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保险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导致目前保险专业人才匮乏以及保险专业供给结构性失衡。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高校的保险专业人才模式影响了高校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基于此,本文以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展开分析,提出目前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险专业人才的高素质发展提供途径。
我国保险教育从无到现在发展为几百所,可以看出保险教育专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在一定层次上为保险专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保险专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市场上也需要大批的保险应用型人才。市场对于保险人才的求贤若渴,与现在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保险专业的学生面临总量上供不应求,质量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高校保险专业人才模式,不能够与就业进行协调的发展。
一、我国保险人才需求培养现状分析
(一)保险人才数量供给不足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有几十所高校开办了保险专业,设置了保险专业相关课程,但是据统计每年毕业的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只有两万左右,这明显与保险就业方向需要的人才相比存在不对等性。而且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并不会选择从事与保险相关的行业,据相关的资料统计,在美国的保险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当中,每一万人中只有约140人从事保险行业;日本相关大学也有相关资料表明,每一万人只有33人从事保险行业;中国香港的数据表明,每一万人仅有50人从事保险行业;中国台湾,每一万人中只有66人从事保险行业。根据香港和台湾的数据表明,估计认为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万人大约有50名毕业生从事了保险行业。以此来推算,未来我国保险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每一万人中仅有约100人。而就目前我国的就业人才需求量分析发现,现在我国需要的保险从业人员已经高达200万左右,明显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趋势。
(二)保险人才供给结构失衡保险人才供给结构出现失衡,具体来看就是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出现了橄榄型的结构,也就是普通理论人才普遍偏多,而高级管理精英人才、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明显缺乏。保险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急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由于高校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无疑造成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拥有过强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由此在毕业之后不能够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不能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保障之后,公司也会出现人才结构失衡,这部分人才进入公司后,会使得公司的运营停留在浅层次,缺乏应用型的人才对项目进行推进。
(三)保险专业教育就业定位不精准我国保险专业教育起步晚,办学晚的现状特征,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保险专业到现在近20年的历史就意味着目前我国保险人才培养起步晚,所以我国的保险教育专业还处在一个循序渐进积累发展的过程。由此,就导致了目前许多高校的保险专业课程内容定位不准确。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学生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了广泛的知识,但并不知道保险专业的核心理念。其次,部分学校并未真正的重视保险教育课程的开展,社会保险教育专业是一个在岗位当中得到发展的专业。因此,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因此,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并不知道保险的本质。
(四)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不全面由于我国保险专业起步较晚,所以设置的课程还属于探索阶段,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模式、南开大学的模式和武汉大学的模式可以发现,经过两年的基础课再进入专业实践的学习,那么新生的前两年学习都是学习理论知识,只有一年专业实践学习,随后就要进入工作岗位。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的多元化。这就意味着,我国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出现革新。但是就目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来看,存在不合理、不全面的现状特征。保险课程的设置太过强调理论知识,这无疑没有使得人才培养和保险经营建立起联系。而且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基于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未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保险的实践动态,所以导致许多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保险行业的现状特征以及经营的具体形式。这就是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不全面的重要体现。学生掌握不了新的技能,也不能对信息进行充分的发现和理解。
(五)保险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的保险专业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保险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培养出这样优质的人才,就对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教师并没有在保险岗位实践过,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教师对于企业内部的一些经营状况和工作重点并不了解,如此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太过侧重一些机械的理论教学,单纯地去依靠书本知识进行教学,这无疑形成了学生学习低效化,学习能力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局面。当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保险专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所以高等教育的教育起步晚,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都尚待提高;另外一方面是随着保险行业在新形势下的日新月异,产品在变化、模式在变化、重点在变化,所以要适应变化就必须要重点实施专业、灵活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够应对挑战。
(六)保险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差目前高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传统,仍然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用得较少,特别是没有创设平台让学生走进企业,让学生与企业建立联系。学生走入企业的机会只停留在大三、大四的实习期,这种培养模式无疑使得保险专业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以至于学生毕业后不能够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据相关数据表明,许多学生毕业之后,表现实践能力差,对保险行业经营实践知之甚少的现状特征。所以导致学生的就业岗位得不到保障,部分学生只能从基层的销售业务做起,而销售业务存在强度大、范围广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这种模式,所以选择不从事保险行业。
二、保险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意义
