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下播音主持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AI)席卷全球,在无数行业形成了推翻性革新升级的局面,很多人称人工智能时代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我们为这样一个指数增长时代欣喜的同时,应当意识到播音主持行业正面临着第五次行业危机。本文重点分析人工智能时代虚拟主播、主持人在传媒行业中的优势,基于此,对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势如破竹,它的普及悄然改变着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格局。与新技术同期而至的新变化也给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2018年11月7日在中国乌镇举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联合搜狗隆重推出全球首位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衍生物的优势,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探索新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路径。
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在播音主持行业的优势
(一)“文转音”式工作:人力、物力成本骤减
在2018年5月21日召开的微软2018人工智能大会上,一款名为小冰的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大放异彩,她开放了“全双工”和“人工智能创意”功能。家长可以为孩子设定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倾向等内容,小冰只需花费20秒时间就可以为用户定制(语音合成)一集10分钟左右的有声童话故事,而这项工作往往需要花费一名成熟的、采编播一体的主持人8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由此看来,语音合成技术的成熟使得一篇文稿转化为音频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大幅降低。现在某些平台的语音合成音甚至完全可以取代播音员录制的音频,且受到用户认可。例如我们常用的地图类App,它的语音导航功能在经历最初1.0版本的电子音直至今天n.0版本的人声合成音的导航音已被用户广泛接受,除了我们熟悉的司机们会常常用到语音导航规划路径,国内、国外的街头巷尾,游客们开着语音导航指引自己前往目标地游览,外卖员们也因它实现了送餐效率的提升,在增添便利性的同时又将成本降到最低,语音合成技术已经深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以人工智能语音合成现阶段技术来看,虽然小冰前期需要大量真人真声的录制工作,但是录制的声音一旦训练完成,小冰的工作效率将非常惊人且稳定,她可以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在任何一台智能手机上工作,每20秒完成一位成熟主持人8小时的工作内容,大大提升了音频产出的效率和稳定性。稳定的工作效率是播音主持行业招聘人才非常重要的一点,正因如此,小冰也获得了很多播音主持职场新人不可多得的机会:2015年12月,小冰作为东方卫视《看东方》的实习“主持人”播报每日的天气;2017年7月,小冰搭档张绍刚登上荧幕主持中国首档原创科技秀《我是未来》。对于电视台、报社来说,小冰的出现不单单是降低了节目的成本,还大大增加了节目录制的可控性,除了技术升级之外,小冰不会因病假、事假影响节目录制、新闻撰写等工作,工作稳定性无人能及。
(三)加强节目情感控制能力
很多业界人士认为,语音合成技术离受众的生活还比较遥远,虽然机器可以模仿人类的声音、节奏,但很难模仿人类的表现力、自然度和情感度。事实上,这也是目前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的瓶颈所在———在建模手段上还存在技术瓶颈,比如情感既具有实时变化性又具有长期记忆性,对于特征信号检测与处理尺度的把握都造成困难①,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确实有很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这一难题终将被解决———期刊《计算机工程》上刊登的论文《基于PSOLA与DCT的情感语音合成方法》中提出一种“结合和离散余弦变换的情感语音合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单独使用时域基音同步叠加算法合成的情感语音更具情感色彩,其主观情感的识别率更高,合成的情感语音质量更好”②。就最近配音演员李立宏的声音作为录音训练范本这个案例来说,他被录入的人工语音成功训练、合成之后,在情感度和自然度上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比我们现在听到的高德地图上合成的语音已经进步太多,因此,解决痛点缺乏的只是时间而已。就笔者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语音合成的可控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在受众对音色的偏好上有很强的可控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听书”产品深入受众的生活,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如大气磁性康辉版、舌尖上的中国李立宏版等。甚至在技术成熟的未来,你可以训练自己喜欢的任何声音,为自己私人订制一种音色,再选取自己喜欢的书籍、信息来进行播读,这将会给用户体验带来极强的自由度。另一方面,语音合成在情感度上的控制能力极强。它能将声音角色的情感度降至冰点,进行零度写作③,例如在2017年5月,小冰作为《异想天开》的主持人利用大数据为投资者和创业人分析出匹配度;不久之后,她还化身“助理主持人”登录《非你莫属》,为求职者们助力。因此,在某些需要在情感度上做出控制的角色身上,为了公平起见,需要以平等的感情面对每一位对象,只有依靠语音合成极强的可控性才能做到相对的客观平等。
二、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策略及建议
(一)新版“一专多能”
2008年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兴未艾之时兴起“一专多能”,“一专”指的是播音主持的基本功———播音,而“多能”是指节目的采编能力,采编播一体是那个时代对播音主持学生的培养目标。如今,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为了跟上新时代受众的需求,高校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在不断演变,播音主持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应走向新的“一专多能”,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喜好、特长引入跨学科学习交叉领域的相关知识。简而言之,“一专”改为采编播能力,而“多能”则指将方向指向了“复合型人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应结合自身喜好跨学科修习其他专业的相关科目,例如体育、科技、财经、法律等,这样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将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新版“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应对科技浪潮带来的危机,提升未来播音主持行业在细分领域的专业性,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目标感、成就感,能有效为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专业的体育解说员、财经记者、科技节目主持人,使他们未来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大背景下仍能以核心竞争力自立。
