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分析(7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分析(7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分析(7篇)

第一篇: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摘要: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创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文化精神渗透、创业平台构建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概念界定着手,分析创业教育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及提升高校就业质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农业院校为例,对“1+N”这一特色创业教育模式具体做法进行梳理,并对实践结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农业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1947年,学校创业教育首先出现在美国高校,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出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自此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覆盖从小学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整个教育序列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直到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才开启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尤其是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强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首次从国家制度层面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对创业课程开设、创业教学方法摸索和创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显得日益迫切。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在创业人才培育、创业文化渗透、创业平台构建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探索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加强普及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兴农的创业梦想、改革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培养创业基本技能、夯实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则显得尤为重要。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农业院校,多年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同时成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吉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总结出“意识唤醒、能力赋予、实践历练、辐射带动”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1+N”为特色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1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界定

国内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界定可以追溯到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当时与会代表一致认可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学生应具有的三本“教育护照”观点。这三本“教育护照”分别是学术护照、职业护照和创业护照。“创业护照”是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重要体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创业教育”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框架。通常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是指通过高校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构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意识、冒险精神、创业意识等独立工作的能力。狭义是指培养学生开办企业的能力,通过企业管理知识的渗透学习促使学生直接实现其创业行为,利用自身知识优势、才能和技术以资金自筹、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办新的经济实体的能力。

2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1高校创业教育是国家“双创”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全球发展,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已风起云涌,知识和技术创新成为新的生产竞争力,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发达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战略应对新经济时代。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也已进入快车道,全面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提升国家竞争力是时代最强音。国家进行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作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决策,“双创”战略本质上是人才战略,创业人才则是创新战略中最关键的因素,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从理念与行动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是顺应新时展的必然要求。

2.2高校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提升国民基本素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与时展,尤其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培养出的学生在批判与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弱化,因此对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势在必行。这要求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破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突破口就是要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向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更好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2.3高校创业教育是推动高校提升就业质量的必要途径

就业是学生最大的“民生”,关乎学生的福祉。拓展高校就业渠道,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创业群体中最具活力、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更是推动创新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他们能否高质量创业就业,将对社会大众创业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增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效应。做好高校就业工作,除了为学生努力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以外,最本源的工作应是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

3农业院校大学生“1+N”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3.1注重创业理论研究,打破教师专业界限,加强高水平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扎实推进农业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的理论研究,组织教师申报并获批校级以上创新创业课题20余项,其中16项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和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发表相关创业教育论文10余篇;编写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一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对破解困扰高校的创业问题,加速推进创业工作内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开展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必须建立业务素质和实践经验兼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就业创业课程教师遴选机制,保证高水平教师担任创业课程教育。打破了教师的专业壁垒,组建由不同学科背景组成的指导团队负责对学生的创业管理实践。目前学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已经达到49人,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教学、团体咨询、个性指导等各类型服务。同时新增选了32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全年举办各类集中学习7次,校外培训22次,累计参加教师151人次,教师业务功底更加深厚,其中2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特聘首批高校“三创”活动教师,3人入选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7人入选吉林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

3.2依托校企合作办学资源,打造“互联网+”创业教育平台

学校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资源,创新渠道吸引企业参与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7家企业签订“企业助力学生创业能力成长”项目,企业设立助力资金290多万元,为学生实习、创业搭建良好的平台。伴随着以“云技术”、“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以学校大学生创业网、大学生就业创业资源平台、吉农就业创业微信平台、吉农就业创业群为主体的集信息、在线咨询、自主学习、数据管理、企业展示等多种功能信息平台,学生可根据时间和自身关注度在网络信息平台中做出课程选择,通过授课等形式完成学习,并通过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后获得学分,同时也可以帮助有创业意愿学生开展创业指导。

3.3开展“精准化”创业教育服务,确立“1+N”创业教育指导思想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涉农企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民营企业的创新性、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和释放,这些都为农业院校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在工作的信息化、指导的专业化、管理的标准化等服务方面注重精准化,打造精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形成“1+N”创业教育指导思想。“1”是指在全校范围完成10000多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32学时必修课教学,“N”则是指在必修课基础上新增设的若干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方向选修课,同时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3.4打造“1+N”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助力学生成功创业

所谓“1+N”体系构建指以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园和N个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园区共同推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二级园区以学院为主体,向全校学生免费开放,承担通识教育,普及知识和基础实训孵化;校级园区主要承担精英教育,对有强烈创业意愿并付诸实施的学生给予精准指导、项目孵化,经过二级园区推介成熟的项目进入校级园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具备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模拟训练、商业运营演练、孵化支持等功能所需的设施条件,为学生创业项目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基本设施、资金扶持、免水电费、协调企业注册、导师咨询等服务,是学校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工作区、示范带动区和展示区。二级园区倡导特色及个性化发展,力争打造不同类型、特色鲜明、多样化发展模式。在“1+N”创业教育模式下,年接纳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实训、项目孵化的学生2000余人次,学校全年成功孵化26个注册企业,累计营业额超过500万元,“1+N”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促进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交流互通、优势互补,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获得创新创业知识更加便捷,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关园区接受培训、实训演练,选择空间更大、交流空间更广,成功几率也就更高。

参考文献

[1]黄兆信.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2]李伟铭.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06).

