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及创新思考(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网络信息资源是当前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快速启动、形成合力、深化成效的重要战略资源。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澄清知识碎片化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自身逻辑以及高校创业教育多主体的协同发展,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云服务平台的构建,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云服务
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拓展教育空间、增强教育成果的一项集约性、长期性和发展性的基础工程。对高校创业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整合,顺应了21世纪国家信息化体系的要求,更是对国家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的直接回应。可以说,网络信息资源是当前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快速启动、形成合力、深化成效的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和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一、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内涵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网络中蕴含着的各种形式的知识、资源、消息等,是以网络为纽带联结起来并以网络为主要交流、传递、存储手段与形式的信息资源[1]。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是指有助于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具有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可以不同形式为创业教育工作者运用的各类网络信息的总和。从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角度,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来源于教育者的信息资源、来源于受教育者的信息资源、来源于外部环境的信息资源、来源于教育载体的信息资源。来源于教育者的信息资源包括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人员所产生的理念、观点、创意等资源;来源于受教育者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在网络信息资源上的体现;来源于外部环境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互联网、移动媒体和自媒体等;来源与教育载体的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网站、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网站、教学或科研机构的相关内容等(见图1)。
二、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现状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深化和提升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还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2]。作为创业教育战略中的重要主体,高校在对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源”与“流”: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效率需要进一步优化
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多、变化快、内容杂、类型众、分布广,加之组织特殊,导致网络信息资源的可控性差。此外,由于网络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传播特点及个性差异,在检索、筛选、整合相关创业教育信息资源时,往往花费时间较多。可见,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源头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广泛、更新迅速,其真实性和科学性需要筛选和甄别;从流向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传播者再加工的过程,传递过程中的“噪音”需要监管。具体到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上,自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空间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信息资源既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如何提高学生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显得尤为必要。
(二)“多”与“一”:高校创业教育的自身发展
逻辑有待澄清在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领域,可推广的普遍范式和差异化发展存在分歧。创业教育工作者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加工过程中,也充斥着对“多”与“一”的游移,即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碎片化,突出了高校创业教育自身发展逻辑的混乱和多变。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角度,创业教育发展模式主要分为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和混合模式。磁石模式是指以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为中心,将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场所集中在这些学院。混合模式是由各个学院各自实施本学院的创业教育,但师资、课程等以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为主。辐射模式是指每个创业项目都独立分散于大学的各个学院,创业教育与每个学科领域都有融合,并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创业实践。相应的,基于磁石模式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模式体现了高度的“中心化”[3],而基于辐射模式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模式则体现出“去中心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决定了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向,面对“多”与“一”的选择,高校创业教育自身发展逻辑有待澄清。
(三)“和”与“合”: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急需协同发展
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相加的“和”,而是创业教育自身发展逻辑的体现。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多主体特征。首先,政府层面,通过构架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机制,在指导思想、政策设计、管理取向和服务提供上发挥主体作用。其次,学校层面,高校肩负着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任务。再次,学生层面,大学生自身作为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显示了积极参与和自主发展的需求。最后,企业层面,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直接赞助等方式逐渐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辅助。高校创业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凸显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协同发展,不仅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资源本身相互协调和共享。这就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者不能只停留在对网络信息资源简单的罗列、收集层面,而要基于协同发展理念进行提炼和本土化加工,以保证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的活力和发展。
三、构建云服务平台——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所谓“云”,是指一个云状的、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的、由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构成的群域。云计算资源来自于虚拟的互联网,其有利于提高IT效率,增强服务敏捷性,并降低建设与使用成本。“云服务”平台的构建能够让用户从任何地方访问“云上”所有的应用程序和文件,使群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变得快捷高效[4](P12)。高校创业教育“云服务”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首先,基于“云服务”平台的高校创业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可以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直接支持。“云服务”平台将可利用的资源凝聚到公共平台上,并通过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创业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云平台获取有效信息。具体来说,高校可依靠地方创业园区投资提供初始投资,技术科研部门提供人力资源,校外运营企业提供产品、技术及服务购买等方式,组成动态服务联盟,进而形成多主体、多领域的资源共享平台。其次,“云服务”平台还有利于整合课堂资源,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提供了可能。云平台可为创业者提供多种学习环境,除传统课堂学习外,还可以提供虚拟教室,并通过视频课程、虚拟实验室、模拟工具等,为大学生提供虚拟实践平台,有效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网络信息资源[EB/OL].(2015-05-28)[2016-09-25].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6-09-25].
[3]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63-64.
