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测绘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中结合多年测绘工程生产实践经验,从首级控制测量、加密图根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及施工放样、调查成果公示、建筑设施变形监测等方面,探讨并介绍了测绘工程项目在不同作业阶段进行质量控制的一些经验做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工程项目;技术交底;质量控制;质量检查
0引言
加强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从合同签订、解读合同技术要求、技术设计与评审、技术交底、质量控制及安全措施交底,到生产项目试点、首件产品成果,在不同作业阶段,及时做好事前事中事后质量控制。首先,需从项目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严格把关,打造优质产品,需要项目生产管理人员及全体作业人员高度重视,共同把好生产过程中每个重要环节,做好项目质量控制,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文中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从首级控制测量、加密图根控制、碎部测量及施工放样、调查成果公示、建筑变形监测等方面入手,探讨测绘工程项目在质量控制中的一些做法。
1质量控制方法
测绘工程项目生产过程,严格执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检查验收制度和“项目试点及首件产品”质量管理制度。项目作业单位负责测绘成果质量的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过程检查采用全数检查,最终检查内业采用全数检查,外业则采用抽样检查。项目业主单位负责组织县级初检、市级预检和最终成果的验收。项目承担单位负责测绘工程项目成果的“两级检查”,实行全过程质量检查与监督管理,督促作业员自查及作业组互查、项目部过程检查、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对成果质量进行最终检查,质量监理单位则严格履行全过程质量监督检查职责,省级质量检验部门则负责组织过程质量监督检查和成果抽查[1]。项目生产初始阶段,选择本区域内要素齐全且具有代表性的图幅,作为首件产品试点生产,作业人员应加强培训学习,提升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质量意识,依据技术设计和作业规范标准,做好首件产品成果的自查自检工作,检查人员加强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最终成果的检查,总结试点生产经验及教训。
2质量控制层面
做好项目技术和安全交底等工作,组织项目部生产作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学习,熟悉项目技术设计和施工方案,熟练掌握相关规程规范。调试好各种仪器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可用,碎部点采集、施工放样及变形监测的原始数据准确,生产过程各工序成果可控,最终质量成果可靠。
2.1首级控制测量
实施地籍地形控制网或工程控制网,加强首级控制测量的质量控制,是做好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关键。首先,将收集到的高等级已知控制点和水准点成果,标注于工作草图上,然后,实地踏勘点位,查看各点位是否保存完好,有无沉降或破坏现象,紧接着技术设计人员根据现场踏勘现状,通盘分析考虑,精心布局,合理设计,优化控制网图结构,确保各等级控制点和水准联测点的点位选址分布合理、标志埋设场所无干扰源无塌陷沉降、标志埋设规范、点位视野开阔、通视情况较好、点位密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要充分考虑,确保高等级平面起算点和水准起算点的数量及分布均匀合理,确保各等级控制点及各水准联测点实地选点、埋石等优化布局合理。首级控制测量外业静态观测前,首先需要对高等级起算点组网观测验证,进行起算成果检验与精度分析,确保成果起算精度符合规范质量要求。首级控制测量,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的选择,既要兼顾考虑以往成果,又要考虑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城市测量规范》规定的2.5cm/km。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选择。首级网布成环形网,加密网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当采用卫星定位高程测量时,卫星定位高程网与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准点联测,对联测的已知高程点应进行可靠性检验,剔除不合格点。以某城区地籍地形测量项目为例,利用测区附近的4个GPS点(1个A级点、3个C级点)作为D级网的起算点参与平差。4个已知点通过GPS构网静态观测检测,其最弱边相对精度为1/190696,已知点成果满足首级控制测量起算精度要求。