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究性学习成本会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探究性学习成本会计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探究性学习成本会计论文

一、创设科学探究情境,让学生全体参与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最有利于设计情境、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知识点是“品种法”。由于讲解该教学内容前介绍费用分配时均以产品的品种为分配对象,实际上就是品种法的分解讲解过程,所以探究性学习品种法时,教师不必再重复介绍理论知识,而是要创设情境,以具体某个企业的品种法成本核算为背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进一步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此外“,分批法”的成本核算对象和“品种法”不同,核算程序和“品种法”区别不大,也可以设计情境,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企业实际情况的核算。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介绍企业情况,创造情境

介绍所创设企业的概况,如生产车间、主要产品等,介绍企业成本核算岗位责任,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程序,要求学生站在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角度去核算该企业某月份的各项与成本有关的业务。

(2)实践内容介绍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入本次实践的内容,向学生介绍该企业材料、人工、基本生产车间的其他耗费、辅助生产车间耗费等情况,展示企业实际使用的领料单、退料单、工资单等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并讲解填写方法。

(3)学生分组

把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及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

(4)学生进入角色,完成任务

要求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品种法的账务处理程序以及该企业某月份发生的业务,先填制各种原始凭证,然后编制要素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等,再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账簿,最后完成整个品种法的核算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也可以互相分配角色,分工协作。小组间互相考评,最后投票选出完成情况最优小组。教师引导其他组的学生找出与最优组的差距,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难点、注意事项等。整个实验完成后,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这些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除了“品种法”、“分批法”等这些具有体系的方法可以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验外,教师也可以设计日常的情境,使学生体验企业的实际情况,如对于例题,在多媒体课件上尽量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展示,并使用真实的记账凭证的图片编制分录;平时做练习题时,要求学生用真实记账凭证编写凭证,顺序编号,分配费用时,编制费用分配表,粘贴在记账凭证后面,并把学生分成小组,定期对其他小组的凭证进行检查。这些企业实际情境的设计,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感观上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实践能力,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运用“动手做”模式,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动手做”是一种实施科学教育的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环境中,在亲自动手操作、亲自观察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为理解和总结实践结果进行讨论,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把观察到的事物再归纳总结并且表达出来,不仅锻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积极的探索精神,也培养学生将知识由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能力。“动手做”模式和创设情境一样,都要求学生全体参与,但不同的是创设情境里的情境是创造设计的,让学生在一个假设的环境中完成某项任务或某项实验“。动手做”则要求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经历某项活动或实验,或以观察者的身份对某项活动进行观察并记录,最后不但要得出结论,还要能对结论进行陈述,所以“动手做”模式使学生接触了社会环境、企业的实际情况,比情境设计更有实效性。在《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介绍企业生产特点前,可以运用“动手做”模式,要求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先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派对不同生产特点企业进行考察的任务。在考察过程中,学生要进行观察记录,录制视频,考察后由不同组选举代表讲解企业的不同生产特点,并依据考察数据分析实际情况中企业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而在理论上又会选择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两者进行比较,用实际去认证理论,用实际去检验理论的不足,反过来,用理论去指导实际,纠正实际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学生在比较中不但更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也了解了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三、尽可能构建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素质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非常重要,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关键,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最基本的思维素质,不能思考,就不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科学的发展源于怀疑的态度,没有思维的批判性,就不会有创新。在培养学生思维素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现问题”环节,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个人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教师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引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听课之前进行思考,跟着教师的问题去探究,对要讲解的内容有初步的思考结果。在教师讲解完相关内容后,要求学生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发现不同,也可以再就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学生会在“为什么书本上这样讲,我会这么想”的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素质。还可以利用探究过程中涉及的内容,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思维敏锐性得到培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能力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如在介绍成本的经济实质时,在给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公式W=C+V+m后,提出问题:哪部分是指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学生解决问题后,接着提出问题:理念成本和实际成本是否有区别?