[4]MichaelMiller.云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俞劼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
第二篇: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摘要: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入推进,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十分有限,凸显出创业能力培养的缺失。因此,应着重考察创新创业型经济所要求的创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国内外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反思不足,并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改进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创造性学力;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宏观经济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支撑创新创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就是创新科技和创业型人才。与此相适应,培养大规模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已经成为高校重要任务之一。然而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二十年,大学生创业行动力和成果却并不理想,凸显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薄弱。那么我国高校应该如何设计合理的教育模式有效提升大学生群体性的创业能力呢?本研究从探究创业能力构成入手,以创造性学力理论为理论依据,说明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总结、反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对创业能力培养的不足,根据创业能力影响因素设计出教育实现方式,最终为构建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
1.大学生创业及创业能力的定义
本研究将大学生创业定义为〔1〕:拥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个人或团队),利用现有技术或创新技术,创造或把握商机,创设新的经济组织或以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完成服务或生产的过程,实现创造新价值的活动。据此,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定义为〔2〕:拥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个人或团队),从事与创新技术、成果、创意的开发、生产和服务等相关的创业活动的能力。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和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们对创业能力的内涵界定主要有四个角度:个体特质、知识、技能角度;机会开发角度;管理经营角度;团队创业能力角度。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创业及创业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创业者群体特征和创业层次定位的考虑,增加了与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相关的两个维度,将大学生创业能力核心要素设定为:个体特质、知识、技能,机会开发能力,管理经营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管理等六个维度。
三、创造性学力理论关于创业能力的观点
1.创造性学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创造性学力理论〔4〕认为,个体通过教育所获得的能力即学力,包括由基本学习能力到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结构上包含三个层面。①学力基础。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机能性结构。②基础性学力。由常识经验和基础经验的训练与体验而来。③创造性学力,主要体现为自行分辨和选择问题并用恰当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5〕。主要包括自学能力的养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判断、创造和表现的能力;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等。因此,“创造性学力可以表述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所必须具备的探求态度、批评与创新能力、必需的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知识的开放性(无限性)、多维性(多元性)的认识的集合”〔6〕。
2.根据创造性学力理论对创业能力培养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创造性学力理论,设计了针对在校大学生和创业小微企业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访谈(见下表)。结论:基础性学力培养基本满足了学生要求和社会需要;发现机会的能力和技巧不能达到创业能力的要求;基础性专业的应用、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从学力理论可以看出,创业能力是以学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学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学力基础是指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大学生群体在这一层面都在一定水准之上毋庸置疑。基础性学力,对应了创业能力构成中的管理经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维度和个人特质维度中的态度、毅力、抗挫折抗压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执行力和自律能力等要素。我国高校现在普遍开展的创业教育基本对应这一层面的目标要求,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使学生普遍了解创业概念,学习创业知识、掌握经营技能、开阔视野、改变就业观念,借鉴和学习创业家创业经历、倡导勇于实践创业。而创造性学力即对应前面分析得出的各项创业能力诸如创新能力、机会开发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等维度,以及个人特质维度中的创造性人格、应变能力等要素。这些创业能力的获得,实质上是个人创造性学力的提升。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缺乏对创造性学力的培养,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也缺乏对创造性学力的激发,因此从表象上看,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行动力较弱,虽然创业教育受到重视,但成效并不显著,正是因为创业教育模式缺乏对全部创业能力的培养作用。
四、国内外创业教育模式述评
1.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施
国外学者通常倾向创业技能培养、创业实践导向、强调创业项目导向的过程培养。如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的BrigaHynes提出的创业教育过程模型〔7〕,Gibb根据创业项目设计了周期过程的构建创业能力和品质开发模式〔8〕,SaskiaJ.M.Harkema和HenkSchout结合微型创业项目提出一个以提升创新与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模型〔9〕等。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看,总体是与研究匹配的,国外高校创业教育采用较多的三种模式为:一是聚焦式,即针对MBA、UGB和ENG等专业的商业领域,师资配备和教学完全围绕创业运营步骤设计,目的是培养专业创业者。二是磁石式,即学校设立创业管理平台,以创业项目为中心,吸收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研究和实践创业教学和活动。〔10〕三是辐射式:创业教育分散到各学院进行,结合学科特色,开展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2.国内关于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施
国内学者对创业教育模式的设计相对宏观,但也主要是围绕创业活动和技能来研究教育模式。如学者彭钢的创业教育三维模型〔11〕,提出了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层次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学者木志荣提出了包括创业课程、科研、论坛、竞赛和创业联盟在内的创业教育体系〔12〕。学者尹琦等提出了从项目指导、团队培养到导师跟踪的创业教育体系〔13〕。学者赵军提出了由“创业文化、创业理念、创业资金、创业教学、创业实践、创业教育评估、创业导师”等七个部分构成创业教育模式〔14〕。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基本与我国学者的研究相符。国内高校较多采用了“磁石式”和“辐射式”的创业教育模式,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开展全校式的创业课程和活动。但无论是创业竞赛、创业励志讲座还是创业课程,始终停留在第二课堂的层面,创业教育以“活动”为导向,仅教授技巧,不结合专业;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没有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校园创业项目孵化“功利性”倾向较多,成功率也十分有限;学生创业项目很多与高新科技无关,与专业无关,甚至属于生存型创业;创业教育的实施始终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开展,学生没有形成依托专业的创新能力。
3.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评析
总体来讲,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都是基于“创业过程”进行的设计和实施,目标即是培养创业家或创业型人才,直接接轨社会经济,为宏观经济的战略发展助力。我国创业教育不直接强调“创业者”,更倾向“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短、平、快”的针对创业项目管理的教育方式较少出现,宏观地整体熏陶式教育占主导。相较国外创业教育模式,我国培养模式相对空泛,不能有效促进全面创业能力的提升,其原因在于我国创业教育的社会宏观环境、教育理念、专业教育水平以及高校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第一,国内外对“大学生创业”在观念上存在差别。国外的创业教育为经济服务,教育模式以创业过程为中心,教学过程以“创业项目”为导向;国内的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紧密,目标不明确,更多表述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或创业精神,反映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就是更注重学生的“活动成绩”,教育模式是以“创业活动”为导向,整个过程重视创业文化宣传、创业活动体验。出发点不同,造成培养方向差异,带来不同的教育结果。第二,国内外创业宏观环境存在很大差别。国外商业经济发达,创业教育开展半个多世纪,创业支持环境较好,社会观念对创业者支持和赞许,不存在启发师生接受创业行为的问题,教学模式的设计更多是要考虑如何更好促进创业成功。而我国目前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社会对创业支持认可度较低的现状,高校自身的教育观念尚需提高和转变,创业教育以学生活动、实践课堂的方式切入,进行观念引导、意识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但仅停留在这种启发状态是不能真正促进创业能力提升的。第三,国内外高校专业教育基础不同。国外高校的专业教育相对成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接触、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有利,同时实验室、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和便利,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考核导向注重对学生的分析、理解、创新、创造、实践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些都是学生以专业为基础进行创业的核心实力。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传统培养模式略显僵化、知识老化、考核方式不侧重知识应用、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验实践不足,均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本身质疑能力弱,开拓意识差。由于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对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有缺失的。因此,照搬国外实践教学模式,仅大力倡导创业竞赛和创业孵化器的发展,催生大学生创业项目成果,会因为缺失了大学生创业的根本———“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前期培养也很难获得成功。
