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下数学课堂教学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下数学课堂教学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下数学课堂教学探析

创新素养作为素质教育中需要落实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是“以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还是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创新人才的教育.从而,创新是素质教育得以推进的关键所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义重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既然创新思维如此重要,又该如此培养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依靠本学科的内在力量,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渗透建模思想,关注探究性学习,设计创新型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创设有效情境:充分激趣,激发创新思维

数学学科由于高度抽象,拥有了其独特的“高冷”,使得不少学生不愿靠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可见,兴趣是探究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需创设有效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愤悱”之感,同时给学生足够宽广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摸索,体会到数学“冰冷的美丽”背后的乐趣,体验知识生成前的摸索之路,激发创造性思维,获取数学抽象的机会.例1 已知a,b,m>0,且a<b,证明:ab<a+mb+m.分析:在此例的教学中,倘若用一般法引导学生直接求证,自然会令学生感觉枯燥.而若是创设一个活泼而有趣的情境,则可以赋予它一个具体而又真实的背景,使其富有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抽象问题背后的“趣而不同”,激发创新意识.因此,笔者针对性地创设了以下情境:问题1:在含有ag糖的bg糖水中再次加mg糖(糖水不饱和),求此时糖水的浓度.(学生经过思考,易得出答案“a+mb+m”)问题2:此时,糖水是否变甜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给出肯定的结论)问题3:变甜即说明浓度变大,即可得出ab<a+mb+m,请大家试着通过比较法予以证明.(学生自然投入探究状态,证明过程如下:因为ab-a+mb+m=a(b+m)-b(a+m)b(b+m)=m(a-b)b(b+m)<0(a<b),所以ab<a+mb+m.)设计该环节时,笔者预设学生如果通过一般的比较法或分析法证明的过程中,首先就会直接在心理上感觉“抗拒”.因此,教师以生活情境来“填充”抽象的例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去感知和理解,这是学生“认可”创新解题的好机会.教师把握好这个机会,替学生创造“内驱力”的氛围,进一步给足学生探究和证明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对比传统方法,“逼”孩子思考并得出解法,并产生表达这一本质的愿望,从而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深化了对新知的理解,提升了教学效果,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二、设计创新型问题:搭建平台,鼓励创新精神

“疑”是激起创新思维的线索,创新型问题就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武器,可以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变数学学习的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开拓创新,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着创新推进.例2 即时定义“差等差数列”:若数列{an}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和前一项的差是等差数列,则该数列即为差等差数列.已知数列{an}中,有a1=1,a2=2,an+1-an{}为以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试求出an.解:据条件,可得an+1-an=1+3(n-1)=3n-2,an-an-1=3(n-1)-2,…,a2-a1=3×1-2,所以an-a1=3[1+2+…+(n-1)]-2(n-1),所以an=3n2-7n+62.心理学显示,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创新型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火花,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样的成功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向着创造的方向不断努力,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从而扩展视野,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中敢于大胆探索新方法,以达到优化能力结构,培养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渗透建模思想:创新教法,助力能力形成

数学模型源于高度概括,是五彩世界中各种事物蕴含的共性特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以贯之地进行渗透,可以使建模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固化,助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学应用和建模思想是提升创新思维的有效基础,也是调动学生内驱力的诱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是课堂导入阶段,也可以在例题之后,又或是课尾处通过科学加工和创造性处理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不断体会来获取模型思想,并内化为自身的数学素养.例3 试比较102008-1102009-1与102009-1102010-1的大小.分析:当前的例题教学,基本上是“知识提炼+例题练习+反复操练”的“三无”课堂模式,也就是毫无新意的教学内容,毫无兴趣的学习者,毫无效率的教学过程.而本题的教学定位是对建模思想的渗透,创造性地开发了例题课.教师倘若依然以比较法直接求解,必定令学生感觉“麻烦”,从而产生建构模型的愿望和结果.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开放的空间,创造建模的氛围,让学生去联想和构造,学生的数学思考让笔者欣慰,他们很快联想得出直线的斜率公式,并决定将问题转化为比较两直线斜率的大小来解决.略解:设点A(1,1),B(102009,102008),C(102010,102009),则点A在直线y=x10上方,点B,C在直线y=x10上.此时通过作图观察,不难得出kAB<kac,所以102008-1102009-1<102009-1102010-1.以上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多次创造感悟和构造的时机,当学生由两个商的形式得出直线的斜率公式之时,教师又适时追问,使得学生数形结合,得出创新解法.同时,在例题之后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解决一般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不断体悟和反思.就这样,在整个建模的过程中,教师真正做到搭建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中经历建模过程,增强建模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关注探究性学习:学法指导,助推能力深化

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教材是“外因”,学生是“内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参与能力的培育,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与创造才能.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学法指导,合理利用例习题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注重问题解决的方法,关注探究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这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深化的根本途径.例4 试求sin10°sin30°sin50°sin70°的值.分析: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性学习空间,面对智力、基础和接受能力差异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从而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深化.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以下多样化的解法.解法:(过程烦琐的常规解法)原式=-sin10°×14(cos120°-cos20°)=14sin10°(cos20°+12)=14sin10°cos20°+18sin10°=18(sin30°-sin10°)+18sin10°=116.在探究性学习中,全体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每个学生对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理,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探究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让每个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变得更加简洁,从而思维的长度也自然缩短,解题的速度更快,进而深化了创新思维能力.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高中数学教学不断前行的方向.新课改风向标下,需要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需要将着力点放在激起学生创造火花上去,创设有效情境,设计创新型问题,渗透建模思想,关注探究性学习,助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要方法准确,持之以恒,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张妙安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