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老字号包装设计元素传承与创新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老字号包装设计元素传承与创新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老字号包装设计元素传承与创新探析

摘要:谢馥春十分重视包装设计元素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在科学并不发达的清末民国初,谢馥春第四代传人谢箴斋深知金字招牌的重要性,申请注册了“五桶为记”商标,打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桩商标官司,并在上海《申报》做了长达数月之久的广告宣传,设计了鸭蛋香粉包装盒、包装纸等。本文试图阐述产品包装设计元素,揭示谢馥春一脉相承的古典传统设计理念以及现代创新手段的运用。

关键词:谢馥春包装设计;色彩运用;包装形式;创新

一、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与传承

江苏谢馥春国妆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华首妆,成立迄今已有192年历史。随着时代的更新与发展,包装设计已成为产品销售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老字号在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在包装设计上有了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在历史上,谢馥春作为扬州香粉的唯一传承,以“香、粉、油”三绝闻名天下,早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谢馥春香粉、香件就获得银奖,奠定了国际品牌与中华首妆的地位。谢馥春作为百年沉淀的民族品牌,主要经典产品就是“香粉油”,民国时期的就很讲究产品包装:注册商标,美女图案,朴实、典雅、大方,包装盒的外框,各类鲜花遍布,说明产品是以鲜花为香源、主料,雌雄两只鸭,一只鸭蛋,用楕圆形加以描述,更是说明的产品的外形特征:鸭蛋香粉。在公私合营的时候,产品沿袭了民国包装(见封2彩版图1)。改革开放后,谢馥春面临改制。在此期间谢馥春二次创业,首推漆器款鸭蛋粉,“鲜花熏染、冰麝定香”,堪称谢馥春鸭蛋粉最具传统代表性的经典制作技艺。产品包装选用的是扬州的传统漆器盒作为容器,外面的纸盒选用了酱红色,这个颜色本是一个历史感厚重的色彩。通过这款产品,首次挖掘出了产品本源,并将产品定位于国妆本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消费潮流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者的审美在变,流行趋势在变。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谢馥春也应该顺应消费者的审美变化,确定自己的主色调。在中国色中,有一款胭脂红作为谢馥春主色调十分适宜。但是单一的色彩会给人以审美疲倦感,在胭脂红之外我们还需要其他的烘托。笔者认为,在胭脂红作为主色调的前提下,结合谢馥春的行业特性,可以衍生绛仙紫、琥珀黄、石墨黑、汉白玉、孔雀蓝等作为谢馥春的辅助色即次色调。在给予色调定调的前提下,设计包装的时候要考虑到各种色调因素,在红色调的基础上起步,这样不至于在大方向上出现偏离。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停留在这些调上,可以在包装上适当运用跳色的手法。这样在消费者一眼扫过来的时候,不仅可以看到谢馥春的主色调,同时因为运用了跳色,直击消费者眼球。所以我们对谢馥春的产品色系进行了系列化区分。主色调为中国红,其他的颜色为辅助色,这样做可以运用在不同系列的产品上。

