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探究(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分析苏州民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况,针对现实状况思考苏州民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独特条件,探究并得出几个关于苏州民办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创业教育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校企合作
1苏州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现况
创业教育在苏州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还不足10年,属于初级阶段。苏州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怎么样?民办高职学生对创业热情度怎么样?他们创业的能力、知识、基本素质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走访苏州的几所民办高职院校,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并进行数据收集、问卷调查,以此进行分析,揭示苏州地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00份。结果表明:苏州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虽存在一定优势,但需要进一步拓展创业教育的途径。从民办高职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认同度来看对“你认为关于创业就业的课程对你未来发展有帮助吗”,30.25%的学生选择“一般”,29.15%的学生选择“很有帮助,学到了知识”,28%的学生选择“对于将来的创业很有启发”,12.5%的学生选择“没什么帮助,随便选的听听”。这表明苏州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同度并不高。从学校的创业教育方式与学生的教育需求来看对“你希望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50.5%的学生选择模拟创业训练,45.25%的学生选择观摩学习已创业成功案例,42.25%的学生选择学校组织安排创业就业相关课程,35.5%的学生定期安排创业讲座。这表明苏州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喜欢模拟操作类的创业教育。
2苏州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独特条件
苏州地区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较密集的地方,经济比较发达,人才需求较大,为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提供了较好的内外部环境。2015年苏州高校毕业生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当今社会对于民办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因此,民办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面对这一情况,很多苏州民办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帮助,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多年的民办高职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有着很好的个人素质,比如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冒险精神较强,往往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如果能正确引导、发掘,这些优点将非常适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苏州地区又有其经济特殊性,许多方面是非常适合开展创业教育的。民办高职院校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的人才,这类人才既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说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创业的关系非常密切,都需要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特点上的优势根据在民办高职院校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民办高职学生虽然在高考的人才选拔体制中不能算是优秀的受教育者,但大部分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独特性格和能力却是创业所需要的。例如:有的学生虽不适应课堂教学,但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表现出拥有较好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处理事情时往往能有新方法,同时还一定的领导者潜质;有的学生性格外向、思维活跃,能很好地与人沟通、相处,在团队中有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其综合素质较高;还有一类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或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基础教育落后,在高考中未能表现出自己真正的学习实力,但这类学生通常具有顽强的毅力和上进心。以上这些特质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成为创业者的道路上有着一些先天的优势。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优势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由理论到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重产、学、研的结合,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深化“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同时引进台湾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开设“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工学结合专班”,深受学生、家长及企业的欢迎,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优势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建设为目标的,这本身就具有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高等职业教育下的学生既要求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双师制”的师资队伍更好地适应了这一需求,也为现代知识经济下的创业者培养了基本的职业素质。苏州地区私营企业发展氛围好近几年苏州私营企业发展越来越蓬勃兴旺,平均每两月就有1万个私企老板诞生。从苏州市工商局获悉,截至2015年底,苏州市私营企业总数已达30.16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达11923.8亿元,分别占江苏省私营企业总量的19.1%和20.7%,居全省第一。
3苏州民办高职院校加强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除了以上诸多优势,苏州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如当地政府的投入度、配套政策的出台、学院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民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基础的创业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学院要首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各种有效方式及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起来。2)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上要多下功夫,除了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之外,最重要的是要针对创业教育开展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学、创意学和就业指导课,通过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并定期举办“校园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开展相关创业教育的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做报告演讲等,让学生更多亲身感受创业就在他们身边,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3)学院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加大对创业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如把握机遇的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开展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建设,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勇敢精神、坚强的意志、较强的适应能力等,并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爱心教育,使之成为合格的创业者。4)学院要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将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聘为客座教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经验介绍以及创业流程讲座;把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到创业成功的企业考察和学习,加深教师的创业认识和体验。5)做好与苏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接,通过调研为有志创业的学生提供正确的市场指导,为他们选择更为合适的创业领域。
参考文献
[1]聂建中.论比较优势战略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当代经济,2012(21).
[2]唐晓鸣,蒲昌伟.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之我见[J].社科纵横,2008,23(7):128-130.
[3]窦素琴.以拓宽就业渠道为导向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J].职业时空,2007,3(7X):26-27.
