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卫生事件下智慧城市建设探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近年来发生的病毒肺炎疫情,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政府在重大卫生事件下的治理效能,让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智能化,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是未来应当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智慧城市在疫情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存在一些问题,对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智慧城市;疫情防控;数据安全
近年来发生的病毒肺炎疫情,明确提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同样,这次疫情也是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估的试金石[1]。这次的疫情防控,智慧城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如何善用新技术、敢于作为,提高政府在重大卫生事件下的治理效能,让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智能化,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是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智慧城市的概念始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我国从2012年11月开始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建设,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9年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所有的副省级城市以及约九成的地级市已经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部分城市的建设已迈入成熟期,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开始向县区和农村推进。
二、疫情防控中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初显
近年的肺炎疫情防控,智慧城市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地通过网格化管理精密管控、大数据分析精准研判、移动终端联通民心、城市大脑综合指挥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疫情防控和为民服务体系,显著提高了应对疫情的敏捷性和精准度[2]。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为抗击疫情提供了高效服务。
(一)大数据分析辅助精准抗疫。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疫情的溯源、监测、态势研判分析、防控部署等领域,助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对重点区域、重点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地图平台提供翔实疫情地图,让疫情动态实时、直观且透明化,帮助决策部门掌握人群情况,以便制定应急预案。
(二)机器人助阵缓解人力不足、减少人员感染。疫情爆发初期,各医院普遍出现了人员不足的现象,通过引进机器人来承担患者的药物、食物配送;以及标本的检验、医疗废物处理等繁琐且高危的工作,既能有效缓解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又能减少医护人员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抗疫物资的配送方面,不管是各类物资的出入库管理,还是医疗器材、药品、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的物料拣选、产线搬运,都可以通过机器人的使用来提高效率。
(三)“政务云”“非接触经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所需。疫情期间,随着各个地方的封闭式管理全面铺开,线下商铺的经济活动基本停滞,但城市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仍正常运行,水、电、通信、交通等都保障有力,这跟智慧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不无关系。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转到线上,确保了居民的各种诉求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而京东、淘宝、美团等电商平台的“非接触经济”,保障了人民衣食无忧,能够安心隔离,很好地切断疫情的线下传播。
(四)在线教育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全国2亿多学生开始在线上课,通过课堂直播、课后视频回放、在线辅导课程及作业管理工具等开展的在线教育,让学生在家也能正常学习。如果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给学习者做数字画像,还能一点一点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让困难的学科变得轻松起来。经过此次疫情,在线教育的认同率越来越高,截至2020年6月,全国的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
(五)“健康码”服务市民出行及复工复产。市民通过如实填写个人的相关信息而生成的“健康码”,是行政机关综合判断个人健康风险等级,获得出行、复工资格的法定证明。“健康码”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协助公民评估自身风险,还能帮助政府部门识别高风险的行为和个人,预判未来风险,提升疫情管理能力,更为市民的正常出行及复工复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疫情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
总的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和经济复苏的基础,但这次的疫情也暴露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着一些短板。
(一)数据快速流动和应用不畅。全国一体化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虽然已经初步建成,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协同性问题,数据流动不是很顺畅。在此次肺炎疫情防控中,不管是医疗机构与医疗物资管理、运输等后勤保障部门的沟通协调,还是各城市之间的协同防疫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城市间数据的共享以及快速流动存在着短板。疫情防控需要数据跑得比病毒更快,要释放出真正的大数据价值,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打通数据融合壁垒,推动数据快速流动和应用,助力疫情联防联控。
