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对策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随着我国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较多方面亟待完善。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势、机遇以及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提升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并为相关研究或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自教育部
于1999年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2012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教育部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说法,之后我国政府针对“双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亟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探析和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朱向东等探讨了“互联网+”带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指出高校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应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王胜曼等对应用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从教育目标、师资建设和政府政策等层面提出了相应思路。刘宁指出了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的必要性。韩瑞平等比较了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并基于此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对策。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优势和机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有利。首先,大学生年龄普遍小于25岁,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而好奇心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度较高,兴趣较为浓厚,具有充沛的精力主动地投入到创新教育中。其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具备创新的基础和进一步拔高的空间,降低了教学难度,延伸了教学高度和广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面对新问题或者新事物时,大学生可学习相关知识并存在较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创造性工作,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结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是高校教师,这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必要保障。首先,高校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答疑解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次,高校老师对自己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难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到引导学生找准方向的作用。最后,高校老师本身从事科研学术活动,其工作是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到的创新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随着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愈发重视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首先,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保障。2012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教育部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说法,之后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创新创业,各级政府亦针对“双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高校开展和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次,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成本降低,传播速度极大提升,为大学生了解最新信息提供了便捷条件。此外,网络学习资源丰富,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共同爱好者探讨交流方便,可以有效地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借助互联网技术、云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正向作用。最后,社会大环境的创新创业氛围正在逐年改善。从创新创业赛事方面来看,已经举办16届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挑战杯”系列竞赛、已经举办5届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在大学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硬件建设方面来看,许多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及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保障。
(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相比国外而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45年就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这就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
1、注重形式大于内容。笔者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无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且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部分教师自身并无企业创业经历。大部分学校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为本校的辅导员、团委书记,这部分教师本身没有企业管理、运营的经验,只是为了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一般都是被动的、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期某交一篇论文就可以完成创新创业学分,缺乏对课程的实际操作,某些高校虽然聘请了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但都是以报告或讲座的形式,每学期开展几次,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聘请企业创新创业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实践操作或项目的运营,绝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比较模糊,甚至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单纯的开公司、办企业,而并没有把创新思维方式、理念和创新工作效能融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功利性较重;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第二课堂”,“重兴趣,轻思考”,只是为了激发个人兴趣爱好和潜能,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或者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自上而下”的一种教学传达方式,为了完成上级教学任务而疲于应付,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思考性,缺乏全面的统筹和规划;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流于形式。据笔者调查,大多数高校在大学四年并没有连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了创新学分的毕业要求,只在大四或大三最后一学期开设,一般课程学时设置在6~8个学时,基本上都为课堂教学形式,基于条件限制,企业实习实践教学次数几乎为零,甚至在有些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学生只需要在期末写一篇某领域的综述,而对质量并无要求。形式大于内容的创新人才培养导致“高均值、低方差”,现象非常严重,而由此衍生出的“教”大于“学”、有“教”无“学”、“教不得法”、“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导致学生缺乏能动性、创新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时展需求。
2、缺乏创新型人才理念培养。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著名战略研究专家爱弥顿最早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合理的方法是将这种意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我国学者王复亮、王荣、孙敬全曾提出,创新意识是一种从主观意愿出发,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将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极大地忽略了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思维模式比较固化,专业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大多侧重于技能传授,没有把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纳入到课程建设中,对学生主管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培养较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要在课程的顶层设计上开展“教育-科研-实践”到“成果”三位一体培育理念,我国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及办学体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这就导致某些高水平、高层次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创新力、想象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但绝大多数高校未能将自己实际情况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结合起来,创新不接地气,缺乏符合自己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是照本宣科,按照教育部教学大纲依葫芦画瓢,或是机械的照搬照抄,目前非常时髦的“大学生创客空间”、“产业孵化园”等在某些高校就是一间办公室,几台电脑,形同虚设。“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个“法”就是教育理念的培养。对创业型人才理念缺乏深刻的解读和认知,单一片面的复制粘贴教育,没有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缺少结合专业知识为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就等同于“空中楼阁”,忽视了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创业型人才理念的培养,必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片面化。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教育功能上出现了种种困境与错位异化现象。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是为了促进就业或单纯的开公司,或者是“就业指导或咨询”工作,功利化现象非常严重,事实上,任何的创新创业都是对自我潜能的挖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与个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科学研究领域,片面的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做发明专利或实现某个产品功能的商业价值转化,忽视了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背景的紧密结合,缺乏学科知识点的支撑,缺乏对学科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只能是偏离正常的科学轨道,闭门造车而出门不合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某些高校为大学生设置了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但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纳入到科研项目训练中,甚至大学生科研只是导师布置的一项工作或任务,没有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和创造力,认为创新创业只是少数同学的事,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对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在社会服务方面,某些高校认为创新创业就是为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职业,带领学生参加几次校外社会实习实践,没有把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激发人的潜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去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强调问题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及技能,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新动能的重要引擎,是实体经济支撑,也是最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落脚点。
4、创业环境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以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甚至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挑战权威的行为不予正面评价,使得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或者不敢创新。此外,传统观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亦产生较大冲击。在传统观念中,较多家长希望自己孩子选择职业时能够进入事业单位等以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对创新创业持否定态度,打击了大学生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较大冲击。从资金方面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注重实践、消耗较多人力和资金的教学活动,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较难找到资金支持,使得许多项目半途而废。从创新技术保护方面来看,大学生创新技术保密或保护难度较大,较容易被他人窃取,使得大学生较难从创新技术中获得回报。上述原因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较难取得可量化的教学成果,打击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建议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高校、政府和企业一定要形成合力,协同发展,通过和企业共建合作基地、共建师资、课程、基地项目资金,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平台搭建等方式来培养更贴近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最终形成“政府政策链+高校科研链+企业产业链”的三螺旋运转模式,实现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循环,坚持共赢发展。(图1)
(一)高校层面。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首先要从观念上入手。高校管理者要提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普通的专业课程视为同等重要程度的教学环节,甚至高于普通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此外,高校要引导学生和家长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针对将工作的稳定性作为首位思考因素的就业观念予以引导,宣传创新和创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的魅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扫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其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师资力量。当前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创业经验较欠缺,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聘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指导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激发其创新能力,学习创业知识,进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我国目前的整个教育体系没有有机融合。因欧美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课程体系相对完善,故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使之能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如图2所示。(图2)
(二)社会层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相比,其距离社会更近,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应该重视社会力量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影响力。1、重视社会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是高校单方面的责任,也不是高校就能独立完成的教学任务,该项教育更应该走向社会,寻找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任务,实现产学研多赢的良性循环局面。企业拥有运营资金,但在实际运营中会面临许多技术问题,而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想法,但缺少资金支持,故大学生和企业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多赢的局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企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助力企业发展。2、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在各个专业领域的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这些大赛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人才和特色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三)政府层面。政府在教育中起着制定政策和提供教育经费的重要作用,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对社会资源有着强有力的整合能力,所制定的教育政策能较好地在全国开展并落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我国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确保大学生的创新技术不被剽窃,创业项目不被复制。政府还应通过政令手段强制要求企业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部分责任,由此产生的费用由高校承担,或在企业缴税时给予优惠,而获益则分配部分给企业,以此来激励企业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耗资耗时,政府在制定教育经费预算时应加大对该领域的倾斜力度。众所周知,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有创新技术或创业项目时缺少资金支持,这不利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预算经费,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常开展,通过获益的创新技术和创业项目反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刘君娣 宿瑶 李映强 陈琳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