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

传播策略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传播策略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传播策略论文

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品质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基于对交叉学科及交叉学科科技期刊性质、特点的分析,提炼、归纳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品质提升策略,提出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在找准期刊定位、组织创新性内容、拓展传播途径等三个方面的品质提升思路。交叉学科科技期刊应充分认识自身特性,制定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特色化;专业化;品质提升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科学上的重要发现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融合。交叉学科科技期刊作为发表跨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是学科融合与创新经营的重要传播载体,其经营思路和刊文水准直接体现和推动着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水平,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交叉学科科技期刊与单一学科科技期刊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研究范畴的学科“交叉性”。在办刊实践中,往往由于对期刊交叉属性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而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期刊定位不准或含糊,导致期刊失去了特色,这主要是由于对交叉学科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等把握不准造成的。其次,刊文内容不能紧扣交叉学科的属性特点而偏重于某一学科,从而丧失了交叉学科最本质的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特性,其刊发的研究成果也很难体现交叉学科的创新价值。最后,部分交叉学科科技期刊不能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纸刊方式传播研究成果,信息传递方式单一、效率不高。交叉学科科技期刊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需在充分认识学科属性的基础上,从期刊定位、内容组织和传播途径三方面着手,打造特色鲜明、专业性强、创新度高的精品期刊。本文基于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经营中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从期刊定位、内容组织和传播途径三个方面,探讨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品质提升策略,以期为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把握学科属性特点,找准期刊定位,塑造期刊品牌

期刊品牌是期刊的办刊宗旨、理念、特色、整体形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期刊品牌的形成,表明期刊所从事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创造性劳动,得到相当数量的读者群的认可,成为具有潜在市场效应的物质存在,有了一定的市场附加值,是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品牌塑造因横跨两个或多个学科,因此在学科属性把握、期刊定位、研究方法选择、内容组织、特色构建等方面不同于单一学科科技期刊,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和“倾向性”,不同的办刊者、不同的办刊目的和视角、不同的专业背景,对交叉学科科技期刊的定位可能都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一)牢牢把握学科属性特点,坚持准确、科学的办刊宗旨把握好学科的属性特点,是交叉学科科技期刊提升品质的第一要务。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各学科在交叉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影响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交叉学科科技期刊首先要厘清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把握学科的属性特点,进而树立准确的、科学的办刊宗旨,使期刊的宗旨、方针与学科相匹配、相适应,这样才能为期刊的良好运营奠定坚实的支撑。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素养教育研究(4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路径分析

摘要:当前阶段,媒介素养作为推行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在进行具体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直以来,校园媒体都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与介质,对于培养高职教育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基于这一现实背景,高职教育院校需要针对校园内的媒体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全面组建全民参与的教育活动,并及时跟进相关的制度建设,开发出我国高职教育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全新路径。

关键词:校园媒体;高职院校;媒介素养;学生

一、校园媒体

高职教育院校中的校园媒体,主要是指校园内的校报、网络平台、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宣传窗等各种形式的媒体,虽然其推广规模比较小,但是其内部构造却十分的完备。现阶段的高职教育院校中的校园媒体的构建,必须要严格遵循媒体技术的发展需求。[1]校园媒体要基于高职教育院校、教师与学生、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有效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它不仅是高职教育院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途径。

二、运用校园媒体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

(一)提高自我对于校园媒体的重要认知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思考探析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浴血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秉持的巨大精神财富。大学生需要认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这关涉大学生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尽管之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客观地存在着诸如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家庭对红色教育的意识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红色文化实践匮乏等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出发,我们需要查找问题,对照现实,探索出路,将高校、家庭、个人乃至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深化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文化;文化教育

大学生在高校除了要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之外,还要努力接受文化教育,特别是红色文化的教育,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而且更应该加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人格支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精神特质。”[1]认真探讨大学生红色教育问题,在当前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红色文化教育及大学生接受这种教育的必要性

