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内部成本核算和控制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工作,不仅是提高内部管理的需求,更是顺应时展主动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院校内部成本信息分析可以指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探寻教育成本控制的途径和方法过程中,通过开展经费支出绩效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办学水平。
一、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分析
1.需要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率。高职院校在国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由于国家财政拨款的增长是有限的,每年不会增加很多,而学校要想迅速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一是必须想方设法的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保障的办法无外乎两种,即开源和节流。一是开源,即想办法筹措资金,如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校企合作办学、提供社会服务、申报国家项目资金等。二是减少开支,即提高管理水平,尽可能地节约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加强内部管理首要的工作就是摸清底子,弄清办学成本,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控制和降低办学成本。2.是政府确定经费拨款定额的需要。教育成本是政府确定高校财政经费拨款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现行的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核拨方式,但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办学性质学生的经费定额,我们还缺乏准确的成本依据,目前主要靠的是经验数据。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利于政府确定经费拨款定额标准。对于评估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也是有益的。3.是确定高校收费标准的需要。近年来,家庭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很多家有学生居民的一项主要经济负担,高校收费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根据受益原则个人也应分担相应的教育成本。按照《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成本为依据。因此,开展教育成本核算工作对于政府制定收费标准、建立成本补偿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对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保障社会、学生和家长知情权的需要。4.需要全面实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面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化阶段发展需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发展效率已成为攻坚问题,各个产业都在突破发展方式。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离不开现代化财政制度的建立,只有通过建立健全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才能控制财政预算及各级经费的有效支出。内部成本核算的控制,是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奠定基础和保障。合理的成本核算,能够解决投入与产出的绩效平衡问题,让财政资金用于前沿,真正解决高职院校存在的资金问题,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影响高职教育成本的因素分析
在对学校教育成本产生影响的的诸多方面中,对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新建学校、发展中学校、相对成熟学校和成熟学校四类。学校成熟程度和教育成本之间存在反向影响关系。2.学校的办学性质。主要指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它是省立大学、市立大学或由厅局管理的工业学院。这直接关系学校的财政拨款方式、收费标准等,对于学校收入影响很大。3.办学规模。是指学校的在校学生数所达到或应达到的数量规模。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学费等各项收入,是财政拨款之外的其他资金中,最大的经费补充。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存在规模效益,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所以,办学规模对教育成本及办学效益影响明显。4.教职工数量。在学生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应该说教职工数量越少,达到的成本效益越高。衡量的标准主要看“两个比值”,即“生师比”和“生员比”,也就是学年折合学生人数与教师人数之比、学生人数与教职员工总数之比。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只有“生师比”和“生员比”都适中,其教育成本、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5.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与对教育的投入息息相关。一般来讲,教学质量越高的院校,在师资、学生、社会环境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办学成本必然越大。6.内部管理。作为教育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和管理者,学校能否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特别是资金管理,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发展效率和程度。
三、构建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1.遵循建立教育成本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按照我国《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规定,高职院校在资金控制过程中,除了遵循条例的一般性原则,还应保证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现实制为辅的核算制度。同时在配比原则下,确保日常发生的各种支出,能够根据其性质及用途与其相应的资金来源相匹配并得到补偿,并且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确认与核算区别。2.合理设置教育成本项目。一是合理设置内部成本核算单位。成本核算单位作为最基本的资金划分对象,应当根据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和成本管理要求,把二级院系或职能部门作为成本核算单位进行划分,以此进行编制经费预算,归集成本费用,实施成本管理和控制等活动,并对各个核算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以提高成本核算效果。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以及各部门协同配合。在实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合理划分内部成本核算单位,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在将二级院系、职能部门或项目单位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单位后,再进一步内部细分。例如,后勤服务集团可根据经营服务功能和性质下设若干服务中心,作为成本核算单位的子单位。二是细化教育事业支出分类。按照高等学校执行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规定和衔接规定中,将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事业支出,按其支出功能划分为业务活动费(教学费用、科研费用)、单位管理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后勤保障费用、离退休费用)等五大类支出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设置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支出科目,分别进行明细核算。3.做好教育成本的归集和分配。高职院校在成本归集和分配过程中应遵循本单位的活动特点。一是教育成本按照所属对象应分为直接教育成本和公共教育费用,直接教育成本是指直接投入于教育对象的费用,应归属于相关二级院系或部门,而公共教育费用则是共同受益的投入,直接隶属于学校整体,应归集于相关部门。二是在分配公共教育费用过程中,一部分费用应按照合理分配方式计入教育成本中,例如后勤服务费用应在受益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行政管理部门的费用应按投入教学、科研工作的比例分别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教育辅助费用要按标准分别计入相应二级院系教育成本。三是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成本的分配。上述归集和分配到各个二级院系的教育成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层次、专业、年级、学生数分配至具体的成本对象,计算各类教育成本数据。对归集和分配到各部门的教育成本,可根据经营服务功能和性质分配至具体的成本对象,计算各项教育成本数据。4.选择教育成本核算的方法。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中,核算模式分为“双轨制”和“单轨制”两种,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各个院校在选择过程中,应在确保教育成本信息准确有效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发展需求慎重灵活选择。
