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创业教育合理渗透茶文化思想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与核心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也兼具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将其引入高校创业教育是可行的。本文从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入手,结合高校创业教育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对茶文化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渗透方式与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以期创新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教育效果。
关键词:茶文化;创业教育;注意事项;共通性;渗透方式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十分关注的热点之一,各界同仁要共同努力。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也要自我改善、自我发展,具备一定创业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融入茶文化教育,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大学生具有韧性、能力,更好开展创业活动。
1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1.1急功近利
就目前而言,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高校开设了创业辅导、就业辅导等课程,想以此增强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创业教育方式过于急功近利,只讲速度、不求效率,不少大学生都未真正了解创业是什么,自己应当具备哪些创业品质与能力。
1.2空洞无物
创业教育初衷是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价值目标,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与意志品质,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能力等,形成从事创业的思维方式,等等。尽管创业教育目标很明确,但是由于教育内容过于空洞,缺少实质性的东西,如侧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等,空有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目标需求。
1.3死板陈旧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法死板陈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上授课以念PPT为主,未根据大学生兴趣、情绪等调整课堂节奏,师生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甚微;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之间的结合少,一些课程在课上开始了,课下却没有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造成课上所学内容无法得到进一步巩固;第三,创业课程的一些实质内容没有讲解出来,教学过于形式化。
2高校创业教育与茶文化的共通性
2.1以人为本
茶文化以茶品茶德为核心思想,讲究心性,在心静情况下品茗饮茶会更好的体会茶的美妙。而且,无论是饮茶,还是茶艺表演、茶社设计,都以满足饮茶者的喜好为主要目的。所以茶文化以人为本,是一种与人相关的文化,正好契合了“茶品即人品”这一句老话。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学生为本,自当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即把学生需求放在首位,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展开,使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或就业而服务。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是茶文化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共通性之一。
2.2注重德育
茶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都以德育作为主要内容。茶文化求和、求自然,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其中充满着德育教育内容。大学生创业教育也讲究德育,德育贯穿整个创业教育过程。创业教育比较重视创新教育,鼓励大学生开拓思维,大胆创新、创作,同时也强调德育教育,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与职业操守,不能迷失本心,这是成功创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
2.3具有时代性
茶文化是经过历史积累、沉淀下来的悠久文化,融合了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化,可谓见证了历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直至今日,这种时代性依然没有消亡。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迎合社会变化与人们口味,茶艺、茶技也在不断变化,其中茶艺更是结合了歌舞表演及其他艺术文化。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与社会人才需求、经济发展形势等相适应,本身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只有与时代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业人才。
3茶文化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渗透方式
3.1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在茶文化背景下,为了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积极进行市场观念宣传,培养大学生的市场意识,并帮助大学生制定初步创业计划,让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能力开展创业活动。基于此,采用开放式创业教育模式,优化教学系统,更新教育理念和内容,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确保大学生掌握创业课程的主要知识、能力等。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讲述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等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技术辅导、心理辅导,使大学生形成创业必须的综合素质;另一个方面,将茶文化引入到课程中,向学生传授与茶文化相关的知识,培养大学生坚强、开拓的意识品质,有毅力开展创业活动。在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中,都要把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结合起来,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训练课程,在见习基地、创业实习中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为了保证创业教育效果,高校采用统一监管与审查,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按照课程实践要求进行课外实践,锻炼自身的创业技能。此外,学校、教师应当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创造适合的环境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3.2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活获取创业信息、经验、知识、技能等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教育渗透茶文化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点。各网站、运营商为了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一般都会在门户网站共享创业知识,大学生借助各大门户网站不断获取创业相关的内容。考虑到茶文化的繁多,门户网站应当分门别类的罗列茶文化知识,方便读者查询与阅读。同时,大学生对于搜索到的信息也要加以鉴别,根据自身需求筛选出需要的有用茶文化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在创业教育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引入个人情感教学,传授人际交往技巧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活动中的人与人交往的技巧。而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意识等,传授给学生创业理念、方法、技巧,可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
3.3引导大学生关注创业的相关因素变化
创业活动与市场、政策、环境、技术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甚至决定着创业活动成功与否,为此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以便更了解创业活动与市场信息。创业教育中渗透茶文化,向大学生讲述茶人的辛苦劳动、创业的古诗,传输茶品茶德给他们,帮助他们了解茶文化,实现自我发掘与发展,增强创业意识与能力。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大学生了解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市场、政策、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变化情况,以及分析、利用这些因素的能力,为创业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4茶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注意事项
4.1切忌盲目创业
为增加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几率,教师必须告诫大学生不可盲目创业,要做好资金、技术及市场分析等基础准备工作,否则不能开展创业活动。创业是一个艰难过程,大学生不可逞一时之勇,要有风险预测、承担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成功创业需要具备几点条件:第一,自身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状态,了解自身的优势,懂得利用自身优势,不盲目模仿他人创业;第二,一些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社会资源,本身不适合进行创业活动,如果创业可能遇到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这就要求他们掌握茶人的精神、意志品质,不畏艰难艰苦。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些扶持政策,利于大学生创业,但是如果大学生本身不具有相关的创业条件,势必增加创业成功的难度。特别是部分大学生没有做好面临失败的准备,遇到打击后意识消沉,一蹶不振。所以,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要告诫他们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心理准备、资金准备、经验准备、技术准备等,不能听信他人吹捧、蛊惑,清楚创业的艰难与风险,尽量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4.2避免盲目跟风
当前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一些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渴望成功创业,获得“第一桶金”,然而血气方刚的大学生缺乏经验,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新闻媒体上摆到了很多成功创业案例,这些会给大学生一些错觉,认为模仿其创业理念也得到一样的成功结果,实则不然。在国内,与茶相关的创业活动不是很多,而茶文化包罗万象,学生学习中只了解了简单的茶艺、茶技、茶舞、茶歌等知识,缺乏对茶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如果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运用自己这些方面的不完善知识,势必给创业造成困难,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大学生创业不能盲目跟风,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4.3不可感情用事
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茶文化知识过程中,喜欢融入个人的情感,也会受到周围亲朋好友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创业时,喜欢选择自己的亲朋好友一同开展创业活动,主要在于彼此熟悉、了解。选择这样的合作伙伴虽然能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减少创业初期的磨合,但是也具有一定缺陷。由于彼此是熟人,创业之初可能不会制定合同条款,彼此间的权益、分红、薪酬等划分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出现较大的矛盾,不利于开展创业活动。所以,大学生创业不应感情用事,不论与什么人合作,都要事前签订合同,明确各方的权责利,权益清楚,方便办事,避免为彼此间的友好合作埋下隐患。而且,签订合同情况下,双方合作更容易展开,不会出现责任推诿等情况。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创业教育与茶文化之间有着的内在的共通性,这为茶文化融入高校创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搜索、教育体系等方式方法渗透禅文化,宣传茶德茶品,引导学生掌握坚强的意志品质,了解茶文化,便于更顺利的开展创业活动。同时,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要盲目创业、盲目跟风、感情用事,理性创业。
参考文献
[1]陈仲先.试分析茶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J].福建茶叶,2017(12):203-204.
[2]周博,赵丽丽.探析茶文化在大学生创业文化中的特征表现[J].福建茶叶,2017(7):309-310.
[3]宫岩.茶文化在大学生创业文化中的特征表现[J].福建茶叶,2017(5):179-180.
[4]黄宝丽.茶文化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研究[J].福建茶叶,2017(1):247-248.
[5]王洪东.传统茶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影响初探[J].福建茶叶,2016(11):223-224.
作者:吴婧婧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