(二)基层治理信息化支撑不足。在疫情防控期间,基层社区、企业园区、办公楼宇的日常防护成为疫情管控的关键区域。但在这些基层治理末端的防控工作中,大多采用传统的人工排查方式。对特殊人群如独居老人的日常信息采集,也缺少信息化手段的支持。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打通末端感知环节,才能在疫情防控战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融合应用协调联动能力有限。疫情发生时,医疗资源以及相关的应急物资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但由于缺少一体化的融合应用平台,无法快速精准掌握相关医疗机构的详细信息和应急物资的供给情况,再加上政府各部门间的线上协作联动和快速反应不足,对数据分析的能力有限,很难快速采取行动响应需求,造成了疫情爆发初期蔓延的速度较快。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反映出信息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亟需深化,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整体协同性需要进一步强化。因此,需要加强城市数字治理统筹协调能力建设,保证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启动城市的“免疫系统”。
(四)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不高。“健康码”所采集的数据,不仅包括用户的真实姓名、性别、手机号、身份证号、详细地址、活动轨迹、健康信息、接触史等信息,还对接了交通数据、电信运营商数据、银行金融机构支付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对和交叉验证掌握用户真实的行动轨迹,从而实现精准的、可追溯的疫情防控。但是,这些用户数据采集以后,如何保证数据不会泄漏、不被滥用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大考验。疫情发生后,有一些工作人员将防控内部信息通过拍照在微信群传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这体现了很多干部的数据安全意识不足,保密意识淡薄,这也给数据安全保障工作也敲响了警钟。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网络大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让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无论是黑客入侵窃取重要数据,还是内部泄密、贩卖个人信息等网络犯罪都对国家安全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隐患与威胁。需要从国家、社会、组织、个人等层面加强数据安全意识和常识的教育,提高全民的网络生存能力。
四、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关注的重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平台的广泛应用,但数字化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风险,要以谨慎态度平衡好各方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用技术来为人民谋幸福。因此,未来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促进数据共享与流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短时间内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需要尽快给出应对,要让数据比病毒流动得更快,让决策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预警,并尽快采取措施。因此,为促进数据共享与快速流动,一是应加快建立国家级大数据中心,统一数据采集规范,实现跨部门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兼容共享;二是探索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模式,寻找合法的数据共享途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数据快速流动打通各个关键环节;三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纳更多拥有雄厚技术力量的企业、社会团体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队伍中;四是转变监管模式,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二)加快基层信息化建设。在疫情期间,社区等城市微单元的防控成效直接关系整个区域防控大局,只有做好基层信息化这一智慧城市建设的末端感知环节,打造精准高效的“智慧政府”,才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应急处突能力。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要打通国家、省、城市、街道、社区五级信息管理平台,建成基于社区服务的治理体系,最终形成“城市大脑”+“社区细胞”的现代化管理体系。这不仅需要加强基层组织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智慧城市的末端感知真实有效,还需要加强基层组织的软件应用能力建设,对于基层而言,最现实可行的方法就是通过培训普及广大居民的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使各项防控措施第一时间落实到位,从基础上稳定民心。
(三)扩展新技术应用范围。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从数字化到智慧化,一方面需要政府用好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应当鼓励企业加快可穿戴智能化终端设备的研发,让智能化服务延伸到每个居民身边,让智慧城市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居民的身边。例如,通过将累积的步数、运动、睡眠等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可以为用户生成基础的健康报告,从而方便医护人员采取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通过构建城市的数字孪生体,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数字化模拟演练,能够用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的结论,从而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设计优选预案。
(四)注重数据安全,避免数据滥用。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坚持“安全是底线的原则”,应当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推动数据共享,发现数据价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平衡好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的关系,探索通过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使用来加强个人隐私的保障。区块链技术理论上能够有效保障数据的完整可靠,基于区块链的治理架构,能够实现数据可信,保证数据一旦生成必须得到所有参与者的认同且带有时间戳、实现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共治。因此,可以预见区块链技术在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智慧城市最终还是服务于人的,城市本身是死的,但是数据的收集、流动、融合、应用、反馈以及服务的升级和迭代使城市变活了。未来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围绕创新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成效,提高的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郭中梅,朱常波,夏俊杰,孙亮.“疫情大考”下的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思考[J].邮电设计技术,2020,2
[2]唐斯斯,张延强,单志广,王威,张雅琪.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形势与政策建议[J].电子政务,2020,4
作者:林丽丽 单位:中共福建省莆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