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产学合作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需要,是加快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时代赋予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本文通过对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模式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路,以达到校企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双方共赢,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产学合作;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根据《意见》精神,本文通过对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达到校企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双方共赢,对于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近几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不同地区的地方高校在产学合作背景下积极探索,相继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把握不同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我们搜集了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料。通过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地方高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开展政、校、企联合推送人才机制。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施开展中,各个地方高校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方式及运行机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模式。目前在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创业模式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在选择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和实现利益最终分配方面具有核心地位。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情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求,寻求科技创新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和长足发展。高校等科研机构在这种协同创新创业模式中处于参与的角色,主要针对地方企业自身发展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通过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利润增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和订单式培养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2.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提供科技成果和培养专业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在这种模式中,高校凭借自身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所以高校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在这种模式中处于实现科技成果的实验载体地位,主要负责协助高校将研发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投入到相应的生产中[1]。
3.高校和企业共建的协同创新创业模式
在该模式中,企业和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作分工,利用优势互补,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和需求充分融合。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使得双方的地位十分平等,既适应高校的专业发展又能及时满足地方企业需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联合培养更多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三、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普遍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但在产学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还较弱,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企业追求最大利益
目前,地方高校与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合作的项目较多,涉及的专业较广,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表面,实际合作的层次不深,合作的水平有限。企业更多追求的是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主要站在自身发展的角度,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强,没有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对贯彻和延续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理解深度不够,以致出现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存在脱节的现象。
2.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稳定性不强
由于企业没有深入了解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不能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置稳定的专业课程,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用人需求,按照企业和产业的用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简化能力培养。没有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变革,不能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做好衔接。只要供求市场发生变化,合作企业产生变更,那么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也要随着变更,从而导致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稳定性不强,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
3.学校的基础理论教学和企业的专业实习实践课程联系不够紧密
基础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是支撑高校教学体系的两块基石。基础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必须相辅相成,互相依附,才能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目前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主要由高校负责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企业负责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的讲授、辅导和具体操作。由于理论知识教学和实习实践课程是独立完成的,导致两者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衔接不完善,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专业实习实践中去,脱节现象严重。
4.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没有出台规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门的管理机制,而现有的管理机制不系统也不清晰,同时在校大学生普遍理论教学时间较长,而实习实践学时有限,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相结合,这将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
5.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匮乏
高校教师擅长理论教学,但缺少实践生产的能力和经验。而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受生产活动限制,很少有时间参加教学活动,并且有些技术人员不具备高校授课的基本素质,不能有效地跟学生进行沟通,导致授课效果不佳。目前亟需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企业生产经验的教师,带动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并能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在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出台规范的、系统性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将产业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并积极推广应用。(2)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将各类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加大创新创业类开放课程的门数,充分挖掘其中的创新资源,紧密结合当前专业实际,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完善现有专业的知识体系,优化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3)探索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学生实用能力,增强创新创业的意识,完善创新创业技能为主要原则,坚持启发式、探究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2],通过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课程,将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以满足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2.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1)创建资源共享平台。教育资源伴随着教育实践,不断积累着、扩展着、丰富着自身精神的和物质的内涵,成为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育资源,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不断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性和时效性,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2)打造竞赛实践平台。大力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企业提供相关经费,负责搭建技术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成校企双赢的局面。
3.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打造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团队。由校企双方派出业务骨干,围绕专业建设需求,组织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组织双方人员互聘、交叉任职;努力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既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以教师的创新创业研究和创新创业专业教学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保障。(2)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完善且设施齐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树立创新创业目标,增强实践操作能力,锻炼创新创业的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遴选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本保障。(3)制定一套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对一定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高校与企业协同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目前,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产学合作背景下,学校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教育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产学合作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需要,是加快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时代赋予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通过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抓好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内涵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建设与发展,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郭云卿.基于北部湾经济建设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2]张海霞,解晨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6):80-83.
作者:刘畅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