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自动化理论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自动化理论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自动化理论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内容摘要】自动化是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无意识流派运动中的一种副产品,它在运动中自然而然形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演变。文章从多个角度诠释自动化概念的应用实例和变迁过程,以及它与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自动性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时代改变着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看法和认知。在数字媒体的巨大影响下,新的艺术形式、不同的呈现方式层出不穷,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定义被不断模糊和拓展。当代艺术家也正在积极响应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变迁,不断地针对各种数字技术进行探索和实践,拥抱数字技术发展的成果。那么,自动化的概念在数字时代是如何应用的呢?自动化的概念和数字时代的关系是怎样的?自动化的概念还有必要存在吗?本文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超现实主义和“自动化”的发展背景

超现实主义革命的起源是达达运动。在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有两个突出的群体,即无意识和超现实主义。这两个群体是由于Breton、FreudandJung对无意识理论的两种不同的解释而产生的。而自动化的概念就是艺术家通过对无意识的不断探索而产生的。“自动化”一词通常指的是一种下意识的绘画技巧,画家允许其潜意识来控制,例如威廉•阿纳斯塔西(WilliamAnastasi)的口袋画。在他的实践中,他将几张纸折叠成8个方块,使它们小到可以放进口袋,他把手伸进口袋,由此产生的不规则图形就是他的作品。当他认为一个小方格完成的时候,他就会把纸重新折叠,创造一个新的空白表面继续绘制。艺术家将其描述为“无视力”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让艺术家在注视乘客或观察移动的火车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自动化根据语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定义。在心理学中,自动化的意识行为是对意识的抑制,而促进激发潜意识的活动。许多致力于自动性的艺术家宣称,图像不应该被“意义”所累,它应该是直观的,注重分析情感和感觉。自动绘画的视觉体验与抽象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自动主义是一种抽象形式。”安德鲁•马松(AndreMasson)的画作经常被用来说明自动性的概念。他对无意识的想法非常有兴趣。为了回应抑制意识的想法,他强迫自己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工作,使用药物或者长时间不吃不睡地工作。他相信这会使他的艺术更接近他的潜意识的机制。艺术家早期的尝试大都基于通过某种活动从而达到生理上的限制而激发潜意识的想法。

二、自动性——一种随意的活动

人们对自动性的总体印象往往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和他们的大型艺术作品有关。这些作品让人们以为应用自动化的概念只有艺术家才能完成。然而,实现自动化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例如,让笔在没有特定意图的情况下流动。就像戴维•麦克拉根(DavidMaclaGan)所说的,“自动绘图是一种更戏剧化、更广泛的创作模式,在一种恍惚的状态进行。就像涂鸦一样,那些参与其中的人不一定是受过训练的艺术家,但结果是惊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动性更像一个玩具,它包含了人的无意识、手、纸和笔,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什么东西,而是为了休息,或者是像孩子做游戏一样。”自动化的某些特性也被应用到概念艺术(概念艺术是一种插画形式,用来在电影、视频游戏、动画或漫画书中传达一种想法,可以是关于电影或者游戏中的场景或者角色)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克服面对白纸的恐惧,整个过程就像在运用无意识自发产生的迷宫中寻找出口一样。创作者不断变化笔法,改变作画的材质和方式,试图寻找一种无意义的形体。然后在这些无意义的形体的基础之上寻找有意义的造型,把它们变成武器、人物、动物等。在传奇概念艺术家斯科特•罗伯逊(ScottRobertson)的教学中,“快乐的意外”(happyaccident)一词经常被强调,这与自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指使用各种数字技术来发现有趣的意外形状,然后通过观察形状和特定的创作意图进行结合,从而创作作品的形式。这个实践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把无意识看作是一种把想象力视觉化的工具,这种工具让艺术家把创作初期的艰难幻化成一种游戏,进而让艺术家放松下来。像自动化主义画家奥斯汀•奥斯曼(AustinOsman)所说,一个潦草扭曲复杂的草稿,可以是一个成熟创意的孵化器。人们利用无意识为意识创造一些视觉暗示,就像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过程一样。这样的想法很像观云或者画天这样类似的游戏。有时,天空中的这些图像确实让人感到惊讶,一会儿形状像大象,一会儿像鸟类或者鱼类,而且,这些形状将被扭曲变形,创造出一些有趣的视觉体验。这些扭曲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形状富有美感,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通过观察分析自然而然产生的形状,人们还可能会发现隐藏在个性中的事实。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精神错乱”(Pareidolia)的心理测试。人们很少听说过它,但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测试的建立者认为人们在看到或听到一个模糊或随机的图像或声音时所作出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储存着重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十分真实,往往可以解释人们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想法。观察云或者观察土壤和Pareidolia测试具有很多类似点。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在部分过程中使用了自动化的概念,更像是一种部分自动行为。无意识思维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也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就像自动化对概念艺术家创作的意义一样,不是绝对的无意识,而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个点。换句话说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切换的活动,这被称为部分无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无意识在整个创作或者行为活动中扮演角色或者在整个体验中充当元素,但是作品中也会有人的意识存在。

