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论文(7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论文(7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英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强烈,各个国家都逐渐将创业教育作为提高毕业生质量、解决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社会诸多难题的重要途径。在我国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13次谈到“创业”,同时“创业”这个词2014年的百度指数就超过了550万,闯进了百度热搜词的排行榜。据央视新闻报道,通过亿赞普大数据分析,在关心创业的人群中,年龄在30-39岁的比例为47%,而20-29岁紧随其后,为36%。大数据关于创业意愿的调查还显示,拥有最强烈创业意愿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其次是在校大学生,紧随其后的才是海归人员,可见我国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已非常迫切。英美高校60多年的创业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通过探讨英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发现英美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国;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经验

一、美国创业教育

(一)美国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创新能力首屈一指,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就提出创新与创业相融通的概念。“创业者”这一全新概念,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Walker于1876年首次在《工资的问题》这一论著中提出;1915年,美国政治经济学家Taussig在《经济学原则》中进一步指出:“创业者的作用不仅仅是创新,还包括创造财富”,从而形成当今美国经济教育学界对创业的基本理解;美国的第一家创业研究中心于1946年在哈佛大学由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Schumpeter建立;1947年,创业教育课程首次走进大学教育中,由Mace主讲的第一门创业课程“新企业管理”列入哈佛大学课程体系中;之后,哈佛大学于1949年又创办了第一本焦点关注创业者的杂志《创业历史探索》。从哈佛大学起步,创业教育逐步在全美国教育学界开展起来,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获得迅猛发展,广泛受到美国政界、商界和教育学界的重视,形成涉及小学、中学及大学整个的美国创业教育体系。综上所述,本文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876-1947年),创业教育课程初现;提升阶段(1947-1990年),创业技能的培养成为创业教育的重点;成熟阶段(1990年至今),创业意识的培养成为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计划以及创业教育活动构成美国创业教育的基本体系,并形成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基于行动的教学法、基于权变的教学法以及体验教学法等创业教学方法。不论是教育课程还是教学方法,都强调实践,强调联系社会经济实际。美国创业课堂教学中,强调实例教学,并鼓励学生进入到相关企业中进行实践教学。美国创业教育的教师除了来自学校之外,还包括大量企事业管理的一线人员。美国创业教育计划课程内容丰富,涵盖创业思想,涉及经济、法律、艺术以及技术等领域。课程内容来自社会、企业实例,又经过专家学者的理论提升。创业课程门类广泛,有跨学科的,有单独设立的,鼓励学生选修创业教育课程。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背景的课程计划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美国创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理论教育,又注重科研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协作活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关键在于教师的创业创新能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被广泛重视。美国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通常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技能和体验。高校将创业教育教师送到企业中进行培训与实践,并聘请大量企事业管理的一线人员参与到创新教育当中。

二、英国创业教育

(一)英国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相对于美国,英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全球石油危机引发英国的经济困难,但这恰恰为英国创业教育萌芽提供了契机。当时,为失业人员开设短期培训课程成为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英国高校兴起了以岗位职业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功利性创业教育。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英国经济的复苏,英国创业教育从以解决失业问题为重心的功利性教育逐步走向转向创业发展为重心的新阶段。英国于1971年建立了英国最早的企业孵化区———剑桥科学园,随后,以大学为基础的各家科学园在英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些科学园在推动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同时,为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英国政府也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出一系列的法案和政策扶持,间接地促进了英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业教育课程、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方法、创业教育研究以及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二)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目的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培养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缔造者———企业家;二是培养具备管理创业工作者的管理专家。英国高校提供的创业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根据高校的特点、教育目标群体的需求定位以及教育目标学科背景知识,创业课程设置完备有序。例如,英国创业教育依照教育层次和知识体系的区分,可分为“启蒙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等三个阶段,并形成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依据教育目标的学历层次,英国创业教育又可分为本科生创业教育和硕士生创业教育;按照教育学科不同,又开设了联合学位创业教育,将创业作为第二主修专业嵌入学位教育当中,使得大部分专业都可以与“创业”组合成联合学位教育;当然,英国高校还会针对不同教育目标群体和特殊需求开设相应的特色创业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和实验操作式教学法构成英国高校创业教学方法的主体。开展以商业计划大赛、创业俱乐部、创业论坛等多种形式为代表的创业活动,促进创业教育。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英国政府建立高校创业项目、设置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并提供创业教育资金。英国政府在1998年,设立了TheGraduateEnter-priseProgramme,进一步在2000年设立了EnterpriseInsight。英国政府于1999年拨款成立了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的管理机构UKScienceEnterpriseCentres;而NationalCouncilforGraduateEntrepreneurship于2004年成立,进一步加强了英国的创业教育的管理。英国政府先后设立了HigherEducationInnovationFund、TheScienceEnterpriseChallengeFund、NewEntrepreneurshipScholarship以及Prince’sTrust等创业基金,为英国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英美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与英美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将enterprising翻译成创业教育,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1991年,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以6省市为试点,组织基础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布点研究和实验,创业实验虽然有力地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但并未能得到推广与坚持。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逐步发展为由教育部主办的权威性竞赛;在“挑战杯”的带动下,多个创业小组在清华科技园注册公司,真正开始他们的创业生涯;中国人民大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设立创业基金进行创业的商业化运作;上海的高校则侧重于引进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参与国际创业活动。随着创业活动在全国各高校的开展,我国创业教育逐渐兴起。目前,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所占比重不是很大。在中国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系统性还远远不够,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训体系。虽然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院校与专家不在少数,但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与教育发展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方案。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对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仍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业活动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创业氛围日益浓郁,创业在广大民众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创业教育也得以迅速发展完善。