作者:俞力
第二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路径
[摘要]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现实必然性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施路径四个方面阐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意义和做法。探索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认识到要从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平台,设置机构等五方面出发,才能确保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1序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的创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普遍存在与专业教育的衔接较为薄弱的缺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1]。总理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教育蓬勃兴起,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造能力,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已逐渐成为地方高校基于时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做出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积极选择[2]。
2创业教育内涵和外延
对创业概念的理解上,绝大多数人存在将创业概念实体化、具象化的误区,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办企业。在这个基础上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培养企业经营者或创办者的一种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创业教育有这样一个定义: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雇佣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3]。首先,大学生应该通过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使创业精神创新思维成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处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成为时代的潮流,创业正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创业知识为学生了解社会与社会接轨打通了通道。其次,创业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商业行为,需要整合想象力、洞察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所以,面向全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不想自主创业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意味着“岗位竞争力”,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运用创新思维发挥创业精神和专业特长,在岗位上克难攻坚开创自己的事业,促进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培养创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勇于创新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思维,锻造拼搏精神,是一种提升学生“岗位竞争力”的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3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随后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在全国高校陆续推广开来,我国的创业教育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进展极快,从刚开始的简单模仿国外模式到在政府的引导下有计划有意识地开展实践探索活动,乃至发展到今天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开设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把创业教育以“显性课程”的形式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是开展各类的创业类活动和比赛,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等第二课堂活动,渲染浓厚的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三是学校开办创业园或者孵化园,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入驻,开展创业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创业能力。这三种模式代表了不同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创业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首先、开展创业教育不是学校的内生性行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多源于政府的指导性意见或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权宜之计。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高职院校纷纷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希望能发展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岗位创造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仅占2%到3%,即使创业教育实施的极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也仅为10%。由此可见,毕业后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的,绝大多数学生因为个人意愿以及占有资源情况,选择就业。这种被局限在培养企业家狭隘范围内的创业教育成为一种适用少数学生的教育。使得绝大多数缺乏创业意愿的学生对创业教育兴致不高,认为其缺乏实用性。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创业教育系统化、全面化和持续性的学习。其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缺乏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呈现粗放型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通常通过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或者创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多挂靠公共基础部或就业指导中心,缺乏专门的机构对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框架构建。授课教师多为学生处、团委分管就业的老师或辅导员,存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无法起到创业促进专业发展,创业以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提高创业知识含量的目的,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创业成功率维持在较低标准。而且,难以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造相结合,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是以学生创业实践的成功和创业大赛中的获奖情况来评价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成效创业教育评价指标比较功利性,侧重点往往放在学生是否在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是否创业成功,而忽视对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的创业效能的培养。功利性的评价体系,导致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忽略创业效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成为创业类比赛的应试高手。这种只重视教育的功利性忽视教育的塑形意义,创业教育将无法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4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现实必然性
4.1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能中国能否实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目标的关键因素。这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工业化时代,高校的专业教育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繁荣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发挥着土地和资本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大量富有创造力、更具个性表达的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命题。
4.2适应生源特点发生变化的应有之义
专业教育的细分和培养目标的专一性起源于西方工业时代的要求,是“标准化、可复制、大批量生产、质量控制”等特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今天的大学生生于20世纪90年代,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繁荣时代,相比较于父辈,他们更有意愿也更有优势去挑战不确定的环境,进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或者开展创业活动。浸润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渴求创新与变化,这种诉求与传统的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而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刚好弥补了专业教育的缺陷。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因子,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学习主动、反应敏锐、勇于创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助于高职院校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人力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4.3创业教育的本质和任务决定其必须融入专业教育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大力推进应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展开。可见,创业教育的开展依赖于专业教育,离开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后继无力。仔细评点这几年评选出来的大学生创业标兵,大都是在专业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活动,如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就是在蘑菇种植和核桃嫁接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活动,取得创业成功。未来新型的企业家应该是兼具专业背景和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创业的知识含量,更有效地实现专业领域的创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企业更需要“专业+创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5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5.1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将打破传统专业教育的学科壁垒,而且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的性质能够对不同学科进行整合,拓宽专业教育的领域,提升与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创业教育注重实践性的特点,采取学习研究相结合,学习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将调整原有的专业知识结构,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可以把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大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大一可以在校内外的生产认知了解专业的基础上注入创新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最前沿的技术,激发专业兴趣。大二的校内实训,在了解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三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提升学生的岗位认知,了解企业氛围,提高包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在内的岗位竞争力。通过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融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为一体、融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升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训为一体的“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适应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土壤。