五、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对策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
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两大功能。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制定了战略性的创业教育发展计划,目的在于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占据科技和人才的优势。同期,我国政府也大力推动创业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施和发展,也表明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创业型人才迫切需要。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我国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把培养目标明确为066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并以此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模式,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2.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学院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力。由各学院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特点,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目标相融合。通过课程设置中的专业理论课、专业前沿应用课、专业知识实践课模块的设置,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应用和创新能力;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相匹配,激发学生多元智力、能力的发展。通过考核方式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育中,各学院自主创新,将创业教育思维和目标融入专业教育培养中,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力、提升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核心实力。以学校统一管理进行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培养。由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搭建创业实训平台,以“创业项目”为导向,配备师资、设计培训内容、提供实训资源,通过对“项目过程”的指导和培训,以及与社会市场对接,使学生获得创业经营、管理等知识,提升经创业人格特质、经营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创业活动”为辅助,开展创业讲座、论坛,模拟创业大赛等进行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3.创新教学组织和运行模式
在学院专业教育中,采用“辐射式”创业教育模式,即各学院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特点,自行设计专业知识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引导专业师生钻研前沿知识,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以专业知识、技术为基础的创业项目产生,形成全校范围内的以各自专业为中心的多点辐射教育模式。在全校统一创业教育中,采用“磁石式”创业教育模式,即由学校专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以“创业项目”为中心,由专职部门统一协调全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推进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运行。这一模式有利于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有利于学校集中优势精力培养优质项目,带来良好的创业成果。
4.利用考核机制的导向作用
考核导向包括学生学业考核和教师教学考核两个方面,要在考核制度中加入对创业教育的评估要素。如在学生学业考核内容中,增加考察创造力、创新思维的题目和考核目标,会有效地引导教师教学内容在基础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上达到平衡,也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侧重全能力培养的指挥棒。对教师教学考核可以直接量化创业教育工作量,保护和提高教师参与创业教学和指导的积极性。
作者:刘畅1 刘海宁2 单位:1.辽宁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高校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大幅度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升大学生抗压能力,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倾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成就动机
教育部相关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49万。截至2015年9月1日,仍有不小比例的毕业生还未找到工作,2016年,又有765万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应聘岗位时也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在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人才市场却出现一种奇特现象,即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频频跳槽。有调查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1-3年内,跳槽率高达70%。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辞职跳槽率,看似有悖原理,实则不难理解,结果却引人反思。国家现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的人员流动都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是有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的。但是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对企业培养人才和保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好事,人员的频繁流失,加大企业培养员工的成本,既不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不利于企业实现良好长久的发展,更不利于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也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大学生跳槽频繁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少、专业不对口、不喜欢、盲目应聘、对职业规划发展方形不明确、工资待遇等。因此,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提升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候的综合应变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认知,这些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实施大学生创业的时代背景
(一)创业教育是适应现代化社会潮流走向的必然趋势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上升到较高的层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创业在当今社会而言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创业教育证书也成为继文化知识证书(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由此可见,创业在社会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以及其对于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巨大作用。目前在我国,每个学校基本都会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在高校中也逐渐占据重要位置。相较国外而言,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的提出还是相对较晚,日本、新加坡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就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而法国从初中开始就积极鼓励学生尝试创业类性质的实践活动,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课程基本贯穿整个教育的过程。美国有上千所学校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大批次优秀创业人才,美国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创业人才也时刻引领着美国的经济走向,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创业教师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理念,既完全体现全新型素质教育和对人才全面培养开发的教育理念,也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有效缓解情绪的技能,转变学生的创业就业观念,为迎接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做出更好的迎接状态。培养创业型人才,对国家的兴旺和创新,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我国尽快迈入世界大国强国的行列增添有效的后备力量。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作用。在大学期间对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教育,这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培养创新型创业思维模式和思路,为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带来新的路径。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其新鲜的血液、跳动的思维都为创业市场提供强力的助推,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三)创业教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式