(二)英美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通过分析英美两国高校创业教育总体情况,找出其中的突出特点,可以对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产生借鉴意义。

1.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密切相关。国内稳步发展的经济态势和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是创业活动开展的前提与支撑,国内经济的稳定蓬勃发展,增强民众的创业信心和创业欲望,为创业的进行提供充足市场支撑和良好的环境保障。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推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创业实践中来,从而丰富并带动国内经济构成形式及发展水平,尤其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重要阶段的我国来说,大众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使得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大潮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平稳健康持续增长。

2.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与配合可以有力地促进并保障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尤其是国家对于高校创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推动创业者将成熟的创业意向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为。基于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我国高校近年来相继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及创业基地,为在校师生提供参与创业实践的平台,通过在孵化园区阶段的发展和改进,帮助创业学生在毕业后迅速将孵化成果带入社会。这一批批成功的创业园区孵化成果也激励更多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促进创业孵化园的完善及发展,活跃大学的创业氛围,提高师生的创业意识和高校中对于创业教育的需求性,进而提升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地位和受重视程度。除了资金投入,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健全在创业教育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活动作为一种在我国产生时间较短的新兴产物,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尤其是法律上对于经济活动方面的规范以及国家政策对于发展创业的倾斜,都将为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我国创业活动的蓬勃有序发展,调动更多群众参与创业的积极性,由此产生的创业需求也将带动整个创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3.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及课程设置的强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创业课程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培训;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和引进创业成功人士加入高校创业教育的企业导师队伍,逐渐建立一支专业化程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在课程设计上,逐渐打通理、工、文、史、哲、农等十三个学科门类的课程界限,培养掌握多种知识层次体系的复合型创业人才,尽量减少学生在今后的创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知识存在严重盲区的问题,同时开设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理论知识的专门课程,让学生能够系统专业地学习创业知识。完善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能够保障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获得更为专业、全面而实用的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和实际作用。

4.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看,英美国家的创业教育自产生以来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较为成熟丰富,而我国现今仍处于创业教育的起步与探索阶段,从意识观念到理论探索直至实践环境都有完善空间。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充分吸收英美等发达国家优秀的创业教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稳步开展创业教育,争取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创业教育开展体系,使之更加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房欲飞.大学创业教育在英国[J].上海教育,2006(14).

[2]HarryMatlay,CharlotteCarey.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theUK:alonglongitudinal[J].Journalofsmallbusinessandenterprisedevelopmentperspective,2007(14):18-22.

[3]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4]KatzJA.TheChronologyofintellectualtrajectoryofAmeri-can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1876-1999[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3(18):283-300.

[5]刘帆,等.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

[6]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7]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8]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9]杨娟.英国创业教育拾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10]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1]张竹筠.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5(1).

作者:李平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摘要]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因此,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创业的道路。当然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在他们的心中融合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融合

随着教育的普及,我国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而国家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这就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但是许多大学生无论是在就业竞争方面还是自主创业方面都不具有任何优势。为此,各大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创业教育课,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一、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现状

(一)有些高校教师不把教学作为重点

高校教师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职称评审,不像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教师的研究成果。因此,高校就出现了教师不以教学为工作重点的现象。许多高校教师为了能够实现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跨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理论研究上。作为一名教师,把其他任务放在高于教学的位置上,本来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更有甚者,许多高校教师直接把研究课题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做。高校教师为了获得研究成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自然被忽视了。在教学中,教师只是粗略地把一些粗浅的知识自顾自地说一遍,不会顾及学生有没有接受,更不会在课后反思这堂课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学生有没有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二)教师分学科代课

大学里学科学习的内容加深了,教师需要本领域更专业、更精深的知识才能胜任高校教师的职务,每位教师只能在一个领域进行更深的研究和学习。也就是说,每位教师只能代一门课,即使两门课程有许多相似之处或联系。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需要不同的教师教授,不同教师的教育风格也许会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大学课程中,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关于一些理论问题没有统一答案,每位教师有各自的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可能还是相反的。这就会给学生造成疑惑:到底该是怎样的呢?学生的注意焦点很容易放在某个矛盾上,这样就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会贯通。

二、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

(一)高校学生学习依然存在被动性

经历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严格管理,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并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许多学生还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虽然大学生在心理等各方面已经比较成熟,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他们为准备进入社会必须接受的教育,但是他们依然不能积极地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主动去学习的东西才能很快地记在心里,然后融会贯通。但是大学生学习依然处在被动的状态中,而且没有教师会对他们施加学习的压力让他们去学习,完全靠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自制力,这些又是多数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在一定程度上,大学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根本就没有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素质起很大的作用。自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也难以真正融合。要想实现这一点,首先要使大学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进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状态。