(二)培养“同步互动”能力
基于长久以来对播音主持行业的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着力培养学生“同步互动”的能力也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行业危机的方法之一。以小冰为例,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只能实现小冰(主持人)与受众的“异步互动”———小冰工作结束呈现内容,内容再呈献给受众这样的模式。也就是说,小冰不具备类似访谈节目主持人这样的能力,无法同台同时段与受访嘉宾和观众进行互动。由此来看,培养学生“同步互动”的能力就是目前新型培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即主持人与嘉宾、观众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下的互动能力。而这项能力除了培养基本功———语言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过程中突出整合信息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临场反应能力,这三项能力能够确保高校为未来播音主持行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总而言之,“异步互动”场景中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容易被取代,也是首先会被取代的人,对学生“同步互动”场景下能力的培养是大势所趋。
(三)注重个性化培养,提升个体辨识度
现代教育起源于17世纪的德国,那时的教育是为大机器时代服务,目标是为了使流水线上的工人经过教育后操作整齐划一,实现标准化。现如今我们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这个时代的播音主持专业更需要培养专业学生的个性魅力、逻辑思维等。互联网已经赋权了每个人更多的平等的权利,因此受众的口味将更加挑剔,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能引起其共鸣的有辨识度的个体有个性的表达。例如网红PAPI酱,她以自己独特的语速、风格和解析视角吸引着自己的粉丝,主持人蔡康永、撒贝宁、小S等都以他们节目中个性十足的语言风格活跃在荧屏上,并且长久以来屹立不倒。因此,只有提升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辨识度,才能使他们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自己的立足之地。
作者:邓佳煜
人工智能下播音主持篇2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新技术的兴起,AI革命呼声在社会上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主持传播领域,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好契机,为主持传播注入新活力。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媒体领域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主持传播面临着挑战,亟需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们应该对人工智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将人工智能和主持传播有机融合,谋划新的出路,促进我国主持传播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一、人工智能时代下主持传播领域现状
近几年,我国科技高速发展,新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时代重要的技术之一,其凭借着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更新和颠覆。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大数据支持,采用新的工作方法,不仅能帮助主持传播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更能为人们解决工作中的诸多难题,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一定程度帮助工作人员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引入,主持传播同样面临着困扰,那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逐渐取代主持传播工作人员。所以,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对主持传播的冲击,是机遇也是挑战,人工智能在主持传播中发展也是有利有弊,重点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它,进行工作上的创新和改变。
二、人工智能对主持传播的意义
如今媒体领域受新技术的冲击,主持传播环境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观众对信息的接受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于传统媒体逐渐跟不上新时代媒体发展潮流,原先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受众也开始流失。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为传播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了工作人员传统的工作方式,也一定程度上转化了媒体受众。因此,人工智能对于主持传播而言,意义非凡。人工智能对主持传播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主持传播精细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主持传播作为媒体领域的主要力量,承担着传播新信息的使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媒体,人们追求信息的同时,开始要求信息的精细化、专业化。主持人作为传播内容的主要负责人,人工智能为其注入了新活力,开辟了新格局[1]。例如,由著名主持人欧阳夏丹主持的《数说命运共同体》,这个节目就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将大数据引入节目,为节目制作指引航向。利用人工智能,通过三维动画的搭建,为观众呈现具有立体感的内容,加强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使得新闻节目比传统新闻节目更加丰富形象,信息表达上更加精细饱满,内容呈现上也更加具有故事的代入感和观赏性。
(二)有利于主持传播内容呈现