在人才竞争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才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在于他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高、专业知识功底扎实、创新意识强、积极主动性高等优势。根据调查显示,在高校中,只有少数人成长为研究性人才。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对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广泛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鲜创意不要立即打断,应当给他们实施的空间,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予以帮助和指导,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学生今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创业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有着积极导向,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近年来连续扩招,使得提供的岗位根本不够毕业生入职,而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国企的大力调控组建,每年还会有大量人员失业,国家难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实现再就业,加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找工作的时候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我国大力推崇毕业生创业,改变原有的寻找工作、等待工作的被动方式,摇身变成老板,自己成为主人,当然也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思维,不再仅仅是给别人打工,也可以自己做老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时代有着积极指导意义,也能够带动社会和经济的双向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
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趋势,也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也需要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作为铺垫,以及强有力的正确的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的支持,比如,构建和谐创业大环境、提供创业融资想法、创业精英团队的全力协作和高效运转能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中国走向世界化、全球化,提供一个较为宽阔的平台,树立起高瞻远瞩的宏伟目标,对于把握宏观全体有着一个较为明确的走向,实现区域经济飞速发展。
(三)鼓励创业符合我国现在的发展理念和时代走向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引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型的社会结构中,创业已经不再少见,特别是在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借助当时的经济和机遇,成为新一代的创业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后续支持。从发达国家运输物资到不发达国家,或者把物资从丰富地区运输到缺乏地区,由此带来商机。许多大学生不具备创业所需的基本素养,受到技术和专业技能的限制,因此,即使有了创业的想法,往往由于缺乏计划和思考,半途而废,甚至从未开始。加强在大学期间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大学生以后开展创业活动打下坚实基础,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知识体系。
(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
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不至于脱离社会实际,能够积极把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社会结合起来,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国家带来一定的技术和创新支持,为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创业教育不仅是教育方式的变革,还是对于大学生就业和思想观念的重新定位,对于学生塑造新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再具有局限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培养更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时代的基础。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形态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择业观,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通过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才能,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和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还能够为社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带动相关人员的就业,为国家减轻就业压力和负担。就目前的大形势而言,创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顺应时展的,是国家大力实施创业培育的重要产物。创业教育也是高校进行改革后的必然选择,虽然我们是一个个体,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人和人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时代造就机遇,既给年轻人创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市场,也有一些挑战和风险。面对创业这一问题,一方面大学生需要把握市场动态,对于市场走向有着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定位,进行分析和把握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大胆前进,不要拘泥于形式,敢于冒险,风险越大,收益也可能会越大,因此,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既要提醒学生培养规避风险的意识,也积极指导他们实践操作创业,使他们从中汲取经验,在面对真实的市场时候,才能做到波澜不惊,有效应对。
(二)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科学有效的创业机制
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既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也有助于构建培养学生创业的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双重标准。高校在改革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社会现状开发出适合现代社会的课程,寻找出适合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这样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对于提高创业意识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知识结构等。所谓创业意识,就是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有了这种思想,才会有所行动,因此,创业意识是实施创业行动的必要前提。创业能力是实施创业的根本保证,试问如果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想去创业,基本上等同于白日做梦,很难有所成就,创业能力对于创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决定成败的一项因素。创业风险大,面临的问题都需要独自承担,因此,对于创业人员的抗击风险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有着要求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创业而言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而不好的心态,在面临失败的时候很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这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极为不幸的。创业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样有助于创业人员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及时找出关键所在,对于整体全局的把握清晰简洁明了,对于风险规避和问题的处理也有着较为明确的方式。因此,创业教育需要围绕创业基本素质目标进行培养,教育教学要根据实际能力开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知识理论和基础,为日后问题的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和经验案例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创业项目,在面临现实问题的时候,能够尽快找到解决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创建实践教育基地,搭建创业平台
高校在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需要与大中型企业搭建实习和招聘桥梁,给学生外出实习和学习提供基地,也可以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行业,对于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帮助学生分辨自己工作的性质,培养工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方向,如果出现不喜欢或者不热爱的心理,能够及早退出不喜欢的行业,重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也起着一个导向作用。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创业优势、科研优势,为学生提供大型的实践基地,开展创业就业活动,鼓励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就业的选择性和方向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和失败的滋味,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自身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和基本素养。
(四)合理的管理和制度创新
一些成功的创业案例表明,很多创业活动都源自一些设计大赛,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周边的人员和资源优势,都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人力资源。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创新大赛以及多种形式结合的比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对一些定期开展的企业家论坛、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骨干的讲座也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听,从中汲取知识和经验,为以后学生的创业提供一定的经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加具有大规模和挑战性质的大型比赛,比如,全国挑战杯、世界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营销创意大赛等各种类型的比赛,这些比赛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其挖掘自己的能力和极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当今高校面对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的改革举措。这种变化涉及与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冲突,是文化向社会迈进的一大步,也是教育在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因此,需要充分重视创业教育和创业人才的培养,认清其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构建现代化市场需求和发展,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准确的定位,只有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更高水准的专业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占据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2006(3):9-10.