(二)知识不衔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不能融合

高校的教学经常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单独的两个部分分别实施。想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就需要学生在接受一种教育之后及时总结反思,当接受另一种教育时将两者融会贯通。然而,当代的大学生学习还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在被动地接受一种教育之后,不会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这就意味着,当他们接受第二种教育的时候很难将两者融会贯通。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两者融会贯通。但是从上述现象来看,虽然学校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和创业素质的倡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不是仅仅把大学生培养成学习型的人才,而是培养成真正高素质的、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就要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高,就不会做出危害国家或者有损国家形象的事。创业教育之所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在没有竞争到国家提供的岗位时可以选择创业,从而适应社会。但是,对大学生进行单方面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很容易出现有素养但是没有能力的人,或者有能力但没有素养的“危险品”。因此,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共同为培养人才助力。

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高校创业教育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但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理论知识是他们最大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后,需要全面发展,除了知识的深入学习,还要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创业教育是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对社会更加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创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面能够凭自己的实力生存下来,这两者的融合并不是要求学校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独立的企业家或者成功的创业者,而是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即使因为就业压力而遭受精神上的挫折,也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就业能力应对这些挫折。

(二)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起来,就一定要构建将两者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第一,理论教育课程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两门不同类型的文化课,但是随着教育的进步,教育模式也在逐渐进步,两门理论课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两者的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创业教育的课程,当然,这对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对来说也更高,教师本身要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熟悉,并且有着非常丰富的就业和创业经验,这样在课堂上才可以和学生分享经验,也更让学生信服。第二,实践教育课程相结合。大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型社会,学生在这里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可以参加很多实践活动,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准备。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要善于利用实践教育课程,因为实践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开展的社团活动,参加大学生就业协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加真切地体会创业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此外,组织校外见习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越.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如何融合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J].才智,2014(8).

[2]黄文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6).

[3]孙素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6).

[4]王明安,刘旭芳.面向创业教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3(2).

[5]李民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论文[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9).

作者:王银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

第三篇: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为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动力,也为地区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江苏沿海高校应积极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从而为江苏沿海的开发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先进的制造业人才以及新兴产业人才。

[关键词]沿海开发;地方高校;创业教育

为了促进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三市(连云港、盐城、南通)党政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不仅以政策聚拢人才,同时也高度重视为沿海地区发展培养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创新个性和创业精神的优秀大学生。

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与人才需求

(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框架

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确定了以南通、盐城、连云港三个中心城市为极点,以江苏沿海产业和城镇带为依托,以沿海港口群建设为重要节点,促进互动并进的“三极、一带、多极点”的空间布局框架。这对于推进江苏沿海三市区经济发展,促进长江三角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发展,强化我国与新欧亚大陆桥路线及东北亚地区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二)江苏沿海开发的人才需求

江苏沿海开发,一方面使江苏沿海地区面临着产业转移升级的新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得其面临着各类人才需求的压力,尤其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相对缺乏的严峻挑战。

1.现代服务业人才

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2],而发展现代服务业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实现江苏沿海大开发离不开大批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等方面的服务业人才,尤其是以金融、科研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人才。

2.现代农业技术人才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是目前对现代农业的定义,主要体现在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3]

3.先进的制造业人才

江苏沿海开发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不仅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而且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纺织、机械、汽车、医药、化工、轻工等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能力。

4.新兴产业人才

在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带的构建中,连云港主要构建国家级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基地,盐城主要构建汽车、新能源、机械制造等产业基地,南通着力在海洋特色产业上下功夫。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业、海洋特色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群的建设,急需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这对于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江苏沿海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沿海三市共有16所高校,其中一般性综合性大学1所,省属本二院校3所,其他均为大专院校,高校层次不高,所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调查研究16所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后,发现江苏沿海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思想观念滞后,不仅学校的顶层设计者、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者和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而且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第二,创业教育师资缺乏是高校创业教育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在大专院校更为明显。第三,教育政策不到位,学校贯彻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力度有待加强,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创业教育开展资金不足。第五,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度不高,高校缺乏对企业的深层次了解。

三、江苏沿海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目前,江苏沿海三市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相对单一,专业不齐全,与江苏沿海开发人才需求匹配度不高。此外,由于江苏沿海三市地处苏北,经济相对落后,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力度还不十分到位,创业教育的开展相对滞后,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还远远不能适应沿海开发的实际需要。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沿海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地方高校必须紧扣地区经济热点和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

(一)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

1.构建校内实践型创业教育模式

校内实践型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市场调研,摸清区域经济对人才素质需求,尤其是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形成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各高校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努力在校内精心构建创业教育的活动体系。首先,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全面剖析区域经济的特点和紧缺人才种类,让高校顶层设计者了解现状,相关职能部门拿方案、促实施。其次,学校相关部门、教学单位应走出校园,深入沿海开发大浪潮,尤其是深入企业一线,摸清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再次,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组织的作用,引导社团组织形成创业教育实践群,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中获取创业知识信息。最后,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完善各自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在校内提供有形的创业教育平台,为校内实践型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夯实基础。

