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范文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绵城市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建设。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使用最多的是渗透式路面铺装、下沉式绿地、植物缓冲区、植草沟等。不同城市、不同项目的不同特征,在城市和项目中,要做到“海绵城市”的使用要因地制宜,即在海绵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从前期的规划,到系统的设计,再到后期的运行和养护中都要做到这一点。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内涵以及建设的意义、产生的背景,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资料管理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资料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资料管理项目的进展,在海绵城市的概念下,建设工程建设也需要与海绵城市的概念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实际优越性,进一步改善城市的防渗性能和透水性能,共同克服了城市内形成的各类问题,合理配置雨水资源,有效避免自然资源过量对城市环境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并营建一种更为绿色的城市自然环境。同时建立优质的建设工程资料管理理念,共同推进海绵城市的进展。
1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对城市建筑、道路、公园、绿地等各种设施进行改造和优化,让城市具备吸水、渗水、蓄水、净化等功能,从而让城市在降雨过多时“吸收”、储存水,防止城市出现“内涝”,而在缺水的时候,可以把蓄水的水“挤”出去,以保证城市的需要。和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方法不同,海绵城市能够运用于城市的公用设施,通过进行对自然环境的调节,增加城市自然资源使用率,降低自然资源耗费,对自然环境的有效改造,虽然它建设的复杂性和时间都相当漫长,但是一旦能够将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配合好,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1海绵城市理念内涵和建设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消极作用也日益严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品质日益提高,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日益增加,而海绵城市的概念也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海绵城市的内涵在于利用城市建筑、绿地、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达到城市的高效利用,以达到对地面径流量的调控,达到自然蓄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目的。将此概念应用于城市,能将城市发展与建筑的生态效益降至最低。为了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发展,还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发挥城市的基本职能。而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运用于市政道路的施工与利用,将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海绵城市的理念与产生背景
海绵城市管理是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运用“海绵”吸水渗透的原则,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的管理方式,通过运用市政道路、城市居住建设、绿色植物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对降雨的吸附、蓄存、渗漏和缓释等效果,可以更有效地对城市降雨径流加以调控,进而达到自然的积累、渗漏和净化的绿色管理方法,将发展和建设的生态效应降到最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规模、人口呈几何倍数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大量的生态问题出现。我国对此十分关注,并先后出台了许多关于绿色、环保的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和推广,也是对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科学反映。
2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资料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示范项目的重要性
首先,一些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中,有关主管部门忽略了示范工程的作用。在进行建设项目的实践中,将会涉及一些示范的工作。而当前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对示范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高,造成了一些问题。部分员工具备了很好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却因缺少合理的组织结构而不能胜任其职责。其次,工程项目的管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对整体建设规模较大,工程量较大的复杂工程,有关部门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来进行工程项目的经营。有关部门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并未充分利用其各自的优势,在办理案件审批时,总体的工作效率很差。这些问题与施工的效益息息相关,若不能及时处理,将会使施工的效益不断降低,从而影响施工进度。
2.2责任划分不够明确
同时,由于工程的实施与建设,在财务监管部门职责的界定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忽略了对金融监管部门职责的界定,致使审计部门的职责不清晰。由于在施工单位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都会有很多的问题,因此,相应的工作职责也就比较复杂。若没有清晰地界定有关的职责,就会造成工程项目的权力和义务的模糊。由于没有能够对建设项目的技术与经济状况进行及时的整理与掌握,这将会对建设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许多建筑公司在进行工程项目时,往往只注重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而忽略了工程项目的具体管理。实际上,在建设工程中,很多细节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忽略了一些小的问题,就会造成项目的成本过高。建设工程项目财务监管部门应当认识到,要从源头上解决监理部门职责的问题,把责任细化到每个经理层,使其在各方面都有相应的认识,使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更好地履行其职责。
2.3项目信息上报存在问题
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历史比较长,目前在全国也出现了几个比较好的典型,针对这些典型的项目,有关的施工企业正在进行施工,要严格按国家有关单位制定的施工规范,对示范工程进行申报、实施。然而,就目前的工程建设实践来看,大多数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仅仅是对工程的表面内容进行了管理,而内部的一些基础的信息和数据却没有得到及时的改进。许多管理人员对建设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缺乏认识,致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更大。施工中往往会发生各种突发事件,从而对施工项目的成本造成一定的冲击。然而,由于我国建设项目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有关方面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其整体建设质量不达标。
