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下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下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下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国家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对于包装艺术的设计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文化对于包装艺术的影响,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明确艺术特点,建立专门的艺术创新与协调机制,保证能够创建良好的包装艺术设计环境,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影响分析

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对文化影响情况进行全面掌控与分析,明确各类影响因素,创建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视觉层面的艺术效果,展现其设计优势,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一、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分析

在对现代包装艺术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视觉层面的实际效果,不仅要更好地展示现代文化特色,还要保证包装艺术感的呈现效果,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设计思路的研发要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领域,形成跨领域与文化学科的设计体系,以保证提升感官设计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为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现代包装艺术分析对于现代化包装而言,作品设计均存在一些问题,如图1所示,该作品为知觉的悬置相关图片,能够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知觉体系之间的差别。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知觉艺术的展现能够描述事物的根本,乔纳森•克拉里在实际绘画的过程中认为,现代知觉作品展示期间,并不是针对均匀悬置的注意力进行展现,也不是在实际创作期间,能够针对一切真理背后的各类物质本身进行展现对其进行真实的描述,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真切地认识到观察者的地位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在使用现代包装艺术方式的过程中,应当对设计工作创作者的实际情况与纯真视觉等进行合理的协调,更好地设计出真实物品。在纯真视觉中,还能结合印象物质进行创建,更好地对陌生事物进行绘画。设计师使用计算机设计方式在对现代包装进行创作的过程,是对作品的创作者世界立场进行分析,明确心灵与肉体之间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根据包装艺术的需求,为其提供现代设计手法内容。简而言之,现代包装设计应当保证内容的纯真性,与哲学意义相互模仿,保证通过知觉方式达到良好的意识直观设计效果,促进主体与课题之间的交互,以此提升设计工作水平。由此可见,在使用计算机开展现代包装设计期间,应当合理使用视错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建立现代化知觉经验艺术形式,创新相关管理体系。例如:乔纳森•克拉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指出了“相关方”概念,认为人的注意力与文化中的角色较为重要,应当保证利用经验性方式开展相关设计工作,针对景观社会空间情况,建立多元化的艺术视觉消费体制,创新相关管理形式。2.文化现代性特点分析对于文化而言,可以将其分为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文化,设计者应当根据实际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分析与管理机制,保证工作效果,创建多元化的设计机制。对于地域特色文化而言,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能够体现主体的现代性张力,应当结合艺术文化情况,建立专业的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框架结构体系,在创建现实写照的情况下,明确各类元素。同时,在地域文化角度中,对现代包装艺术产品进行创作,需要设计者明确文化诉求与实际现象。经过相关研究可以得知,对于现代包装艺术而言,其包含较多文化内容,具备一定的文化特点,能够通过艺术内容将现代知识融合在一起,凸显视觉艺术的优势,对各类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各方面特点与原则,创新管理形式,为其发展奠定基础。现代包装设计创作中含有较多艺术精神元素,文化内涵丰富,可以体现时代文化的衍变情况,且艺术语言具备完整性与张扬性优势,可以通过正确的审美理解方式,对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更好地彰显创作主体与现代内容,建立专门的创作分析机制。3.文化层面主体内涵分析现代包装设计与文化主体之间呈现直接联系,可以利用艺术设计方式,凸显文化的特色与优势。从艺术角度而言,与传统手工绘画方式相较,现代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对图像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透彻地展现艺术文化蕴意,对各类内容进行展现,加大现实生活的研究力度,创建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在挖掘人文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在空间方面再现不同视觉角度的艺术内容,使用计算机开展艺术设计活动,能够将各类风格融合在一起,为观看者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使用计算机开展包装处理工作,有利于根据创作者的理解与文化内容,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创新设计形式,明确各方面要求,保证自身的创作成效1。对于现代包装而言,主要是使用计算机对包装进行设计,利用机械模仿的方式将个人主观能动性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计算机处理期间,具备试图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问题,例如:在试图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光影效果问题,利用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保证图片具有立体质感的优势,提升现代包装设计工作水平。对于现代包装设计而言,其立体质感能够凸显图画的重量特点,通过底色肌理与系统的对比,形成清晰的视觉效果。