5.2构建“专业+创业”的课程结构模式
将创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是实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础。如美国北德州大学音乐学院开设“音乐创业导引”“音乐创业与营销”等“专业+创业”的课程,把创业教育课程与本专业课程进行融合,讲授了音乐类专业的创新、管理和营销等内容。探讨了在音乐类专业要如何创业的问题。温州大学对学科课程模式体系进行重构,结合温州的产业背景,在电子信息专业引入营销方向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选修课。这种结合专业教育的特殊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的“创业+专业”课程,将专业内容和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做法,有利于大学生发现专业领域内的创业,走出一条适合自身专业背景的创业之路,提高创业知识含金量的同时开拓创业途径。当然在进行这种改革的时候,应该根据地方产业背景和学校的自身情况,选择有一定技术背景的专业先行开展,最后再由点及面地铺开。当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研发成“专业+创业”的类型,如心理学和文史类专业,但是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融入创业因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在心理学专业增加对创业者特质的分析,文史类专业可以分析历史人物的创业精神。对于条件还不够成熟无法设置“专业+创业”课程的高校,可以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专业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因子。
5.3创新师资架构,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有效实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大多属于学历型或者科研型的,有着深厚的学科背景,缺乏对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认为创业教育的学术化水平不高,对学生帮助不大,因此对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缺乏内源性认同,缺乏认同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氛围。参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天然使命。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不仅要参与技术研究,更应参与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研究,参与到行业内的创业研究活动,在实践中丰富企业管理知识,及时把握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情况。对专业的发展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形成专业教师认同创业教育的氛围,在专业授课中自觉地融入创业教育因子。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出台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研究,让专业教师以更加前沿的眼光看待本专业最新技术,课程改革中采取更加创新性的方式。培养一批不仅能进行专业学术研究,还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在专业实践和专业研究中融入创业因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4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资源优势,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除了学生上实验课之外,利用率较低,同时专业教师大都有自己的课题或者校企合作项目,鼓励专业教师依托实训实验设备吸纳学生参与到课题项目研究中进行创业活动,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梯专业的实训室,开设电梯应急呼救中心,在运行工作室的同时模拟创业,学生在运行工作室的过程中,学会项目管理,提升了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且在师生相融互促的环境中,转变了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为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支撑。地方高校的创业项目大多有思政干部队伍指导,缺乏专业技术的支撑,项目的复制率高、技术含金量低、成功率低,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因此,学校应出台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创业项目中,提高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创业项目的存活率,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5.5设置创业教育协调机构,稳步推进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开展成熟的英美等国,均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创业教育的协调工作。2010年4月,我国教育部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置了全国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业教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各高职院校理应呼应教育部设置相应的创业教育协调机构,做好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推进、研究、指导、服务、保障和效果评估工作。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协调机构应包含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产学研中心以及商贸学院等部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该机构应直接对校领导负责,还应建立包括学科专家、企业家、行业精英和创业者在内的人才库。创业教育协调机构应担负起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搭建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做好课程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二是做好课程改革、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工作。三是做好协调资金和财务管理工作,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是个新鲜事物,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机构做好保障工作,让人力能全神贯注地集中与研究和开发。四是做好双师型教师的选聘、培训、交流、考核和宣传工作,保障有一支源源不断乐于从事二者相融工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做好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考核工作,做到有检查有考核有反馈,保证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应付任务的走过场。
6结束语
总之,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合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培养体系是实施纲领,重构课程模式是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践活动是平台,机构建设是保障,只有发挥多方面的合力,才能确保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EB/OL].
[2]黄兆信,曾尔雷.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2).
[3]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杨君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第三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是目前推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科技化产业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系列问题: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不足,职业院校学生缺乏创业信心,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建议加强创业教育机制体制建设,为创业教育保驾护航;加快创业课程体系改革,为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组织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体验;打造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舞台;建设“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为创业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完善创业评估机制,为创业教育把好质量关。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16年5月,国务院提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1],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相继出台了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既要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容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失败,为创业学生提供相应的能力培养体系和创业评价体系。通过高职学生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
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高达20%以上。几乎所有参加大学排名的美国高等院校均开设了创业课程,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一些工程学院也开始开设创业课程,有的大学把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2]。2005年,美国有1600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成立了100多个有关创业的研究中心[3]。多数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同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也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高校毕业生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个百分点[4]。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就业岗位在不断缩减。如此庞大体量的就业群体面对有限的就业岗位,必然增加就业难度。大学毕业生有朝气、有活力,具备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引擎