新形势下,主持传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增强了主持内容的呈现,为用户提供了更加高效、深入的解析方式。主持传播呈现上,融入新的技术,可以开拓视觉联通思维上的捷径,提高传播内容的可读性,增强内容逻辑性,也拉近了主持传播与观众之间的距离[2]。例如电视节目《食物背后的故事》一集中,主持人通过食物的讲述,联系三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满足了观众对节目的喜爱,更向人们讲述了一带一路为各国农产品贸易往来提供的良好契机。节目的播放,既符合新闻内容讲述要求,又新鲜、接地气。此类节目的制作前提,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受众的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将节目完美呈现,以达到观众对节目的新需求。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资源的充分融合,可以平衡主持传播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制作出更加符合受众感兴趣的节目,增强主持传播内容的呈现。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传播良好优势构建路径
(一)人工智能时代下主持传播良好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在主持传播领域的创新与应用,人们开发新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明确主持传播的正确发展方向,应该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为主持传播所服务,主持传播人员具有不可代替性。
1.人类情感上的不可代替性
虽然人们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帮助虚拟主持人或者机器人建立情感架构,人们在特定的场景下,可以得到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回馈,但是,这种情感回馈是建立在信息处理之上的,不具备人类的丰富感情[4]。所以,主持传播从业人员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架构,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媒体发展的需求,杜绝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主持传播只有明确正确发展目标,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浪潮。
2.专业综合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就目前而言,虽然人工智能已经成功应用于主持传播领域,并在一些节目中取得了不错的反馈。但是,对主持传播领域来说,一场节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员的发挥程度。就现场应急情况而言,人工智能在一些情况下,无法应对现场发生的紧急情况。主持传播人员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现场进行控制和安排。这就充分说明人工智能在专业综合能力上无法取代人类,主持传播人员需要不断夯实专业知识、提高主持能力、创新工作方法。
(二)人工智能时代主持人打造传播优势路径
1.诉诸理性价值传播
主持人作为人工智能时代下,媒体公信力的关键意见领袖,除了对受众传递诉诸实施的真实客观信息,还应当经过具体可感、走心生动机具人情味儿的表达方式,呈现播报信息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助力形成社会规范。主持人作为具有沟通创造力的鲜活的人,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能够对低俗信息、虚假新闻、不良广告、隐私窥探等行为把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捍卫正义。通过人工智能影像传播方式,为用户呈现更丰富的数据、信息,总结性阐述政策要点,为用户呈现整合后的报道内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众对内容的理解度,也缩减了主持传播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感。
2.传统共情交互传播
众所周知设计传播媒介场景,会直接影响用户的内心接受程度与信息的最终反馈行为。在传统媒体主持人信息播报中,与受众之间形成的互动更多集中在少量被安排和邀请的受众,很少可以做到像如今一样在直播节目中的实时交流互动,传统节目主持传播中受众扮演的是信息被动接受者和旁观者。换言之,传统意义上是信息传播者掌握了绝对的主持话语权。但随着话语权逐渐下放至受众,使得受众群逐渐转化为用户社群,形成高交互性的传播效果。作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硬性传播要求,主持人也要追求更高传播效果,做到传播垂直化及专业划分。除此之外主持人还要创造共情,为受众创造具有真情实感的传播。
四、人工智能时代下主持传播领域创新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模式。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主持传播带来了强大的牵引力。主持传播需要借助新技术进行创新和应用,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主持传播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发展的利器,助力主持传播的创新发展。
(一)创新播报模式,转换主持人工作方式
主持传播领域,新闻内容的播报工作对主持人工作素养有较高要求,它要求主持人具备一定的临场发挥能力以及控场能力。主持人播报内容时,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充分解读,并且深刻记忆。但是,人的工作精力是有限的,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这就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才能帮助主持人更好的工作[3]。随着新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人工智能在这一方面,为主持传播注入新活力,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播音主持的工作效率,还能解决主持人大脑储存空间有限的问题。人们通过代码的输入,为人工智能注入新的知识架构,人工智能可以在工作中代替主持人进行语音播报,并且不再受记忆限制的影响。
(二)创新交互体验,建立人性化场景
现阶段,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信息获取方式呈现多元化。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进行有机融合,将人类智慧赋予到人工智能之上,可以创新交互体验。主持传播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具有人性化的工作机器人,可以帮助主持传播进行个性化的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促进主持传播和观众之间的沟通,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的更高要求。主持传播领域,人性化机器人需要牵涉到更多的专业知识,需要大数据、计算机晶体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建立机器人的神经系统。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应该遵循科学原则,对人性化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也应该建立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之上,使机器人为我所用,而不是机器人取代人们的工作。目前,人工智能尚处于发展阶段,相信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主持传播领域对其合理的开发、创新与应用,将会为主持传播带来更好的发展,使得主持传播更加形象丰富化,交互平台也更加完善。
