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职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给出了相应的途径。
1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1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强,素质普遍较低,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调查结果,多达83.3%的高年级食品专业学生对创新和创业感兴趣,41.2%的人愿意参与创新和创业培训。然而,只有22.3%的学生有创业思想,不到研究人员总数的五分之一。对于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和培训以及考核,大部分学生不太重视,生活中遇到难题缺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别谈创新思维。总体而言,学生对创新和创业的意识不强。高职学生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之学习及生活的惰性[2],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毕业后希望找一份安稳工作的人数比例高达85.6%,而敢于挑战自我鼓足勇气承担风险愿意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5%,选择创业的学生中有59.4%主要依靠家庭,近80%的学生希望从创业能力中获得帮助。创业素质普遍不高,能力有待提高。
1.2大学生创业与食品类专业结合度不高
大学生创业与食品类专业结合度不高,实际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数少,创新型企业项目的生存率低,大学生创业集中在低端或营销领域,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只有不到12%的创业学生使用他们的食品专业来开展项目。开发食品类创业项目的人数偏少,大学生创业与食品类专业结合度不高。这不得不引起食品类专业师生的反思。有25.2%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只有13.7%的人参加了创新和创业教育活动。而且18.5%的人对学校创新创业活动不了解。食品专业的创业者其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销售、餐饮、服务等行业,主要从事职业分别为“销售专员”“采购专员”“服务人员”等,相对而言,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大多集中在低端领域。
2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1食品专业教育的创新和创业氛围不足,学生对学校的创新和创业教育不满意
调研结果显示,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与教师对创新创业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4.3%。只有32.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促进创新和创业方面做得很好。学生平时了解创新创业政策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辅导员讲解,说明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政策途径有些单一,应充分挖掘各种宣传途径。学校每年组织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次数超过5次以上的为57.3%,但学校每年组织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实际参与度超过10%的只有16.5%。每年的高校创新和创业实践项目申请人数中,只有2%超过20项。学校近10年成功校友创业案例超过40个的只有2.5%。总的来说,高职食品专业的创新和创业教育氛围不足。在学校提供的创新和创业教育方面,只有19.3%的课程非常令人满意。
2.2创新创业教育和食品专业教育融合程度低
2.2.1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分离
创新型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整合只是一种叠加形式,更不用说深度融合了。
2.2.2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整合程度很低
调研显示,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中讲解创新创业部分的内容的章节平均少于1章,而单独的创新创业课程中安排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为0,多数教师也就是在讲授过程中例举一些涉及专业的案例而已,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整合很少。
2.2.3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尚未整合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也没有专业的教学团队。
2.2.4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实践的整合程度
专业实践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拓展。然而,目前学校开展的两种教育实践都在各自的领域实施,没有任何制度。两种教育实践的脱节也是削弱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
3影响职业食品学生创新和创业教育效果的因素
3.1传统观念影响深远
我国的教育长期定位于“适应性教育”[4]。整个社会缺乏创新和创业的氛围,无法树立正确的创新和创业教育观念。
3.2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一些大学领导人认为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权宜措施,并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混淆。3.3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明确
3.3.1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
大多数高校并不把创新和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这使得许多高校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定位模糊不清。
3.3.2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目标与定位模糊
在这个阶段,创新和创业教育更容易被误解为少数具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创业的指南。
3.3.3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形式化、竞技化凸显
高校以及教师因为很多未给创新创业教育正确定位,造成教学及管理活动形式化展现。一些竞赛活动,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不少学生参与都是为了学分、为了毕业、为了奖励。
3.4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制欠缺
食品附加值低,政府对食品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长效机制[4]。部分学校有关部门的有些工作仅为应付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与评估,政策缺乏稳定性,导致学生对创业活动的错误或不科学决策。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由产业,企业和政府部门有效协调的社会支持体系。当前,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食品类专业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也就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3.5缺乏有效的服务体系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理解,高职院校创新型企业咨询服务部门的建设并不乐观。许多院校在给学生进行创业信息与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创业项目跟踪、与政府及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服务明显不足。
3.6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调研结果显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辅导员老师、具备食品类专业背景的教师数量不到30%,而教师中曾经有过创业经历经验的教师数量不到30%,进学校前具备企业背景的教师数量不到50%,一般管理实践经验不足,创业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和现代创新创业教育方法需要加强。
3.7创新型创业教育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
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教学和食品专业的内容较少,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课程主要以理论为基础,实践比例不高,课程教学资源稀缺。
3.8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人员和设备支持,导致创新和创业教育正规化,实践平台的利用率不高。大多数教学环节都停留在验证实验中[5],创新实验的数量有限。创新型创业教育只占一小部分,实践和活动不足。
3.9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欠缺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指标不明确,只强调课程教学体系的评价,忽视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师质量与管理制度的评价;学生参与度低。
4高职食品专业创新与创业教育之路
4.1顶层设计,构建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制度机制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领导小组,进行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实施弹性学制,建立激励机制,进行挫折教育,制定诸如税收减免、学分互换、延迟毕业等政策。基于协同理论,本专业实施学校与“校政行企”的协同育人工程,通过协作,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创新育人机制。
4.2能力导向,依据认知规律创设进阶课程新体系
基于系统化的课程观,以动态调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切入点,根据认知规律,更新创新创业课程理念,构建新课程体系,按照认知规律共分为6阶。
4.3专兼互聘,借力人才外援释放协作育人新潜能
基于优势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理论,通过在“校政行企”协作基础上的联络沟通机制,发挥集团化办学资源优势,对接食品行业,融合相关企业,开展师资“专兼互聘”,切实加强对教师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4.4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方法,团队合作教学方法,辩论教学方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在线教育。建立官方网站综合服务平台,体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
4.5借助外力,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外部力量的帮助下,促进创新和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顶层设计,建设和调配资源,打造专业实践平台,成立“三创”科技社团,学生自愿入团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开设食品文化等选修课程、组建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开展食品文化节、食品社团成果展、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堂,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模拟等活动。定期开展“创业课堂”和“创业论坛”等创新创业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期综合实训项目、创新创业课外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使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成长成熟。
4.6建立创新和创业教育的三维质量评估体系
应积极构建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和创业教育三元质量评估体系。同时,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激励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4.7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应构建创业咨询服务部门,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前沿动态,建立帮扶支持体系,及时宣传我国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建立多渠道资金来源,增加资金支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海娟,师文添.“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淮安市高校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09-121.
[2]刘惠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7(3):127-128.
[3]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76-79.
[4]陈玉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1:25-28.
作者:师文添 罗建光 邵虎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