模式创新办学新思路,一方面是为了推进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优势。在高校的教育当中具有中国的特色,高校的改革一直在稳步发展当中,但其行政色彩十分浓厚,特别是部分公办高校,仍然没有将现代的教育体制得到落实,也没有考虑到保险教育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联合。因此,模式创新下高校保险专业教学模式是将公司的实际需求和市场需求,引入其办学当中,促进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主体多样化,进一步增加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推进学校与行业的对接是目前高校教育理念的要求。但目前许多高校保险专业虽然以保险教育为办学主体,但是,并没有增强与企业的合作,也没有把企业引入学校的教育工作当中,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其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度,这无疑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只有做好与企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接,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强化人才保障,进而培养出市场上缺乏的高素质人员,使学生就业得到保障,有效地解决保险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缓解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三、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探索
(一)基于高素质培养明确培养目标首先,高校保险人才培养的模式要革新,就必须要明确培养的目标,要重新定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所谓高校保险专业的人才,最终目的就是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优质合格人才,所以高校保险专业的人才模式必须要基于市场进行调整,要改进目前人才培养当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改变目前保险市场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的局面,高校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根据自身的条件建设符合保险人才的培养体系,而且基于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可以分层次培养保险专业的人才。例如可以培养出学术研究型的人才,这类人才专门从事保险的理论专业,还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保险精算师、高级管理师等人才。其次,还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后,还可以培养基础技术人才。基础技术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理财能力的风险管理师、理赔师,他们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基础的实践能力,所以对于高校来说要想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强调经营管理,即强调对于保险精算师、保险经营管理者的培养。如此高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实践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的引入,即引入保险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的开展过程当中要增加一些与保险相关的实习实践和培训,只有通过有层次、有分工的合作、实践,才能避免浪费资源,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打造双师型教师在新的理念下,要想真正的提高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推行者和引导者。而教师作为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引导者,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保险学专业课程开设的质量。由此高校应该重视师资团队的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有素质的教师团队是高校保险学专业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关键。由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多元化发展,为教师建立师资培训工作站,推动教师团队的建设。促进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就是夯实教师的知识基础,确保教师知识专业化,为实现教师由理论型转向实践型做基础。其次,要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将知识进行实践。教师的实践精神才能够有效的建立起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从业素质。最后,应该培养教师的工作能力,教师只有知道如何更好的从事教育工作,如何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才能够推动学校保险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发展。比如,高校可以安排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较为丰富的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战演练。让教师在企业当中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让教师在实践当中积累经验。对于基础薄弱的教师团队而言,高校可以与相应的企业进行对接,邀请有实战经验的从业人员、工作人员到高校为教师开展教学理论专题培训课,促进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以及工作任务、工作责任的理解。以此能促进教师实战经验和实战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师多元化发展。
(三)加强学生对保险的认识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学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要想真正的革新教育培养模式,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所以在学生入学之初高校就可以结合多种形式开展保险专业的宣传知识,比如,邀请保险行业的企业家向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对保险的热爱,让学生能够在保险活动当中体会到保险学习的快乐。
(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理论与运营的接轨保险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由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保险专业的发展,高校应该为学生打造一定的实践场所,为实践课程的开设提供保障。首先,高校应该充分地利用校内资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课程,开设不同类型的保险学专业实训教室。比如,运用信息技术室以及保险学专业室,为学生开展基础训练室、岗位训练室、岗位能力发展室。其次,为了提升学生上岗能力,实现对岗课程的开设,高校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校内开设的综合能力实训教室。让学生在校内不同的训练室得到不同能力的提升。最后,为了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发展,高校可以先后与多种类型的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开设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的途径,学校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教师时,也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发展;而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岗位工作,让学生承担实际的责任,处理实际的问题,无疑让学生在岗位实践当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保险行业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校应该重视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在新的理念上可以得到发展和提升。除此之外,高校应该要扩招保险专业的学生规模,使每年所教的保险专业人数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进而从多个方面为市场提供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宏扬.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185-186.
[2]刘金霞.地方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保险学专业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3(02):70-74.
[3]王香兰,晋颖,付正,郑思海,朱云红.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09):24-26.
[4]王厦,全颖,高彬.民办高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保险学专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05):381-382.
[5]胡亚兰.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就业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5(14):22-23.
作者:方俊芝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