[2]龚放.柏林大学观的当代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101-109.
[3][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68.
[4]MillerD.TheCorrelatesofEntrepreneurshipinThreeTypesofFirms[J].ManagementScience,1983(7):770-791.
[5]孙纬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7-60.
[6]艾华,等.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6(3).
[7]朱广华,等.基于创业倾向的创业教育心理禀赋功能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11).
作者:沈霞 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及创业教育探索
【摘要】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生态环境,学习国外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成功模式和借鉴国内创新与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抓住创新与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破解当前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探索建构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是当前我国深化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教育模式
1912年,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他认为,“创新”即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即“新的、重新组合的、再次发现的”都可以被称之为“创新”。杰夫里?提蒙斯(JeffryA.Timmons)和史蒂芬?史宾纳利(StephenSpinelli)在《创业创造》(NewVentureCreation)中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唐纳德?库洛特科(DonaldF.Kuratko)和理查德?霍杰茨(RichardM.Hodgetts)则在《创业学》(Entrepreneurship)中指出,创业是变革和创造的动态过程,它需要对待创造与实施创新点子的精力和热情,还需要组建有效工作团队的等多方面的能力。我国对于创新与创业理论的研究多数囿于西方学者的研究范畴,具有独创性质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至于全面推广意义上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则更是凤毛麟角。当前,虽然我国有些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工作也做出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来说,这些成效还只能算作一些典型的案例。因此,结合当前我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创新与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探讨建构适合我国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模式,是深化创新与创业教育改革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
一、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多次强调,“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第一步。”总理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近年来,为鼓励大学生创新与创业,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如创业平台、创业实训、创业服务和创业资助等优惠政策,其中创业资金、税收减免、创新与创业咨询和培训等项目,对促进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预见,新一轮的创业浪潮将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前,虽然我国创设了良好的创新与创业政策生态环境,但就目前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
(一)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差距
1.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整体较弱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是创新与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一定程度上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成功系数的高低。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是相对较弱的。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新与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的2.0%与2011届的1.6%分别高出0.3和0.7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从权威机构的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来看,我国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总体地域分布情况呈现非均衡性,沿海省份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新与创业的比例较高,中西部较低。其中“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达到4.42%”,单就教育部直属高校来讲,“浙江大学本科生创业率最高,达到4.16%,是全国平均数的4倍”。拿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的最高比例与韩国和美国相比,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的比率远低于这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大学生选择自主创新与创业的比率高达25%以上,其中韩国28%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自主创业。从以上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我国大学生选择自主创新与创业的数量整体在攀升,但与国外相比,却呈现出发展不均衡、创业人数整体偏少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偏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相对滞后。
2.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创业质量整体偏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创业所集中行业差距都是非常明显的。如与美国相比,我国创新与创业者“拥有本科学历的比重占9.2%,而美国为51.7%”。另外,我国基于中高技术创新与创业的比例还不足2%,大部分创新与创业者所选择的创新与创业行业都集中在餐饮、零售、电子商务等风险较小、投资较少、设施简单和低技术的顾客服务类行业,这与美国多数机会型创业者从事商业服务类行业的情况有明显的差距。另外,由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不强,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准入门槛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较低。据统计显示,广东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仅为1%,上海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4%,这个比例远低于世界大学生平均10%的创业成功率水平。
(二)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1.缺乏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
创新型人才即是具有强烈的创新与创业意识和创新与创业精神,并具有较强的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他们的培养需要依据科学的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专业的创新与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和大量的创新与创业实践锤炼。也即是说,只有通过系统的创新型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激发更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进一步产生辐射效应。而我国缺乏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现实,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育。
2.缺少完善的创新与创业政策环境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环境不仅包括金融支持服务、创新与创业教育与培训服务、商务往来服务等软环境,还包括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场地、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近年来,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环境虽然有所提升,但由于受工商、税务、社保制度、企业制度、市场信息透明等政策性服务制度不完善,以及创新与创业工作人员管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困难重重,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举步维艰。
3.缺失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
当代大学生虽然富有一定创新与创业激情和冒险精神,但是他们是一群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缺乏创新与创业经验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资本运作和市场把握等方面需要专门化、专业化的指导。整体来看,许多政府政策虽然包涵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这个特殊群体,但是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这个特殊群体的专门化的政策服务。如在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资金的扶持方面,以河南省大学生为例,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启动资金:“57.1%靠家庭投入,合伙人共同出资占22%,银行贷款占17%,政府扶持占1.6%,其他占2.3%”。这些因素造就了我国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低成功率和创新与创业教育在高校顺利开展的难度。因为较低的成功率打击了选择创新与创业的自信心,进而使高校创新与创业的理论教育缺乏了成功实践素材的支撑,沦落为空洞理论的纸上谈兵。
