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财务审计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启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时,就要落实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查处,加强经济管理,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财产是集体成员共有的,任何个人不得私占、挪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村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肆意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对财务管理工作十分懈怠,村务不能做到公开透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财务审计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尽到有效监督和严格查处的职责,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不以为意、肆意乱为。因此,将财务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既能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又能端正领导干部观念,加强廉政建设,还能有效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当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标准和依据,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等给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了大的方向,但仍未有符合地方,属于地方自己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在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缺少规范,也并未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导致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观念淡漠,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大大消减了执行的力度。
1.1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很多农村都存在的问题。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很多村会计不清楚自己的职权,或者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确,村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由一人兼任;一部分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部分资金,却完全无视会计制度,长期不向会计报账;没有建立资产总账和明细帐,缺失有效监督,很多资产支出去向不明,使得审计时缺少依据,无帐可查;还存在部分收入不入账、多报少支、重复列支,财务不公开透明等等管理弊端,甚至于有的村连正规账簿都没有。
1绩效审计的起源
为监督和规范政府对公共收益的分配和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绩效审计的概念于1930年首次在美国出现,经过各国学者的不断研究,才得以不断完善。政府引入绩效审计后,人们可以据此判定国家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更好地了解政府支出的收益性、效率性和合法性。我国学者最早开始绩效审计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目前绩效审计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发展阶段。我国企业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努力从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同时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绩效审计体系,促进绩效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2高校专项资金含义、特点
高校专项资金主要是政府部门和高校下拨的指定用途的资金,该用途可能是课程建设、创新创业、课题研究等。针对课题研究,具体可以划分为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和校级课题资金。专项资金具有专款专用、专户管理、时效性强等特点。为了最高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需要对专项资金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性方面的审计,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
3专项资金审计案例分析——以A学院为例
3.1学院简介
A学院于2002年成立,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大学,包括文、理、工、农、经、管、艺术等20多个专业,是中国最具办学特色的独立学院之一。学院自成立以来,不仅狠抓教学质量管理,同时积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需要进一步做好管理控制工作,同时充分明确管理控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公司理财和管理会计等方面与管理控制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要在掌握管理控制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和应对,使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有效融合,实现协同作业、优势互补,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必要的前提。基于此,论文重点分析了管理控制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
【关键词】管理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管理会计;公司理财
1引言
在新形势下,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晰化、精细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管理内容也越来越精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环境下,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在管理控制方面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并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落实相关战略内容和发展目标,进而为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根本条件。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管理控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梳理和调整优化,以此促进管理控制和各个领域融合发展、同步推进,以此推动企业经营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进而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2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①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有着紧密联系,同时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二者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在整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同步推进。管理控制是在实际工作中,为达到某一预期的目的,对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正确而有效的组织、计划、协调,并相应建立起一系列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管理制度的活动。它是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同时表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其与内部控制同步落实,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②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控制是包括人力控制、物力控制、财力控制等子系统的管理控制系统。其主要内容有:建立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在各单位、各部门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下达目标和组织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分析问题、查明原因,并找出方法予以解决;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采用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通常,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为了充分确保企业的财产权得到保障,使会计信息更加精准可靠,为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和经营战略得到切实落实而采取的自我调控的一系列相关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总和,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在企业建立之初,需要充分做好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在内部控制中主要涉及3个层次:第一,法规控制,即严格按照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推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按照法规的要求合规合法运营,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第二,会计控制,即充分确保会计信息更加精准可靠,以此为内部控制工作和相关控制活动的推进奠定基础;第三,管理控制,通过管理控制的有效强化,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切实落实提供必要的导向和帮助。在企业的具体内控管理环节,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应有的管理效能和内控价值,并得到审计程序委员会和审计准则委员会的认可和接受。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内控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即会计控制属性和管理控制属性,其中,法规控制内嵌于会计控制当中。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企业完善治理,提升价值,实现经营目标。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银行虽属于不同行业类型,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国有工业企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区别;相同
一、国有工业企业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区别