2.构建政、企、校合作型创业教育模式

江苏沿海开发给沿海地区带来了许多新兴产业。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配合,高校积极行动,以求形成政、企、校三位一体的合作平台。地方政府要主动参与,鼓励学校参与平台搭建,选定方向建立技术合作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训平台、专业实习平台、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基地,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拓展素质,突出专业实训能力,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为沿海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4]

(二)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教学模式和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创业教育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开发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5]1.搭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创业教育综合平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搭建创业教育的综合平台是形势所趋。学校可以以学科或专业为依托,与企业共建创业园、实训平台,在校内创建大学生创业坊,在此基础上扶植一批品牌创业项目,形成科技创新吸引力,以竞争意识和扶持意识形成创新原动力,从而搭建创新性发展平台。[5]学校可以开辟“创业网页平台”,开设优秀校友创业事迹报告会,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通过综合平台的搭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创业教育中萌生创业的激情和愿望。2.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奠定创新思维的基础,丰富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获取的根本前提,沿海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迎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凡是沿海开发所需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技巧和新方法,应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体现创业知识的前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内容上要涵盖创业技巧、策略、模式、手段和方法,教学形式要努力使高校学生接受和欢迎。[6]

参考文献:

[1]成长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9(6).

[2]朱丽莉.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建议[J].江苏商论,2012(7).

[3]董峻.2015年我国部分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2(2).

[4]苗德华,等.滨海新区人才需求结构域天津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

[5]徐爱玲.新形势下苏北高校创业教育常态化研究[J].连云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6]蒋德勤,许正宏.创业教育的六个关键词[N].光明日报,2012-09-15.

作者:沈瑾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第四篇:高校本科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培养创新型、实践型高级人才,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本科层次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视不够、社会参与度不高及师资队伍不足等,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关场地及学生学分学籍管理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实践教学;学籍管理;校友资源

创新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必然也要强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在创新驱动的世界经济潮流中,创业活动有利于突破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瓶颈,我国经济经过起步、腾飞、快速发展后进入缓慢发展的过程,创业活动成为增加社会资源分配渠道、缓解巨大就业压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与开创能力,其本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高等院校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到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同时专业教育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二者应该是高度融合的统一体。根据冯伟哲等提出的“三个维度”的高等教育的提法,高等院校旨在传授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给学生,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即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的三个维度。其中,理论知识是高校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性质、流程等有认知;实践能力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高度的时空性。一方面,同一个国家、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不同,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地区在相同时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也不同,要受不同国家、地区的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借鉴欧美高校较为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与模式发现,每一个国家、地区、甚至每一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都不同,是要与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相适应的。[3][4]因此笔者基于国际教育合作平台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目前高校本科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进行探索。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纳入高校总体学科建设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受限的根源。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学科体系包括三种层次:最高层次是创建创业类专业;其次是开设创业类课程,给予相应学分;第三层次是给予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会被学校给予学分认可或豁免。我国高校基本没有创业类专业设置;虽然我国少部分高校也已经开设了创业类课程,但是还不普遍。在我国,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的功能多数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承担,很少有专门的部门提供此服务,同时,对于学生创业实践给予学分认可和豁免的办法在我国高校还不普遍,虽然教育部已经有此政策,但是高校宣传和鼓励力度不够,学生了解的不多。

2.创新创业课程采取传统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二者的融合,反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失去了其思想精髓。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类似,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这样就使得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割离,单纯的课堂教授是无法对实践操作发挥教授和指导作用的,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满足学生的创业实践对于相关专业知识、实践知识和操作办法的需求,这是单独采取课堂教学所无法完成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

3.师资队伍的质量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需要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来解脱困境。从高等教育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建立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是要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熟知实践过程中的人、事、物,熟悉创新创业的实践方式和流程;三是具备实战经验,包括创新创业经验或企业运营经验。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多数是由原有的专业教师或对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感兴趣的相关教师承担,这些教师由于长期脱离商务环境,很难掌握最新的实践知识,由于缺乏创业经验,这些教师更难具备创业的实战经验,[5]这也直接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剥离状态,使得我国现有水平层次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影响。

4.社会参与度不高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其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专业教育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为之注入新的活力,这需要高校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社会团体的高度互动。我国政府在发挥越来越明确和有力的政策引导作用,这从我国国务院办公厅最新于2015年5月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可以看出,[6]随后,应该出现的局面就是社会各界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联动。然而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与政府、企业、相关社会团体的联动不深入,社会各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度不足。原本高校与社会各界是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互惠关系,而经济社会中各方的较低参与度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孤掌难鸣。因此,社会全员参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建议

