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摘要: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涵义入手,分析了循环经济下实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循环经济下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成本控制;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循环经济下,必须让企业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职责,而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是重要途径之一。

一、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概述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引导人们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中“末端治理”的思想和忽视生态环境的现状,强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2.环境成本控制。由于视角、标准不同,国内外对环境成本的概念、内容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环境成本又称为环境降级成本,既包含为保护环境而实际已支付的价值,又包含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支付的价值。环境成本要求企业不仅仅要补偿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而且要充分补偿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环境成本控制则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企业对生产经营各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实施环境成本

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必要性。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将环境成本控制视作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和各项环境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企业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将彻底被终结,企业终将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多地体现为对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将促使企业积极进行产品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可能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运用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可使企业在追逐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可行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认识已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循环经济的提出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构建,从上市公司被要求披露环境信息到各地生态工业园、循环城市的建设,大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成本控制在循环经济中的实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随着环境会计和成本控制理论及实务的不断发展,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也将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

由于我国在污染治理方面一直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导致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基于末端治理的环境成本控制,这是一种被动的事后控制。而且,由于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再受到专业技术水平、短期利益驱使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企业并没有认真地考虑环境治理问题,很少采取积极措施来降低对环境的损害,更没有考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资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甚至把环境成本转嫁给政府和社会公众,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

2.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狭窄,仅限于内部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按照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以及企业是否承担相关费用为标准,可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所产生的成本。目前,迫于环保法规的压力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大多数企业只考虑内部环境成本,而忽视外部环境成本,使得企业成本费用没有得以完整体现。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要内化到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去。

3.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由于目前环境会计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我国也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及制度出台,关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存在许多困难。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对环境收入、支出的核算并没有单独入账,而是将其隐藏在其他成本费用中。例如:将排污费、绿化费等环境成本费用反映在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账户中;对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等等,使得环境成本信息的重要性、明晰性不能得以体现,从而不便于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4.环境成本控制方式和方法落后。

目前,企业更多地是依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来管理环境问题,主要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动机是应对政府环境管制,控制措施通常是在问题出现后被动采取的,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投资损失和运营成本,而且增加了企业环境恢复成本和资源再生成本,严重影响了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就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而言,目前主要有作业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将原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在环境成本控制中加以应用,其适用性还有待考究,也缺乏创新性。

5.环境成本控制主体缺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职责,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职工只是产品的生产者,与成本控制没有什么关系,导致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淡漠,浪费现象严重。成本控制失去如此庞大的管理群体,自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其实,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并不只是企业,而应是包括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在内的多元化的控制主体,应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人人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控制成效。

6.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在企业业绩评价中也没有包括环境绩效评价,环境成本控制的好坏并不会影响企业的业绩评价,环境负面信息也未达到影响企业形象,甚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只会越来越差,经营者很难真正关心环境问题,不会主动从环境保护角度去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导致环境成本控制效率不高。

7.环境信息披露不完整且缺乏可比性。

环境信息的披露目前主要依靠企业的自愿,大部分企业只对环境信息的一项或几项内容进行披露,导致信息披露内容不全。而且,已披露的信息大多也只报喜不报忧,多数强调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而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却很少披露。另外,不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否、披露多少、披露方式等均不同,使得环境信息在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四、循环经济下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1.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变消极被动控制为积极主动控制。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法律法规日益严格以及环境会计不断发展,人们会意识到以牺牲资源与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做法危害巨大,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将更多地关注产品是否绿色,生产经营是否环保等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为了提高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争取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必然关注环境问题,对待环境成本控制的态度将由现在的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

2.扩大环境成本控制范围,推进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从时空范围上,拓展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时间上,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向上追溯至原材料采购,向下延伸至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及其处置;空间上,既包括内部环境成本,又包括外部环境成本,不断加强对外部环境成本的核算与计量研究,将外部环境成本逐步内部化到企业的产品成本中。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致力于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3.完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树立源头控制的理念,建立超前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扩展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事前侧重产品工艺生态设计,事中侧重清洁生产,事后则主要体现为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谋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产品成本,而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谋求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4.改进环境成本控制方式与方法。

以环境保护为立足点,从生态效率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控制范围从新产品设计开发到废弃物再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控制的重心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具体方法上,积极探索更加适合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例如可以将作业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法有机结合,在运用生命周期法确认企业环境成本的基础上,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环境成本的分配等。

5.明确环境成本控制主体。

一方面,形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内的多方参与的控制主体,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作用,加大处罚力度,对污染不治理或治理不力的企业处以巨额罚款或被市场所淘汰,提倡绿色消费,使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积极制定财政、税收与金融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人人参与环境成本控制工作。

6.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高效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评价指标的设置尤为关键。借助评价机制可以发现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继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提高环境成本控制的效率。7.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及其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等有关法规,为企业全面核算环境成本、充分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8.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环境“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加大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企业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和废弃资源的再回收,推行清洁生产,完善节能减排制度,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总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综合性工作,应从多方入手,积极响应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银华.基于问卷调查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研究[J].会计之友,2013(2)

[2]张美姜,侯文哲.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5)

[3]王晓燕.试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现代财经,2009(2)

作者:赵艳丽 单位: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