(一)面临监管要求不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3月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这是新时代下对国有企业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再要求。这适用于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银行。国有经济尤其是中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与支柱,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重要性,才彰显出国有企业审计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多由国务院国资委、省国资委、市国资委进行管辖,绝大部分参照国资委相关审计规定执行。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政府机构也有下属国有企业。而商业银行多由财政部、省级人民政府、地方财政厅、局控股,业务上要受到银保监会、地方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外汇局等监管。原银监会于2006年便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银监发〔2006〕51号),并于2016年下发了最新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独立性、组织架构等,作为第三道防线在董事会领导下进行履职,并规定了人数要求,原则上不得少于员工总数的1%。银行对于内审机构的要求更细化、更明确、更直接。国务院国资委于2004年公布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报告路径未做具体、明确、硬性要求。各省市也出台了关于所属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规定,造成制度依据较多较杂。部分企业集团审计工作主要由企业纪委书纪、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负责领导,做不到充分监督与权力制衡,审计地位与权威有待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道防线,独立性、权威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如工行、农行、邮储银行总部均成立内部审计局,下设多家审计分局,实行垂直管理。总体来看,国有工业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不如商业银行强。
(二)审计内容不同由于所处行业不同,造成审计内容也不相同。金融系统处于国家经济的中枢地位,其安全稳定是国家整体安全稳定的关键,金融稳则经济稳。同时银行业又是高风险、高收益行业,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与战略风险,所以内部审计尤为重要。国有工业企业行业类型较多,分子公司较多,会计核算较复杂,所以内部审计一般以财务收支和预算审计为主。近些年来,逐步向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方面进行侧重。商业银行业务相对单一,银行业报表与普通工业企业有差异,会计核算较为简单,财务核算相对已经较为规范,比如收入主要为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等。所以近些年财务审计偏少,即使有财务审计,也偏重于费用审计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等。大部分为业务审计,如信贷资产业务审计、金融同业审计、负债业务审计、科技风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另外,商业银行受银监会监管,每年内部审计部门要开展监管指令性项目的审计,如全面风险管理审计、后续整改跟踪审计、反洗钱审计、消费者权益保护审计、绩效考核审计、资本充足性审计、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呆账核销审计等。
(三)审计手段不同由于审计内容不相同,相应审计手段也不相同,但是审计原理是大体相通的。由于银行信息化建设较早,相应审计手段较国有工业企业先进。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审计人员还在手工翻阅凭证,靠人工进行线索发现。而银行审计多关注费用,较少关注收入形成问题,因为收入数据由业务系统直接导入,可操作空间不大。许多银行建立费用报账系统,避免了线下的签字审批手续。审计人员可以远程调阅报账影像资料进行审计,大大节约了审计效率。面对贷款业务审计时,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计分析系统从海量数据中寻找、挖掘审计线索,并可以运用电话回访、实地调查、现场访谈相关人员等多种方式进行审计,主要关注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国有企业审计经常需要采取函证、盘点、监盘等传统审计方法。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银行审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遵守法规和内部规定的前提下,运用行内系统,进行本行银行账户查询,容易快速捕捉到员工的道德风险,而这是国有工业企业无可比拟的。
二、国有工业企业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相同
摘要:随着国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如何在全面加强内控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也变得更加紧迫。医学类高校作为国家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内控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不仅有利于经费的实用性也能进一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本文从医学类高校科研经费预算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在内控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关键词:内控;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各科研项目开展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使用、监管和考核几个部分。随着国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仅是学校内控一体化的建设的要求,更是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要求。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是科研项目实施的关键,同时也是科研经费管理部分实施管理的基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成功与否需要项目负责人、经费管理部分、审计监督部门、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相互协作,从而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开展。
一、医学类高校科研经费预算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经费预算支出结构比例失衡,不必要开支较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进行经费预算是没有适当的安排人员经费、版面费、材料费和测试费,造成支出结构比例不合理,人员经费过多,而材料费等所需不够的情况,同时,由于医学类高校科研项目的特殊性,部分科研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专业性强,金额昂贵,许多项目负责人未考虑到学校已有设备的共享使用,造成不必要的开支。2.预算编制受主观影响较大,编制不合理,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频繁,随意性大。由于预算是事前工作,同时受到项目负责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项目负责人没有财务预算相关背景知识,加之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进行预算的调整,因此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随意性较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经费不够使用时,往往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频繁调整科研预算。3.未建立长效的预算监管体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实现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管需要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等多个部门的协同。由于未建立健全相关经费管理制度和长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各部门之间责任主体划分不明确,监督管理操作办法不清晰,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造成科研经费的监管往往仅由财务处和科技处进行,其余相关部门未能有效地参与全程监控和经费的实时监督。4.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评价体系不完善或缺失。经费使用评价是对整个科研项目开展情况的一个考核,部分高校只注重项目的立项和经费的到账,对其科研项目完成情况仅从发表的科研论文来考核,而不考虑其经费使用的合理性、项目开展后所达到的效果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缺乏一个完整的综合的系统评价,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造成经费使用不科学、随意性较大。
二、加强医学类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建议
1.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加大财务预算宣传力度。预算的编制是一个不断反复研究,不断完善的过程,科技、财务部分应当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对各经费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向进行宣传讲解,提高经费预算人员对支出科目的了解。同时,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来确立预算的方向和侧重点,从而以实现经费的科学合理配置。此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安排人员劳务费、咨询费和实验所需的测试费、材料费等费用之间的支出结构比例,避免出现由于人员经费安排过多造成其他支出经费不足的情况,并且学校和项目负责人应树立大局意识和接见意识,由于医学类科研项目所用仪器价格较高,并且部分仪器可以共享使用,因此项目负责人在进行预算时要全方位考虑,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支出,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2.建立健全预算调整机制,规范预算调整流程。由于科研项目的预算实在该项目开展实施前进行的,项目负责人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经费预算,同时在预算时会受到主、客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适当的进行科研经费的预算调整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预算调整作为确保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预算调整机制和流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明确哪些具体情况、哪些经费允许调整,哪些不允许调整。同时,要连同科技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建立严格的预算调整审批流程,严格把关各项科研经费的调整,确保科研经费在合理调整范围内的科学配置,避免出现科研预算拆东墙补西墙,频繁调整预算的情况出现。3.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医学类高校应当完善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经费来源的科研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和项目开展的办法。同时,学校审计、财务、人事、纪委、科技等相关部门应当相互协作,建立长效的管理监督机制,采取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实时全程监控的方式加强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并且应当明确监管的主要任务、职责、方法和主体责任,使得在监管的过程中,各部门相互协作,有章可循。此外,应当在财务账务系统中开设相应的科研经费查询权限的账户供审计、纪检等相关部门使用,从而达到科研经费使用的实时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4.建立科研项目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考核评价不应只注重的多少,还应当综合考虑该科研项目所达到的效果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同时建立科研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分为在项目实施工程中的考察和项目实施结束后的考核两部分,前者是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使用规范、实验开展情况的考察,确保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和项目的有效开展;后者是对项目完成情况、完成效果进行的综合考核。此外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项目实施较好的予以奖励,反之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且科研经费预算的考察评价应当将财务指标和专业指标相结合,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还应考虑该项目实施所带来的影响和成果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