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摘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高校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义。本文基于ERG理论,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合作育人和增加资金投入等措施。

[关键词]ERG理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ERG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内涵阐释

美国学者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充分考虑现实情况,提出了人本主义需要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存(Existence)方面的需要,其次是互相关联性(Relatedness)方面的需要,最后是成长发展(Growth)方面的需要。因此,该理论被称为ERG理论。生存方面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即生理和安全需求(如衣、食、行等),关系到人的存在或生存,这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前两个需求。相互关联性方面的需要,指人们对保持重要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与马斯洛的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相对应。成长发展方面的需要,即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求,通过创造性地发展个人潜力和才能、完成挑战性工作得到满足,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第四、第五层次需求。ERG理论阐述了全新的思想,即“受挫—回归”思想[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一个人的某一层次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他可能会停留在这一层次上,直到获得满足为止。ERG理论则指出,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来说,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首先,必须尊重并满足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需求;其次,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建立相应的教育和激励措施,以激发其行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2]。此外,还应积极地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强教育成效。因此,基于人本主义需要理论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创新性国家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发展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2015年,指出:“公共需要共同创业,加强创新的力度”。他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力[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除了依靠政府主导,更需要发挥来自民间的力量,更需要通过创业方式来推动。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点与高职院校及科研型大学存在极大差异[4]。地方高校在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同时,在专业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度、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特色融合度上也必须做好文章,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添助力。

(二)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递增,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更是微弱。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创新创业能力很强的人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相反还能通过自己的能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因此,促进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巨大。企业招人看重学历,但更看重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实践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面对问题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能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开展创业计划赛事,成为首先在亚洲开展大学生创业类比赛的高校。2002年,创业类比赛和培训逐步在全国铺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我国正式启动。十几年来,很多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但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首先,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多数地方高校中尚未进入主流的教学体系,仍处于边缘化位置,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和培养目标。以安徽省某学院为例,该校自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只开设了一门名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共40个课时。该门课程面向大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共计16课时;面向大三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宣传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共计24课时。与地方政府相关单位联合开设的GYB、SYB等创业方面的培训,也因覆盖面太小而未形成规模和影响力。其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以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及实践锻炼,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相关培训,所以开展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很大局限。最后,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除了基础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讲座及创新创业类比赛进行,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很难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氛围。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稀缺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应当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停留在表面化工作上,缺乏专业化、系统化支撑。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很难对创新创业产生浓厚兴趣。此外,地方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家长对创新创业活动认识普遍不足,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缺乏基础。少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专业的指导,创业项目质量不高。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比较稀缺,不能在学生中间形成较大影响。

(三)缺乏后续指导及帮扶机制

当前,地方高校的软硬件条件不够完善,给予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支持非常有限。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创业基地的建设,也遴选了一部分大创项目入驻基地,但后续帮扶和指导体系基本没有建立,相当一部分项目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不了了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阶段性工作,也不是依靠学生个人就能顺利完成的,它需要在一个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环境内,孵化成型直至走上正轨。由于缺乏后续指导和帮扶机制,很多地方高校的大创项目草草结束。

四、基于ERG理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紧密结合实际,健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面向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搭建普及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辅导平台、微创教育平台等。通过这些平台开设不同的课程,同时要注重层次性、连贯性的有机结合。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构建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实践性进阶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些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进行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以此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同时结合实践教学,要求全体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并且给予全程性指导和督促。其次,通过专业教育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结合调研、走访等创业实践,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专业相关实际需求,使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融合。针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质的学生,要进行跨学科专业辅导,开设创业实务类课程,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创业基本流程、方法和技能。

(二)强化导师培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地方高校教师应主动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环境,并积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高校应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训,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打造一批具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专门师资队伍。鼓励高校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及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设立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专项奖,评定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导师,增设创新创业型教学名师(团队),鼓励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5]。让更多的教师走出校门,并设立专项培训、补助以及奖励制度。对工作突出的青年教师给予重点帮扶,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影响,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工作。

(三)加强校企沟通,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地方高校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研讨确定在帮助大学生加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人才培养标准。学校要努力构建大学生实践基地,模拟企业仿真环境,邀请企业专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全程性指导和帮扶,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做好宣传保障,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专项

高校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宣传活动。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各地涌现出很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典型。要让先进典型走进校园,同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其树立创业成功的信心。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尚未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学生缺乏创业资金支持。因此,地方高校应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实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良好保障。

作者:罗文雯 朱金龙 单位: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