2.4工程结算存在问题
在我国施工项目的施工与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原因在于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中,有关施工单位建设的组织部门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许多管理人员完全凭个人意愿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造成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漏洞。尽管一些管理人员对PPP模式有所认识,但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并未以PPP为基础进行造价管理,未能将其功能完全地利用起来。例如,有的当地政府与施工单位、开发商、投资人之间出现了结算上的纠纷,未在项目建设开始前对项目的付款进行清晰的标识,造成项目进度缓慢。由于未按时支付工程款,影响了施工单位的正常施工运作,造成工程项目的投资不足。这不但会对建设项目的工期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还会对整个建筑工程行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有关部门、建设单位和企业都应当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确保建设项目的经费能够按时发放。如此,才能使建设工程的平稳顺利发展。
3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资料管理当中的策略
3.1在各个管理阶段当中的策略
3.1.1决策阶段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整个实施,需要从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着手,重视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地对PPP模式的有关要求进行详细的研究,按照有关的决策阶段和特定的建设需求来编制建设项目。建设工程的可行性要认真地进行,要对其可行性进行调查和管理。有关的投资商、顾问部门,都应当在此期间对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控制。建设项目的盈利关系,应当进行核算与分析。要密切关注目前的发展形势,怎样才能推进建设工程的实施与发展,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目前的市场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进行分析,并对其供求状况和发展阶段的经济承受力进行研究,同时也要按照现行的图纸规范来进行。根据工程数据,结合工程图纸和工程数据,对各类数据进行综合整理。
3.1.2设计阶段
在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要注重对项目的成本管理,以PPP模式为基础,对施工项目的施工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准确的把握。在这个阶段,有关部门要认真地结合目前建设项目的实际,针对不同的条件设定一个清晰的限额目标,只有制定了清晰的限额目标,方可实现对工程的精细管理以完善项目的工作。施工项目按项目的具体情况划分为单个项目和单元项目。其次,有关部门也要做好项目成本的控制,并根据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成本开支进行详尽的核算,并按有关成本进行预算。监理单位要根据工程的特定规范和施工定额编制工程图纸。
3.1.3招投标阶段
在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中,管理者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严格按图纸上的有关规定来编写图纸。此外,还要依据工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和规模,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的设计时,对于接收项目数量不大的项目,可以采取平行承包进行成本控制。其他的工程建设,也可以依据施工管理的难点和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管理方式,来确定施工造价的实施方式。
3.1.4施工阶段
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管理时,要对其内部人员、物力、设备等进行必要的培训,对原材料进行严密的把控。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承包的管理,要在承包合同中对有关的内容作出清晰的标示,并要清楚地规定建设的区域,做好一套工程的索赔工作。后面的补偿条款要详细列出,特别要注意的是补偿的金额。在工程施工中,有关部门要经常对工程工地进行实地勘察,要事先编制好施工图纸,并严格按图纸进行预算编制。只有严格执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计划,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才能降低漏计和都算的情况。
3.1.5竣工核算阶段
在工程完工和结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高品质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在完成结算阶段,有关部门应当根据PPP模式的发展特征,对施工项目的内部投标和有关资料进行审核与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审计以及系统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施工项目竣工资料的审核。施工项目的完工阶段中有很多的合同和方案,施工单位要对其进行认真的审查,要做好实际的工作。
3.2提升项目规划设计水平
3.2.1项目建设前期要做好统筹规划
在之前的市政道路建设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工程建设往往会导致工程工作量的增大,导致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接口的错综复杂,有时还会导致工程工期的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建设单位未必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去实施。为此,要确保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海绵城市进行规划,确保其与工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城市规划人员提出了海绵城市专门计划,并提出了海绵城市计划技术规范,为了把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列入图纸审核、施工竣工检验等的审核管理工作,提出了有关工程技术规范,并在施工阶段进行了设计、施工以及建设质量方面的监管。结合了海绵城市有关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规范。
3.2.2设计要密切结合工程实际
通过对城市道路工程的规划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使其在城市道路施工中得到合理、科学地运用,需要设计人员充分认识和正确认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工程的具体情况,并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天气、环境等重要因素,并将其纳入城市道路的设计之中。对可以采纳的,可以按规范的方式来处理,不能适应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要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不能把同样的设计规范和图纸都用在同一个地方,这样就会导致海绵城市的效果不佳,从而导致建设经费的浪费。