。(二)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可行性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受倡导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公众思维的影响,大学生独立自主开创事业的行为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与支持。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在兴起,更有一些学校与社会联手,全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和创业竞赛,一批批创业者脱颖而出。高职院校毕业生是生产建设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群体的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和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科技发展水平,制约着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有机融合。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创业所经历的困难、坎坷和磨练,都会为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磨炼创业意志,激发创业潜能,鼓舞创业精神,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成功。其次,自主开创一份事业是年轻一代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通过创业,实现梦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许多年轻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都印证了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对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本科生相对薄弱,就业门槛低,就业质量差,但创业愿望比较强烈。加之缺少系统而专业的创业指导,创业的盲目性大、风险增加、成功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一)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不足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目前由于教学投入、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还不能做到创新创业课程常规化授课。要为学生开办创业选修课,使其创业前便熟悉创业流程以及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等具体事务,开展模拟创业活动,并培养其平和的心态和坚韧的耐力。
(二)学生创业准备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相对薄弱,对就业市场了解得不够充分,缺乏较系统的创业思路,没有充分的创业准备,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多数学生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创业扶助政策不甚了解,仅凭满腔热忱创业,其创业成功率较低,这无形增加了学生的创业难度,挫伤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具有丰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执教高职院校,是保证创业教育高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多由不具备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和指导大多都是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达不到创业教育的目标,有的甚至在调动学生创业潜能方面存在偏差。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专业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是当务之急[5]。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电商平台蓬勃兴起,为高职院校学生低门槛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网络营销并不像部分广告宣传的那样简单,在“零经验开店”“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轻松创业”的背后,是无数初创业者遇到的各种难题,选择电商平台、网上商店建设、网店业务推广等,都需要有相关知识与能力,且需有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合适的电商平台进行创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培养优势,搭建教学平台,整合师资力量,为高职院校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业提供指导和支持。
(一)加强创业教育机制体制建设,为创业教育保驾护航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在高职院校设立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研究所、创业设计方案评审委员会以及专职创业指导中心等,承担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业咨询、创业基金管理以及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入驻项目的审批等任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出台相关文件,如《创业教育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文件,以推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规范化开展。
(二)加快创业课程体系改革,为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可以借鉴教育先进地区的创业教育经验,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四个方面内容: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6]。高职院校根据院校专业设置特色和学生自身特点,组织专家编写特色创业实践指导教材,以创业实践案例为引导,融入相关行业知识,结合产业动态,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以适应高职学生多样化的创业需求。
(三)组织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体验
高职院校要加大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尝试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以及专题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并开展丰富的创业活动,可以与学生社团、团组织合作创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举办创业大赛;可以成立创业社团,譬如,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设“电子商务系网e社”,旨在使学生尽早接触电子商务相关实战技能,提高专业技术技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经营网店,最大限度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可以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成立“希望营销实践社”,组织学生运用假期兼职工作,进行职业训练,以“给我实践平台,还你成功希望”为宗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协调及组织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创业就业奠定基础;另外,与相关部门合作,增加实习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全方位接触实践工作,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打造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舞台
与企业合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可以加强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创业学生免费提供创业所需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具备“即入即开”的条件,帮助创业者减少公司初创成本;同时,利用孵化基地规范的管理和社会影响力,对创业学生进行引导和约束,帮助其树立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引导,以小组形式将项目基地进行分化,并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无息贷款作为创业项目资金。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专门面向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及学院毕业两年内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训基地与创业孵化园建设。目前,学院的创业孵化基地已经成为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及毕业两年内且初次创业的学生,创业项目成熟且创业意愿强烈,综合素质较高,无违纪违规和不诚信记录,所经营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项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依托学科专业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均可提出申请,学院会给予支持。
(五)建设一支“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为创业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
创业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创业指导。为每个创业学生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不摔跟头。高职院校应支持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组织教师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早、创业经验丰富的地区或学校参观学习或做访问学者,借鉴经验,开展人才测评、创业管理、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实务学等课程培训并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选送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定期的挂职锻炼和岗位实训,让这些教师进一步了解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以及创业发展要求等情况。这样,既能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另外,还需推进创业教育全员化,让全体教职工都重视和参与学生的创业指导工作,在现有的创业活动中强化教育的创业指导功能。创业成功的校友,是高职院校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力量,这些校友,有与在校生相似的求学经历,也有成功的创业历程,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回到母校讲述创业经历,可以加强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增强创业信心,鼓舞创业热情。学校可以实行学业和学制上的弹性管理,以避免学生的创业实践与学校的教学安排产生冲突,允许创业学生的相关课程通过自学加集中辅导或网上学习来完成。
(六)完善创业评估机制,为创业教育把好质量关
教育评估机制完善与否,对创业教育的验收有着直接的影响。要细化创业成功评估标准,把好认定关。可以通过工商部门信息系统核查参加创业培训学员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由学院相关创业指导人员和行业专家组成创业评估组,定期对创业学生开办的经营性实体稳定经营和带动就业情况进行测评;细化后续跟踪服务评估标准,由创业评估成员及时对创业学生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帮助,并抽查创业学生对后续服务的反映情况;核查并确认创业成功人数,作为验收结论。另外,还应建立评估指标,完善创业教育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引进社会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在校生和毕业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毕业生创业信息,建立数据库,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项目质量水平作为评价学院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以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7]。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一项策略。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创业孵化模式,为创业学生搭建创业平台,配备“双师型”创业指导团队,建立创业评估机制,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6〕35号.
[2]新华网.教材里没有的“老板梦”———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面面观[EB/OL].(2014-12-19)[2017-01-08].
[3]罗飞俊.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职教通讯,2011(9):56-59.
[4]中国新闻网.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765万就业压力大[EB/OL].(2016-06-29)[2016-12-19].
[5]张伟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5(8):105.
[6]顾丽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初探[J].考试周刊,2015(57):167-169.
[7]黄淑敏,张婷,董敬实.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J].考试周刊,2016(35):154.
