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音乐教育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策略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教育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音乐教育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策略探究

【摘要】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从高校的音乐教育出发,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思维中的新颖性、多向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能力。本文阐述了培养音乐专业方向的创新思维人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的三要素,针对制约问题,以四大特征为理论基础提出有效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校人才;标准答案

一、培养音乐专业方向创新思维人才的意义

创新是音乐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民族进步的必要途径,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著名音乐美学家赵宋光说:“我觉得音乐思维对于我们未来的创造能力的劳动者来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途径。这个创造力,具体地讲,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思维的活动。”一直以来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涌现出大量不同的思潮流派,它们推动着音乐发展,展现出多元独特、复杂多样、流派纷呈的特征。这些流派个性张扬,不断在音乐上推陈出新,从认识、创造、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艺术的进步,促进了艺术界的创新和兴盛,这种过程也正体现了创新对时代更替的重要性。要想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就要在音乐教育上不断改革创新,在教育上推陈出新,同时引导学生从固有的观念和思维定式中走出来。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多向性

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主要以纵、横、逆三个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多种方案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一个问题以多个开端、多个特点来产生广泛的联想,再结合当下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最终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的思维具备多端灵活和精细新颖的特征。

(二)开放性

创新思维的开放性是一种全息动态思维过程,带着开放包容的思想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善用从外界吸收的大量信息来反复交换和反馈出新的信息,在不断更替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维结果。

(三)新颖性

创新思维的新颖性是具备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新颖性主要体现在思路和结论上,新颖性常常表现为目标、过程、方法、结果等。在考虑问题时善于求异求变,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带着困惑和质疑的思想打开传统思维的大门。

(四)现实性

创新思维的现实性体现在不脱离现实,不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及成果应从现实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理论为基础,严格遵循客观事实的逻辑关系进行创新。否则,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且违背了实践检验真理这一概念。

三、制约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的因素

(一)传统观念

观念是人对事物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某种无意识状态,也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后留下的某种概括形象。传统观念是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形成的一种观念。当人在认识、判断、评价问题时,很大程度上会受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对人的创新思维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每种观念都是基于时代背景的基础产生的,符合当时的时代性。但是,当时代的齿轮继续滚动向前迈进时,历史文化和实践水平逐渐变迁,过去原本合理的观念不再顺应当代,变成了过时的观念,这种观念一般称之为传统观念。例如,在过去为解决教育问题实施了应试教育,具有严格的、高要求的、高标准的、相对公平等优点。但在当代,一个多元化的背景下,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非专业的领域进行知识的扩展和涉猎;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学生重视学习,综合能力不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状态过于被动,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主性和探索精神。

(二)固定观念

固定观念是在特定的环境和领域下形成的一种衡量事物的“标尺”。在某种领域适用的观念性思维方式,在新的领域新的范围并不适用,甚至无法实操。但是,要培养创新思维人才就有必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激发创新潜力,这样才可能对未来的创造带来更大的价值。如果仅仅在专业领域内用经验解决常规问题,便不需要创新思维人才。传统观念与固定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观念从历史方面界定,注重时间的维度。固定观念从共识性方面加以说明,注重空间角度。固定观念带来的弊端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大部分高校的课程安排是基于该学生的专业来设置的,而学生也只按照学校分配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未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去探索其他领域,当长时间在一个领域驻足久了,会形成一种只适用于本专业的思维模式,即固定性思维。如果涉猎多个领域,产生学科交融和思维碰撞,可以快速增加创新思维的深度和专业知识的广度。因此,大多数艺术院校开设了选修课,但选修课也只是涉及与主专业相关的专业,且因选修课为非专业课程,部分老师并不会组织学生参加到课程考试中,学生学习状态过于散漫。

(三)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即“惯性思维”,是人在先前的活动后所产生的某种思维的准备状态,在接下来的同类活动中,这种准备状态依然会以惯性、倾向性等方式影响现在的思维状态,这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常规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作用,它可以快速地让人掌握一门技能。但是,当遇到新问题时,思维定势无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对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着制约作用,成为发展创新思维的一种阻力。因此,合理地应用思维定势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意味着准确性、唯一性、符合性。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教学中,标准答案已经不仅体现在结论上,还体现在方式方法中。当然,部分学科的答案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唯一性,这时就不该强调唯一的解题方法。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提出:“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与艺术具有共性,它们都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理论上艺术也不具有唯一性。但是,我国高校的大部分专业都用标准答案来规范考试,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导致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和多元性难以形成,创新意识逐渐消退。当学生一味追求标准答案时,将惯性地通过过去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长期以来看问题的角度单一,缺乏多元性。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标准答案的束缚,调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积极性,培养敢于挑战和质疑权威的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人才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笔者认为要解决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的多向性,教师应淡化标准答案,在传授理论知识过程中不一味信奉标准答案,在课堂中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和质疑答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时,只要方式方法合乎逻辑就应提出表扬,为激发学生多思路、多方案思考问题为主。这意味着答案和方法逐渐趋向于多样化,一方面教师的工作量随之增加,这时,可以当堂分小组进行互相讨论及点评。另一方面,教师知识储备及专业素养也要不断提升,否则受专业水平的限制,无法及时对学生发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开放教育的核心,一个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内涵的概念,一种倡导扩大教育参与的立场。通过探索不同维度的学科,善用大量的外界信息,在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的内容,避免固定思维考虑问题,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达到创新思维的开放性。例如,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学哪些对未来有哪些帮助,可在入学第一年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确立目标,推动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和积极性;部分高校学生对其他学科感兴趣,但在校学习渠道较少,跨专业学习门槛较高。针对以上问题,为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减少跨专业学习的阻力,学校可对其他专业学生开放广泛的教育资源。考虑到起步阶段教师资源紧张,设备不充足,不具备开设多门课程等条件,可鼓励该专业学生积极组织多元化的班级集体,让老师带领其他领域的学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其他的知识领域。在不同学科的交融和碰撞下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开放性有着极大意义,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漫长的过程,为充分利用高校学习资源的优势,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的新颖性,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专业为主,与选修课程相融合进行创新。在课程中可以布置两个专业相融合的学术作业,当堂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不宜太难不宜过简单。在教学过程中调整内容的难易程度,过简单易枯燥,过难易放弃,但增加适当的难度可以引导学生从舒适区步入学习区,帮助学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现实性

认识的现实性是真理性的依据。部分大学生以标新立异为创新基础,完全歪曲了创新的本质,甚至求快不求精,敷衍了事,缺少对成果的检验和支撑结论的材料。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成果展示应给予鼓励,但在每个环节也应严格把关。实践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无法被实践检验的创新,不算真正的创新。任何创新都是在无数个材料和实践的支撑下所得出的,当代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应求稳、求准,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实践创新本是创新思维的终极取向。

五、结语

创新思维不是标新立异,需要结合当代背景下现有的资源进行创新,但实际上建立创新思维会受到不同资源的限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实现其目的,需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相对最佳的正面结果。最简单的方法一定是最接近基础理论知识的,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是创新思维的基本。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与其他专业相融合,启发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黛安·康拉德,阿拉斯·博兹库尔特.开放教育: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21,(02):50-62,81.

[2]安悦.关于高校音乐创新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85-86.

[3]贺英杰.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系[D].长春:吉林大学,2020.

[4]袁佳玺.创新思维的核心因素探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5]韦冬余,赵璇.“标准答案”审思[J].教学与管理,2012,(01):85-87.

[6]陈小燕.创新思维的哲学思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7]李德杰.第二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C].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2008.192-288.

作者:王丽娜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