4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人民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既要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又要解决在特定气候条件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运用到城市建设中,能够有效地改善居民的居住品质,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生态的均衡,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实现对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目标。
作者:贾青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篇2
1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意义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能够在降雨时及时将雨水吸收,并且通过富集净化等一系列过程,在干旱或者需要用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使城市在应对强降雨及干旱等环境变化时显得更加从容。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渗、滞、蓄、净、用和排,而这些作用全部依赖于海绵体才能发挥出来,在下雨时吸水,将地表径流渗入地下,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将雨水净化之后存储,用作各种用途,以达到强降雨后不内涝、城市内部不缺水的状态,起到保护水生态、调节城市小气候等重要作用。
2国外案例及研究进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新理念建设新区的同时,对老城区以及道路进行海绵化改造。例如英国就采用了可持续排水措施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管理的方式,其中采用多样化的排水渠道可以加装过滤设备,使排入河道的污染物减少,达到重复利用降水的目的。低影响开发理念是19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方式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是一种可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关键理念是原位收集并且通过自然净化的方式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具体的工程措施包含布置下凹式绿地在植被区进行滞渗、种植生态树池、建设蓄水小池塘、高层建筑建设绿色屋顶、硬化道路铺设透水路面等。低冲击开发是发达国家新兴城市规划的一种新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的新技术,基本内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计算,综合考虑入渗、过滤、减少蒸发以及蓄流等方式减少降雨后的地面径流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土涵养情况尽可能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这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开发与建设
3.1海绵的选择
每一寸的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森林草地等都具有很强大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以及雨洪调蓄的功能,这也是人工海绵建设的根据和基础。在城市中由于“热岛效应”的作用,城市硬化区上方的温度较植被区高,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热对流发展,从而导致水循环加速,在城市上空诱发降雨现象,因此开发建设海绵要从解决热岛问题着手,另外对热岛进行海绵化处理,让热岛能够吸水。
3.2增强天然海绵的吸水能力
首先要增强天然海绵的水土保持能力,在强降雨时不仅不能发生水土流失,还要有能力承载及过流这些地表水。
3.3地面集水系统
以济南市旅游路为例,在坡度较抖的路段,绿道外侧采用了高个立岩石,遇到降雨时,路面积蓄的雨水就顺着坡流到路边,经高个立岩石挡水,既能够保护绿道免受雨水冲刷,还能把雨水挡住,使雨水渗到地下,达到地面集水的作用。另外,在道路布置下沉式绿化带,将路面的雨水排到绿化带中,将溢流口设置在车道边上,保证雨水流入绿化带内,以达到绿化带灌溉的目的,并将利用不完的雨水排到排水沟里。
3.4雨水蓄存系统
在道路排水处还可以建设集水井或者布置集水箱,将绿化带不能及时下渗的雨水收集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作绿化用水以及道路冲洗清扫,实现了节水优先、合理利用的目标。
3.5小区小气候建设
如何将楼房以及房屋周边进行海绵改造也很重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将绿化搬到了楼顶,但是遇到降水仍然不能大量蓄存,因此在建设楼房时配套修建集水蓄水设施,将雨水蓄存起来充分利用,同时也减轻了城市尤其是老城区下水道系统的压力。
4开发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构建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当整体规划,综合考虑城市交通、市政建设、生态环境、水景观等功能协同一体。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既应当制订顶层设计方案,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目标,同时也应该考虑研究局部问题,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从细节处落实海绵工程项目。
5结论与讨论
1)海绵城市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当前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各部门协调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与水利、园林、环保、交通、建设以及地产企业等部门协同作用,提高海绵城市管理的综合性,利用学科交叉的理念进行布局,科学论证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案。2)有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达国家已经有丰富的相关经验,借鉴低影响开发与低冲击开发的建设理论,构建快速高效的城镇排水系统,预设集雨装置,利用景观用水和采取绿化合理布置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的源头开始雨洪管理。3)及时总结各方经验,尽快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迄今海绵城市的试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避免对当前生态系统造成负优化。4)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以及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让海绵城市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循,为其他城市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直接的经验。
作者:蒋宇新 王现军 赵庆胜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济南市锦绣川水库管理处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篇3
0引言
近年来中国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1],使自然水循环系统一时间来不及反应而遭受影响,致使水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退化[2]。其中城市底下不透水地表面积厚度增大,流量又大幅增加,城市地下管网的排水越发不畅通,进而导致雨洪灾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3]另外城市防洪设施、排水工程的传统规划,导致我国受灾城市的数量、规模、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显著增加。因此,城市雨洪管理应该受到各界的极大重视。另一方面,当城市内部自然降雨量减少的时候,如若没有办法及时从外部引水,会造成城市内部的干旱现象,因此又需要从其他地方调动水资源进入缺水城市,这样做不仅浪费了调动水资源的能源消耗,也使得本地的干旱灾情因没有办法及时解决而造成财物损失。同时由于水资源在我国从人均用水量的角度来看是极度稀缺,也使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城市用水规划。大量研究表明,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出现的城市治理问题。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海绵城市相关理念
