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路径

[摘要]从分析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的重大意义出发,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路径进行了讨论。包括:分析政策,明确目标,创新课程定位;循序渐进,重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关注个性,分层培养,丰富第二课堂;统筹整合,重视教研,加强团队建设;引优用优,立足校本,做好资源开发五个方面。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高职院校;成长能力

伴随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校均结合发展情况以及办学特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就业指导以及就业扶持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但受制度、观念、资源等限制,创新创业教育并未与就业指导形成合力,两者与专业教育也存在脱节的现象。高职院校主要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的发展后劲和成长能力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是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要求,对提升学生成长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重大意义

(一)以创业促就业,增大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教育部关于做好2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8号)指出,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而在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在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素养后,有条件、有意愿、有构思的学生可以采取创业的方式就业,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最终的落脚点之一,依然在就业上,符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衔接联动”关系。

(二)以指导帮就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最大化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加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对高年级学生着重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要结合就业形势和毕业生特点,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要多方搭建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平台,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多种类型的培训(或认证)证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在于促进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增强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导大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洞察力和决策力。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咨询、就业讲座以及其他形式的就业帮扶系统本质上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自我认知、生涯规划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个性、兴趣、能力,进而对自身是否适合创业产生更客观的判断;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生涯发展课程中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职业路径的确定等也有利于帮助有潜在创业意向的学生进一步明确目标、梳理思路;与此同时,在各类讲座、咨询、宣讲会、招聘会等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取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意、不同人群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创投公司或者投资人青睐什么样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等问题的答案,并从中汲取创新创业灵感。因此,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平台能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最大化,就业指导应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核心。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就业指导,助推学生职业成长创新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创业是一种行动、一个结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识别和赋予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以基本的创业素养,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重视能力培养,也重视思维训练;就业指导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分析自我,认识社会、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落实计划,具备求职的基本方法、技巧、素养、能力,在能够实现就业的基础上,提高就业质量,并具备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机会和条件。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本质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两者的融合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较本科院校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差异,多数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个人发展信心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就业、终身成长,对高职院校转变人才观、发展观,凝练办学特色,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有着不同的体系和思路,两者的融合也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目前,各大高校开设了以不同名称命名的以就业、创业、创新等为主题的课程,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素养》等,课程性质不一,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复,课程内在逻辑不强,课程效果较难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开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高职院校可尝试整合此类课程,以公共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程为延续,并辅以丰富的第二课堂。

(一)分析政策,明确目标,创新课程定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普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均对改革公共基础课、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创业创业素养等做出了相关要求。课程承载着人才培养、传承知识、发展知识、传播知识、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课程价值取向受课程自身功能与价值主体需求的影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成了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大学创新创业与就业工作相关文件的精神,开设整合创新创业、就业求职基本知识的纳入教学计划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就显得尤为必要。该课程旨在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的系统、分流培养,实现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创新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质量和创业成功概率,助推学生终身成长;在各教学内容模块中,结合各部分内容的定位和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进度、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后续课程(后续课程以项目为单位,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造具有延续性的第二课堂(讲座、沙龙、比赛等)。

(二)循序渐进,重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为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激发学习动机、改善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必需、必要为基本原则,课程内容的呈现应具备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符合学生大学期间各阶段自我发展的需求。如表1所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公共必修课应分学期进行,内容设计以学生成长路径和不同阶段需求为出发点,第一学期包括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两大模块,其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规划生涯,更好地适应和安排大学生活;第二学期包括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大赛两部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建立对创新创业大赛的初步认识;第三学期包括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提升、大学生创业基础两个模块,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就业市场,关注个人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从创业环境、创业者的基本素养等方面对创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第四学期内容为求职面试与职业适应能力、创业财务管理,主要培养学生求职面试技巧,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顺利就业,并能够正确应对求职中面临的机会和挫折,也提高学生基本的财务素养。在必修课程之外,可自主选择《职业性格评估》《模拟求职》《创业路演》《创业财务管理实战》《完美面试》等选修课对以上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有创业意愿且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可选择参加SYB创业培训课程,获得系统培训。

(三)关注个性,分层培养,丰富第二课堂关注个性、分层培养、丰富教学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课程观对课程教学的要求。高职学生的个性伴随年龄的增长继续得到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个性的展示,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方式,如: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前期学业受挫,对大学阶段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就业失去信心,课堂上表现出不主动、不参与的消极对待态度,教师应关注而非忽略此类学生,找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课堂中综合表现优异,或在语言表达、团队领导、知识面、专业素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可组织其各类沙龙、讲座、比赛等各类活动,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和视野,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能够并善于甄别具备较好创新创业素养,且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条件的学生,督促其选修其他创新创业课程,参加SYB创业培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能够结合班级规模、学生专业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在自我认知板块,教师可采取学生自画像、别人眼中的自己、测评量表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客观、清晰的自我认知;创业构思部分,则可以采用小组讨、头脑风暴、路演等方式进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并敢于发表和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得灵感和思路;面试技巧部分,教师可以采取模拟面试的方式,学生可扮演面试官,促使其可以从面试官的角度去思考用人单位需要或更愿意录用具有哪些特质的应聘者,应聘者语言、动作、微表情等不同方面的展示又分别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学生也可以扮演求职者,从中真实经历面试的流程,感受面试的氛围,以更好地为真实面试情境做好各种准备。

(四)统筹整合,重视教研,加强团队建设创业教育需要全覆盖、真融合、强实践和高师资,教学团队建设对课程能够按要求、按计划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课程教师应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政治经济环境,具备创新、创业、就业、求职等方面的知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或企业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熟悉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高职教学规律,教学团队负责人统筹团队建设等相关课程建设事宜;其次,教学团队应包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创业孵化园、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工作人员,并吸收符合条件的其他非职能部门的专业教师参与,如条件允许,也应邀请校外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创客、优秀毕业生等参与,丰富团队组成,优化团队结构校内:再次,教学团队应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如:每半个月一次教研会,每学期两次集体备课,每个月一次主题沙龙,并利用第二课堂的活动以及相关政策学习的机会开展不定期的集体教研;最后,教学团队应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和交流,在邀请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优秀教师进校分享经验的同时,主动到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的院校学习先进经验,并结合学校实际加以应用。

(五)引优用优,立足校本,做好资源开发在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的时候,应从学校、学生、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等实际出发。首先,由于课程内容的重构,目前没有一本教材能够满足课程教学需要,教学团队可编写自编讲义,并结合使用反馈和课程进行实时调整、优化、充实,成熟后可考虑以教材形式出版;其次,利用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超星等平台,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优质教学资源作为辅助,也可结合部分核心教学内容自行制作微课;再次,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社团等的第二课堂作用。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特色教育和强化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行之路。不论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还是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都需要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培育、全方位实施,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仅仅只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指导融合的一个切入点,课程的建设方案和思路也应立足校情和学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帮助学生成功就业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让学生在课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更是能够促进自身持续成长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与周边关系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

[2]邹春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14).

[3]谢学.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12).

[4]师悦.全覆盖真融合强实践高师资———美国康乃尔大学创业教育的经验[J].现代教育科学,2018(10).

[5]陈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8(10).

作者:陈丽 肖雄 单位: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