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摘要:地方高校肩负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在一些高校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没有真正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促动作用。本文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重点阐述学院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实践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探索

党的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因此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责无旁贷地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人才要具备创新创业方面的坚实理论,同时也要具备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对于高校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加快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吉林工商学院作为一所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通过构建新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与新方法,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构建双创教育实践体系的意义

创新源于实践,贯彻于实践,而终于实践[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除了保证常规的基础性理论教学课时外,更多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便将学生所学所感所悟应用到实践当中。与相对枯燥的理论相比,实践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和挑战度,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同学的参与热情,养成主动思考与锲而不舍的品格和作风。从而使其感受创新创业过程,激发学生“双创三力”,即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2双创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出真知,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则需要完整的实践体系来完成[3]。学校结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阶段、各环节,从课程体系、实践内容、师资队伍、平台建设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2.1课程体系支撑

良好的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基于学生的学涯发展规划,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化设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基础》两门课程列入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中,在大一两个学期完成,对全面提高学生认识理解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将创新创业思维植入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中,作为其毕业就业的一个方向;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可供有创业基础思维的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开设在大二、大三年级。将创业教育学院职能作为引领,其他教学学院职能作为有益补充,设置学科前沿课,突出专业特色,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2.2实践内容创新

实践内容是整个实践体系的核心,将双创实践与教师科研、比赛竞赛等环节打通,丰富实践内容,调动同学们参与积极性,不断培养双创意识和思维。

2.2.1科研创新科研训练“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零距离体验科研,培养科研意识、遵守科研道德、体验科研乐趣、养成科研习惯。紧紧围绕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科研实践,通过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对训练进行全方位管理和点对点指导,逐步建立三级(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训练体系,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科研平台[4]。

2.2.2竞赛创新技能竞赛“赛中练”。将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比赛引入日常训练,加强指导与培训,努力提高竞赛的育人内涵与质量。贯彻“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指导原则,加大“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华为资助大学生公益竞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高级别赛事的宣传、引导、落实与总结,结合专业实际开展分类竞赛活动,理工科专业同学组织数学建模、机械设计、食品工艺等;文科专业同学组织开展电子设计、广告设计等专项比赛,着力提升育人内涵和育人效果。打造出一年级竞技基本素养、二年级竞技创意创新、三年级竞技学科专业、四年级竞技创业能力的完备大学生创新竞赛体系,实现四年连续不断线和四年层次性递进的总体目标。

2.3师资队伍保障

2.3.1导师多元化导师是双创实践体系组成的重要部分,为保证实践体系高质量运行,学校不断提高导师入选标准,从各学院和毕业校友中选出不同学科背景、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校友企业家,同时吸纳各学院主管科研副院长及各学院学团办主任与辅导员组成,承担指导教师工作,其中包括教育部国家级创业导师。

2.3.2指导规范化为保证同学们获得更专业的指导,学校对遴选导师进行高级别与高覆盖度的培训。包括在深圳、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区域由国家、部委、省市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活动,受训教师全部获得相关培训资格证书,指导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指导能力明显增强。

2.4实践平台多元化

大学生除参加各种比赛,还需要不断加强日常训练,通过打造“一园、两客和三平台”的实践机制,为同学们提供层次不同、风格多样的实战空间,使同学们的实战能力不断提升。

2.4.1省级创业园学校积极鼓励同学们利用创新创业大好时机,创立自己的企业,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园可以完成这项工作,通过发挥省级创业园和省级创新创业培训基地的优势,大力扶持大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近几年已陆续孵化出园企业46家,现有入园企业20家,每年都有新的具有创新性质的企业入园。创业园为入园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鼓励创业,包括免费创业办公场地及办公设备;协助办理各类证照,落实有关工商和财税优惠政策;提供财务、法律和税务等咨询服务等,使企业能够很快走入正轨,减少了一些琐碎事务给企业带来的困扰。

2.4.2食客空间和创客咖啡学校开辟食客空间和创客咖啡两处,共计占地近7000平方米。“食客空间”利用学校餐饮旅游学科优势,以学校五位“长白山技能名师”的产学研用为基础,以学生在该领域的创新创业为核心建设的创业空间,将学校内该类项目聚集,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创客咖啡”是为广大在校生提供的综合开放性空间,为学生的创客梦想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2.4.3科技转化平台学校积极推进教师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地方创业中去,特别是在粮食、旅游学科等特色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突破。以粮食学院为例,以研究精深加工的理论和工程实践为基础,以吉林省特有粮食资源的开发、工业转化和质量安全控制为中心,以服务地方和粮食行业经济为宗旨,开展了粮食深加工、粮食生物转化、特种油脂开发、特色食品开发、粮油食品检验、粮食质量安全控制、粮仓机械信息化等方向的研究,粮食产后专业群建设和粮食工程技术研究成效显著。目前创业园区涉粮企业就有12家,占据总数的一半以上。

2.4.4综合实训平台学校积极鼓励各学院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第二课堂机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平台”“创新孵化平台”,及由各学院依据学科专业特色建立的“创新工坊”,旨在支持大学生创意激发与产生、创意实现,为学生提供各类创新活动支持;“创新孵化平台”旨在辅助学生将创新活动成果孵化和转化,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推进创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4.5综合服务平台学校单独设置综合服务线上和线下平台,并由创新创业学院教师负责日常维护。平台聘请各学院经验丰富和获得过高级别奖项的指导教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提供大学生在路演、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扫除后顾之忧。

3取得成果

通过以上系统的实践体系,积极调动了同学们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参与人数连年攀升,参赛作品质量也大幅度提升。在近年的国家和省级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大赛中,佳绩频传。其中第四届和第五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国赛铜奖一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5项,多项铜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60项,省级立项170项。另外同学们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立足于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积极申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通过比赛竞技,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4结束语

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更有助于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双创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更是促进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重要实施环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对推动高校教育体系改革,促进形成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作用[5]。通过构建和实施理论课程支撑、指导教师保障、实践平台推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向多元化、个性化和技能型发展,为相关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福利,郭文娟,韩美凤.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34-36,43.

[2]杨伟东,李景宜.新常态下地方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67-168.

[3]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74-77.

[4]唐丽.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6,35(34):252-253.

[5]葛飞,陶玉贵,朱龙宝等.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探究——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生物学杂志,2018,35(2):113-115.

作者:李力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