[3]万荣根.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9).

[4]严毛新.嵌入视角下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4,(07).

[5]胡超.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新组织模式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4,(10).

[6]王银思.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究———评《创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2016,(Z2).

[7]臧文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J].读天下,2017,(05).

[8]王川霞.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新校园(上旬),2016,(11).

[9]王美多.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6,(12).

[10]薛清华.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研究[D].山西大学,2014.

[11]刘艳增.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与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5.

作者:李磊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第二篇: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摘要: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缺乏全面的“互联网+”创业思维、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关资源与经验。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创业保障体系;(2)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完善创业教育模式,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3)健全校企合作教育机制,营造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4)大学生要具有“互联网+”创业思维,掌握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互联网+”;经管类

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互联网+”概念出现并在各个领域获得迅速的发展。“互联网+”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为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浪潮。“互联网+”创业模式因其具有起点低、投资少、成本小、收益快、潜力大等优势,成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选择。虽然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对于其个人发展和解决社会上就业难的问题等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终创业成功往往是低概率事件,在实际操作中将会面临超出大学生想象的困难。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加强开展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经管类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全面深刻的“互联网+”创业思维

由于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局限和经管类专业课程安排的局限,通常情况下,经管类大学生在学校难以接触到系统的“互联网+”创业思维学习和训练,而往往是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互联网+”创业的最新资讯,但是这种自学模式是无法与系统科学的课堂教育和教学训练的实效性相比的。“互联网+”创业实践的缺乏也使得经管类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次。这些因素致使他们缺乏全面深刻的“互联网+”创业思维,严重影响他们创业的实践和成功率。

(二)缺乏“互联网+”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互联网+”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理性面对困境和失败的素质。同时,要有敏锐的反应能力和超强的抗压能力,要想成功创业,还应有较强的知识素质,包括识别机会、人际交往、市场开拓以及团队合作等全方位的才能。由于我国大学生的“互联网+”创业指导还处在刚刚起步的状态,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综合素质不够全面。此外,高校对创业实践环节普遍缺乏足够重视,即使有些高校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也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致使他们缺乏相应的创业培训[1],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和应对复杂和较高的“互联网”创业要求。

(三)缺乏“互联网+”创业的相关资源和经验

对于经管类大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有创业热情、创业想法和创业冲动,相当一部分还将这种热情和想法付诸实践。但是,创业成功从来都不是仅靠一腔热情就能实现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更是如此。在这些必备因素中,“互联网+”创业的相关资源和经验是大学生尤为欠缺的,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欠缺是先天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大学生一般都还依靠父母,难以拥有创业资金、人脉资源、专业团队、市场资源、优质产品、整合资源的能力等。而创业经验则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机会的把握,甚至犯错和失败经历的总结。大学生活动范围和经历有限,社会阅历浅,往往不具备创业所需的经验。

二、“互联网+”背景下加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适应“互联网+”新常态和“双创”时代的要求

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互联网+”新常态下,激励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创业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加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既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响应政府号召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措施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文〔2015〕12号)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是高校的办学方针。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一系列的困境,经管类大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经历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创业关联性大,加强对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不仅能够实现他们自身的就业,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这无疑是推动他们就业创业的有利举措。

(三)高校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促进大学生与时俱进、全面发展,成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培养目标。进入21世纪,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已成为衡量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标准,是个人和民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可见,这不仅关乎个人发展,还关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高校肩负着民族和国家培养未来发展人才的艰巨任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者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者的重要途径。

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协调推进和共同努力,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政府层面

大学生创业和大学生创业教育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应该履行政府职能,利用政府无可替代的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加大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应该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优化创业环境,制定和出台一揽子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一是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进一步简化各种行政审批程序和手续,减免相关费用;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奖励和资助,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融资优惠政策;三是发挥政府优势,整合各种资源,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体验等活动,支持组织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梦工厂等项目,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扶持大学生创业。2.完善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政府应和高校、企业配合,共同建设并完善创业服务保障体系。可以由政府牵线组建由优秀的创业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和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顾问和导师,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创业咨询、项目指导、政策分析和具体实际操作咨询和指导以及创业单位实践,还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者提供创业实践案例素材、创业实践经验交流、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3.加强大学生创业监督力度政府制定和出台的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扶持政策以及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服务保障体系,需要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才能取得理想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加大对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创业者熟悉这些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高校和相关单位的监督,保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推动政策取得实效。