作者:黄淑敏 张婷 张立志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第四篇:商圣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路径
摘要:创业文化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文章从范蠡商圣文化的视角,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范蠡商学院为例,研究如何将富有创业特质的商圣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高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圣文化;高职;创业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11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由此可见,文化引领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本文拟从范蠡商圣文化的视角,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范蠡商学院为例,研究如何将富有创业特质的商圣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高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一、商圣文化的内涵
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经文种引荐,出任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兵败吴国后入吴为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使越国得以发愤图强,称霸中原,居功至伟。之后范蠡功成身退,辞官出走,浮游至齐,父子治业,苦心戮力,经商致富,“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被后世尊称为“商圣”,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与其在从政和经商期间坚守的一种信念、品格有关。这种信念、品格积淀起了深厚的“商圣文化”。特别是他治国安邦的政治才干,高瞻远瞩的军事谋略,择人任时的经济理念,行德济众的商业道德,稳操胜券的处世哲学,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构成了商圣文化的精髓。商圣文化不仅是一种创业文化,更是一种创业精神,对于当下高职院校全方位、立体化、综合式地推进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商圣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范蠡是历史上主动辞官的第一人。在那个重官轻商的年代,范蠡不为虚名所困,激流勇退,但也没有选择享受清闲,而是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他远走齐国,亲自饲养、贩卖五畜,将其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商业经营上,取得了成功。范蠡的这一选择,如果没有坚定的创业理想是很难做到的。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成功源于对机会的把握和坚定的创业信念和理想。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通过一定数量的课程设置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创设“宽容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的第一步。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范蠡商业智慧博大精深,如“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价格理论,“时用则知物”、“贱取如珠玉”的进货理论,“积著之理”的库存理论,“贵出如粪土”的销售理论,经历代封建王朝继承、总结、发扬,逐步形成了中国商业理论的雏形。特别是脍炙人口的《经商十八法》和《致富十二则》,文字精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对于初创起步的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营管理思想。创业对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创业者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营销、财务等知识,还需要具备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然而能力是无法教授的,只能靠学生自己练习。高职学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他们或资金短缺,或眼高手低,或与人沟通合作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端正学生的创业心态,给学生足够“学、做、练”的时间和机会,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
3.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业品质。范蠡被后世尊称为商圣,并不是他有万贯家财和赚大钱的本事,而是因为他从商的道德品格是商人的楷模。一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论是在逆境中“入吴为奴”,困境中“耕于海畔”,或是在顺境中“交易货物”,范蠡都能吃大苦,耐大劳,承受为臣难以忍受的耻辱,为民难以忍受的艰苦,有一种特别能上能下的精神和力量。二是勤劳实干的工作作风。范蠡致富靠的是他的智慧和勤奋,初到齐国时,他“出身戮力,耕于海畔”,所以才“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来到陶邑后,范蠡经商的本钱多了,经营环境条件好了,但他仍然事必躬亲,“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十一之利。”三是诚实守信的商业操守。范蠡坚持以“完物”取信于民,以“什一之利”惠及于民,赢得了诚信,占领了市场,获取了巨额回报四是富行其德的道德情操。范蠡仗义疏财,关怀乡亲,救危济困,回报社会,造福一方,粉碎了“为富不仁”、“无商不奸”的世俗偏见,为儒商文化充实了崭新的内容,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挫折、打击甚至失败。高职学生本身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自信不足,畏难情绪多;或缺乏诚信,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网络不良贷款、分期购物套现等“刷单”行为时有发生;或不懂感恩,对政府的资助和他人的帮助感觉理所应当、受之无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和阳光心态,在积极的创业文化氛围中培育大学生的创业品质,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
三、商圣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作为全国首家以范蠡命名的商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范蠡商学院重在将创业教育与研究和弘扬商圣文化有机结合,探索了一条将商圣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着力建设“商圣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环境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有形载体。创业精神的培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浸润在有利于创业精神发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为此,学校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充分凸显商圣文化特色,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时时、处处得到商圣文化的熏陶和滋养。硬环境方面: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充实与提升,以高品位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培育人、影响人、塑造人,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文化景观建设与改造。一是在老校区新建“蠡园”,不断丰富完善与商圣文化相匹配的文化景观和文化阵地建设;二是在新校区,赋予每座新建的桥梁以商圣文化内涵,如崇信桥、思源桥、致远桥;学院在教室、实训室、寝室等地方,张贴宣传画、悬挂范蠡名言,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软环境方面:成立绍兴市范蠡研究会,集聚绍兴当地及周边的的范蠡研究学者,搜集地方独有资料,健全研讨交流机制。建设商圣文化专题网站、开设专题微信公众号等,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商圣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2.系统构建“商圣文化”创业教育体系。范蠡商学院从教育全过程出发,将商圣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针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教学,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式、相互渗透的创业教育体系。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式创业教育。范蠡商学院全体在校生需接受创业通识教育,普及范蠡创业精神。开设《范蠡商业智慧》课程,结合感性的感受式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二是面向有创业热情和能力的学生开设范蠡班。范蠡班是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班外班”形式管理,主要面向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参观、项目孵化等。三是面向创业实践探索者或有创新创意金点子的学生开设范蠡创业学院创业精英班。邀请范蠡商学院顾问、校企合作单位的领导、校内创业导师在毕业学年授课,采用分组讨论、调查研究、项目实践、人人参与的教学方式,优先推荐创业精英班学员进驻校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创新工场。
3.大力开展“商圣文化”校园特色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载体。范蠡商学院引导和鼓励开展以“商圣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百花齐放,使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范蠡思想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范蠡商学院依托商圣讲坛,邀请商圣文化的相关研究学者、专家和优秀企业家、创业校友前来讲课;成立以弘扬商圣文化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商圣文化研究社;申报校级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刻纸———《刀锋上的商圣》;举办商圣文化节,组织开展阅读、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人人写心得、人人读商训、人人论商道、人人学范蠡,积极营造“话商圣、论商道、塑形象”的校园氛围。“大学的创业文化,应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一种思维的可能。我们很难说一个比赛、一节课、一场讲座就能构建起高校的创业风味,这应该是一个整体。”①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范蠡商学院立足将范蠡精神成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最大特色,弘扬范蠡精神,传承商圣文化,涌现出了一批成功创业者,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质量调查报告中,我校学生的平均月收入、职业胜任力、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多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同类高职院校前列。
注释:
①唐文佳.创业文化拒绝拔苗助长[N].文汇报,2010.05.19
参考文献:
[1]杨一琼.基于“浙商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通报2013(11):225-227
[2]林瑜彬.商圣范蠡的经济思想与经营之道[J].兰台世界,2013(8):141-142
[3]仇静莉,仇志伟,李文博.东周末期大商人范蠡的创业及其商业智慧钩沉[J].兰台世界,2015(5):20-21
作者:金冰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的必然阶段。当下就业压力大,就业和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问题不仅是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那么对于就业压力大,创业就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的一个可行方向。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方向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动手和实践能力强,那么这就为创业打下了一定基础。所以,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出有创业综合素养的大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所在。这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创业综合素养,这些素养包括创业观念以及创业能力等。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路径,以创新型国家战略为先导,以“三创”教育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提升竞争力提供更大可能。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对策分析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主要的核心思想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增加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增强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同时提出要把大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高度,使大学生除了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还附加了“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在我国日益提上日程,最终是因为目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多边形以及就业竞争激烈而形成对高等教育学校的更高要求。目前高职教育已成为与本科教育并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核心,所以在创业教育中更应该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创业综合素养,主要包含创业理念、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创业教育不仅会让学生更加有择业自主权,提高大学生就业品质、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来自于无论是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等多方面问题,因此,现阶段高职学校发展创业教育很有必要。