时至今日,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已建立起了创业学位授予、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学术期刊和常设创业研究中心为一体的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经验参考。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拥有21年的国际合作办学历史,与美国、英国合作院校持续开展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平台,使得我院师生更能贴近英、美国家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英、美国家的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创业类专业,而且开设创业类课程的做法在英美国家高校已经相当普遍。笔者基于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对调整现有学科体系与课程结构,建设创业类专业、开设真正意义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出几点建议。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我院的国际教育合作平台上,每年都有约40人次的专职外籍教师从我院英国、美国合作院校交流至我院,观察研究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能够使我们对英、美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授方法有直接、深入的体会。这些教师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并有高度的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意识,会在专业教育类课程内设置实践、实习环节,在教学全过程中也会强调实践的内容并加以考核。教师的社会网络资源是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的重要资源之一[7],应予以重视与鼓励开发;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专业教师还可以参加相关的境内或境外的培训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英、美高校的实践来看,也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从社会企业招聘具有创业或企业实际运营经验的兼职教师,充实传统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根据创新创业类课程的需要建立同一课程或者横跨不同课程的教学小组。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材与教学辅助两个方面。我国传统专业教育的教材编排是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导向,从内容来看,教材中主要集中了该课程的专业性知识,目的是为学生在该专业领域的基础认知打下基础,有些教材会涉及少量应用性的内容,但是远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从教材编排方式来看,章节的划分也主要是依据知识点来划分。创新创业类课程需要在专业教育领域课程基础上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突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符合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和逻辑顺序,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进行内容和形式的编排。在教学辅助支持方面,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样需要借助传统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料,例如补充阅读资料、案例教学材料、习题等,除此之外,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辅助更需要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的个性化课外指导。

3.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的准备。创新创业类课程包含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与专业教育类课程共享教学场所,使用传统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堂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氛围;此外,创新创业类课程还包含有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能够承载模拟创新创业环境和商务环境、创新创业小组研讨、创新创业调研与商务调研等功能的教学场所,这需要高校增强现有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场所的功能,或者重新建设相应的教学场所,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

4.灵活的学籍管理办法和教学安排,给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制度保障。我国高校中有一些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意愿,但是又摆脱不了万一创业不成、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在创新创业与学业间摇摆不定,结果两者都没有做好。灵活的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办法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尝试做以下安排:第一,采取“三明治”式教学安排,这在英国高校中比较常见,即在学生完成本科三年级(由于英国本科是三年学制,在英国一般是完成本科二年级)、基本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之后,休学1耀2年,完全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在1耀2年后返回大学校园,完成本科四年级的全部课程和毕业要求;第二,参考英、美绝大多数高校设置创业实践或实习课程的做法,在每个学科中设置一门实践或实习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选择不同的产业和行业,学校与相关合作企业建立日常联络和协调机制,同时学校建立相应的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实习实践给予学分考核;第三,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由于学生是利用课外时间从事的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对于取得一定名次的学生可以给予学分奖励或豁免,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对于不想暂停学业、同时还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来讲,是非常合适的锻炼途径,应该予以鼓励。

5.社会全员参与的理念与校友资源的充分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经济社会中政府的主导和社会各方普遍的、高度的参与,这样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经济的需求,培养出符合期望的创新型人才。在英、美等国家,政府、企业、科研组织、非政府机构等都会参与到高等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在英美高校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创业者和企业家,优质的校友资源也是高校本身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竞争力的途径,高校具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动力。[8]很多英美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基本明确未来的从业方向,会比较注重培养相关的能力与素养,毕业后也会作为校友参与到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互动中,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经济社会促进高等教育提升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充分开发并利用高校的校友资源,邀请成功创新或创业的校友回到母校的课堂,为在校生讲解创新创业历程和经验,了解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开发、建立、积累校企合作渠道,一方面增强高校自身的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知识积累的动力,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校的主体实施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为专业教育注入活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建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及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2,(9):81.

[2]冯伟哲,陈艳茹,齐岩,等.“知行合一”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方案和初步实施[J].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第6集),2010,(3):106-109.

[3]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4]JanP.Warhuus,RajivVaidBasaiawmoit.Entrepreneur原shipeducationatNordictechnicalhighereducationin原stitutions:Comparingandcontrastingprogramdesignsandcontent[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Ed原ucation,2014,(3):PP.317-332.

[5]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2012,(7):58-62.

[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13.

[7]ElenaRuskovaara,TimoPihkala,JaanaSeikkula-Leino,MinnaRiikkaJarvinen.Broadeningtheresourcebasefor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throughteachers'networkingactivitie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15,(47):PP.62-70.

[8]SlingerJansen,TommyvandeZande,SjaakBrinkkem原per,ErikStam,VasudevaVarma.Howeducation,stimula原tion,andincubationencouragestudententrepreneurship:ObservationsfromMIT,IIIT,andUtrechtUniversity[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Education,2015,(2):PP.170-181.

