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浅探(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时期,社会对创业者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提高和改善创业教育的课程质量,对我国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研究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课程建设急功近利、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课程教学形式单一、课程实施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参考斯坦福大学与百森商学院的有关课程,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内容及实施保障。
[关键词]创业者全面素质;创业教育;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心理类课程;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
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内容设置能够促使学生创业能力提升[1],帮助其创业、经营的成功[2]。但是,当前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新的社会环境又对创业者提出了更全面的素质要求,因此,创业课程设置也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本文基于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视角提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内容及其实施保障,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业者。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建设急功近利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没有成为大多数高校主流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模糊认识导致了其课程建设的急功近利,创业教育课程更多的被用在企业家短期速成班,这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单一,更新速度慢,大多数高校仍是以专业为中心,然后辅修一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一些学校由于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任意取舍课程内容,致使创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削弱。在一些高校,具有创业意识和心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建构、创业能力的培训等比较系统的创业课程设置还相当缺乏。
(三)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
研究生、本科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文理科学生对创业课程的需求有所不同,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创业课程的设置仍存在课程细分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层次和学科类型的差别,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培养支撑不足。
(四)课程教学形式单一
我国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大都采用课堂教学方式,系统讲授有关创业的内容,较少涉及创业实训、实战模拟、实践体验等实践活动形式,导致创业教育浮于理论,无法较多的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指导。
(五)课程实施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要求师资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具备较强创业教育理论功底与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师缺乏。尽管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些企业家或其他有创业经历的人士担任客座教师,但由于部分外聘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学校又缺乏合理协调和制度保障,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创业者全面素质提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目标
创业者拥有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创业能否取得成功[3]。毛翠云和梅强提出创业者素质包括创业动机、创业品质、创业者自我认知、创业者价值观和深层次的创业知识5个方面[4];王占仁和林丹系统阐述了传授创业知识、推动情感体验、锤炼创业意志、挖掘创业能力在培养学生综合创业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创业认知是重要基础,创业情感是动力源泉,创业意志是持续发展机制,创业能力是核心要求的观点[5]。可见,创业者全面素质不是单维度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多层次概念。笔者提出创业者全面素质提升的创业课程设置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6]。(1)塑造创业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创业的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体现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的人生价值,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宏伟志向。通过创业,可以使得许多新创意、新发明、新专利转化为现实产品,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和对社会贡献的最大化。(2)培养创业品质。坚定的意志力和积极的心态应该作为创业者心理品质培训的起点和重点,同时,加强创业中的环保意识、诚实守信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得创业者的个体发展与社会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3)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在创业知识模块的设置和传授中,使学生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模块,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创业活动方式及其操作效果,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应该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三、创业者全面素质提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内容
基于创业者全面素质提升的要求,创业课程的设置应在“创业意识与心理”“创业知识与技能”及“创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展开。其中,意识与心理类课程注重创业精神的激发与培育,知识与技能类课程注重创业知识的积淀,实践能力类课程注重创业活动能力的训练。具体内容与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见图1。
(一)创业意识与心理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在于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心理品质,强调创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体包括创业情感、创业态度、创业价值观三个模块。其中情感类课程不仅包含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创业兴趣,还包括能积极参与创业实习和实践;态度类课程培养学生养成对科学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共同及持续关注的态度;价值观类课程强调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创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表1列举了此类课程设置的内容以及斯坦福大学和百森商学院设置的相应课程。
(二)知识与技能的模块
一般情况下创业者应根据自己的创业方向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创业知识通常包括:创业领域的运营管理知识、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会计与财务知识、信息与技术知识。
(三)创业实践能力模块
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是将创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际操作的课程,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活动课程和实训课程两类[7],它能为学生创业提供模拟锻炼的机会。其中,创业活动课程侧重通过校园创业活动,如创业兴趣小组活动、创业实践调研、创业大赛等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创业实训课程则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实战技能为重点,以成功创办企业为目标,如借助创业实验中心、创新基地、科技孵化园等平台开展各类创业实训项目。