三、数字模拟与自动化

在数字时代,链接现实和虚拟的便是编码和算法,现代数字技术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数字序列,这意味着媒体之间的障碍变得越来越模糊。在虚拟的世界中整个自动化的概念也在悄悄随之改变。卡尔•西姆斯(KarlSims)的项目被命名为“基因图像”(geneticimages),在这个项目中,访客可以与装置互动,参观者可以选择更有吸引力的图像,然后选择的图像可以存活下来,生成下一代,这一过程是对自然选择进化过程的模拟。在这次的人机合作中,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准则来选择可以留下来的图像,而电脑则提供它们强大的计算能力创建复杂的纹理。卡尔让观众的决定成为在这个互动项目中找到“快乐的意外”或“机会”的不可控制因素,最后作品可以有成千上万不同的结果,场面十分壮观。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在虚拟世界中再造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模拟能力提升的过程。来自现实世界的风、碰撞、冲压,已经成功地从物理数据转化为数字数据,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动态模拟。因此,数字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语言,可以被翻译成我们所熟悉的语言,但是它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在科恩(Cohen)的项目中,他设计了一个名为AARON的程序,该程序会帮助他找到意想不到的图形。他反对那些认为数字技术让艺术同质化的观点,“这不是大多数人所描述的创造艺术。”但为什么不是呢?AARON为什么相比人类缺乏创造力?仅仅是因为它是人类制造的吗?按下按钮,在处理软件中改变参数,会得到一个固定的结果。根据数字工具的工作流程,一些人开始怀疑数字媒体的灵活性,他们指出数字软件是同质化的艺术领域。艺术是抽象的、表达的、文化的,它取决于心情、细微差别和情绪——这与人们认为计算机具有的理性、逻辑性截然相反。相比之下,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创造力并非只有人类拥有,但它是人类智慧的标志之一。如何定义一台机器是否具有思维能力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争论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指出,数字计算机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思考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问题,这值得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探索。在这个领域,许多研究人员发表了不同的文章来定义人工智能的生命特性。在诺贝特(Norbert)的《控制论》一书中,他定义了任何有机体或生命体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沟通、控制和反馈。有生命的机器和普通机器之间有一个相对权威的分界线,那就是机器是否能通过“图灵”测试,这个测试由计算机先驱艾伦•图灵命名。他说,如果一台电脑通过了测试,它就可以被理解为在思考。事实上,有一个模拟13岁男孩的电脑程序已经通过了该测试。当机器可以做梦,无意识会发生什么?这会不会是一种绝对的无意识呢?文章称:“这是机器做梦时发生的事情”,也让人们重新思考人工智能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文章讲述了谷歌开发的AI系统Deepmind独立完成制作艺术作品的过程和逻辑。这些艺术作品纯粹是由计算机程序创建的。这个过程是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程序中存储的信息可以被认为是人类记忆。因此,这个过程更接近于我们自己的创造过程。这项技术的未来潜力不可忽视,想象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不断地创造不同模式的图像,而没有人类的影响,也没有人知道这个活动的目的。如果技术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自动性的概念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的因素会降到零,就会出现一种纯粹的自动性。但是,它能被认为是纯粹的自动性吗?或者还有一些东西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到那时针对自动性的新争论将会被引发。

四、未来自动性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毫无疑问,技术一直是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品位,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它,比如数字革命。在数字革命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新兴领域便是人机交互。不难发现在科幻电影中未来的人机交互方式不再是包含显示器、键盘、鼠标的常见设置。相反,它变得更加直接和有效,更像是在跟一个人进行沟通,而不是冰冷的机械。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建了数字媒体艺术。人机交互的最终边界是脑对机和脑对脑的交互,这取决于神经科学在未来的发展。这是另一个模拟过程,用一个计算机传感器来模拟我们大脑的控制系统,这项技术的成功将使我们想象的视觉化更加直接和有效,呈现人们脑海里画面的能力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许在那时,人们可以看到所思考的图像,什么是无意识,什么是意识。那时,所有的精神活动都可以转换成某种视觉语言。

作者: 张一鸣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