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业教育下“325”实施方案的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业教育下“325”实施方案的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业教育下“325”实施方案的构建

摘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充分吸收兄弟院校经验、学习相关专家提出的观点基础上,力求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双创”教育完善、生成具有办学特点的实施方案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325实施方案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和特点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为一项热门课题。分层分阶段培养已经成为主攻方向。宁波大学俞金波老师结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首次提出了“双平台、双层次”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教学”和“实践”两大平台,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实现“普及”和“提升”两个层次的创业教育。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陈少烽老师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角度提出了“项目双驱动,岗位双协调”的“双螺旋”结构模式。考虑到专业教育的根深蒂固,“双螺旋结构”必然会因为受力不均而倾斜。因此,紧跟着提出了“三阶段衔接,三课堂协同”的教学训练方案来维持平衡。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1.创新性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这样理解“创新”:“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将新机制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2],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了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创新性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和根本保障。

2.实践性

高职院校对实务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强化训练,突出强调了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这一特性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根据实践开展,这便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3.服务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的天然属性。在高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教育定位,政府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培育服务型人才的职能,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有利改善社会的就业情况。

二、现阶段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以创业基础、创业投资项目分析等课程为主的必修课一门;二是以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学概论、网络课程创业理论与实践等为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若干门。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兴趣,调动创业热情,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创业基本技能,同时发掘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潜力的人才。但是,截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课程数量较少。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外部环境支持体系不够

良好事物的成长需要依靠稳定的外部环境。创新创业培养因其起步晚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主要体现在政府和企业这两大主体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政府没有把具体的实施步骤落实到高职院校的管理维度上来,容易出现“上有规划,下无方案”的窘境;二是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校企合作”偏爱于成熟的项目,对于创新创业项目,企业缺乏激励机制,缺乏既定的合作形式。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强

主要表现为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一是教师选拔机制不完善。教师选拔过程中,往往缺乏量化的指标体系以衡量师资能力,有些教师根本没有经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就开始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工作。二是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人才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兴起晚,激励不足,无法吸引优秀教师任教。

三、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深化专创融合和实践教学体系

专创融合是高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从推动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层面来看,拥有专业背景基础的创业型人才更具备成为未来新型企业家的潜力[3],专创融合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专业领域的创业。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孤立进行,更深层次的相互融合有利于解决创业教育“华而不实”的现实问题。专创深度融合,着重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各专业需要深化教学内容,借鉴工学结合改革教学模式;第二,整合教师资源,构建一支专创教育能力皆备的师资队伍;第三,加大投入,各专业着力打造一个具有专创融合特色的实战平台。创业实践即是面向学生而构建的立体式课程体系。创业实践是以扶持为主要行动手段,充分融合院校、学生、企业、政府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采用导师制形式,以实体创业的学生为主体,发挥院校的桥梁作用,利用校内外资源帮助符合条件的学生在专业范围内实现创业。创业实践必须依靠如下制度:建立大学生创业审批制度,合理规范学生创业流程;建立创业导师管理制度,为创业团队配备创业导师(含企业兼职导师)。

(二)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外部环境

大学生创业园是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主要环境。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合作、诚信等优良创业素质,增大其承担创新创业风险的能力和勇气,并为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提供先行示范、发挥辐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创新创业的内部环境不足以支撑起整个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因此必须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寻求创新创业合作空间,与更多优质企业共建“众创空间”。在校企共同管理和监督下,在合力共赢、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本着降低创业成本、风险的原则,以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为宗旨,“众创空间”应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如创新创业培训、创业沙龙等,积极推进创业者们的交流,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氛围。创业者们可以在交流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和协同发展,变“聚合”为“聚变”。目前,各地纷纷创立了政府层面的创新创业园,免费或优惠提供创新创业场地、相关政策扶持。在这种便利条件下,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并达成合作,争取为广大创新创业学生群体获得创业先机,以帮助校内创业团队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社会资源。

(三)做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首先,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理念。创业导师必须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为核心,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关键,帮助学生掌握创业实务为宗旨的创业教育新理念[4]。通过增加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积极支持以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逐步探索完善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理念[5]。其次,成立专门的创业学院。建立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开设创业教育公共课,将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创业导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定期、有秩序地组织老师走出学校参加进修学习和知识培训,并参加国家的创业师考证;走进优秀企业,走访典型创业园、特色小镇,感受创业氛围;设立创业基金,开展优秀创业指导工作者评选活动等方式进行激励;将导师指导学生的创业业绩与导师职评挂钩;引进政府部门专家、优秀创业企业家开展讲座,促进老师了解国家政策与形势,了解创业的程序,组建优秀创新创业校友宣讲团,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导航。再次,辩证分析创新人才特质,因材施教,摸索、改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创业,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创业与日常学习的关系。此外,发挥辅导员和企业创业者作用。专职辅导员要重点开发思想方面的创业精神,联系优秀的创业校友,提供创业途径与资源;企业优秀创业师为学生现身说法创业史,并为初创者提供合作创业初期的项目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新华网

[2]王恒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80-82.

[3]覃成强,冯艳,于娜.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2-14.

作者:周通 单位: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