四、创业者全面素质提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保障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常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中心”教学法运用到创新教育中,采取模拟创业、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自由讨论、面对面辅导等方法,使得整个创业课程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1.案例教学法斯坦福大学通过与硅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了创业教育教学案例库,搜集了涵盖创业机会评估、孵化器、加速器、风险投资、科技融资等领域的经典案例。斯坦福大学创业教师在进行创业教育时,通过精选创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让同学充分讨论其成功和失败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然后教师对其成功和遇挫的关键点做出点评,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获取成功的经验并吸取失败的教训。同时,教师还注重模拟实践、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使得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百森商学院教师对创业大赛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从中能够认识到创业前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应的操作流程等,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对创业的感性认识。2.项目教学法斯坦福大学经常将依托“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创新”“技术创新与创业”等课程组成有不同学科和技术背景的团队,并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担任指导教师,定期对创业项目进行专门的指导。通过这种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3.“问题中心”教学法百森商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外,还广泛提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创建企业在哪里合适”,“如何获取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怎样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的交往”,“怎样有效地现有利用资源”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除了关于创业者创立公司的问题外,还涉及公司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创业者的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如“如何绿色发展”“如何关注弱势群体”等,引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同时对社会进行思考,实现对创业激情、创业知识与能力和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这种良好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关注创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关注与创业相关的经济、社会等问题。4.讲座与论坛邀请创业成功者、知名企业家为在校学生讲授他们的创业经历以及在创业过程中遇见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实际创业经历的讲授以及遇到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丰富了创业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二)打造多元化的高素质创业教育导师队伍
教师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创业的激情、开启学生对创业的意识,使得学生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这就要求创业教育教师要同时具备创业理论方面的知识和一定的创业技能与实践经验[7]。1.培养“专业型+兼职型”的创业教育课程师资从经济、管理、设计、心理、法律等多个专业领域选聘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丰富兼备的教师,通过对专门化的培训、观摩案例示范教学以及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培养专业型教师,充实创业课堂教学专家队伍。另外,从社会上聘任知名企业家、杰出校友、创业成功人士等开展创业讲座、创业面对面交流、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活动,使创业教育开展得更贴近实践,以实现多元化的兼职型师资队伍。2.培养“理论型+实践型”的创业教育课程师资理论型的创业教师要特别强调对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对创意和创新的生成方法、产生过程、作用条件等进行培训。理论型教师不局限于商学院专业教师,也可以来自理工学院、设计学院等不同领域。他们可以用跨专业、跨学科的方式参与创业课程教学,以满足学生对不同领域创业知识的需求。在实践型师资的培养中,要求创业教师都到企业见习、挂职及顶岗锻炼一段时间,鼓励其参与创业,以积累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和经历。
参考文献:
[1]PetermanNE,KennedyJ.Enterpriseeducation:Influencingstudents’perceptionsof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2003,28(2):129-144
[2]FulgenceK.Assessingthestatusof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coursesinhigherlearninginstitutions:ThecaseofTanzaniaeducationschools[J].Education+Training,2015,57(2):239-258
[3]毛翠云,梅强,刘建一.成功创业者素质测评及培训项目优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11-15
[4]毛翠云,梅强.创业者素质综合测评信度多元概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473-476
[5]王占仁,林丹.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3):250-252
[6]陈彦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及体系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1-124
[7]韩群.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研究——以国内外优秀创业教育课程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叶江峰 陈祖胜 朱云鹃 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的创新创业空间。所以高校的创业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种形式下,大量的专业优质平台涌现。在“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的经济形势难以把握,所以互联网这类“投资少、成本低”的创业,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他们虽理论知识丰富,但却缺少了相关的实验经验,如果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教授,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新常态”下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企业、大学生共同的努力与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新常态;教育
在“新常态”背景下,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的新热潮,而其中的主力军就是当代的大学生。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来推动,面对大学生就业供求的的矛盾,互联网创新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1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现状
近年来,一股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浪潮在大学生中掀起。可能创业刚开始的阶段,生意并不是很好,但整个创业团队的勇于探索与广谋出路的努力与经验是宝贵的。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各高校的创业园中参与的行业众多,但与一些高科技行业的却十分少。
2互联网创业的特点
2.1成本低
对于大学生来讲,影响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他们没有收入来源,而互联网创业的成本与实体创业相比,相对较低,可能一台可以入网的电脑,你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
2.2门槛低
对于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已足以掌握对电脑灵活的操作,创业者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操作便可以经营,即使毫无经验,经过短暂的自学或是接受相关的培训也可以迅速经营,并不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
2.3风险低
互联网创业,因其投入资金较少,门槛相对也比较低,就算创业者失败了,损失也并不是很大,还在大学生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且从一次的失败中,大学生如果有良好的抗压心理,积极地乐观心态,还可以获得创业阶段时期非常宝贵的经验,为自己日后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4领域广
互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创业领域也非常广,像高科技领域行业、智力服务领域行业、连锁加盟领域行业、开网店推荐商机等等领域。另外,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消费观念等等都发生了变化。在以后涉及的领域将会更加的广泛,所以大学生们的创业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3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3.1教育师资队伍匮乏、方法手段待加强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相关的指导老师较为匮乏,那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指导老师就更加匮乏了。并且大多数老师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并不能让大学生很好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