作者:齐岩1 陈英义2 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 2.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第五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思路

摘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还是高校素质教育转型的必然需求。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重心从第一课堂转向第二课堂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必要。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概念,并于1939年《景气循环论》中讲创新理论加以完善,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1]。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企业家,更是培养学生开创性精神和能力素质,最终成为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创新创业教育在重视挖掘和提升学生们的基本素质、创造性思维、预见能力、创新精神、风险意识、辨别机遇能力的同时,更重视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其他素质和实践训练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意识与思维[2]。创业是创新的实现方式。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越发受到高校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实质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而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实践教育。本文在创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使创新和创业有机结合,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运行机制。

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社会层面

1.国家政策导向。为了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在法律政策层面投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为了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报告要求各高校要根据学校资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或组织大学生创业实践,使产生在大学生中的“好点子”“新思想”“好想法”真正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高校能给予大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扶持,积极创办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增值服务[3]。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出更明确要求。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确立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4]。

2.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为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尤其是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政府于2011年6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发〔2011〕6号)。意见规定,高校毕业生可于毕业所在自然年期间申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可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享受3年内按每年8000元金额的税收补贴,可冲抵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备注:从2015年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已取消,《就业失业登记证》变身为《就业创业证》,自主创业毕业生可继续享受3年税收减免补贴政策)。

(二)学校层面

1.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普及,教学内容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增长。近年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数量逐渐增加,创业类课程已经逐渐成为高校独立的学科之一,有面向全体在校生的创业类公共课程,或将创业课程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SYB公共选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为毕业生将来走上就业岗位,创建自己的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2.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改善。创新创业教育受到所有高校高度重视,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明显改善,高校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积极推广创业社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在校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创业。2014年12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多所高校建立了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为大学生兼顾学习与创业提供时间保障。国家及社会都对创新创业教育较为关注,国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扶持,社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平台实践。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将创业教育教学的运行纳入某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框架内;将创业教育教学的运行纳入学校原有实践实训课的活动框架中,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校内外特别是社区环境为背景,培养学生开创性个性等创业素养[5];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注重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

三、研究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定位模糊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会陷入误区。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被误解为面向少数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办企业的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创业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是注重培养成功的创业者,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为专业理论课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及创业经验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任课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还需要跨学科领域知识背景支撑,诸如财务管理、营销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知识都是必备要素。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有着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各院系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兼任,多数人员缺乏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创新创业知识有所欠缺,虽然创业类师资培训项目较多,如高校创业指导师(IEEM)、SYB培训师、KAB讲师等培训,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脱节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深入到日常教学环节中,但往往处于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且未纳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范围内,在教学环节中,未能联系到所学专业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联系程度不够紧密,容易使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类课程无效用的思想,最终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学生学习自主性缺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变数较多的创业实际中,初始应变能力不高。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随意性较大,在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前,创新创业课程往往采用课堂教学模式,偏重创新创业理论的指导。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上升到创办企业的高度,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对企业的管理能力。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为阻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的关系不明确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逐年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随之改变,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转移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供需双向选择,但毕业生就业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被引入国内。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相对欧美等国较晚,且面临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背景,创新创业教育带动一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创办的企业也能为大学生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从客观层面确实解决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部分传统观念认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会向就业工作方向偏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工作往往被忽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的关系亟待明确。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的分析及对策

(一)积极拓展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创新创业潜质学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对象是全体在校生,挖掘与选拔有潜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学校培养创业典型的前提。高校可在文化课成绩的基础上,集合综合素质测评中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考生进行选拔,并进行有目的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新平台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来源单一,且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面广,现有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力量普遍紧缺的前提下,通过不同渠道培养或吸引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1.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期内培养拥有财务管理、营销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知识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全校范围内协调创新创业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以及学生专业课程教师,配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教师相互配合进行创新创业教学,能有效缓解师资力量短缺、知识面缺乏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引进校外先进师资力量,学校可以通过企业寻找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工作,既能带来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校内师资的水平和能力。可以邀请本校或者其他学校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来校指导校内创业团队,成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效果。

3.搭建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师资平台,发展“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策略。一是在整合学校内部师资以及引进校外专家来校授课的同时,对校内师资进行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的培训,言传身教;二是利用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组织本校创新创业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获取最新创新创业资讯;三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展“走出去”战略,组织创新创业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渠道。

(三)完善校内创业实践服务平台,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1.增加校内创业基地建设,依托校内创业园、创业孵化中心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指导,选拔优秀创业项目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创业实践,并入驻创业园,带动校内的创新创业团队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

2.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契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举办多年,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宣传、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发现创新创业人才,组织校内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研究创新创业思路,积极拓宽创新创业范围,展示创新创业成果,推出成熟的创业方案参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最终全面提升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四)产学研合作,搭建社会与学校沟通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离不开资金、场地的支持,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只有经历市场的考验,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通过积极与企业合作,将创业项目通过企业投入到市场将成为高校转化创新创业项目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产业园应运而生,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231-235.

[2]王为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6):131-135.

[3]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好分类[N].光明日报,2015-07-14(14).

[4]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4):99-102.

[5]程贞玫,徐晓丹.论大学的创业文化构建[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9-42.