二、国内外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纵览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来源于对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西方拥有系统的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体系,以美国为代表,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最为丰富,也最为详实。在亚洲则首推大学生创业率较高的韩国,我国对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一)国外较成熟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模式主要遵循两条路径和采用三种类型:两条路径是指以创新与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终极目标的路径和以提升大学生综合创新与创业素质及创新与创业能力为目标取向的路径;三种类型是指“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以哈佛大学为代表,它是一种专业化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由哈佛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统筹管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经费筹集、师资培训、确定培养学生来源等各项创新与创业教育事务,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创新与创业的可能性和比例是非常高的。“磁石模式”则是指在大学中依托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成立创新与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整合所有技术和优质资源吸引全校范围内学生结合自身状况和个人兴趣修习创新与创业课程或辅修创业,它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运行便利性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运用“磁石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三种是“辐射模式”,这种模式运用者以康奈尔大学为代表,与“磁石模式”相比,它是一种全校性质的培养教育模式,在学校层面成立创新与创业教育委员会,协调、管理和指导全校范围内的创新与创业教育工作,为非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学生创设良好的创新与创业氛围、提供创新与创业教育,鼓励不同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过程。韩国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也具有其独特性,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设置创新与创业扶持基金、提供创新与创业信息服务、开办大学生创新与创业专题或专业培训班;二是在每个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支援中心,严进宽出,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创新与创业“一条龙”服务;三是鼓励大学生回乡创新与创业务农,根据需要提供种养业种类专业技术服务。
(二)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成功经验。
我国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1999年成功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标志。此次大赛由120余所高校参与,提供参赛作品近400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创新与创业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于2002年4月份启动了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计划,试点高校包括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通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初步实现了由单纯地鼓励引导在校大学生参加创新与创业竞赛向探索系统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的过渡。10余年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创新与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为依托,形成了多样化的典型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如清华大学的深度聚焦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课堂扩展教育模式、黑龙江大学的实体体验教育模式等;二是以创新与创业比较发达的区域高校为依托,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如浙江温州大学的岗位创业教育模式等;三是具有推广意义的全国性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还未建立,对高校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开发还只是处于基础起步阶;四是与国外完善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体系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与创业课程设计不合理、创新与创业师育的师资力量匮乏、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创新与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等四个方面。
三、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路径
当前我国各高校由于受专业设置、资源占有量与自身条件、以及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在全国高校推广单一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建构适合本校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是我国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建构路径:
(一)强化分层分类指导教育
2012年,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文件,规定:“创业基础”纳入高校必修课教学体系,要求创业基础课程不少于32学时、2个学分。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各高校实施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以河南省为例,据调查显示,目前河南省82所高校中,仅有1/3的高校开设有与创新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其余高校对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学》、《大学生创业指导》等创新与创业基础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创业机会识别》、《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创业资本与企业成长》、《项目运作与管理》、《IPO管理》等技术性较强的创新与创业课程,还要注重强化创新与创业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填充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所需要的金融、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举办校园创新与创业讲座、发展创新与创业学生社团、开设创新与创业专(选)修课程、开展创新与创业经验交流、运用创新与创业沙盘模式与创新与创业仿真演练等多种方式分层分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与创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训实践教育,从创新与创业观念、能力、技能和心理素质等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与培训,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完善创新与创业实践体系
我国各高校在深化创新与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结合创新与创业本身特性,强化实践实训环节,探索多种实践方式,完善实践体系,提升创新与创业主体的能力。
1.以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和学生创业实践社团为载体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校创新与创业大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如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为例,就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创新与创业大赛,选拔优秀创新与创业团队参与省级国家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与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赛事为载体,积极营造校园创新与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和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2.参考学习韩国等国家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
在各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援助中心、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园、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孵化、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创新与创业服务平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金、技术、场地、信息等资源,为学生仿真模拟创新与创业和自主创办、管理与运作实体企业创造条件,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真实经营环境,在实践实训中学习企业日常事务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企业运营和实际操作技能创造条件。
3.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暑期创新与创业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联合政府部门、企业以及非盈利组织,开发暑期创新与创业实践项目,鼓励学生成立暑期创新与创业实践团体,给予暑期创新与创业团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如就某项大的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高校可组织专业的创新与创业师资团队指导帮助暑期创新与创业团队制订创新与创业计划,进行暑期融资、创办企业、开拓产品或服务市场等创新与创业实践。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办暑期培训班、参与商品促销等简易创新与创业项目。目的在于通过暑期创新与创业实践,帮助学生积累创新与创业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和精神,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技能和能力。
(三)优化创新与创业师资队伍
由于我国创新与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几乎还没有一个高校具有较强实力的创新与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即专兼职创新与创业师资队伍配备合理,“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明显,融指导、教育、咨询、援助为一体的创新与创业师资团队。当前,各高校创新与创业师资队伍面临共同问题是:各高校从事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教师只有很少人亲身经历过创新与创业,且讲授课程仅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传递的创新与创业信息较为落后,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的规划与实践。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开发利用专兼职师资资源,创新与创业的师资队伍除了配备专家学者外,还应积极面向社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创新与创业成功人士加入。各高校还可以派遣从事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青年骨干教师和从事管理学、经济学教育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一定的职务,或鼓励他们自己去创办企业,在企业管理和操作的一线提升创新与创业教育技能,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从事创新与创业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冲击力。同时,各高校之间还可以通过联合联动的方式,推进师资资源的流通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增加教学师资队伍活力,最终起到优化创新与创业师资队伍和丰富完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的目的。