3.2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的表现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多数大学生想凭捷径登上人生巅峰。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积极创业,富有激情。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限于经验不总,刚开始对项目没有全面的了解,必定会是一番辛酸苦楚的过程。抱有太美好的理想,遭到现实无情的打击,如果心理承受压力并不是很强大,就会失去对创业的信心,很容易创业失败。对于互联网创业,不仅需要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还必须要具备卓越的管理才能和积极面对挫折的心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长期的应试教育是大学生缺乏实践与处理事情的灵活思维。一个完备的创业团队,要有一个具有敏锐反应能力、处理事务灵活的团队领导,具有超强抗压能力的团队,并且人际交往能力也非常重要,这都需要大学生方方面面的才能。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长期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对于实践环节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创业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很多大学生出自贫困家庭,苦于生计,都放弃了创业,为缓解生活压力,不得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以维持生计。!或者是借他人的钱或借高利贷等等来进行创业,选择白手起家,但这样却存在很大的风险。而对于初一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过于注重个人享乐,就想追求一些高工资好待遇的工作,但是他们并没有相关经验,由于这些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并没有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开始抱怨,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3.3创业扶持项目难以一一落实
虽然国家、社会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并给予一定的创业扶持,但苦于大学生创业人数众多。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执行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的创业,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性质有很大差异,资金提供的来源也不同,大学生创业的数量也众多,难以一一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结束语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水平现在以基本达到世界的发现水平,这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在新常态下,企业、学校、政府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并且互联网创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金山,孙晓放,赵容.基于“互联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6.
[2]王江,苑淑玲.浅析“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6.
作者:陈奕均 单位:南开(融侨)中学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局及破解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关人才培养的成败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进程。当前,高校存在着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支撑保障体系不完善、考核评估方式单一等困局。研究认为,以上困局可通过强化育人为本理念、培育浓郁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打造理论实践相结合跨界的师资队伍、构建内外联动的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制定激励性的考核和评估标准等措施破解,从而重构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协同育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提升,但也遇到了巨大的发展瓶颈。当前,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国民经济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必须以人才为支撑,而高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和措施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2015年11月27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6年3月5日,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乘数效应,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等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机制。显然,“创新创业”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然而,承载着主体责任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层面,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要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创新驱动、创业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已成为共识。高校应通过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肩负起培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重要责任。而当前很多高校对双创教育的实质和内涵认识不清,对于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必要认知。
(一)创新教育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包含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等三层含义。从广义上说,创新是指一切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活动,它包括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发明和新技术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高校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品质、精神、能力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教育,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创业教育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创业者发现商机并加以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的过程。高校的创业教育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意识、思维和技能,使开创性精神和创业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把以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列为除“学术性护照”和“职业性护照”之外的“第三本护照”,足以说明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的教育创新,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的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1]。其基本内涵和要义是:引导师生不断更新和升华教育观念,全面改革教育模式,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精神、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它是传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它高度重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2],更加强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同时,它也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一种普遍教育。深刻把握双创教育的核心内涵和要义,对于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面向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是积极回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代大学转变知识教育方式、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并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顺应时展要求的必然,也是高校创新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并进行自我变革的应然要求。
(一)国家层面的要求
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剧烈冲击和严重影响,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和转型升级。面对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党和国家更是强调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双创教育,是顺应时展大势和国家创新创业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国民创新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层面的要求