五、结束语
主持传播的发展需要新技术注入,人工智能时代下,主持传播应该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进行科学的创新与应用,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引进新技术,积极创新,促进主持传播领域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桑起琳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下播音主持篇3
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了媒体变革,形成了全新的内容生产和多元的传播方式,正在重塑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与新技术同期而至的变革,也给职业主持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19年的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主持人撒贝宁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搭档——虚拟主持人“小小撒”。“小小撒”可以十分逼真地模拟撒贝宁的声音、眼神以及动作,观众能闻其声也见其形,其所展现的立体化的形象和妙语连珠的主持技能,从实际效果看,风头并不输于撒贝宁本人。“看来现在到了我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撒贝宁抛出的这句话,看似一种自嘲式幽默,实则道出了技术变革影响下主持人这一职业未来的样态。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到来,有人兴奋,也有人担忧,“他们”到底会不会抢了职业主持人的“饭碗”?未来播音主持领域还需不需要职业主持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探讨一下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电视行业变革
事实上,国内媒体对于人工智能主持人的探索和应用早已有之。2015年,由微软开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亮相上海东方卫视《看东方》节目,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上岗的AI主持人。作为一名虚拟“女主播”,“小冰”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和音调播报当天的天气,其语言自然度能够达到真实人声的效果,并且还会根据天气情况进行简单点评和提醒。这是科技和电视播音融合的一次重要突破,也使东方卫视《看东方》成为国内首个融人工智能高端科技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1]经过几年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播音主持的诸多场景,虚拟人的推出成为电视节目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创新之举。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隔8年重启主持人大赛,节目一开播便引起了业界和观众的热烈关注。与以往的大赛不同,本次大赛每一期节目都是一场虚实相映的电视“科技秀”——400名“在线大众评审”由人工智能技术加持,其“3D虚拟人”的形象作为代表出现在节目现场的虚拟评审席上,但实际上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节目进行的时候他们的真人远在千里之外。从节目中可以看到,这些“3D虚拟人”与真人形象相似度较高,针对选手表现进行点评时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也都十分一致,仿佛是观众的“数字孪生”。这一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解决了节目组组织观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实景演播厅耗资巨大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电视媒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播出、互动、制作等多方位打破限制,加速转变成为更加快速、高效、灵活的新型多元融媒体。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成功塑造的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的那位“小小撒”主持人,依靠的正是这项技术,此次“升级版”的应用,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与节目的可看性,也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标志。[2]
二、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预测报告,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近半数工作活动可以被机器人所替代。[3]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最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成为热门讨论话题,“播音员”“主持人”等职业被赫然选入其中,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出现也让一些职业主持人开始感到压力,产生“本领恐慌”。技术正在重塑传播生态,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其在播音主持领域最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工智能替代语音播报,二是人工智能成为数据能手。
(一)人工智能替代语音播报
智能语音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场景,例如人们所熟知的高德地图语音导航功能,正是运用技术将林志玲、郭德纲等个性化语音制作合成,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乃至原汁原味的视听体验。在播音主持行业,智能语音播报则成为新闻报道领域的一种新样态。2018年初,纪录片《创新中国》在央视播出,这部展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的纪录片,解说词全程运用人工智能配音,在AI技术的支持下,主创团队重现知名配音演员李易的“原音”,其相似程度令人惊叹,可谓是“用科技的方式讲述中国科技故事”。节目播出后颇受好评,来自CSM媒介研究全国网数据显示,该纪录片播出期间,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收视率较上年同时段提高了17%,收视份额提高了10%。[4]可以说,得益于智能语音应用的渗透,现实主持人语音播报能够做到的“字正腔圆”,人工智能主持人也能做到;现实中的播音主持人每天工作8小时,但这些AI主播可以每天工作24小时,甚至一年四季都不休息。随着技术与传播理念的不断演进,人工智能主持人超长甚至不间断的工作优势,将使其在新闻传播场景中的应用频率提高成为一种必然,这对传统播音主持方式形成了补充和拓展,同时也对播音主持行业带来了挑战。
