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制作实践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制作课程的项目引入设计实践教学思路,就模型制作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明确模型制作课程的目的,依据模型制作实验实践教学的特点,提出项目引入设计实践与模型制作实验教学的融合应用,并以系统、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问题,探索项目融合模型制作实验教学的新思路及对应方法。
关键词:项目引入;转换;模型空间
一、环境艺术设计模型制作实验课程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创造空间的思维能力
1.空间的形态与结构
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空间的形态与结构相辅相成,尤其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空间形态的组合变化影响着空间结构的生成,而空间生成的视觉效果与三维实体模型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可以用模型的制作对空间视效进行分析、判断与修改;另一方面实物模型制作是空间视效的最终物化表达。可见,模型制作是学生了解空间形态、认识空间结构的最佳学习手段。
2.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是空间界定的物化标准,同时也是建立空间思维认知能力的基础。例如建筑模型制作的过程,是把二维空间(图纸)转换为三维空间(实体模型)的设计表达过程。在此过程中,三维实体模型需要精确对照二维施工图纸的比例和尺寸在模型制作中展现出来,从而实现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生成。可见,模型制作是一种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的转化过程,是设计思维过程循序渐进表达的重要手段。模型制作在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
3.空间的感知与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于空间环境的设计,概括来说就是一种立体空间的创作,在其中立体思维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而实体模型的立体展现,使空间的形态、结构、体量等一目了然,便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判断和修改方案,这给予了学生非常直观的空间感受,促进了学生立体空间感的生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强化了学生的立体思维,对于后续创作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很好的思维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1.施工图深化能力
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是二维图纸空间转换为三维立体空间的过程,这与实际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极为一致。例如在建筑设计中,用于推敲建筑结构、比例和尺度的工作模型制作与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高度相似,这就要求三维空间(实体模型)的形成要精确对应二维图纸(施工图)的数据,同时二维图纸的深化修改也影响着三维空间的物化质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对于传统施工图的复杂程度而言,模型具有更为直接的空间图示效果,对于缺乏设计和施工经验的学生来说,更能易于理解和记忆工程制图标准,这将有利于认识更复杂的施工图绘制,从而进一步掌握深化施工图的能力。
2.材料与工艺应用能力
在实际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材料的选用和施工工艺做法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而模型制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将材料与工艺应用于立体空间建造的学习过程。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色彩和纹样等特性进行观察、筛选对比,运用最适合于空间形态表达的材料辅以加工制作,根据空间结构反复试验建造工艺的做法,使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高度模拟了实际建造环境,极大贴近了实际项目的施工过程。如此,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材料与工艺的熟知程度,同时也解放了纸面方案对学生立体思维的束缚,激发了学生创造空间的能力。
3.实践操作能力