经过近20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据2016年4月7日教育部的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我国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4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但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并且随着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学院改大学步伐的加快,除了传统的985、211高校及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外,大多数普通高校属于“小马拉大车”式的招生及教育方式,招生数量猛增、专业设置重复,缺乏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高校双创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的相关性不高等问题凸显。基于此,改革并大力开展双创教育应成为高校创新发展的不二选择。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同时,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开展双创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4]。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性失衡的加剧,高校教育质量普遍面临着社会各方面的非议和诘难,倒逼高校要抓住教学改革中最受社会诟病的短板,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经济变革的需求。
(三)个人层面的要求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当代大学生有个性、有思想,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意志。特别是在互联网全面渗透学习、生活的情况下,他们的时间、知识碎片化特征明显,缺乏系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差。用人单位普遍感到当代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接地气,很多大学毕业生收入不及农民工。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大学生所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所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学生也有很多苦恼,想改变现状,也有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在需求。基于此,高校不但要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还要培养开放合作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不但要培养创造力、沟通力、聚合性和发散性思维,还要培养顺应力、领导力、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等企业家应具备的能力和精神;不但要诵读经典理论和著作,还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必备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困局
(一)创新创业支持环境差,大学生缺乏主动性
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及教育体制的制约,在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我国总体上缺乏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从社会环境来分析,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评价以是否能高质量就业、就业后是否有高薪酬和职务提升为标准,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在找不到满意工作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社会支持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从文化环境看,我国传统文化主张“学而优则仕”,崇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认为大学毕业生升学、考取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出国留学、进入国有企业等是较好的选择,总体上不支持创业选择。从政策环境看,我国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重宏观轻细节,重扶持轻规划[5],大学生创新创业选择的项目大多缺乏核心竞争力,成功率比较低。从家庭环境分析,除了有家族企业的家长支持子女毕业后在本企业创业发展外,大多数家长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估计不足,担心失败;更有些家长认为子女创业是“不务正业”,对创新创业持否定态度。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应试教育模式,降低了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制约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他们大多缺乏自主创业的信心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二)对双创教育缺乏认识,教育模式系统性差
双创教育的实施是在教育理念和内容上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应该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深刻变革。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双创教育作为主流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6]。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投入,用功利性思想认识双创教育,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没有把它同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同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或者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创业技能和技巧的培训,把它同就业指导教育混为一谈;或者理解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很难落实到普及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本质教育目标。也有高校片面地理解双创教育是对少数有创业意愿的精英大学生进行的教育,未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多项鼓励和促进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文件,但是,政府、高校、社会还未形成合力,高校尚未把双创教育融入整体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有的以校内讲座、选修课代替双创教育课程,有的仅依托就业指导部门和团学部门开展教育,有的仅把创业大赛、商业模式大赛等代替教育实践。
(三)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教育效果备受非议
专业化、职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是提升教育水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师资数量不足、稳定性不强、质量不高,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制约大学双创教育的重要瓶颈。从各高校的情况来看,从事双创教育的师资多是从事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教学的专业教师,或是从事就业指导、学生工作的兼职教师,他们大多缺乏创业实践经历,也未进行过系统性的创新创业理论培训;即使部分大学邀请到风投专家、企业高管、杰出校友等进行创新创业讲座,也是“蜻蜓点水”式的理念描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各高校对双创教育师资没有一个准入标准,也没有统一规范的培训认证。好像谁都能讲、都会讲,创新创业教师缺乏权威性和合法性。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多数教师仍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程度不高,而双创教育恰恰需要启发式、探究式、情景式等能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教育方式;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技术应用到创新创业教学过程已成为必然趋势。二是教学硬件不足,比如双创教育的实验教学设施、教育基地等建设缓慢,校企合作大多也是“签协议时轰轰烈烈,签协议后冷冷清清”,走走过场、做做样子罢了。不改革教学方式,不完善和提升教学手段,不强化校企合作深度,双创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走走形式。
(四)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高校对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比较单一,且缺乏科学性。主要以知识技能类课程为主,兼有少量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类课程,课程性质主要以选修课为主,比如开设“大学生KAB(KnowAboutBusiness)创业基础”“SYB”(StartYourBusiness)、创业机会识别、企业领导力等课程。课程设计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缺乏梯度式递进;课程体系结构不健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程序和基本方法等,紧密联系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的内容较少,更少有实践操作层面的锻炼。同时,没有统一的权威教材,课程体系和内容基本上是“谁授课谁做主”。教育部明确要求,要把双创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要在专业教育方面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但是,现实中,多数高校双创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相脱节,没有建立针对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而大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是最现实和可行的,离开专业的支撑,他们的创新创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支撑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参与度比较低