作者:黄兴海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创业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研究

摘要:创新是当下社会发展最显著特征,如何在创新语境下提升创业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创业师资队伍影响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创业教育性质复杂、任务多样,创业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根据角色定位进行分析,商学知识背景、相关法律政策、创业实践经验、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多种素养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创新形势;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教师;角色;素养

一、高校创业教育特点符合当前我国创新社会发展需求

(一)创业教育的复合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创新社会的人才需求

创业教师鼓励学生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将知识不断复合,不但为创新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而且方便在跨学科知识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创业教育要求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普及营销、财会、管理、法律等领域知识,同时需要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共同作用。

(二)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唯一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创新实践首要条件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引导、组织,受教育者思考、参与,共同提高教学相长。在符合教育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得以增强创新意识,掌握创业知识,进而全面完善自身素质。通过教育对象的创新尝试和创业实践过程和成果,可以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成长水平以及是否能够适应当前或未来社会需求,评估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对于个体创新,对于社会发展,创业实践都是有力推手。

(三)超越是创业教育成果的要求,也是创新社会对人才的期待

创业教育要超越时间———不仅仅适应当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创新的需要,还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创业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为将来的工作创新和创业生涯打好基础。创业教育要超越专业限制,不同专业、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对比借鉴更容易擦亮创新的火花,相对单一的知识领域学习,具有复合知识基础的人才创新能力更强;超越还意味不断否定自身,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创业教育要求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长与缺陷,为成为一名从业人员、创新者、创业者、领导者做准备。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初显成效。在国家政策护航、学校教育支持、社会期待下,一批大学生“创客”应运而生。麦可思《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4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上一届毕业生创业率上升0.6个百分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门设立创业学院,激励大学生做小老板、淘宝富翁,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快递业的繁荣。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等”、“靠”、“要”的就业心理仍然普遍存在,高校毕业生缺乏就业主动性和创业积极性;二是高校创业教育“无差别”化,不论专业出身,不管学生创业欲望强弱,都实施“无差别”的创业教育:同样的教育目的,统一的教材,一样的教学方法;三是“重创业,轻创新”的倾向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普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创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创业教师。只有教育者结合创业教育的复合、实践和超越的特点,对自身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审视,才能摆脱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尴尬的境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二、高校创业教育教师角色新定位

高校创业教师承担必修课程“创业基础”的教学任务,担任着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教授学生创业知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任务。《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明创业教育教师的任务要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鉴于社会和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创业教育承担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任务更显艰巨。对高校创业师资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解读是高质量的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创新意识启发者

作为通识课程,创业课程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去创办企业,而是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的创新人才,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创业能力,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通过理性教育和感性实践,让学生“做而知不足”,诱发大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业实践中促进理论学习及创新发酵。

(二)创业知识指导者

不同领域的创新成果固然不同,但是创新方法却可以相互借鉴。创业教育中有专门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产生好点子。SYB创业课程中关于如何“产生企业想法”有专门的训练,通过授之以渔而授之以鱼。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虽然不是人人创业,但是人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需要选择多元的渠道和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专题培训等途径,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创业知识结构,其中包括创业流程、工商知识、管理知识、财会知识等,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和创新创造生产力。

(三)创业信息传达者

中央和地方相关创业政策的落实是促进就业水平和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相关政策的跟踪、宣传和解读是高校创业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学生产生合适的创业意向时,创业教育教师需要帮助其完善,并传达给学校相关部门;在指导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创业教育教师还需帮助联系相关单位。

(四)创业活动组织者

创业教育者要为学生建造一个竞争合作而氛围热烈的教育环境,这样的环境熔炉能够不断刺激学生产生新的创意,并且学生的创新动力得以维系。同时,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实践活动,如创业方案大赛、沙盘模拟大赛、创业角色体验等活动,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又能够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五)创业过程指导者

当学生开始实体创业进程时,创业教师需要跟踪指导,以提高创业成功率。例如:提供相关的创业信息咨询,激发创意,帮助学生完善创业实体的蓝海战略方案,实行微(小)型创业的风险评估,制定应对创业风险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和社会效益。此外,还需将创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结合,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习,积极找寻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并创新解决。

三、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素养新要求

(一)拥有创新创业新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教育领域的认知技能训练,还是关系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人才培养基本路径。认同支持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要求,并且能够透过创新视角、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是创业教师的基本素养。如若创业教师不能够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正向回应,而是被动接受,那么学生则会敷衍这门“必修课”,最终造成资源浪费。

(二)具有创新、合作、服务等意识

创新、合作、服务意识是所有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对于创业教师而言,尤为需要这三项基本素养。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无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还是课程资源储备都需要相关人员脱离以往的应试教育的枷锁,用创新的眼光做出选择和创造,鼓励、启发学生迸发创新意识。由于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创业经验的综合型创业教育教师鲜少,创业课程的实施往往需要不同学科部门、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企业人士的协作完成。因此,参与创业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人员需要树立开放的合作意识,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创业素养的提高和综合发展,为“创客”们披荆斩棘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便利。

(三)拥有扎实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

1.具备商学专业知识背景,深谙企业创建及发展的规律。《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1]。综合的商学专业知识,例如财会、营销、管理、电子商务等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所必需的。此外,还需熟悉微小型企业的创建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实现实体创业。

2.熟悉国内外创业的政策法律。作为创业知识传授者,创业教育教师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等;作为创业信息传达者,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需要熟悉相关的创业政策,如地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作为创业实践帮扶者,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需要熟悉相关的行政规章制度,如企业的注册程序、报税程序等。

3.教育学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教师具备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一是教学组织、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增强学生参与度;二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创业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三是创业教师熟悉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创新、主动创业。

