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政教育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客观上,无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实践,这两个议题的探讨都不能与“人的发展维度”相脱节,因为两大议题所追求的共同结果,均是为了人类个体价值的实现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思政教育对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种“积极性”表现在克制欲望上。即思政教育引导人不断提升精神层次(含伦理、道德、法制等维度),形成对万事万物强烈的责任感,自觉减少对外界的过度索取欲望,以实现对生态、生命普遍关怀。
然而,在具体的实现技术上,思政教育与生态文明之间如何渗透、如何作用,则有着多样化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文明所聚焦的区间(如水生态文明城市)。刘芳编著的《系统治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一书提出了“系统论”的构想,将城市水治理与思政教育实施视为整体,一方面通过发挥思政教育的手段、途径、媒介等功能,自然而然地传播水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循序渐进地将生态文明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以丰富思政教育内涵、价值。同时,以系统性思维创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范式,这一思维与思政教育的养成性特征高度吻合。
首先,通过思政教育树立人们正确的生态观,强化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认同性。简单地说,生态观是指人们“观生态”的理论依据,在思政教育框架内包括两方面,其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利用、相互制约、相互共生的关系。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强调万物和谐、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发展关系。该书的8个章节,本质上都是在阐述正确生态观如何确立,涉及城市水资源利用、自然水资源治理、传统水文化弘扬等多个角度,利用思政教育实现人们正确生态观的树立,可以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认同感,进而主动地参与其中、作出贡献。其中,该书最重要的一个切入点是“问题导向”,它揭示了树立正确生态观的迫切性,列举山东省水系统面临的储量少、耗费多、水质差等问题,也肯定了系统治理的必要性。
其次,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系统论思维有助于提升公民生态素养。本质上,思政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实践性、意识形态性,无论是将其视为一门课程或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在内涵构成上都不会是单一的、封闭的。因此,可以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再结合具体的生态文明项目(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运用系统论思维,助力公民生态素养的提高。该书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出发,提供了大量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包括系统治理依据、水系统关键数据、信度效度分析等。特别是在第六章,建立起完整的水生态文明城市系统治理模型,将水资源利用情况、水利安全管理需求、水文化地域性要素等“数据化”,据此展开系统要素动力学作用机制模型分析,不仅可以体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足和缺陷,也能够检验公民生态素养的高低。
再次,基于思政教育突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水生态文明城市系统性建设途径。科学的生态观是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想保障,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否定人、自然的省离观点,在生态文明的宏观尺度上,要把“人和自然”当作一个有机体对待,因此说,人、自然要素在一个水生态文明城市系统中,是处在平等位置的要素。该书提出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途径中,明确体现出这一主张,如“多过程联调系统”中,主导因素包括水量、水质、生境三方面,水量取决于自然,水质取决于人的活动,生境即人与自然作用的结果。该书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传播过程,同样需要社会化系统支持,这属于该书对“系统论”价值的延伸,如在系统化治理水生态的基础上,将“政府、社会组织、居民”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虽然作为独立的思政教育主体,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解读存在差异性,但在“多主体参与系统”控制下,可达成多种解读内容的一致性。
作者:姜艳文 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