双创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提供支撑和保障。但是,当前双创教育的支撑保障体系很不完善。首先,就高校内部来说,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归口部门太多,无法形成开放、互动、多元的支撑保障体系。比如河南省某重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就业创业课程的安排,但授课由每个院系自行负责;素质教育由教务处协调,但校团委、学生处、研究生院都各自安排自己的素质教育活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都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科研处和社科办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管理和项目培育。在多头管理的体制下,每个部门都是“蜻蜓点水”式地完成各自任务,没有把他当作一个事业来做,不能形成合力,双创教育无法系统开展。其次,从政府支持来说,政府虽然强调创新创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出台了很多红头文件,但多数政策操作性不强,宣传力度不够,设立的创新创业基金非常有限,创业园的场地、运营等发展受限。第三,从产业和企业的支持来看,我国高校缺乏与产业及企业的人才双向流动,多数企业不愿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项目,他们大多认为大学生的项目和创业多数是纸上谈兵,不接地气,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创业实践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参与,但现实很骨感。我们应该学习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双创教育的成功模式,它们有着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和广泛的社会参与[7]。
(六)考核评估方式较单一,创新培养流于形式
当前,对双创教育的评估考核方式还比较单一。对教师来说,高校并未把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与其他教师区别考核,对他们评价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以教学课时、科研课题、学术文章和著作等评价为主,使创新创业教师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专门的实践及研究,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创业教师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轻多样、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学生为了获得高分,主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很难测评真实能力。从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来说,评价重点是科研和学科建设,评价学生培养质量主要看考研率和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所谓高质量就业的比率,这种评价只会使高校更加功利。为了追求排名,学校逐级分解科研项目指标,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倾斜于科研和学科建设,使教学这个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被忽视和边缘化。高校经常出现“名嘴”职称评审常常受阻,而科研丰硕“名教授”的课堂备受冷落的怪现象。这种功利性的考核、评价和评估方法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局的破解与重构
(一)从兴国立邦的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强化育人为本理念
无论是政府、社会、高校还是大学生,都应从立国兴邦的高度认识双创教育。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最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素养和精神,勇于投身实践,具有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担当。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应主动顺应时展的大趋势,责无旁贷地举起双创教育的旗帜[8]。从响应国家创新创业发展的要求来看,人才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要素,而大学又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应理清思路、创新模式、科学布局,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9],以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同时,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双创教育的认同感,调动大学生自觉接受双创教育的积极性。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差距巨大[10]。我国连续多年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难就业的社会问题,只有大学生敢于创新、愿意创业,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助推经济创新发展。强化双创教育,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双创教育过程中,高校要着力培育学生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锲而不舍、勇于奉献的进取精神[11]。并努力培养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真正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培育和鼓励人人创新的浓郁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个性自我发展
大学的双创教育文化是指一切有利于双创精神培养的观念、理念、精神、规则、制度及与之共存共生的各种物质因素的总和。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创业精神、质疑权威、勇于实践、容忍失败等[12]。开放、自由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双创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诱因。面对“钱学森之问”的严峻问题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缺失的窘境,高校要勇挑重任,主动应对,积极培育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前沿阵地,塑造适合本校教育生态的创新创业文化,使每个个体形成积极的创新创业态度,建立独立自主、诚实守信、合作创新、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心智的形成[13]。在精神文化层面,要将“创新、创造、创业”等时代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及校风、学风建设之中[14],坚持用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因素武装学生、陶冶情操;鼓励学生大胆挑战、勇于质疑,大胆思考、善于动手。在物质文化层面,教室、宿舍、餐厅、操场、橱窗等学生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地方都要布置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文字、图案或视频播放,让他们感受到创新创业的魅力,从内心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总体而言,有个性、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创新意识较强、创意思维敏捷,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我发展。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非常强调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发展,有各类学生社团600多个,25支运动队,该校的创新创业氛围非常浓厚[15]。在专业基础扎实的基础上,注重自我发展、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前提。
(三)建设理论实践相结合跨界的师资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教育部明确提出,自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双创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这就需要大量专业化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但是,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素质能力进行评价,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都难当其责。双创教育的综合性强,注重学科交叉,并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不但需要校内不同部门的配合,也需要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形成开放互动的调配机制。首先,大学内部需要培养一批专业学识扎实、商业头脑敏锐并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师资队伍,使高校的课程设计和创业项目更好地符合双创教育规律,实现与专业的教育整合[16]。针对这支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通过举办培训讲习班等形式制定支援方案;从工商界聘请有代表性的创业名师、企业负责人等给教师提供商业规划、知识产权、科研转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业实践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深度理解和实操能力。同时,鼓励他们深入企业锻炼,促进观念更新和教学能力提升。其次,加强对全体教师创新意识的培训,双创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各个专业的教学实践,必须强调专业化。每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都要有意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达到全员全过程创新育人的目标。第三,高校的每个学院都要定期聘请有一定成功经验的风险投机人、企业高管、杰出校友等到校开展讲座,开设双创教育选修课,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对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对接指导。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师资队伍的系统化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双创教育的效果。
