经验技巧,再传播给后来的学习者。因此,对于播音主持相关的语言技巧学习,应先展开主动实践,即投入情感艺术创作,发现有表达不恰切或其他问题时,再依据已形成经验的技巧或理论角度进行调整,而不是直接利用技巧或理论,进入朗诵艺术的创作实践。如果倒行逆施,就会导致艺术表达“有形无神”的现象。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习者重视技巧的“被动学习”,缺乏语言艺术的主动创作,正因这两方面的本末倒置,导致了副语言在艺术表达中各种表征问题频繁出现。

二、失焦、失控与失位———副语言表征问题及其表现

眼神、表情与动作是主观性副语言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当它们出现表征问题时,我们的朗诵艺术表达就不能充分地表情达意。首先,眼神失焦会导致“对象弱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朗诵表达中,眼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播过程中眼神的聚焦能够保证受众的“对象感”一直在线。但在朗诵指导与日常教学中,表达者经常会出现“眼神失焦”的情况,即眼神没有看到应该看到的人或物,这就切断了表达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链条,导致“对象感”弱化甚至丧失。比如朗诵表达中的眼神空洞。很多表达者在朗诵过程中,眼睛一直处于“空洞”状态,即好像看着某个人或某个位置,但却看不到其眼神随着文字内容或有声语言表达的情绪变化与随之产生的眼神变化,虽然眼睛在看,却眼中无神。这就导致了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节奏上陷入混乱。表达者应做到“眼里有画面,心中有情感”,即无论是眼神的定态或动态移动都应基于文本内容需要表达者构建的场景或画面,抑或是表达过程中需要关照的受众互动与情绪反馈,形成明确的“视点”,可能是具体的方向、位置或者人物。如果表达者无法做到眼神聚焦及眼神的准确移动,则无论是现场还是屏幕前的受众,都可能会感受到被当场交流“抛弃”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即传播过程中“对象感”的弱化。从艺术表达来讲,原本应该主动的“诉说”变成了被动的“转述”,造成视听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让观众有被忽视的感觉。其次,表情失控导致“情声错位”。表情一直是副语言中较难控制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朗诵表达中,很多人的表情越想控制越失控。同时,有些表达者在明确副语言表情对有声语言的辅助作用后,以为自己的表情到位,实则发挥了相反的作用。因为表达者在控制表情的同时,也放下了情感的表达,反而导致表情失控,无法准确传递文字的语意与情感,造成情声错位。比如朗诵中的表情纠结。在朗诵指导与实践训练中,学生往往在有声语言形式上饱含深情、抑扬顿挫,但细听却发现其情感总有不到位或者不对味的情况:明明是伤心、难过或失望的负面情绪,听到的却是假、装的感觉甚至一丝窃喜;明明是自豪、高兴或赞叹的正面情绪,听到的却是愤怒之感。这时关注表达者的副语言表情,可以看到其表情“十分纠结”,一边蹙眉紧绷,一边咧嘴做笑。

经过多年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学生直接交流后总结发现,这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者过分关注文本的“声音形式”,或过分控制舞台上的“标准表情”,导致了放弃情感表达的本位,以至表情纠结。这种副语言表情失控会使受众对表达者利用有声语言构建的“情景”与“情绪”体会错位,甚至完全没有体会。而表达者也会陷入“自恋表达”中难以自拔,观众被滞留“场外”,无法进入情感共鸣。最后,动作失位导致“场景崩塌”。表达者在朗诵过程中,位于众人仰望的“高台”上,进行当众示范,对观众进行情感共鸣及行为的引导。因此,构建具体化的场景,描绘准确画面,推动情节发展,促进情绪变化,是表达者的“舞台任务”。然而,表达过程中的动作失位直接导致了有声语言场景构建的崩塌,即无法准确传递出文本所描绘的景象。比如表达者的动作不够舒展。朗诵文稿中常有“远方”之类的情景,表达者需要建立“内心视像”后,通过有声语言构建起受众想象中的远方,此时借助副语言动作,即手臂与手掌的舒展,可引导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但受内心场景构建不足或舞台、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表达者常会出现动作的失位,即手臂不够舒展或手掌不能自然地展开,导致有声语言表达的束缚与拘谨,从而使最终呈现的“远方”场景有所不足,甚至完全崩塌,让受众无法体会其境。这种“动作失位”的情况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艺术感受与舞台信念不强。艺术表达者一般在舞台上或镜头前进行情感表达与公开传播,舞台或镜头等传播介质会对有声语言及副语言表达效果产生折损,因此在动作幅度上需要足够充分、到位,一丁点不足都会影响表达最终呈现的场景与画面的准确性、情感的丰满度。二是行为习惯不佳。一方面,很多表达者并没有足够多的舞台经验,生活中肢体动作也较为“散漫”,面对需要“充分动作”时不适应,身体上的习惯没有养成,则会出现各种动作失位的情况,影响有声语言表达。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对“动作”有误解。要么认为动作需要“设计”,导致刻意记忆规定动作却忽视其与有声语言之间的自然关联;要么认为动作“大可不必”便随意为之,导致在朗诵过程中“行不足,言未尽,情不满”,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三、内外兼修———副语言表征问题的解决策略