1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我们国家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较为落后,创业教育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大学生数量增多,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数量剧增以及扩张带来绝对数量的增加和目前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解决就业难题、推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1.1开展创业教育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2016年5月6日在人社部考察时强调要重点关注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的就业难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他明确要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就业。与前几年相比,今年的整体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日趋增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的甚至破产,本身就会造成企业用工不足,造成大批下岗职工就业难,像官方公布的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就涉及到180万企业职工的分流安置。另一方面,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都在递增,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这还不包括中职毕业生在内。长期目标就是要采取恰当的政策,鼓励、引导、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短期目标从目前形式来说,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缺乏创业者应有的基本综合素质。风险意识薄、抗压能力弱。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并缺乏实战管理经验。自主创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是一种化被动就业为主动自我发展、自我突破的行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养对于对其创业行为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甚至决定创业是否顺利的关键因素。所以,高职院校要把创业心理教育作为重点来抓,使大学生一入学就能形成很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不惧怕创业,不害怕失败,勇于创业,并对自己毕业后的走向与发展有所规划,为学生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1.2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科技转化率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相对比发达国家的80%还有很大差距。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这一数据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共同的。该指数涵盖了82项具体评估指标,指数的核心部分由全球经济体创新能力和结果的排名组成。2016年的榜单中,世界最具创新力经济体排名中,中国位列第25位,2015年为29位。虽然跟以往相比,排名在上升,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这种局面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技能。而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应用型人才,更应该有更重的责任感。如果没有创业意识,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创新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论或者是实验室研究阶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了空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深入开展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
1.3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就业品质
就读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受周围大的商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头脑,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压力很大,高职院校大批毕业生在掌握了一些技能之后,迫切希望通过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创业,展示自己的能力。这对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传统就业教育的同时,更应该从大一开始持续深入的开展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培养就业观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
1.4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起步很早,发展的也比较完善,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而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创业教育更是刚刚起步,正在摸索经验。我国高职院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严峻的社会现实,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改变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加强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解决严峻的就业难问题,就成为了重要课题。创业教育是唯一出路。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缓慢,还没有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到教学领域中去,目前创业教育势头缓慢与高速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快速发展要求不相符合,同时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都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更好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分析
2.1转变理念,将就业教育转变成创业教育
以前高职院校关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主,是帮助学生寻求合适的就业岗位而已。高职教育在传统意义上来说上就是一种就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目前这样粗犷的就业思维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和就业理念。培养人才要与时俱进,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关键问题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要将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变成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强创业意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创业教育思想全面渗透到大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知识、创业综合能力,鼓励大学生有冒险精神,勇于创业。
2.2在高职院校设立高效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创业教育的开展要有高效的管理机制作为保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观念转变,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整体推进。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要在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创新教育计划、发展、工作推进等方面的工作。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规划,研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合理安排创业教育课程,向大学生提供有关创业项目、创业技能、创业政策、企业管理运作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更加深入的为高职即将面临的毕业生负责对相关的创业教育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业意识。创业教育应该从大一到大三根据不同的阶段把创业思维、创业方法、创新能力等系统完善的传授给高职大学生保证大学生创业能够平稳安全地进行。
2.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通识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扩展课程,而通识课程中涉及到就业的部分只有2~4节课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就业和创业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高职院校要实现创业教育的深入、全面、高效的开展,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以就业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非常必要,也是唯一途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要在不改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多多借鉴国外优秀的创业教育理念和就业教育经验,同时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课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向培养能力型、创新型人才转变。
2.4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创业教育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深入实施创业教育,完善实践环节,提升实验成果的转化,可以更好的将高职教育的特色发挥出来。创业教育与教育成果的转化相辅相成,能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一个良好的自身优势,就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都建设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这些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也可以作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
2.5建立完善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任何工作实施过程中是否合格符合规范的基本标准,没有评价体系的创新教育就成了天马行空没有准绳的胡乱创新,高职院校也就成了培训机构劳务公司。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就是要规范和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行为,对创业教育机构的管理以及创业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督。是创业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环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业教育的运行过程中,应该注意教育效果有效性的评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可以多借鉴国外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自身特色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建设有特色的符合国情和校情创业的教育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万荣根,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9).