(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围绕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比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和层次要求的评价方式,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考评,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健全协同培养机制,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二是加强实践育人的工作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和人才培养要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认真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加强动态监测和数据管理。
作者:刘华超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第五篇:高校创业教育中以创业带动就业研究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旨在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近几年受到高校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以此提出几点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创业教育做一些贡献,进而使创业带动就业。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对策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2016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人,再次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往年未就业和失业的人员,今年将有一千万人需要就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倡创新创业是解决就业困难现状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带动一大批人就业。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是随着创业活动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推动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发展。
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创业课堂,但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业理论性知识灌输,课堂缺乏多元的教学互动,而且课外实践机会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学校往往注重学校就业率指标完成,忽略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良性发展,一味地将创业当作缓解就业的权宜之计。学生创业意识也较为薄弱,对创新创业存在狭隘的认识,毕业后选择公务员、国企和私企的比例远远大于创业的人数。有的学生去参加创业比赛,甚至完全为了比赛而比赛,即使获得比赛奖金,最后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制约,未能真正的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1.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主要是以选修课为主,创业比赛活动为辅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业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群。课程内容单一,不能体现地方发展特色,而且多以大型企业创业的历程为案例,不能满足大学生创建小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导,未把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上严重不足,而且质量上也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很多担任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培训的教师,大都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兼任,他们本身缺乏创业或投资的实践经验,不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单凭依靠自身间接了解到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在创业教师极度缺乏且创业教育专业知识不够过硬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指导时,难免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从而严重制约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化发展。
1.4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创业教育不仅要强调理论课程,而且还要注重实践。为了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但创业实践形态过于单一,且大多流于形式,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融资、孵化等创业实践瓶颈处难以发挥实际作用,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很多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比赛,做出了很好创业项目和计划,但是比赛结束后并没有按照计划书去实施创业项目,与当时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初衷相差甚远。
1.5学生创业能力偏低
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对自主创业认识肤浅,认为创业就是大学生开大公司、企业,像成功企业家马云、王健林赚钱盈利,而且很多学生对创业积极性不高,缺乏创业精神和勇气,毕业后面临各方面压力,更缺少了创业的动力,最后不得不选择就业。真正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由于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尤其面临处理创业团队之间或团队和外部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又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获得,创业项目经常被搁浅。很多大学生因一时兴起进行创业投资,但前期缺乏市场调研,盲目跟随市场热流,因为准备不充分,错过很多良机,因此很容易造成创业难以持续发展。
2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对策思考
2.1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就业创业观念,把创新创业课程发展为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学生层次、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从大学刚入学就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在课堂上或者在生活上,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尽早获得创业的必备素质。利用好校园媒体,加大对创业优惠政策和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营造创业教育浓厚氛围,为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架好桥梁。
2.2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要对传统的创业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合理设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业教师不能只注重课程理论教学,还要注重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把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外,通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创业比赛、创业调研等配套教学活动,为学生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打下基础。另外还要完善网络创业培训课程,通过网络课堂创业教育,让学生挖掘创业案例、获取创业资讯。
2.3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逐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识过硬、实践丰富的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选派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教学的专业培训,提高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及时更新授课内容,从而顺利指导学生创业。其次,鼓励学校教师进行创业实践,亲身体验创业历程,或去企业进行挂职,不断丰富创业教育教学知识,提高创业指导的专业性。最后,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强化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创业实践指导老师的源头湖水,从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2.4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学校要利用好本校的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园,切实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政策、智力等多渠道扶持,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助推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成功。定期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实训、沙盘模拟等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组织优秀的创业者参与活动,给学生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学校还可以争取有实力的企业展开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技能。另外,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传授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讲述心路历程,激励创业意愿的同学度过初创时期的困境。
2.5发挥大学生个人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创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大学生应该敢于创业,积极创业,并不是都去创业或者休学创业,而是在学习好自己专业的同时,应该多参加一些创业实践活动,积累一些创业经验,做好创业知识储备,为毕业后就业多一种出路。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大学生应主动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加强培养创业意识,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门槛低、操作简单、风险低的服务业项目进行投资,如开网店、开水果店,多维度加强创业素质锻炼,提升创业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作为创业者不能盲目创业、重复性创业,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结语
虽然最近几年高校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创业教育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创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注重学生个人主体作用发挥,最终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良性发展,进而使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婷.中韩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2]孙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3).