(二)学校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场所和主要实施者,适应“互联网+”新常态的要求,高校应该从师资队伍、理论教学模式、实践培养平台等方面加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1.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经管类专业教师通常具有较完备的创业相关理论知识,而一般比较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经管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学习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和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等方式增强自身的创业实践教育能力;此外,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聘请校友企业家、校友创业成功人士、创业相关领域的成功校友担任学校学生创业导师,弥补校内一般教师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的劣势[2]。2.改革完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互联网+”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也应该要进行改革完善,才能确保与时俱进,培养出新时代要求的人才。首先,需要转变创业教育思想,更新创业教育理念,确立以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2]。其次,将“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内容、模式和体系纳入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当中,并将其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再者,将上述的内容形成系统科学的机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3.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体系有人将创业比喻成一项竞技体育,要想取得佳绩,需要大量的训练。对于长期身在校园与社会接触少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实践经验缺乏通常是大学生创业者的最大软肋。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为大学生创业者搭建创业实践的平台,配备完善的创业实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要利用好学校的一切资源,如实验室、活动场所、实践活动、实践基地、校友资源等为大学生创业者搭建校内外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学科竞赛、科技项目、创新创业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发挥产学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协调作用。

(三)社会层面

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需要社会提供适宜的土壤,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层面不容缺失。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探讨从聘请企业人才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稳定的校企人才共同培养模式等方面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培养市场视野广阔、创业意识强烈、创业实践能力强的“接地气”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2.营造包容的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因素。创业竞争是残酷的,面对的将是复杂的社会现实,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创业中面对和体验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某种程度有利于其自身的成长,也有利于其认清现实社会,重新认识创业道路的艰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创业者都能够明白并承受得起这种残酷现实的打击,有些大学生创业者也需要外在的因素帮助才能有此认识,走出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包容的创业文化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社会上多给大学生创业者一些理解、耐心、支持和帮助,将会有力推动整个民族的创新创业发展。

(四)个人层面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实现政府、高校、社会三方联动支持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条件的情况下,作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如何加强学习、把握机遇、积极实践是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1.加强创业学习,形成“互联网+”创业思维“互联网+”发展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但是由于专业的局限等原因大多数经管类大学生对“互联网+”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者自身要充分利用各种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加强创业自主学习,确保自己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互联网+”动态,努力使自己形成“互联网+”创业思维。此外,“互联网+”创业涉及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者要培养自身跨专业协同创新创业的思维,注重整合各方力量,组建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

2.加强创业实践,掌握“互联网+”创业技能和经验实践出真知。加强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创业者掌握“互联网+”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历、弥补经验不足的法宝。大学生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不应局限于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重视创业实践以提升自身的创业技能和积累创业经验。如积极参加虚拟网络模拟、创业角色体验、社区服务、企业实习、创业竞赛、创业实操培训等创业实践,借助这些实践平台,熟悉真实市场的操作流程,锻炼创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团队管理能力,提高产品开发、销售、完善、反馈等能力[3]。

3.加深自我认识,认清自身的“互联网+”创业优劣势创业有风险,创业路上布满荆棘,创业需要有清晰而坚定的规划。经管类大学生往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容易产生创业的想法和冲动。因此,在创业规划时期,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者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自我剖析,客观地评价自己在“互联网+”创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专长,并利用政府、学校和社会提供的资源选择合理的创业项目和开设创业点[3]。

结语

“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创新创业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尤其是经管类大学生纷纷加入“互联网+”创业大军,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现象具有战略层面上的积极意义。同时,这种现象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而更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多方联动,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忱.“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32):210-211.

[2]梁丹婴.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254-255.

[3]田雪莹,聂攀科.苏州高校经管专业大学生创业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146-148.

作者:全文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创业带动就业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以湖北工程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探寻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当前,国家以及各省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问题,出台很多政策向大学生创业倾斜,很多相关部门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甚至还有部分高校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知识的培训和推广,为创业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服务咨询。其次,政府也出台了帮助毕业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如《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其中,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离校后创业的,可凭毕业证书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社部门申请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为此,笔者围绕当代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以及对创业的想法在湖北工程学院进行了随机调查。