[2]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3]许蔚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分析的视角[J].阅江学刊,2016(10).
[4]纪辉.高职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6(5).
作者:李小伟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之均衡供给分析
摘要:当下,创业教育正在各高职院校中探索前行。要力求实现创业教育制度的均衡供给,即利用现存的有效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育需求,进而达到最具理想标准的制度。这需要考虑三大因素,即教育受益者需求、校内改革措施、政企校三主体的均衡。依此,文章提出多项制度措施,如纠正创业教育理解误区、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建立灵活的学分学制机制以及建立评估体系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均衡供给
0引言
创业教育是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热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变化,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应有积极的回应和调整。我国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要求是,凭借创新创业教育推广的契机,努力结合自身优势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从而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而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能力。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在快速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现有资源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所以,均衡有关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制度供给,能够有效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本文具体地分析和研究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均衡供给的问题。
1均衡供给的概述
制度供给简而言之就是制度的生产,是对制度需求的一种回应,为人们在新的制度下所发生的活动和行为提供一系列的规范和规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的供给,是以多方的协同合作为生态基础,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基本培养目标,最终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1]。1.1教育受益者需求的均衡一般而言,教育的成果要符合所有受益者的需求,要符合社会人才的需求,也要符合学生个体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也一样要符合以上各方面的需求。首先是培养符合现阶段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需要结合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其次是符合学生们上大学的预期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先要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再结合学生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待,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的供给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的真实诉求。1.2高职院校内部因素的均衡教育改革过程中保持和谐稳定的系统内部因素,要考虑高职院校内部的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该制度能否确保创业教育有效发展,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制度供给时,既要考虑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又要考虑到保障创业教育开展的相关规定[2]。在创新创业的主题指引下,高职院校内部可能涉及到教学目标的改革、部门的协调、教师的调配、管理方式调整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所有因素的协调运行和均衡发展,才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均衡供给的保障。1.3政府、产业界、高校三大主体的均衡“创业型大学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与政府、产业界等机构构成创业三螺旋。”[3]政府、产业界、高校都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三者相辅相成,保障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政府宏观调控指引正确方向,提供政策、经济的支持;产业界的鼓励、协助和投资是有力的经济辅助;高校应积极改革,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高职院校在充分了解国家、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要改革和完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实践项目等内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
2均衡视角下创业教育制度的措施
2.1基于教育受益者需求方面
2.1.1纠正学生群体对创业教育理解的误区创业教育实施初期,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知识、创业观念、创新思维等课程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不接受。学生们会告诉老师,上大学的目的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求大富大贵,只希望能过安安稳稳的生活,创业对他们而言,是绝对不可能经历的事情。因此,他们无心听课,对课程内容也完全不感兴趣,对课堂任务、实践环节均应付了事,这样的境况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很不利。其实,普及创业教育观念,要明确的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去创业,而是培养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素质的人才,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对大学生各种潜能的挖掘,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2.1.2依据学生个性化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育手段通过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的研究,不难发现,学生作为供给主体,高职院校在制定创业教育教学目标时,要将学生的意愿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制度结合需求,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黄兆信教授、王志强博士认为,创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应该是与高等教育的目的高度一致的,都应该是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健全个性的人为使命[4]。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改变原有的单向教育手段,实现科学化的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中心,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帮助。
2.2基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措施的均衡
2.2.1设置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年龄段特征、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平,确定创业教育以培养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结合创业的技能、观念、能力及心理素质等内容进行引导和培训。同时,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设置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不同需求的学生层次。判断一个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是否具有适应性,可以通过其是否能够给不同学生主体提供不同的需求来进行考量。其次,设置多层次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教育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要遵循共性教育的传统,据此,创业课程可以依据授课对象的特征,为学生适当地分阶段、分批次设置理论课程。第一,针对某一年级的所有学生设置共性教育课程,使学生们树立“除了就业,还可以创业”的观念,培养创业意识,主要授课内容是有关创业的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第二,教师在第一阶段进行共性教育时,发现部分对创业知识有求知欲、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系列化的创业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供这部分学生自由选择参与课程,提升创业课程的理论层次;第三,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之上,会出现少部分有动力、有创意、有想法的学生,可给予管理、财务风险、技能等教育,同时,通过创业沙盘模拟训练、创业仿真实训等实训活动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创业体验。