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工分流安置及高校创业教育社区化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工分流安置及高校创业教育社区化问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工分流安置及高校创业教育社区化问题

摘要:探讨我国去产能背景下部分行业的职工分流安置问题,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基于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的社区化教育机制、成立“校-企-社区”协同创业工作室和健全项目全程跟踪与持续训练机制,以高校创业教育社区化开辟去产能背景下分流安置职工创业新途径。

关键词:去产能;职工分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2016年初的新闻会上称,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作为国家产能过剩化解的切入点,预计煤炭、钢铁行业大约分别有130万人、50万人,共计180万职工面临分流安置。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在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么,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职工分流安置问题,能否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带动产业变革过程中带来的职工再就业问题?本文拟就职工自主分流安置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可能性,以及如何构建“高校创新人才与社会创业人才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展开探讨。

二、当前去产能背景下企业职工分流安置现状

近期有关辽宁、山西、武汉等地去产能背景下煤企业、钢铁企业的职工分流安置调研,共发放420份调研问卷(328份有效),发现在煤企、钢企去产能过程中,职工分流安置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年龄特征。一般的,60后、70后职工大多数对国有企业具有很重的依赖情结,不愿离开意愿强烈;80后职工有一部分持有观望态度,但也有一部分着手积极寻找其他机会和出路;而90后职工普遍认为国企并不是“铁饭碗”,完全可以谋新出路、开始新的职业。2.服务业就业市场弹性更强,成为下岗职工再创业的首选。部分创业意识较高的职工主动离开企业,进入服务业并创办各类服务机构。教育服务、商业、流通业、餐饮业、出行服务以及文化服务业成为新的创业就业增长点,从样本调研情况看,占到总体样本的85%。3.社会创新催生了服务业的扩容,提供了新的创业就业机会。技术进步和资本存量增长能够增进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1],使就业表现出更大的弹性[2]。另据统计,截至2016年5月底某出行平台为国家去产能计划的17个重点省份提供了总计388.6万个就业机会(含专快车和代驾),统计发现来自去产能行业的就业数达到101.9万人,其中钢铁业和煤企就业人数分别为21.9万、31.1万,占当年行业去产能安置职工总量的60.2%[3]。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社区化优势

创新创业教育社区化具有下优势:1.汇聚校内外创新创业师资,具备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国内校企协同创新的发展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基础,上世纪末开始发展起来的“大学-科技园”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体系,为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教育资源与平台。一方面,能够通过高校平台汇聚起校内外优质导师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在已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为创新创业教育社区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趋于成熟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教学机会。案例教学在商科教育中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方式。当前趋于成熟的“大学-科技园”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为高校的案例教学提供了另一种方式———让活的案例走进课堂。借助大学科技园中成功创业者的现身说法,将鲜活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创新创业者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案例的场景,学习到成功创业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展开创业实践。3.结合大学多层次创新活动,为社区化实践提供丰富形式。高校通过举办多层次创业大赛以及建立各类创新创业工作室等方式,支持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同时可以开放给社区创新创业者展开交流与学习。此外,高校通过科技园等平台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本、政策等孵化功能,鼓励“社区-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对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经营、技术以及资本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四、通过高校创业教育社区化开辟分流安置职工创业新途径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社区创业结合起来,为去产能背景下企业职工分流安置提供信息、技术与教育支持,服务职工分流安置。1.构建与社区化创业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社区化延伸,意味着人才培养理念向应用型的转变,去产能背景下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倒逼高校在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目标上的转变,构建与社区化创业相适应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尤其需要突出以校企交互式培养、项目融入式培养为特色,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在企业实践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市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适应市场需求。2.通过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建立社区化教育机制。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经验看,校企交互协同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重要途径[4]。在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在企业或其他校外场所的业务技能教育,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组织、岗位需求紧密结合,通过“高校-企业-社区”交互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建立起可以使创新创业教育延伸至社区的机制:学校负责系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企业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实践机会,社区为高校、企业和分流安置员工之间的创新创业对接提供沟通桥梁。3.成立“校-企-社区”协同实践工作室,开辟项目孵化通道。在国家实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与高校落实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做出了各种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为最大化地激发创新创业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调动教师的指导、参与积极性,引进来自企业等各方面的外部资源,许多高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工作室,面向各级在校学生,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创新教育活动,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5]。通过将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工作室延伸至社区,引导鼓励分流安置员工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五、结语

基于校企业协同,构建与社区化创业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社区”协同实践工作室等方式建立社区化教育机制,开辟去产能背景下分流职工创业、再就业的通道。

参考文献:

[1]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M].王月,甘杏娣,吴立范,译,杨敬年,校.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刘建翠,郑世林.中国省际R&D资本存量的估计:1990—2014[J].财经问题研究,2016,(12):100-107.

[3]移动出行吸纳超百万人再就业[EB/OL].[2016-07-19].

[4]李正卫,王迪钊,李孝缪.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1):150-154.

[5]刘学军,包康.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C].The3rdInternationalAnnualConferenceonTeachingManagementandCurriculumConstruction,2012:70-73.

作者:李光荣 杨丽萍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