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包装中文学色彩的运用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包装中文学色彩的运用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包装中文学色彩的运用研讨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即文字可以增强画面的质感,而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古代文学,不论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戏剧,其中的美经历了岁月沉淀,更具东方的美感。这份含蓄的美感是西方无法企及或理解的,年轻的设计者往往将视觉美放在首位,把文学涵养的那份娇羞内敛放置于末尾。这样的设计成了“花瓶”,仅有形式美而缺乏内涵。中国人在童年时,身体里已经埋下了中国文学的种子,随时等待着发芽,只是设计师不断猎奇的心态让自己遗忘了感知那份东方形态的美。

将古典文学中的色彩搭配和色调应用与现代设计联系起来,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地产类海报似乎是做得最好的。大型地产商在推广自己的楼盘时,时常提及空间的文化涵养,这样的广告预案就是一种项目的设定。好的产品必定包含文化因素、文化背景以及文化体验,处处体现对人的本位思考。为了让古典文学不仅仅是隔着强化玻璃的文物古迹,而是实实在在地贴近人们的生活,渗透到设计的风格中,笔者以古典巨作《红楼梦》为例,借助其文学内容阐述古典文学中的色彩对传统包装设计的参考价值。

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历经十载,作者以全知视角看待空间、人物的对应关系,“随美赋彩”,文中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色彩感知力。随着电脑设计中色板图谱的使用,传统色彩应用越发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色彩名词已不知其颜色所指,如炎、绾、缥等。《红楼梦》中多处提及了色彩的应用和布料编制的使用,我们熟悉的三大色调红、黄、蓝在文中各有10多种,如松花绿、秋香色、碧玉红、藕荷等色彩名词在电脑的色谱中已经找寻不到。色谱的标准是由西方人制定的,时至今日,人们仍能时时接触到中华大地上的传统色彩,如每逢佳节时的传统月饼包装等。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想鉴别商品间的差异实在很难,人们对传统的色彩仅仅停留在红配绿、红配金的浅显认识上,其余颜色似乎都淡出了色表。在贾宝玉的角色设定中,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时注重高度的个性化、贵族化、女性化。设计源于生活,让人觉得角色真实可信,是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影响下的生命体。大观园内空间色彩的搭配以贾宝玉所居住的“怡红院”中的“红”“绿”为主色调。男主角的每次出现也都带有特定的亮度、彩度,如“黑色的小短辫,红丝结束“”黑亮如漆“”金八角坠角”等,如此考究的装扮现如今仅能演绎于戏曲舞台上。

从《红楼梦》反观现今的包装设计,如月饼等传统食物的包装缺少那份精致纤巧之美,万千款的包装在充斥着货架的同时却少了那份厚重和个性。现代包装中提倡的环保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在被落实时往往摆脱不了机械设计的影响,与传统包装那份遥寄相思、礼轻情重的理念也相去甚远,而草绳、纸袋用以包装捆扎可谓简约到极致,体现出原始质朴之美,那份庄重、沉稳更能体现匠心独运的设计之美。

文学色彩在包装中的古为今用的常用方法有:第一,传统元素风格的设计理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传统卷云纹样被赋予红色,动感十足,既让人体验到传统魅力,又在凸显传统的同时加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第二,故事型设计理念。中国千年的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美丽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与伊索寓言、希腊神话一样是经典的民族精神的融合。古典诗词中描绘佳节寄相思、以形寓意、以景抒情的文学可谓丰富多彩。第三,功能化设计理念。包装设计从产生伊始即以保护商品的完整和新鲜度为其最主要的特质,拆解后的包装如何可持续地循环使用,兼具美观、收纳的实用特质,是商家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第四,仿生式设计理念。如,在包装造型中考虑到月饼的味道、形状等因素,将包装与花瓣、卡通、动物形象等联系到一起,增加包装的趣味性,同时开拓儿童和年轻人群市场。

在上述较常见的包装设计理念中,尤其是在月饼包装这种传统意识针对性很强的设计中,超过4/5的设计源于历史的文化积淀。我们在年复一年地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因为不同的环境、心境都会产生新的感受,怎样使物品因包装而焕发出人文价值,是每位包装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从传统文学中可以寻觅到很多和色彩相关的文字,从孩提时“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到“百般红紫斗芳菲”“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等。这些文学中对色彩的描写是最绚烂的视觉画面,它不应仅停留在诗人的文字中或画家的泼墨画笔下。设计师应酣眠于古籍古典处,提炼文学中的色彩美学,重新建立中国式的华丽色系,摒弃包装设计中的呆板与沉闷,重现文学的美感。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与其颜色语言的灵活、丰富、贴切是分不开的。色彩赋予人的感受超越了对任何形体美的感知,产品包装的色彩往往决定了人们对其的第一印象。因此,借助文学中的色彩语言,反思现今包装中的色彩搭配的合理性,对于提升包装档次、传承传统包装的历史厚重感以及节日氛围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作者:叶琪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