通常情况下,在对位置变动或是重建的过程中,并不是只对运动视点进行修改,而是利用计算机开展修改工作,根据实际印象情况,建立多元化的分析机制2。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得知,不同地域与民族所产生的文化有所不同,因此,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文化特点,对具体的产品包装进行设计创作。受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影响,创作者的社会环境与自然条件等都会导致其审美观念与价值观念等受到影响,因此,会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文化精神是创作者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灵感来源,应当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创作者要合理使用文化元素,对其进行创新与规范,改革传统的设计手法,建立多元化的分析机制,保证能够提升设计效果。具体工作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合理使用文化特色对于文化特色而言,是消费者较为喜欢的包装风格,创作者应当适当地使用相关文化特色,保证能够将商品包装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制造艺术审美效果,创新相关管理形式。第一,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在使用文化特色开展相关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对思维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主要因为在包装设计期间,会利用艺术成果展现文化特点,所以,设计者要在原创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构思工作,形成主题创新观念,能够生动地传达相关信息,保证设计工作的可靠性,提升其说服力,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商品。为黄记泰和相关产品的包装设计图纸,设计者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作,可以凸显产品的质感,提升其信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商品3。第二,形成文化思维。在对现代商品包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要形成正确的文化思维,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营销情况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保证包装设计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营造良好的设计环境。同时,设计者还要保证包装文化性的风格,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好地烙印历史文化,保证设计成效。如图3所示,为十八街相关产品的包装设计,在包装盒中,印刻着传统汉字,可以展现历史文化,将其与产品融合在一起,体现产品的质量4。第三,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者应重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在换位思考的情况下,对设计内容与方式进行创新。如图4所示,为月饼包装盒的设计图,创作者对包装进行了个性化的创作,能够满足儿童的需求,拓宽销售渠道与空间5。第四,商品定位设计思维。创作者在对商品包装进行设计期间,应当利用定位设计思维开展相关工作,针对风格开展定位工作,明确产品性质与文化消费特点,保证强调定位效果,在双重定位的情况下,明确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与需求,激发其购买欲望,保证设计工作效果6。2.艺术设计中文化的展现措施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多数为销售包装。因此,设计者应当保证其具备一定的保护性与宣传性优势,在明确文化特征与风格的基础上,在整体上对文字与色彩等进行协调,传达相关文化信息,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保证设计工作的整体效果。第一,图形展现措施。创作者可以通过图形展现文化,体现相关设计风格,对其进行合理的创新,保证工作效果。为羊肉泡馍的包装图,能够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现陕西的地域文化,吸引更多消费者对产品进行购买,提升自身的设计效果7。第二,利用符号展现文化。在使用符号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文化的展现效果,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为菊粉益生元的包装设计,通过菊粉符号,能够体现相关文化特征,有利于创作相关设计成品,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商品,结合包装设计需求与特征,对其进行合理的协调与创新,以此增强设计工作成效8。

结语

在我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创作者要合理使用文化内容并对其进行创新,结合消费者的需求与市场特征,科学使用计算机的语言对包装进行创作,保证设计工作整体实施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从而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和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金霞.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的关系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12):139-140.

2彭浩佳.“素芳轩”茶品牌陶瓷包装设计[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

3王斐.地域文化因素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的现实影响探究[J].科教文汇,2015(14):163-164.

4王辰琳.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

5颜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J].大科技,2014(33):306-306,307.

6范璐璐.白酒包装与中国传统元素结合的研究——以老龙口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4.

7孟尧.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上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8刘华,程超.中华传统图形视觉资源在韩国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2):54-55.

作者:候少蓉 单位:兰州市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