(四)建构内外联动的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强化双创教育实践属性
大学生双创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品质熏陶、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方法指导、法德教育等七个方面[17]。开设的课程需根据学生的需求并融合实践,体现多层次和立体化,并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每个院系在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策划与营销”等通识类课程的同时,应充分挖掘依托于符合院系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完美结合。组织编写实用性比较强的权威教材,以便大学生课后有学习的抓手;同时,针对双创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大理论性和实践性课题加强研究,对双创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二是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当前,很多教育平台上线了指导性强、影响力大的双创教育课程,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也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机会。三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高校要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践课程的学分。比如通过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带薪实习、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等,深化基础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生产技能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衔接,提升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要做到内外联动,既需要有校内课程也需要有社会和企业课程;在实践层面,既需要利用校内的研究室、实验室、孵化器,也需要利用社会和企业的实习实践平台和基地。要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竞赛类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等措施构建多元化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真正强化双创教育的实践属性。
(五)构建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完备支持保障系统
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完备的支持保障系统是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基础。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应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构建政教结合、社教结合、产学结合、产教结合的全方位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支持系统。政府层面,要构建完善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统筹财政、科技及社会保障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双创教育;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审批程序;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机构免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指导、咨询及相关服务;加大资金投入,为大学生设立创业基金,扩大创业贷款受益面、提升贷款额度,建立促进大学生创业融资的长效机制等。社会层面,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在我国经济下滑、结构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更应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和自觉行为。企业层面,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支持;同时,大批量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高校层面,要将双创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的共享[18];大力打造校外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让企业更多参与大学生双创教育过程,实现广泛的校企联动。高校要加强对双创教育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双创教育做得比较突出的高校比如清华大学的经验做法;借鉴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知名高校的成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尽快提升双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六)制定激励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标准,调动校企师生的积极性
科学合理并有激励性的评价评估体系是保证双创教育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石。在对大学生双创教育效果评价时,以基本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块,可以按照考核成绩进行评价;对于提高型模块,可以采用参与性、互动性、追逐式的评价标准进行考核,对于个性化实践成果的考核,可以竞赛成绩、参与项目实效等进行考核。同时,对大学生的综合评价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要更多以各种综合表现加权进行评价和考核,并尽可能让创新性成果占据重要权数。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评价和考核,要与其他教师区别开来,主要评价他们讲授的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成效大小,以及他们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同时,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所有教师的评价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科研成果为辅助,真正体现大学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对高校的评价,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第一”的标准,只有培养了大量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国家的发展才有动力。对双创教育本身的评价,一般应包括专项课程的培养方案评价、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校内外资源整合利用的评价、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有效性营造的评价[19],本校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参与社会各类创新创业及科技竞赛获奖情况的评价,创业比率、创业质量、创业成功率及创业社会贡献度的评价等。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企业、学校、教师及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系统提升双创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2]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4):83-87
[3]新华网.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EB/OL].
[4]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28
[5]钟汝能.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学术探索,2015(4):152-155
[6]曹瑞明,冉清文.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08
[7]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4-70
[8]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50
[9]刘炯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人才培养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9
[10]郭明顺.基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56-59
[11]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
[12]秦虹,张武升.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基础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85
[13]覃睿,吕嘉炜,樊茗玥.面向国家创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57-62
[14]刘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模式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68-71
[15]应中正.美国高校的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93-95
[16]卓泽林,杨体荣.美国顶尖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以伍斯特理工学院工程教育培训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6(4):109-113
[17]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86-90
[18]陈伟,李景保.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6(4):135-138
[19]吕晨飞.创新创业教育三大断层与教育闭环的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2):108-114.