(四)具备组织、交际、课程开等能力

1.具备环境创设和组织实践的技巧与能力。环境中存在各种影响因子,它们推动或阻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发展。例如当前不断推陈出新的软件、高额奖项的创业比赛都会刺激高校生去开拓创新;安逸的生活、学术剽窃之风则成为阻碍创新的因子。创业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选择利用环境中的各项资源,既能够推动学生创新发展,又能够克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除了对环境的控制和创设,创业教育还需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激发创新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高校创业教育资源不缺理论研究教师,不缺企业实践家,缺乏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能以有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综合型创业教育教师,能够激发学生自发探索,从而在认知程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变化,甚至产生创新成果。通过课内组织教学,激发创新火花;课外指导学生制订创业计划或进行创业实践,将创意转化为实际。

2.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创业课程虽然属于通识教育,但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专业设置等都是影响创业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创业课程,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业精神,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理解。结合专业学习,对专业及相关市场进行调研,在允许的条件下开发出适用于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工作。

(五)积累丰富创业实践经验

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往往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创业实施关键点的把握相对准确,能够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提出中肯的意见。他们的创业经验是绝佳的课程资源,学生对此类有血有肉的讲座内容较为感兴趣,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创业型教师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受到学生的喜爱。

四、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素质发展的策略

教师是高校创业教育要素中的主导因素,而我国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尚处于“发展阶段”[2],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创业教师不能做出准确的自我角色定位;二是当前的创业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当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不能满足创新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培养一批专业化的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是当务之急。培养素质过硬的创业教育师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多管齐下。高校必须制定相应制度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为创业课程选择具备相应素养的教师。由于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人士欠缺完备的知识系统;创业者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短期内提高创业师资队伍的质量还需要内外结合,广开途径。例如,挑选出适合的教师参加不同相关短期培训,完善创业师资知识结构;参加研讨会议,交流前沿创业教育研究成果,讨论解决阻碍创业教育进程及影响创业教育成果的途径;安排创业实践指导的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以熟悉企业运作,鼓励部分教师从事微小型创业或高、新技术创业,丰富实践经验;加深与社会创业师资(如SYB项目)的互动与交流,将国际上的创新创业教育之风吹进“象牙塔”中;定期聘请成功企业家或专业人士入校为师生开展讲座等。同时创业教师也应积极响应社会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成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创新教育者。在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遴选范畴的问题上,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可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3]等方法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2012.

[2]庄丽娜,邹晓红,李娟.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的建议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41-1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

作者:丁越勉 单位:泰州学院

第七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建

摘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是新时代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也是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用以激励、引导、监督、考评各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本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做了一些思考,希望借助该评价体系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创历史新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探寻新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心。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引起高校就业观念的提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社会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近几十年的历史,2002年教育部才开始选择清华、北航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启动高校创业教育。①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创业教育方式方法单调,教育途径单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欠缺,创业基地建设不能满足创业学生的需求。高校领导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认为创业教育的投入未必能带来就业工作的进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缺乏科学合理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用于激励、引导、监督、考评可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1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的必要性

(1)创业教育评价能使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产生内原动力。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见,他们有的认为创业只是少数学生群体的需求,因此创业教育不应该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有的认为创业教育投入的多少,不能直接改善就业工作和就业质量。当前的高校关于创业教育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完善的创业教育机制。事实上,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政府近期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刚毕业或在校大学生到创业实体所在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可执行零注册资金制度,大学生创业企业可免征两年的所得税,创业大学生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等优惠政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包含对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计、创业基金的建立等内容进行评价,实现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借以产生内原动力,促使其完善创业教育工作。

(2)创业教育评价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革有明确导向作用。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校响应政府要求,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基地的建立、创业资金的扶持等多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具体实施的效果与教育方法的改进没有跟踪。因此,我们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考核,这样有利于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改革教育模式,并对其改革方向起到指引作用。

(3)创业教育评价能清晰考核、有力监督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状况。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以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投入状况、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的状况、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状况等进行清晰明了的考核,也是从多方面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有力监督。

(4)创业教育评价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的竞争日渐凸显。大学生创业教育既属于常规教育也属于特色教育。在新时代、新背景下,高校要迎合政府、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积极调整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以特色人才的培养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其中,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与培养质量是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的体现,形成高校提高创业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

2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特点,结合创业教育评价应发挥的作用,笔者尝试建立11个评价项目和28个评价指标,形成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结论

根据上述列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共设有11个评价要素,28个评价指标,其中17个重要指标(黑体字部分),11个普通指标。每个评价指标被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价体系中给出了A、C两级的标准,介于A、C中间状况的为B等级,达不到C等级的就为D等级。评价结论有4个,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具体标准如下:优秀:A等级大于等于20个,C等级小于等于5个,其中重要指标A等级大于等于13个;良好:A+B等级大于等于22个,D等级小于等于1个,其中重要指标A+B等级大于等于13,重要指标没有D等级;合格:D等级小于5个;不合格:除优秀、良好、合格以外的剩余部分。通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我们能促进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通过该评价体系能诊断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足、能引导并指导各高校努力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手段、内容,开辟新的路径,为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推动大学生创业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郑本军,娄伟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83-84.

作者:陈元媛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