正如副语言在分类中存在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之分,其表征问题的解决策略亦需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调整。首先是眼神训练。眼神在生活表达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艺术表达中则更为明显,因此眼神的训练与控制是必需的。从艺术表达的创作路径入手,我们应先从内在、主观方面进行调整,即充分备稿。朗诵艺术表达中,文字稿件是我们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依据,因此在考虑眼神控制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稿件内容的理解上,了解其内在逻辑、情节发展及情感内涵,运用朗诵表达的内在技巧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要尽量根据表达需要对稿件进行理解记忆,这也是情感表达本位的体现。此外,副语言眼神上也需进行肌肉训练,包括定态与动态训练。眼神的定态训练,即盯住一个点或一个人,做到单位时间内不眨眼、不流泪,且饱含交流欲望地凝视;眼神的动态训练,即聚焦每双需要对视的眼睛,能在交替对视中做到眼神不涣散,不躲避。眼神的肌肉训练能够保证其聚焦与明亮,使副语言眼神发挥最大的对朗诵艺术表达的辅助作用。其次是表情训练。表情在艺术表达中承担着诸多作用,其准确性直接影响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因此表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从表情生发的源头,即表达者的主观情绪感受进行训练。在表达开始前,先从表达者主观理解上把握文字稿件及情感的正确性与多重性。情感表达具有多重性是因为人的情感并非单一维度呈现,而具有多维度交杂的情况,如悲喜交加等。所以,要从主观层面理解这种情绪,并寻找与之对应的副语言表情之“正确形式”。表达者的表情还受基调的影响,应保持与有声语言基调匹配的表情;此外,表达者应做好自我观察,保证表情到位。比如,用录制视频的方式进行副语言表情的观察与调整。副语言的准确性与有声语言的正确性是正相关关系,当有声语言出现失误,副语言也可能出现了问题,这时便可通过副语言的观察、调整,追求更佳的表达效果。最后是动作训练。动作在表达中承担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动作过多会对有声语言表达产生干扰,动作幅度过大会夸张情绪,因此很多表达者选择忽略这部分的训练。但我们应该正视它,并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训练与调整。一方面,应在个人主观意识上建立舞台信念,即明确“舞台语境”,表达时主动将动作融入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中,不可随性放纵;另一方面,应在客观、外化的动作上注意习惯的养成,比如举手、握拳、挥手等动作做到位且不随意,以及站姿、坐姿及走姿的训练等。当这些动作经过训练变成肌肉记忆时,则不需要主观控制即可自由行动,朗诵表达时动作就会随着主观情感的推进自主跟上,发挥正确的辅助作用与功能。朗诵艺术的表达以情感表现为本位,借助有声语言这一载体,发挥副语言的积极作用,才能最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但是不少表达者因为对艺术创作路径的误解与偏差、形式技巧的“刻板学习”与“被动运用”等原因,出现了眼神失焦、表情失控及动作失位等一系列副语言表征问题,影响了有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希望本文在眼神、表情及动作三方面提出的主观与客观调整与训练策略,能够为相关艺术表达者提供参考,创作出更多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朗诵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24.

2.谢伦浩,杨多.播音主持副语言的学理定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5):103-107.

3.金重建.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9):85-89.

作者:赵博宇 单位:河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