二、包装物形式与材质在包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谢馥春在包装历史上主要有纸质三角牛头包、纸盒、玻璃瓶、马口铁等;色彩上以大红、粉红、土黄等为主色调;材质主要由玉、漆、绣、瓷、纸等原料构成。笔者认为,在包装运用上不能一味的“复古”“求古”,不断地堆砌古典素材,从而产生一种死循环,使最后出来的包装只有形式而失去内涵。作为一名设计者,应该在了解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品牌文化,只有考虑周详,在设计的时候才能不假思索,设计出有灵魂的作品。具体操作时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和使用对象进行色彩的搭配与选择,这就需要谢馥春的包装色彩能够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心理,从而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回归到产品本身,颜色只是所有元素中的一分子,从谢馥春本身的产品定位出发,谢馥春品牌理念是秉承“天人合一”的东方自然养颜美容,共同价值观是忠信、同创、分享。从产品本身而言,要体现出这样的价值观,同时也要吸纳消费者的想法。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对以下这些产品进行了设计的调整(见封2彩版图2)。第一款产品:香包。为了达到统一的效果,对四种香型四款外盒及香包袋进行了整体设计。在外盒的设计上,简化了以前叠纸盒的烦琐,在设计时用了拼接的方法。将四款外盒花纹的形状设计的各不相同,但拼在一起却又是一朵完整的“芍药花”。芍药花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致公书画院理事,扬州独峰书画院院长刘默大师设计、构图、绘画。谢馥春与《红楼梦》有着不解之缘,设计上将刘默大师所画的芍药与红楼梦绘本中窗框的元素进行结合,不仅体现出品牌的历史悠久,同时也体现出品牌的精致、雅致、别致。第二款产品:香膏。谢馥春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独特的做香方式,这款香膏产品是一种古典产品的衍生,是固体香水。内盒采用马口铁材质,盒型选择椭圆形,符合谢馥春产品形象,与鸭蛋香粉相呼应,玲珑小巧又便于携带。馥彩名媛香膏分为六种香型,因此根据不同香型,选择相应味道的花卉作为设计主线,搭配六种不同的色调,色彩鲜明易区分。同时,仿照古人书写习惯,将文字竖排,并且搭配印章,突出产品名称。外盒汲取古代园林借景的设计手法,将正面做成镂空窗格,产品便是所借之景,突出产品名称。底纹为红楼梦绘画作品,体现谢馥春品牌文化,渲染古典气氛。第三款产品:桂花头油。桂花油是谢馥春三绝之一,此次的设计改良也是选择橘黄色为基调来契合产品的桂花香味。同时,选取江南元素如小桥流水、竹林仙鹤;扬州元素文昌阁,营造古典氛围,强调谢馥春品牌文化的东方化。整体画面虚虚实实,远近结合,使得画面有延伸感,生动自然。内包材料选用传统白瓷,鼻烟壶的外形加上美人吹箫的古画是古典的传承,区别于千篇一律的日化产品,强调东方美感,温润典雅。这些谢馥春新品一经上市,立即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和认可。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不仅只是从艺术层面来考虑,而是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在设计的时候要有对应的设计流程与规范,如消费者的分析、产品的定位、文化的挖掘、设计的呈现以及推广营销和渠道销售,接受消费者的审判,最终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品牌的形象。一款产品的设计,不单单只是平面元素的堆砌,更是一个品牌文化的输出,也是与消费者对话的工具,品牌形象具体的落脚点,只有产品“会说话”最终才能打动消费者的心。而谢馥春的目标是替代日化、领袖国妆,将中国的化妆品做强做大。

三、全新视觉冲击力在包装设计上的运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日益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刚性需求。2019年,我国化妆品零售总额近3000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9%,显著高于其他化妆品消费大国。2020年1—8月,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仍达到1996亿元,同比增长3.2%,成为为数不多的保持高增长的行业。随着电商的普及,消费者购物习惯发生变化,化妆品的销售不再局限于线下渠道。从前,KA(关键客户)是主要的渠道,现在CS(顾客满意)日化/美妆店和线上电商平台成为后起之秀。根据欧睿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化妆品的渠道主要分布在KA、CS日化/美妆店、大型百货商场和电商,它们的渠道份额分别是22.2%、20.9%、18%和30.03%,形成相当均衡的四足鼎立的销售渠道体系。未来,谢馥春的包装设计,也要打破常规,随着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原有产品的适应性遇到挑战,新渠道的进入更需要针对性的对标产品,因此产品的改造升级提到了应有的战略层面。一方面非遗产品尚需要深度挖掘与提升品质,以达到精致、雅致、别致的境界;另一方面追求产品的差异性和天然化,势必要求用现代创新技术来达到目标。同时,推动当代消费能级的升级,产品设计向文化创意方向发展,满足主流目标客户的精准需求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商业经济·这些都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共识与合力,在外部能够寻找到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满足市场要求。包括一些产品的联名开发,例如谢馥春与北京故宫的联名香膏;谢馥春与长安十二时辰的联名面膜;与恭王府的联名香包等。因此,谢馥春针对线上的产品进行新的整合,更加适应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产品即将面市。综上所述,在谢馥春的产品包装设计上,不仅要融入现代设计思维,更要对文化有所了解,并且将文化合理地运用到设计中,让谢馥春的产品独一无二,与扬州文化、盐商文化、红楼文化、非遗文化等更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精致、雅致、别致。

参考文献:

[1]郭浩,李建明.中国传统色[M].[2]红糖美学.中国传统色彩搭配图鉴[M].

[3]赵玉梅.中式元素[M].

作者:童玲 单位:江苏谢馥春国妆股份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