再利用3个Ⅰ等水准点作为三等水准测量的起算数据,并联测2个Ⅱ等水准点、1个GPSA级点(二等以上水准高程)作为检测。求解水准点之间各段理论高差数据,与经过三、四等水准联测获得的各往返测段实测高差数据进行比较,经过几组理论高差数据与实测高差数据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实测值与原始成果较吻合,原始成果完全符合起算精度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时,计算结点网中各附合路线往测返测高差,求解闭合差、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或闭合路线计算闭合差与环线闭合差相比较,或支线计算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再计算三、四等水准测量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分别为±0.6mm、±3.6mm,小于规范规定的±3mm、±5mm。平差后三、四等水准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分别为14.59mm和14.97mm,小于规范规定的±20mm。利用保存完好的水准联测点的两次水准平差结果进行精度比较确认,部分水准联测点两次成果比较见表1。或GPS高程拟合时,将高程约束数据的其中某些水准点作为未知高程拟合,来检验GPS拟合高的精度,部分水准联测点拟合高与水准高比较见表2。当无约束平差确定有效观测量之后,在技术设计规定的坐标系统下,进行约束平差,D级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125163,最弱点中误差为22mm。E级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45303,最弱点中误差为23mm。对E级网进行了精度检测,用五台套实测3个时间段,由1个A级点、2个D级点作为平面及高程的起算数据,构网检测8个E级点的精度。平面:点的最大中误差为20mm、最小中误差为7mm;高程:最大互差为32mm、最小互差为6mm,说明D、E级网的精度较高。
2.2加密图根控制
首级控制测量成果经过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加密图根控制,而做好加密图根控制是做好测量及施工放样作业的前提,否则,加密图根控制成果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则不得进行测量及施工放样作业。图根控制测量成果,全站仪测绘各要素或施工放样时,对其相邻图根点进行边长检核,也可采用角度检核、导线联测检核或已知点比较法、复测的比较法等检核,统计检核点的精度。城区或城镇复杂区域,可以采取图根导线测量或导线结点网来加密图根控制点,对于房屋较稀疏的城区外围或相对开阔地带,则可使用RTK测量技术来加密图根控制点。为了满足地籍地形图及施工放样测量的需要,在D、E级控制点的基础上,按《地籍调查规程》《工程测量标准》等要求布设图根导线,其主要布设形式为附合或闭合导线,在个别隐蔽地区,采用支导线法,支导线边数最多不超过3条。全站仪棱镜等常数在仪器中直接设置,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观测,边角同时观测一测回,支导线观测左右角,边长往返测量,图根高程则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或水准测量,使用平差软件平差计算,确保平差后的导线全长相对中误差、最弱点位中误差、最弱点高程中误差等相关内容完全满足精度要求[2]。以D级、E级点为基准站,采用单基站RTK测量图根点,在不同时段进行二次观测,当二次点位互差≤3cm、高程较差≤5c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也可采用双基准站的办法施测,或者再进行等外水准测量。也可利用网络CORS信号,输入项目七参数,检验已知点精度,不同时段观测,进行有效检核。每个图根点两次独立的观测结果,其平面坐标较差和高程较差均在限差允许范围内,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各等级控制网的加密及各类工程(施工、变形)测量中需要临时设站或传递坐标的测量,或独立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加密测量,均可采用自由设站测量方法。作业前,应对周边既有控制点进行检查校核,选用符合要求且不少于3个控制点作为交会基准,设站点各观测方向之间夹角适宜。选用测角测距精度符合等级要求的全站仪,在无通视障碍的中心区域架设全站仪,输入气象元素,自由设站距离测量宜与水平角观测同时进行,两者测回数相同,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分组观测时,同一归零方向且重复观测一个方向,依次瞄准既有控制点,逐点逐测回进行方向和距离测量,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测站坐标及交会残差,进行残差及精度分析,确保设站点的点位精度满足要求后,进行其他工序的测量工作,最后进行归零检查,确保自由设站测量精度可靠。
2.3碎部测量及施工放样