[3]杨吉春.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作者:徐长通1 余帆扬1 王相平2 单位:1.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六篇:新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镇开展创业活动,不仅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文章首先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创业教育思路不够明晰,创业教育目的不够凸显;创业教育教材严重滞后,教师队伍建设相对不足;创业孵化机会缺乏,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体不高。然后研究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即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合理的创业教育目标;注重软件建设,建设科学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夯实硬件环境,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与孵化平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建议
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营造一种“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可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何等重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丰富与延展,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教育已成为核心路径之一。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业是重要的驱动力量,创业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创新。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所以,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创业型经济发展,为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提供了保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品质,进而使他们能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创业教育,提升自我创业意识,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2.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大学生职业意识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解决社会就业矛盾,拓宽就业渠道,发挥教育的“造血”功能,有效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单纯靠传统的就业指导,难以有效打破就业瓶颈,只有培养大学生创业品质,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才更有利于化解矛盾。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既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大学生的从业本领,又促进了大学生自谋职业能力的提升,促使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适应职业的不断变换。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使学生的创业能力有所增强。在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或者走入社会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待条件成熟就能实现创业。这样,不仅缓解社会就业矛盾,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拓宽就业渠道,为更多人提供新的就业岗位,通过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3.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使得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本源宗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不仅需要专业型人才,更需要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这也是创业教育追求的目标。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走向社会以后,不仅具备创业能力,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模拟和实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促进自我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另外,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这样,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自我价值意识也会显著提升。所以,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创业技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1.创业教育思路不够明晰,创业教育目的不够凸显
近些年,我国许多高校都已经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但是,创业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许多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还不成熟,高校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大学生创业活动缺乏理论支撑和专业性的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科研力量也明显不足。相对于国外创业教育,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仍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教学思路不清,模式有些僵化。近些年来,许多高校或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或创建了创业教育学院,总之,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然而,许多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并没有厘清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在创业教育工作中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许多都是以提高创业比率为目标。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停留在单方面传授理论知识,用黑板或PPT讲授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形式保守,教育手段落后,很难给予学生真正的创业体验,学生很难真正领悟创业的真实感受。
2.创业教育教材严重滞后,教师队伍建设相对不足
虽然近些年我国许多高校都已经在教学计划中纳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学习依旧是通过选修课的方式。由于创业教育学科尚不完善,知识内容缺乏系统性,因此,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内容还是经济管理学知识居多,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严重影响着教育效果。另外,国内创业教育教材严重不足,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材内容照搬国外创业教育素材,受国情、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这些教学素材契合度较低,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对滞后,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缺乏一线经验,教学水平和教育技能相对不足,空洞的说教很难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
3.创业孵化机会缺乏,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体不高
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带领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全面提升创业者综合素质,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与创业教育的目的不相吻合,创业教育的落实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许多高校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条件,受资金、资源的限制,学生很难获得创业孵化的机会。当然,一些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创业,也开设了一些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创业一条街,或者有针对性地举办创业竞赛、模拟创业活动等,引导学生开展实体创业。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只是让少部分学生体验到了创业的乐趣,大多数学生很难进入到创业实践中来,只是极少数大学生从中受益。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并不理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受资金、个人能力等因素限制,半数左右的公司在创业初期就会夭折。这说明,大学生创业之前,有效的实践锻炼必不可少。缺少创业孵化的机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效果。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和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合理的创业教育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也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在新的时期,大学生要以时展为己任,将个人奋斗与时展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使自己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用人才。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发展战略上,也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解放思想,科学定位,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造条件,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要更新教育观念,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审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目前,面对就业压力,高校要积极营造创业教育氛围,要立足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理清创业教育的思路,确定科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鼓励大学生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正确思路的指导下,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模式。要统一认识,确立与时俱进的创业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要将创业教育与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相结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创业的含义,深刻认识创业的艰辛,并了解到知识价值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愿,实现个人价值与青春理想。
2.注重软件建设,建设科学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
针对创业教育教材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现状,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不断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其创新意识,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商机。因此,必须把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创新和科技创业的能力。要让大学生不仅具备创新精神,还要具备实践能力,要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创新型创业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各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构建全面、完善的课程体系,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开展有效的创业通识教育,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延展作用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掌握创业实务,提升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创业平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得教师能够真正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实现创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接。
3.夯实硬件环境,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与孵化平台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必须搭建创业实践与孵化平台,促进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这方面,高校应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创业实践与孵化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场地、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大学生实际创业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高校还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熏陶,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实际创业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创业成功概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必须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要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机制,抓好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高校应该将创业教育计划,纳入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理顺思路,明确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健全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支持与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有效落实。在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中,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立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信息化服务,还可以借助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创业服务指导。在这方面,高校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知名人士走进校园,为学生们传授创业经验,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步骤,使大学生能够熟悉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也可以组建学校专家团队,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咨询指导,开展创业项目风险评估。通过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为创业学生排忧解难,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概率。
四、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镇开展创业活动,不仅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大学生专业及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合理的创业教育目标;注重软件建设,建设科学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夯实硬件环境,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与孵化平台。通过不断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更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努力提高大学生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创业成功率,促使大学生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姚祎,赵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大学生农村创业研究[J].农学学报,2015(05).
[2]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3]孙平,孙丹丹.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西科技,2014(01).
[4]耿立卿,王艳彪.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02).
[5]陶培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
[6]刘宏波,刘华桢.大学生创业综合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3).
作者:陈进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生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