用实体模型来进行设计方案的表达,本身是一种动态制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较强的软硬件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加工模型工件的机器雕刻、切割、3D打印等设备的操作)与创作思维(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紧密配合。随着模型继续推敲深入,模型各构件不断被更新重组,方案经由反复修改并最终完善,在这其中学生手、眼、脑的协作统一得到了充分磨练,同步提高了学生的手工制作水平。模型制作过程其实也是方案的建造过程,它最大限度锻炼和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设计思维,是极好地设计实践体验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需要设计师、结构、水电工程师、项目经理、监理及施工人员等协作配合,强调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样在项目模型制作过程中,通常会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一个个项目组团队,各组员间再具体细分工作,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团队小组通过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经验,相互帮助与学习,组员之间不断磨合,通过协作取长补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凝聚团队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一个优秀的项目设计,团队的配合和互助是非常重要的。
二、模型制作融合项目引入实践———以南宁五一旧电厂改造为例
(一)初期构思与意向
项目引入模型制作课程,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分析和探讨设计方案,从而推进设计的深入。而设计构思的表达,除了传统的纸面草图勾绘外,用工作(概念)模型来表现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设计手段。本例是以南宁江南区五一旧电厂改造项目为选题,原电厂地处江南区商圈,2000年停止使用,搬迁后已荒废。虽有投资方意图开发为商业街区,但为有效利用资源及保存城市历史记忆,项目组设想在利用原旧厂房建筑及设施的基础上更新再造一座文创园区,主打文化创意产业,内有联合办公区、民俗文化博物馆、艺术文化体验中心、书店、电影院、创意集市及休闲餐饮等,有意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浓缩在这个多元化的园景里。在设计初期,项目组分为建筑、景观、规划三个板块,每个板块下设1-2个小组负责,并让学生用工作模型作为方案构思的辅助工具,初期模型可简单化、概念化,侧重分析和认识建筑形体在园区场地环境中的作用与影响,理清各建筑体块之间的关系,强调建筑与场地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方向感、空间感和层次感等,塑造初步的整体视觉空间效果。
(二)中期方案与图示
该项目改造的难度在于原有旧厂房建筑与新园区地块的衔接整合。考虑到要保留原有的厂房建筑与构件,决定将园区分为两大地块进行规划:一是西向的地块原有很多零散废弃的水泥电桩,利用这些电桩在其基础上搭建架空的桥廊建筑,组合成创意集市的中心广场区域;二是东向的地块原有旧厂房建筑都集中于此,因而只就原建筑的周围区域进行环境改造,并以原建筑为节点,以桥廊为纽带把各个节点串联起来,与中心广场连接统一。方案图纸经反复推敲后,交由工作模型即时修改,修改结果再即时反馈至方案进一步深化完善,至此,三维形态的模型空间已整体成形。此阶段方案在二维图纸(图示)与三维模型(实体)之间交替转换,反复调整、不断推进,最终确定成型。
(三)后期制作与搭建
设计后期,方案一经敲定即可转换到成果(展示)模型制作阶段。此时,方案需细化为CAD施工图纸,足尺按比例缩放对应原工作模型各空间结构和节点,输出到激光雕刻机制作精细的模型工件,各模型工件再对照施工图进行分组拼接、搭建。搭建成形的模型实体可根据需要预留LED光源位置,方便后期接线安装LED灯照明,最后铺设道路交通系统,加以成品模型绿植、人物、车辆等配景点缀,最终成果模型即制作完毕。在该项目中,考虑到沙盘模型的整体尺度而采用了1:150的比例,原有建筑和地形的模型材料选用椴木板和透明亚克力拼接,新建的桥廊建筑选用ABS板(部分喷漆)搭建,围合的水系以水纹胶片覆盖,在制作模型时,除了常用的胶粘、拼贴工艺,还运用了传统木结构的榫卯拼接做法。虽然成果模型的尺度较小,但在匹配度、相似度及还原度上与设计预想高度契合,它超越了二维图纸所能表达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意理念,可供人们更直观的了解和体验三维空间下的项目建成环境。
三、结束语
项目引入模型制作课程,使之项目化,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学生通过该项目沙盘模型的设计、制作、分析和研究,深刻认识到设计思维的表达不仅仅只限于二维图纸空间,还可以用三维模型空间来建构思维,探求空间创新的可能性。同时,在此过程中了解材料的特性与制作工艺,掌握应用技术、设备和工具的能力,与市场需求接轨,与一线设计挂钩,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创新的平台。无论设计技术如何发展,三维实体模型都是空间展现的最佳视觉表达,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可忽视的设计“语言”,它能更多的融入设计者的直觉与灵感,给予观者最直接的体验和感受,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李辉.住宅建筑模型在设计构思阶段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1(8):251-252.
[2]张滔.立体构成与环境艺术设计的鱼水关系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8):100.
[3]李乔.如何提高建筑设计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方案设计模型教学为例[J].美术文献,2017(1):75,133.
[4]王怀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2):178-179.
作者:黎泳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