(二)人工智能成为数据能手
一档丰富的节目离不开优秀的主持人,优秀的主持人往往需要集采、编、播于一体,人工智能主持人具有强大的数据运用能力,在这方面的应用目前已有亮眼的表现。比如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推出的虚拟主持人“俎江涛”应用于新闻播报,运用人工智能自动生产和播报财经新闻,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既提高了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又增加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再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AI主播,可快速搜罗全网相关的热点文章、网友的热搜评论等,通过大数据整合,可精准预测全国“两会”热词并快速呈现给观众,最大程度满足了用户多重的新闻需求。不可否认,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工智能主持人的诞生给播音主持领域带来了想象空间,成为当前传统媒体推进智媒体建设,提升新闻生产、传播效率和新闻价值的有效手段。
三、人工智能时代职业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技术赋能,确实解放了不少人力,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是否就意味着其可以完全替代人力?其实未必。事实上,在现实实践中,人工智能主持人与职业主持人相比,诸多方面仍旧无法比拟,职业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新闻深度以及情感温度,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一)语言艺术
播音主持最基本的功能是准确无误地传递新闻信息,从这个层面上看,人工智能主持人确实能够取代现实当中的一些职业主持人。然而,主持人并不是简单地说说话、串串词,播音主持本质上是一门极其讲究语言艺术的工作,主持人的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作为连接受众和节目的重要纽带,主持人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形成自己鲜明的主持风格,以自身人格魅力打造节目独特的样态,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甚至影响受众。提起央视新闻主播朱广权,相信不少观众都不会陌生。一身工整利落的西装,正襟危坐,无论是新闻播报还是新闻点评,他都能编出顺口又接地气的“段子”。在播报全国各地出现大幅度降温的新闻时,他的口播语录是这样的:“这几天一推门,寒潮裹挟着冷风瞬间让你急速冷冻,连跳带蹦。上身毛衫棉衫棉毛衫,下身毛裤棉裤棉毛裤,从清晨到日暮,冷的是朝朝暮暮,哪敢露出脚踝和颈部,再用围巾紧紧的捂住头部,睫毛都会被冻住,你说零下多少度?”轻松诙谐的语言,实现了新闻播报的创新性表达,不仅突破了观众对于央视这一国家级媒体的习惯性认知,塑造了一种全新亲民形象,特色的语言艺术也成为了朱广权独一无二的主持风格,打造了个人魅力。
(二)新闻深度
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播音主持领域展现出了诸多优势,但不应忘记,新闻传播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其核心在于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人在价值判断方面的作用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一方面,人工智能主持人无法做到深入。比如一档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如何做好话题引导?如何调动受访者情绪?哪些内容需要继续追问?这些都需要恰到好处,做到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解读和分析。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主持人不能做到随机应变。临场应变能力是职业主持人经过多年经验积累练就的本领,人工智能主持人纵然可以代替播音,但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形势和把控主持现场。今年的央视春晚舞台有一个十分特殊节目:白岩松、水均益、康辉、海霞、贺红梅、欧阳夏丹6位央视著名主持人集体表演情景报告节目《爱是桥梁》。这是今年春晚唯一没有彩排的节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期而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节目组针对这一情势及时加入这个反映抗击疫情的节目。6位主持人现场饱含感情的报告,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奋战在一线的人员加油鼓劲,增强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这份正能量的传播也恰恰展现了职业主持人无可替代的特质。
(三)情感温度
人工智能归根到底是机器,机器不具备人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很多情况下不能与人产生共鸣,无法契合人的情感需求。相反,一位有情感的主持人,往往能够将他们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人生阅历融入到节目的创作中,能站在受访者和受众的立场上感受对方的心路历程,从而实现情感融通、共情交互。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因为身体不便坐在轮椅上接受主持人董卿的采访。董卿站着采访,老先生需要抬头看她。为了照顾老人,也为了表达对老先生的尊重,每当要和许渊冲交流时,不等老人抬头,董卿便提前单膝跪下采访,短短3分钟时间,董卿3次俯下身子。这一系列的交流互动,董卿做得自然大方,既照顾到了老先生也让节目得以恰到好处地进行,这是职业主持人在节目中彰显出的人性魅力和道德情怀,也体现了人工智能主持人无法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温度。结语回到前文提到的“本领恐慌”之忧——人工智能时代,AI主持人到底会不会让职业主持人面临“失业”的窘境?目前来看,这种担心尚属多余,AI主持人可以帮助职业主持人从频繁的重复性播音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主持人去做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果说取代,那些只会念稿的主持人确实随时会被AI主持人取代。纵观业内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无不具备独一无二的特质和魅力,那些表达有艺术、思想有深度、情感有温度的职业主持人,永远是节目最鲜明的特色,而这些特质更是职业主持人自身不可替代的品牌力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