然后在介绍支出、费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时,提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别?生产费用和生产成本的联系和区别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学习的弊端。教师提问后,如果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学习情绪较高,可以由学生讨论后集体回答;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则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可以给每位学生以压力,迫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有不同意见时,还可以针对性进行探究,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四、思路引导多种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同一种费用在理论上有很多种分配方法,如成本会计核算中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这就要求在讲解某种费用的不同分配方法之前,先给学生一个大体的思路,以思路去引导方法,先从共性到个性,再对个性进行细化,这样做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究性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一直是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难点,在讲解五种分配方法之前,先提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关键点是单位成本的计算,然后给出单位成本计算的大体思路:单位成本=费用÷数量,这里的分子分母在不同方法里可能会发生变化,根据不同方法的名称来记忆分子分母如何变化。直接分配法中的“直接”则表示分母里的数量不包括其他辅助生产车间使用的劳务量。顺序分配法因为有分配的“顺序”所以在按顺序分配费用时,分子要一次次的加上前面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过来的费用,分母要减去可以忽略不计的前面辅助生产车间使用的劳务量。交互分配法则要进行两次分配,第一次“交互”分配时单位成本就是用总费用除以总数量,第二次“对外”分配时分子要加上从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转入的费用减去转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母则和直接分配法单位成本计算时的分母相同。代数分配法的“代数”则表示要利用数学中的方程组解出单位成本,在介绍方程的确立时,也可以先给学生一个总思路,即方程的等式关系取决于某个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总费用,有两种计算方式:总费用=该车间总数量×该车间的单位成本,或:总费用=该车间发生的费用+从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转来的费用,有了总费用的计算思路,学生会很容易记住方程左右两边所使用的指标,从而建立等式求出单位成本。计划成本分配法的“计划成本”表示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不需要每个月计算单位成本,使用年初制订的计划单位成本,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计入“管理费用”。在统一思路的引导下,共性的知识学生可以一次性理解与记忆,个性的知识再分别记忆,知识掌握得比较牢靠;而且也教会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总结个性知识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生活案例引出理论知识,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方法中,案例的使用是最常见的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基础,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对案例提供的客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或做出判断,可以锻炼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经常深入到企业中去调研学习,收集相关资料从而形成案例,这种案例要求教师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才能完成,并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另外,在《成本会计》课堂中,可以大量使用生活案例去引导理论知识,从学生耳熟能详的身边事出发设计案例,在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前,作为引导案例。以生活案例引导出成本会计核算中的相关内容,可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能够对《成本会计》内容起到启发作用的生活案例都可以使用,如在介绍成本的概念时,可以先将成本解释成耗费,然后让学生举身边有关“耗费”的例子,如暑假出去的旅游耗费、完成大学学业的耗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耗费等,然后把这些耗费和企业产品生产耗费相联系,启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身边熟悉的事物到企业的实践进行循序渐进地学习。再如教师讲授要素费用的分配时,就可以设计一个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引导,每年中秋节的时候学校会给学生分月饼,案例可要求学生把50块月饼分给A、B两个宿舍,并给出不同的分配标准:身高、体重、宿舍人数等。然后请学生进行分配,学生分月饼时首先要选择分配标准,然后计算每个人应得的月饼,最后把50块月饼分给两个宿舍。教师在学生分配完毕后可以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提升,从而得出要素费用分配的程序以及通用公式,这是学生亲身实践得出的结论,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学生不但深有体会,也很容易理解,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生活案例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在解答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而且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基础例题加扩展练习,开拓学生思维

《成本会计》课程中的计算方法较多,教师在介绍完理论知识后,尽量通过例题对理论进行运用,例题可以与所介绍的理论大体一致,以起到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并且符合学习进程的循序渐进性。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方法,例题不需要沿用教师讲解的传统方法,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也可以单独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在完成例题讲解之后,教师应增加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究理论方法的运用。课堂练习在难度上不能与例题一致,要在例题基础上扩展加深,要更加接近企业实际情况,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外购动力费用分配”知识点的学习,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标准以及分配方法都比较容易理解,教师可以仅就用于产品生产所使用的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进行例题考察,如将生产A、B两种产品所耗用的电费在二者之间进行分配,由于内容简单,所以例题可以由全部学生或个别学生完成,而练习题则要进行拓展,要以整个企业所使用的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为研究对象,各部门所耗用的动力费都要进行分配,并要求学生编制外购动力费用分配表。此时能全做对的学生一般不到50%,因为仅对外购动力费用在产品之间分配的理论进行知识介绍和例题讲解,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看到费用就会分配给不同种类的产品,而对于行政管理部门、销售部门等使用的动力费用不会单独处理,所以内容进行扩展的练习题会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能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

作者:李延莉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