根据测绘工程项目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碎部测量数据采集及施工测量放样。全站仪设站对中整平、后视定向无误,然后再检测已知点和已测点。数据采集时,每隔二十分钟应观测一次检查方向,若方位角偏差大于30″,则应重新对中整平仪器并归零。对于建筑物角点等重要要素,则一律采用小棱镜或偏心测量观测。为了检测数据精度,需对碎部测量及施工测量放样数据进行全要素覆盖检验,成果检查质量元素主要包括数学精度、数据及结构正确性、地理精度、整饰质量等内容,按权重评定成果质量。以某地籍地形测量修补测项目为例,在项目作业组自检互检和项目部过程检查的基础上,单位质量检查部门及时采取抽样检查的办法进行最终检查,外业样本抽查时,对每个小组分别抽取了三幅图进行检查,对照1:500测量图纸进行外业巡视检查,采用JXCORS方法验证图根点,然后使用全站仪偏心测量坐标进行点位比较检查,采用钢尺量边进行边长比较检查,表3为部分成果检测精度表[3]。建筑物施工测量,通常是在建筑物地下室基础底板或首层楼板浇筑混凝土后,视施工需要及时将建筑物外部控制转移至内部,并将调整后的点位作为建筑物上部轴线的控制网放样基准。建筑物施工放样,放样前应对建筑物施工控制网的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检核,防止和避免点位变化给施工放样带来误差[4]。在建筑物外围建立线板或轴线控制桩,建筑物轴线放样宜采用2"级全站仪,由控制点放样出建筑物外廓主要轴线点,然后检核并调整主要轴线点位置,重点检查建筑物施工放样、轴线投测和标高传递的测量允许偏差。建筑工程竣工测量,则按照同一施工控制网及坐标系统、同一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同等精度、相同仪器设备等技术要求,认真完成各项竣工测量任务,复核成果质量,确保成果精度[5]。
2.4调查成果公示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等项目,将权籍调查结果公示及首次登记公告,需要村(居)委大力支持配合,安排涉及到的各村(居)民,认真详细核对确权登记调查信息公示表及结果公示图,主要核对权利人信息、宗地与房屋面积、土地发承包等信息内容,确保权源资料齐全、有效,图表与实地一致,项目填写齐全、准确无误。以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某项目为例,在内外业调查基础上,制作调查公示图,完善调查信息公示表。为确保调查成果真实可靠,首先需要加强外业质量检查,对照公示图,使用RTK仪器实测承包地块,用于对比分析成果面积与检查面积、地块界址点精度统计[6]。成果面积精度检查及界址点精度检查,部分抽查统计精度如下。(1)成果面积精度检查:实测83个地块,进行成果面积与实测面积比较,其中面积相对误差R≤5%的有77个(规范规定R≤5%)、5%<R≤15%的有6个(小于10%)、15%<R的有2个(小于5%)。(2)界址点精度检查:实测857个点,其中一些为地块拐弯点,用于封闭地块的面积比较,剔除由于田埂弧形拐弯等原因不能明确比较精度的界址点,采用349个界址点进行精度统计,剔除了大于2倍中误差的12个数据,获得1:1000界址点中误差为±0.481(小于图解法界址点精度±0.60)。
2.5建筑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基准网由基准点和部分工作基点构成,原则上每半年复测一次,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变形监测成果有疑问时,应随时对监测基准网进行检核。根据变形监测体的变形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周期,并根据变形量的变化情况做出调整[7]。首次监测宜获取变形监测体初始状态的两次独立测量观测数据,其后的各次变形监测,宜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同一仪器设备、相对固定的人员进行观测。当变形监测点变形量或变化速率异常,达到预警值或接近允许值,或其裂缝快速扩大,则要提高监测频率或增加监测内容,及时通知业主单位。建筑变形监测包括场地、基坑和建筑物等监测项目。拟建建筑物场地的沉降观测应在建筑施工前进行,监测精度不低于四等,基坑变形监测精度则不宜低于三等。合理布设变形监测点点位,加强监测成果核查,对观测成果可靠性、累计变形量、两相邻观测周期的相对变形量、相关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绘制各类变化曲线或图形,确保监测记录和监测成果可追溯,水平位移测量和沉降观测、主体倾斜观测等监测成果质量可靠[8]。
3结语
认真编制和审核项目技术设计和实施方案,层层抓好项目自查互检及过程检查、最终检查质检报告的编制整理,加强项目成果质量检查与过程督查,强调项目部落实“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抓好项目试点生产和首件产品成果质量,按照作业员自查、作业组互检、项目部履行好过程检查职责,单位质检部门最终把关确认,认真抓好项目质量控制。总之,只要严格遵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按照“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严把生产过程各工序质量关,可有效避免返工及质量事故,保证成果质量,提高工程效率。
作者:刘绩成 熊卫国 张涵 宋会莹 单位:江西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 东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