海绵城市,其理念在不同国家因国情、市情的不同有着特定的表述。
1.1.1国外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GfellerE提出“BestManagementPractices”,也就是最佳管理措施(BMPs),用于美国国内的径流管理,进而后期发展成可持续控制雨水流量的治理模式。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东部、西北地区等城市共同提出“LowImpactDevelopment”,即低影响开发理念,主要是低规模开发进而对污染源进行源头控制。2000年之后,美国环保局提出采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的概念,更深层次研究了雨洪灾害机制,进而使水文循环停留在良性水平,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改进城市的环境质量[9]。
1.1.2国内
中国队城市雨水管理方面的研究起点较晚,2011年,董淑秋、韩志刚[10]基于生态排水和管网排水相结合的排水新模式,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海绵式雨水管理的相关理念。2014年住建部如此定义海绵城市:城市如海绵一般,对变化中的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具有优秀的“弹性”反应,雨天对水进行“吸、渗、蓄、净”,需要时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此,海绵城市,就是用“海绵体”构建的城市,但这里的海绵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述的海绵,而是特指海绵城市建成后的一种特性,其如同我们用来刷碗的海绵一样既可以将水量储存于自身的体内;当外部环境变得干燥或者时用力挤压它时,又能通过释放水量,而使自身本体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海绵城市就是运用这样的工作机制和体系而进行运转的模式,在降雨量大的季节,通过自身的吸水性,将多余的水分储存起来,避免洪涝灾害的产生,当降雨量减少甚至没有的时候,城市海绵体系可释放自身之前储存的雨水,满足城市内部的各种需求。它通过自身强有力的管理弹性,将雨水治理变成一个智能化的系统,这样既可以避免用水二次调配的能量浪费,也能够减少地表淡水的污染几率。其能实现我国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极大程度上解决我国部分城市因雨水管理不合理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而建设海绵城市也就是要建设一个弹性城市,使得我们城市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我的修复性。当我们生存的城市在面对生态环境的自然改变和人类活动的社会变动时,能够通过自身的结构特性,对这些变动做出一定的适应和处理,不再动用人工力量进行二次修复,从而节约人工成本,保护生态自然稳定性。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建设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得城市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要最小限度地去影响城市的自我循环。建设海绵城市,也就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型城市,使人类耗费自然资源的速度能与自然界产生资源的速率达到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平共处,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追寻的和谐化生态系统。从更加细致的角度来分析,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致力打造一个雨水自动化管理循环系统,在这样一个体系中人要合理分配各行业用水占比,其中包括工农业、民用以及绿化灌溉用水。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提高用使用水能的效率,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或者是先进的设备,循环使用水资源进而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在海绵城市体系的规划建设中,也需要重视水资源的水质治理,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提升城市用水的使用质量。
1.2海绵城市建设管理
美国在很长一段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内,暴雨和特大暴雨导致河流泛滥,淹没城市道路、建筑,降雨一直被视为造成城市洪水灾害的首因。因此早期的美国雨水管理理念是通过人为的土木工程设施干预来使洪水泛滥得以控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雨水管理的关键思路集中在水量的排放控制当时很多研究表明,雨水并不是清洁的水,地面径流已经被严重污染,因此水质的问题在当时也需要得到同时的解决。之后,20世纪70年代开始倡导BMP,其最初是为控制非点源污染而构建起来,现在已经成为能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措施来改善水质、水量和生态等更为全面的雨洪处理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LID的理念是从BMPs措施发展而来,通过控制源头为主,各种分散式小规模的措施为辅,来维持场地开发前的雨水径流量,进行对雨水的全方位管理,使得雨水的排放是自然资源循环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废水排放,从而来缓解一直增加的城市化现象和不透水表面的负面影响。
2存在问题
通过梳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并总结出: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虽已取得了某些成效,如福州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浙江宁波的“绿色水城”等都是基于海绵城池理念的设计,通过对城市水文建设的合理化管理,降低城市对自然降水的排放量,做到城市内自然降雨的合理化储存和合理化分配使用,不过仍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1)我国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起步晚,支撑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很少。已建成海绵城市项目少,缺乏国内外认可度;2)雨洪管理指标的制定缺乏对我国国情深刻的认识,缺乏城市整体水文循环的考量,很多都是照搬之前的传统排污指标或者从国外技术指标中生搬硬套过来,缺乏合理性;3)国内缺乏相应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也就缺乏了建设的合法性和积极性。
3解决方案
1)转变传统的雨洪管理观念。雨洪管理不应该再是过去的单一功能模式,而应该转变为多功能、多领域复合模式,从简单的污水处理、雨水排放观念转变到改善水质、水量,将水资源有机循环利用,从各方面为居民提供舒适安逸的生态环境。2)技术与政策的有机结合,纵观国内外新兴理念、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无不都是以技术支持为前提,以政府政策为辅助,利用技术与政策的有机结合来加速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3)规划建设,需分地制宜、因区施策。自“海绵城市”这一生态理念提出以来,很多城市及地区都在积极参与试行,但大多数都邯郸学步,不懂变通,将国外成功案例生搬硬套,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更加糟糕。这就需要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特点进行理性、科学的探讨,实际问题实际分析,才能让这块“海绵”既能“吸水”,又能“保水”,还能“出水”。
作者:伍登鑫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