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程经济效益审计评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工程建设和运营方面投资效益低下,损失严重,不符合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节约型”政策。当前,加强对工程领域的审计监督和项目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已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和建筑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拟对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控制点、评价标准和方法,以期提升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水平。
二、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分析
(一)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体制落后。目前,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体制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集中在项目完成后审查,缺少过程的有效监督,对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不足。2009年国家审计署考查了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体制对各省市的千余个财政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其中15%项目未成立工程经济效益审计,53.8%项目效率较低;已建成项目中,11%未投入运营,5%长期处于试运营状态,另有8%运营项目未达到当年设计生产能力,设备闲置,部分项目损失严重。可以看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浪费严重,项目投资效益明显偏低,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体制落后,多数流于形式,很难发挥监督作用。
(二)开展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由于工程项目具有成果的不可挽回性,损失不可弥补性,开展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在决策前、建设期间、竣工环节发挥作用。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减少浪费,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三)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功能定位。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转型的必然方向,是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是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的全过程监督审计;涵盖投资审计、工程预结算审计;是融管理、绩效、经营、效益多方面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审计;运用经济活动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对审计评价、审计结论的支持,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效益提高,实现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终极目标。
三、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对策
(一)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控制点
1、前期调研论证。投资决策损失是最大的浪费,因此调研程序必须科学,内容必须全面,依据必须可靠,专家意见必须独立、客观,反对意见必须得到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必须得到充分论证。否则,勘测不准,决策失误可能为后续实施带来巨大隐患,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前期调研论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拟建项目的各要素必须经过全面的调查,详细的测算分析,经过多方案的比较论证后提出;具体论述项目必须具备经济上的现实性、合理性、必要性;技术和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财务上的合法性、盈利性;环境及建设上的可行性等。
2、项目设计。在效益审计中发现,由于无因勘查、设计的精度不够、资金不足,常变更设计、现场签证增减工作量及补充预算、设计原因造成工程造价的提高要远大于建筑材料涨价、施工费用增加和施工管理不善。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工程设计原因所造成的工程造价的提高,占造价提高总数的70%~90%。效益审计重点关注工程量计算是否科学、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是否合理,杜绝巧立名目组织施工项目,向工程项目摊派各种费用、支出,挤占工程建设资金,造成工程成本虚增等问题。审查设备、材料采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因列支不当或违规开支而超概算等问题。因此,在项目设计时,杜绝定位不准,防止贪大求全,边建边改,建好即改,造成工程投资浪费。
3、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一般耗时长,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困难,情况复杂。近年来,施工队伍增多;资金到位少,带资垫资多;取费定额低,压价让利多。因此,开展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益。建设项目资金需到位、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不能被挤占、挪用、转移。首先,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施工图施工,不突破投标报价,对任何一方提出的工程设计变更,应从申报制度上严格控制;其次,对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对三大建筑主材水泥、黄沙和钢筋的价格和使用管理严格审计,杜绝材料准备时“宁多毋缺”,竣工后随意丢弃造成浪费,对一些新材料,严禁高估冒算;施工组织设计要从全局出发,抓重点、抓难点、抓紧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确保施工的连续性、节奏性、均衡性。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应该查找施工管理的缺失部分、薄弱环节、衔接部位,做到事前预防,及时纠正,消除效益流失的隐患,对人工、物料及其他费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损失浪费问题,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4、工程运营。一般说来,竣工后施工方撤离,项目进入运营阶段,此时审计人员必须考查工程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比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与实际数据,验证项目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建立行业数据库,将一整套工程备案提交给数据库,依此影响承建企业在以后招标过程中的声誉和在其他项目投标上的成败。当然,项目运营过程中保修、责任追踪必须以合同形式定下来。
(二)工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构建
1、工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工程前期主要是定性评价,评价调研程序的合规性;论证的科学性、严密性,费用的节约性以及有无决策失误等。工程建设、运营期阶段侧重于定量评价。工程建设阶段使用的评价指标有:资金到位率、项目计划工期率、生产能力建成率、工程合格品率、返工损失率、基建结余资金占用率、达到设计能力前损失金额、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责任成本完成率、资金闲置损失率等。运营期评价指标有:成本费用利润率、现金销货率、投资利润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2、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效益评价标准。
(1)效果性。工程完成后,首先要保证使用功能,其次要坚固耐用、安全可靠,再次追求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工程投入运营后,整体效能发挥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设计要求,取得预期效果;
(2)效率性。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依据合同工期和施工总(综合)进度计划,提前或者按时竣工,在同类同等规模工程中工期越短,效率越高;
(3)经济性。一般指工程完工实际投入的资金与预算资金所进行的比较,如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实际投入资金比预算投资少,则说明该项目投资节约。同样,与同类项目比较,投资最少,工期最短,单位工程费用含量最低。
(三)完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1、审查复核法。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和审计人员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运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在核实其提供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验证、计算,通过审计人员理性的分析与复核做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
2、对比分析法。即根据已有的资料,如国家和行业的标准、政府政策、审计机关提供的标准、政府其他机构的专业信息、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以前的审计建议和结果、审计人员的判断标准等,与相同或相似工程的数据指标进行对照。这种方法较常用于整体的工程造价分析,优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定重点审计的方向。采用这种方法,工程指标的分类越细,对照分析的可靠性就越好。
3、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影响工程经济效益的因素分别列出,按照因素影响高低规范一系列隶属度,参照国内相似工程该因素指标的高低,划分为差、较差、中、较好、好五个级别,对本项目实施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出综合评价值,进而得出该项目经济效益在当前国内项目经济效益中的位置。
4、影子工程法。即在某个环境被破坏以后,虚拟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考查一些公路、水利等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可以采用影子工程法。
四、结论
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通过对其问题分析,掌握控制点,依照适当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必将提升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水平,提高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