四、实施教育成本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1.实行人员成本控制。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中较大比例来自于人员费用。而人员成本的控制,不能仅仅只从数量上压缩人员,可能造成人力资源链条断裂,更深层次应该是从质量上优化人员结构。各个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三定”工作,达到减员增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在人员成本控制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同时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实现科学规范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2.实行固定资产控制。固定资产作为学校教育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学校在教育成本控制过程中应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改变追求“小而全”或“大而全”,各成体系,造成教育成本偏高的现象;要控制固定资产费用,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利用率;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3.实行管理成本控制。管理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对管理费用的控制,其关键是如何把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术权力和一部分行政权力、一部分经济运行权力下放给二级院系,让二级院系成为独立运行的“准实体”,推进全员成本意识的增强,从而直接降低行政事业费用。4.实行运行成本控制。要实施成本效益原则,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分摊公用设施的运营成本,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可将公用经费支出占比较大的后勤服务集团作为运行成本控制试点部门,待条件成熟后全校逐步推开。例如要建立新的耗能管理模式,改变过去水电费实数核销的管理方式。可直接将水、电、煤气承包给后勤服务集团,推行“水电承包,计量收费”、“谁使用谁付费”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后勤服务集团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实现能源管理的责、权、利的统一。在校内能耗管理办法上可采用三种方式。一是保障供应、计量考核。主要针对教学范围内的用水用电。抓好“供”和“管”,“供”是教学范围内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会议室、学生宿舍、公共场所的用水用电,根据实际需要实行确保政策。“管”是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制定适合教学的用水用电管理办法,实行专人管理,进行计量考核。可在核定当年实际用水用电指标的基础上宏观管理,对年终节余指标的用户,可按节余费用总额的比例实施奖励,以调动师生节约水电的积极性。二是限时定额、超量计费。针对教学和学生生活的不同特点,实行限时供应和定额供应的办法,有效控制“长明灯”和长流水现象,减少水电浪费。对教学楼、实验楼等可安装定时器和电磁阀的(除必要的如走廊灯等设施以外),实行用水用电定时供应。对学生宿舍、食堂、生活锅炉、浴池等生活区域,实行定额管理,按使用人数核定用水用电指标,超量计费。三是计量收费。对工程施工、场地租用、外界借用等用水用电户,实行申报制度,针对用水用电的不同性质,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实行计量收费。
五、开展经费支出绩效评价
高职院校开展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是对其内部财务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1.落实预算单位责任。预算单位是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直接责任主体,其负责人是经费预算编制、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强化绩效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强经费支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绩效管理。各预算单位在项目经费申报前应对预期目标进行可行性论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管理、项目完成后应按规定对所使用的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自评。2.强化财务部门责任。财务部门要加强绩效预算管理,重点对项目支出和政策性支出等资金开展绩效评价。在安排预算资金时应坚持绩效优先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绩效好的项目上,充分发挥经费支出的效能。对组织管理不力、低绩效项目、违规使用资金的单位,相应调减该类项目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对自评不认真的,要进行问责,并重新评价。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兼顾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一是构建完备的“投入—产出—成果—效益—满意度”指标体系,结合不同二级院系、部门的实际情况,选择搭配合理的指标结构。二是构建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的指标体系,切实处理好财务效率、效益、效果的关系。4.建立评价反馈整改机制。评价组织要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及时将评价项目绩效情况、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予以反馈,并督促其整改。被评价单位要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根源,按整改要求,采取切实措施落实整改到位,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整改落实情况。5.规范有序开展工作。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学校要按照“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方式,以项目支出和政策性支出为重点进行绩效评价,逐步覆盖到所有资金和财务运行全过程。总之,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加强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积极探索教育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才能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学校管理水平不断上台阶。
参考文献:
[1]金锡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问题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2]慕兴宏.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探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2)
[3]慕兴宏.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问题的探讨[D].厦门大学,2007
[4]龙力钢.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6.
作者:王志杰 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