作者:孙保营 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第四篇: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高校不断扩张,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就业难问题成为当今毕业生关注的重点问题。一大批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其综合能力不能够满足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就业困难,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为此,应该注重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国就业压力的缓解以及企业家群体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对于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来说,认真做好就业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行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毕业生的就业逐渐转变为通过就业市场双向选择,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而很多高校却忽略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创业教育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让大学生储备更多的创业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我们国家目前重要的就业政策,也是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创业能够为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创业型人才,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激励年轻一代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第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加快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向产能转化。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作为接触新科技的首批人员,通过创业教育能够提高他们自身的创业意识,让他们将自己在校园中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产品,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展示出来。由此可见,创业教育有助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课本文化转化为市场科技的推动力。第三,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这些都是提升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 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高校教育者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创业教育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只是辅助作用,没有太大的帮助,很多学生都是毕业之后直接就业,很少有学生创业,所以,创业教育对学生的意义不大。在这种陈旧的理念引导下,导致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课上,没有落实到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此外,创业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思想和创业常识,没有引导学生构建创业需要的知识结构体系,无法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也难以促进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形成。多数高校教学中,专业课程占据的时间较多,创业知识学习受到学习时间的约束,最终无法起到有效得教育作用。
(二)创业实践模式没有有效落实
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但是部分学校的创业实践活动依旧停留在创业大赛层面上,这种创业大赛具有很强的精英化程度,对学生的参与造成限制,很多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参与其中,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一些学校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体系,外加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经验,导致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 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因此,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创业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创业教育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等,高校不仅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普及,同时还应该将创业教育在整体教育中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增强创业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将学生的观念由被动的就业观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使更多的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并且结合自己的创业技能和兴趣特长,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学校应该将创业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渗透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曾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业思维,为此,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和禀赋。因此,学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在考试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为学生松绑,加强学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参与次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在很多方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会创造更无法谈创业。不仅如此,学校在教学方面还应该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通过多学科交流,创造融会贯通的环境,不断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最后,还应该建立公正的评奖制度,鼓励学生冒险探索知识,创造追求真知的氛围,从而为学生潜能的开放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
(三)有效落实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理论教学,同时更多的还应该结合实践教学,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以岗位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谋生本领。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场所。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加强同企业之间的联合,在企业中为学生争取创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参与提供可能。学生也可以借助于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店,或者从商业小贩做起,可以在学校的周围买卖学生日常用品,利用闲暇时间做兼职,为自己的创业实战做好演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制定周密的创业培训计划,鼓励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创立投资少,风险小的实体店,让学生在经营的过程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和艰辛,同时获取成功的喜悦,对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起到作用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困境,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他们的创业积极性,有助于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与到创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于学生以后参与工作也能够起到更大的帮助。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对就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验,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强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新华,周月.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英国高校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43-50.
[2]段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3]王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4]廖娟.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分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6,09:14-19.
作者:李娟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多维思考
[摘要]为了高校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和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供给与需求脱节,创新引领缺乏实效性,创业制度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效果,亦很难适应目前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建议高校对创业教育资源进行优质供给,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对创业的指导,联合政府和企业构建政府导向-社会支持-企业合作的激励型大学生创业规范制度,以拓宽大学生创业渠道,提升创业能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围绕2016届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调查报告显示,2016届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760万。其中选择就业的比例为75.6%,选择国内读研究生的占16.5%,出国留学的占4.8%,而选择创业的比例约为3.1%,大学生创业人数比例较2015年的6.3%有所下降。报告还指出,鉴于大学生创业经验缺乏、资源积累不足等因素,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不高[1]。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及要求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解决当前经济中出现的产能过剩、高级要素投入比例偏低等问题,从而得到了社会各行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很多高校教育者亦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经济“疗方”,也将是高校新一阶段发展的重要背景[2]。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优质供给的要求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改革的角度推进结构性调整,提高供给质量,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大学生创业指在校本、专科学生,依靠所学专业和学科特点,从事产品开发、专业服务及特色商贸型知识资本类的创新创业活动[3]。而在此过程中,务必要求资源的合理供给和分配。各国经济和教育发展表明,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创业从来无法分开,必须结伴而行。