最后,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专业教育,两者的融合是现在很多专业教师正在尝试的课题。创业教育的持续推进需要以岗位创业为基础,当然,教学改革的路在不断前行,还有待教学计划的修改和教学内容的调整。2.2.2配设多样化的实践形式首先,使校内创业实训形式多样化。创建校内创业实践社团,吸引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寻找有共同创业兴趣的队友,结队进行创业实践。可先以校内学生群体为客户,充分发掘商机,使学生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其二,在校园内开设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实训室、创业孵化基地、校园街市等,为创业教育提供配套的实训。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校内资源,又使学生在实训中体验了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推广营销等技能,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市场,高校也是一个广大的市场存在,可以允许学生在校园的一定区域内进行创业实践,真正体验实体店的运营和市场的优胜劣汰。其三,设立寒暑假创业实践环节。一种形式是由校内教师引导学生们组队合作,创业项目的创设、运作过程由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另一种形式是学生们自发组队进行创业实践,自行开发创业项目。创业实践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公益创业的项目,利用移动互联网推广的项目,租用店面进行的实体店经营项目等等。2.2.3建立灵活的学分学制机制首先,放宽学制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创业机会不可错失,在校生发掘到创业项目时,要一边上课一边真正经营一个初创项目,时间和精力都难以兼顾。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允许该类学生办理休学手续,专心经营初创项目,一定时间后回校完成学业。其次,增设校外创业实践学分。校内的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均有对应的学分,校外进行的创业实践也应该有对应的学分,可设置为创新创业的选修学分。最后,设立学分互认制度,将校企合作中订单班学生成绩互认的机制运用到创业教育中来。特别是针对在校生保留学籍离校创业的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部分课程的学分互认。互认的课程根据其本专业及创业实践内容而定,如销售技巧、企业运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2.2.4创设咨询部门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经验和正确指引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优秀的毕业生、校内专业教师等,成立创业咨询部门,通过面对面咨询或网络平台联系的方式,解答校内外创业学生的疑惑,为其创业做准备,同时为企业管理中遇到的法律、资金、技术等问题提供帮助。特别要强调的是对毕业生资源的利用。据统计,2015届毕业生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6%,这部分毕业生如果可以发动起来,充当创业咨询部门的咨询顾问,将是很好的智库,他们的经历和收获,对在校生和初创者来说非常宝贵。
2.3基于政企校三大主体的均衡
创业教育工作是国家现阶段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地方政府支持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应掌握市场要素、社会资源和政府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整合资源、搭建平台。2.3.1推广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各地政府均针对创新创业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如租金优惠、融资政策、奖励措施、税收减免等,运用好这些扶持政策,大学生的创业成本将大大降低。例如,《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政策的通知》对毕业学年起3年内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给予最长不超过3年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社会保险补贴(个人缴费部分由个人承担)等。同时,高职院校可积极联系相关政府机关,在创业审批、贷款优惠等方面,主动提供好的建议和好的想法,一同助力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成功是创业者的成功,是地方政府的成功,也是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发展环境的重要体现。2.3.2设置评价体系设置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业教育的改革正在深化,改革的效果的评定仅仅由高校进行自我评估的话,其结果可能会比较片面,也难以真正挖掘出问题的所在,这需要政府和社会一起参与,社会评价和企业评价是推进创业教育的动力。社会参与评价是创业教育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如果相关评价制度的制定上缺失了这一环节,那将很难明确相应的资源流动和回报机制[5]。2.3.3邀请企业教师进校园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邀请企业人员到校授课的环节,这是充分利用企业优秀人员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比较特殊的科学性、实践性课程,高校传统学科中原有的教师极少进行这方面的专业研究,通过邀请、聘请企业产品研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内授课,或请风投机构到校内开设讲座等方式,学生能收获创业经验、创业理念,树立自主创业的信心。企业教师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实践实用性强,他们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感受不同于校内的专任教师,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授课方式也不同于校内的老师,老师们的合作实现了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实现了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的结合,在相互促进中提高教学质量。2.3.4深化见习岗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这给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很稳定的平台,但原有校企合作,主要涉及的是学生技能的实习实训。从创新创业教育角度出发,建议实习见习的岗位设置多样化、深入化,增设不需要实习生的行政、运营、管理等见习岗位,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通过实习见习,有的学生可以掌握技能,有的学生可以见识到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流程等,感受企业生产、运营销售、管理的艰辛,养成不怕艰难、刻苦进取的创业信念,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还有的学生会从中看到成熟企业的成就与荣誉,激发其创设企业的勇气和热情。2.3.5构建“众创空间”积极创建集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于一体的“众创空间”,运行“政府引导、民企投资、市场运作”的合作模式,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优越的创新创业土壤,让其在创设企业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使企业茁壮成长。2.3.6参与创业比赛大学生们有创意,有激情,但缺乏资金,他们需要寻找投资方,而创业比赛是创新创业项目突出自我、吸引投资的有效途径。现有的各类大型创业比赛,一般都有企业支持或参与评选,同时给予获奖学生一定的奖金,而部分企业对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会投入资金支持运作。当然,这对企业而言,也是投资获利的一种渠道;对地方政府而言,则是推动创新创业的有效措施。
3总结
高职院校目前需要将创业教育问题作为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层面,将创业教育很好地融入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力求达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制度的均衡供给。其理想状态是针对现有的制度及其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最大程度地接近均衡状态。这是一个动态且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协调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春琳.高职院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路径———基于创业教育制度供给视角[J].江苏高教,2013(5):144-146.
[2]李昆益.高职创业教育四层次认知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89-92.
[3]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宣勇.理念、路径与制度: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变革———评黄兆信等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103-106.
[5]陈春琳,薛勇.均衡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57-60.
作者:余婷婷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