简单来讲,文化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实践活动的印记。人们面临的自然环境不同,其实践的内容与方式必然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比如饮食文化、交往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等。其中,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认真学习以及积极传承的重要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形成于战火纷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在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成立过程中的惊险、井冈山根据地开辟的艰难、中央苏区的短暂稳定、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延安时期的边区政权、西柏坡出发的“赶考”,以及东北塞外的冰天雪地,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等,它们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如今,我们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足了,生活环境好了,大学生们在高校明净的教室里使用着现代化的教学与学习手段,安心地接受着教育。但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依然没有过时,它“把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意识、忧患意识、民本意识提高到空前水平,承载和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与道德规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每个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认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体味其中的恒久价值。第一,持久深入的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过去的战火纷飞,还是现在的安居乐业,国家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国家独立人人有责,国家建设人人有责,国家的未来发展依然是人人有责。大学生需要明晰的是,今天是幸福生活不是理所当然就是那样的,而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革命先烈们用行动乃至生命践行了爱国主义,我们今天需要将爱国主义精神延续下去,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我们发展自己国家的热情。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树立。第二,持久深入的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深入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国家的独立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国家的富强也需要艰苦奋斗。当年,革命先烈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依然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终于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和平的环境。如今生活好了,但是国家的未来发展依然有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需要我们逐一去克服。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红色文化教育,用过去的事例,生动说明艰苦奋斗的必要性,有利于大学生深入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第三,持久深入的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除了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之外,还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只有信念坚定,付出努力,才会有一步步的成长进步。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长期艰苦奋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正义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当代大学生也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无论是眼前的学习理想,还是未来的为民为国理想,只有坚定,才会有长期不懈的努力。红色文化教育,用过去的生动事例,激起大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有利于他们长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二、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红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国内各高校之前也比较注意用它教育在校大学生,取得了明显成绩,比如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推动了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当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高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红色文化里蕴含着正确的价值理念,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理想信念,以及集体主义等等。高校除了教书育人,还有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其任务依然是为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才,因此,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高校也在对大学生进行这种教育,但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导致对这种教育的推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机制不健全。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目前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进行。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不足,导致一方面对于红色文化的涉及度不足、深入度不够,另一方面对于红色文化实践的安排不多,并且限于人力财力和物力,大多都是挑选部分学生进行代表性的参与。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之外,高校还会在重大节日中进行诸如唱红歌、办讲座等活动,但持续性不够。二是保障机制不健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需要必要的教育资金和师资力量。但是,一方面,很少有高校能够有专门用于红色文化教育的足够资金;另一方面,缺少专门从事红色文化传播和教育工作的师资,尤其是偏理工类的高校,这方面的人才更是不足。第二,家庭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意识不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成员的一言一行,看似无意,却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如果高度重视孩子的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并且身体力行地按照红色文化精神去做,比如关注国家大事,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遇事从大处着眼,艰苦朴素,不屈不挠,那么孩子就很容易继承家庭长辈的这种价值观和处事风格。

点击查看全文

建筑设计行业设计图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呈现出繁盛的发展态势,而随之所引发的有关建筑设计行业的知识产权中著作权纠纷问题也越发明显和突出,并呈现出繁多复杂的特点。本文就建筑设计企业的施工设计图的知识产权保护中所涉及的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浅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行业;施工设计图;著作权;保护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建筑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增多,一些新技术在建筑行业的使用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由此产生了种种纠纷问题。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知识产权法作为保驾护航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建筑行业中设计单位近些年存在的一些侵权问题,通过结合国内知识产权法中著作权法的规定,并对著作权法中所保护对象的内涵及范围进行扩展解释,并针对建筑设计行业工作中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以及设计师本人在知识产权角度存在的不足方面提出一些解决建议。

一、建筑设计及施工设计图的内涵

在古代,我国建筑行业的设计和施工并没有划分清晰,一个建筑的建造者同时也是该建筑的设计者;到了近代,建筑设计和施工分别成为了独立的学科。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建筑设计方面的有关知识产权问题进行讨论。

(一)建筑设计的涵义

一般来说,建筑行业的责任主体有五个,分别是:施工、设计、监理、地质勘探和建设单位。设计是一个建筑的灵魂,施工方最终会按照施工设计图来进行施工,因此设计环节是整个建筑工程中的核心。设计单位中具备专业知识和行业资格证的注册建筑师按照建设单位及规划部门的要求在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等方面,进行有关设计的各项工作以图纸和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设计单位在整个工作中要经历信息资料搜集、制作投标书、中标后的设计合同的签订、进行方案的设计、确定最终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审批、施工图的设计、图纸归档、设计交底、工地配合、以及最后的竣工验收的流程。在这些设计工作流程及步骤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工地配合流程中,设计单位要根据施工方、建设单位以及规划部门的要求实施做出调整,因此在之前已设计好的图纸基础上要做出多次变更。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析(7篇)

第一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本文从建立适应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转变学习观念、课内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职工整体素质等方面浅谈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学习观念;课内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子曰:“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可以作为我国古代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全面概括。我国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的完整性、科学性至今没有超出孔子“六艺”的广度和深度。当今中国,大学教育已近普及,高校所培养的并不是只有知识、懂技术的“专才”,而是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在拥有专业、文化素质的同时,具备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必要素质的人才。

1素质教育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体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只有在获得知识、具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为此,我们应在以重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使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高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要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应制定包含素质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实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扩大广度,多留“接口”,培养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广的高素质人才,使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课内与课外相匹配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设计、实验的思维,使学生做到会学、会用、会创。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口试、笔试、实验相结合,既考核学生知识又考核综合素质,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2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学习观念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