(二)供给侧改革对于科技创新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注重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利用科技创新改革解决当前能源过剩、产业结构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淘汰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的企业和市场主体。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差,创新理念落后等情况,不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充分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势头,积极创新,主动创新。
(三)供给侧改革对于制度创新的要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认为,现在教育体制结构较单一,缺乏工匠精神,需要有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反之,就影响了产品质量,务必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推动供给侧改革[4]。大学生创业比例和人数出现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制度规范的滞后。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抓住供给侧改革的“牛鼻子”,推进制度的创新,从而带动大学生创业。
二、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表现
(一)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供给”与“需求”的脱节
在财经领导小组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即,从生产源头开始控制。高校在实际的创业教育中确实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如开设创业教育课,建立创新项目的“孵化”基地等。但经过几年的尝试,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并未有明显提升。其原因在于,高校所提供的“供给”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笔者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机械学院、理学院的1365名毕业生发放了问卷调查,实际收回1335份,调查结果见表1。以上统计数据表明,高校虽然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了很多平台,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看,“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很多“供给”没有真正让大学生感到或收到实惠。
(二)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创新引领和服务缺乏实效性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凸显,很多高校选择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并在现实中采取了很多做法,以此来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扶持,虽有成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5年组织参加的“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的72部作品、2016年组织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80部作品及就业部门征集的9个孵化项目进行了调查和后续开发跟踪(见表2)。笔者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提供的学生创业指导课、“挑战杯”系列竞赛的机房、实验室、项目孵化场地在2015-2016学年的开放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上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小,实用性差,科技含量和质量不高等情况。同时,高校向广大学生提供的创业课程及场地次数有限,服务理念差,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质量与企业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诉求存在差距,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度和质量不高。
(三)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制度的有效规范和系统化
目前,虽然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但缺乏制度的有效规范和系统化。经过调查,学校每年积极动员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和立项百余项,但参与学生对竞赛和项目发起及过程持不同态度:61%的学生认为竞赛准备、评审程序简单;50%的学生认为参赛作品及项目种类繁多,不“接地气”;9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参赛作品或项目可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可行性不大;50%的学生认为项目孵化场地供给有限,且运营方式粗放,成本高,争取到的机会少等。这组数据说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缺乏制度的系统规范和有效推进。应对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的立项进行规范,保障创业项目“接地气”和增大投入使用的可能性。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顺应供给侧改革要求,实现创业教育资源在学校、学生之间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契合和对接
供给侧改革是市场倒逼的结果,在改革中务必要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作为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方,如何按照社会期望,既保障高校改革良性发展,又保障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一项系统工程[5]。高校应该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的源头上抓起。对学生专业课内容设置、就业指导课的多样化和实效性、创业项目开发的调研、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设置和调研,务必做好市场需求调研,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过程及结果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保证高校创业资源与大学生的需求相对接。
(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对创业的指导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大学生能否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如建立大学生科技园等实训基地,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和科技园区等基地的企业实践,通过创业实习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实现创业想法、帮助其形成创业理念、检验其创业能力[6]。除此之外,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社团活动等也可以突出创新带动创业的理念。
(三)构建政府导向—社会支持—企业合作的激励型大学生创业规范制度
在一份针对大学生创业态度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持开放态度,但也都处于没有太多准备或正在酝酿阶段,还有21.5%的学生表示创业风险太大或制度不能保障等原因[7]。由此可见,大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但缺乏创业经验和社会资源,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较小。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社会、企业的制度规范和支持。我们应构建政府导向—社会支持—企业合作的激励型大学生创业规范制度。政府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的宣传,利用专职机构、网络媒介等创业信息,引导大学生群体认识创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企业可以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合作的形式提供支持,帮助大学生创业技术攻关,增强大学生创业信心和生存几率[8]。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应该紧密结合供给侧改革要求,从人才的优质供给、科技创新及制度规范方面着手,需要切实解决在市场倒逼情况下高校人才培养及输出的窘境,借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良好势头,完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体系建设,为大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入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智联招聘.9万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OL].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8):38-39
[2]夏继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2(3):69-72
[3]王盼,任泽中.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J].教育探索,2016(8):79-82
[4]特约评论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N].人民日报,2005.10.19(1)
[5]李莉,管理要.人才供给侧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35(2):19-21
[6]刘洪民.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基础、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5-9
[7]张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探索[J].思想理论导刊,2015(11):137-139
[8]李霞,戴胜利,肖泽蕾.基于“政策-规范-认知”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3):72-78.
作者:赵彦 陈俣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