一、大学生创业观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随机选取湖北工程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年级在大一与大四之间,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520份,实际回收1445份,排除无效问卷6份,实际有效问卷1439份,问卷有效率为94.67%。其中男生872人,女生567人。本次调查对湖北工程学院的文、理、工、经、管、法等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同时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问卷调查中的题目回答并无太大差异。这就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观,不会因为专业的不同、学校的不同有太大的差异。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各个高校对创业观的教育是针对整个毕业生而言的,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指导课程是覆盖全体专业、全部毕业生的;另外一方面,各个省市对于毕业生进行创业的优惠政策都差不多。因此,不同的大学生在创业观上所接受的教育是大同小异的。

(一)创业激情不高

由图1“大学生创业计划调查”可以看出有18%的学生完全不考虑创业,确定选择创业的学生只有21%,而有61%的学生选择观望。然而有创业意愿不等于有创业行动,虽然21%的学生表示会考虑创业,但是实际上仅有4%不到的学生会真正参加各式各样的创业活动,而且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创业热情,但是他们的创业活动是谨慎的,大部分人是心动大于行动。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更清楚地定位自己,而且创业的风险、创业所需要负担的责任,甚至是家庭的情况都会冷却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公务员是现如今最受大学生喜爱的职业;其次,国企、外企由于工作稳定,待遇优厚,也是大学生工作的首选职业。所以在创业前景不明确的情况下,加之上述职业待遇良好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创业热情不高。目前政府虽然出台了众多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学生真正利用政策为其创业服务的不太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学生主人翁意识不强、自主性不高。另外一方面,高校在宣传创业方面投入不足,在创业观教育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制度体系,并由此固定下来。

(二)希望受到有关创业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由图2“培训创业意向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接受创业培训之后,愿意进行创业。由图3“课程参与调查”可以看出,如果在大学中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由此可以发现,如果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对创业进行系统的教育宣传,就会多出大量的创业者。经过访谈,我们得知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都会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上大学,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更不要说所谓的创业观了。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离不开课程的专业培养、锻炼创新能力和成熟的社会经验。然而这些并非某一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通过对湖北工程学院的调查问卷显示,80%以上被调查的大学生没有毕业之后创业的计划。当代大学生都是知识性人才,他们系统地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了某专业的专业知识,是具有创新精神和不错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如果学校开展有关创业知识方面的教育,设立创业教育系统,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会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对学生的创业可以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完善的高校职业培训机制,有的高校甚至开发出了切合实际的创业培训教材,对学生创业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提供咨询服务。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够

由图4“创业率与实践能力散点图”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越高创业成功率越高。想要创业成功除了足够的理论知识之外,实践也是创业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现在的大学生,理论与实践都十分匮乏,这就导致少有人创业,即使创业,失败率也十分高。实践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任何一次创业中,所发生的问题都是不同的,这些问题没有一定的答案,所以需要的是灵活的变通和明确的决策。这所依仗的就是创业者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强,处理这些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反之,则手忙脚乱。大学生在校期间,学生的自我思想发展空间具有局限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不强,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偏少且单调,对什么叫创业、如何创业认识不清。所以,应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让他们在感受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适当提供实践机会或模拟创业的环境,让学生从实践中培育创业观,增强创业的心理准备。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现在就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案例到案例,很难接受真正的实践。要知道知识融入内心才会变成能力。所以在现在死读书的大学生中,创业失败也不足为奇。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帮助他们,让他们勇于创业,合理创业,成功创业,是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提升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

自身能力培养是大学期间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筹码之一。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越强,创业的成功率越高。所以,大学生应当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创业的可能性。1.善于观察琢磨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勤于观察各种事物,并且要仔细琢磨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众多大学生不善于观察,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并且草率下结论,从而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所以大学生应当强迫自己锻炼这种能力,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2.善于运用知识大学期间会学到很多知识,在实践中要善于运用这些知识,既不能死抱书本,也不能完全舍弃书上的知识。大学生应当多读书,集思广益,并且积极熟练地运用到实践中来。3.善于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在创业途中,你的表达能力不论是在体恤下属,还是在外交谈判中都占着很重要的地位,表达能力强的人可以用语言来感染别人,说服别人。口头语言是最基本的人与人交流方式,其次是肢体语言。大学生应当通过语言沟通、思维训练、社会活动参与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4.善于与人交往与人交往的能力是指社交能力,大学生要通过礼仪课的学习,来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知识与准则,并在实际与人交往中矫正与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恪守原则,尊重他人,诚信交往。实践证明,擅长与人交往的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成功率更高。除了以上能力之外,大学生还应该培养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创新等能力,这样才会在创业中更加顺利。

(二)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水平

高校是传递知识、培育人才的地方,从入校开始就应该让大学生接触创业相关的课程与知识。合理的安排课程,把创业教育贯穿大学四年,让他们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足够的斗志与信心。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要与时俱进,要与不断变化的社会接轨,努力帮助他们,让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1.全程化的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全程化就是要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就业和成才的教育和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就业服务信息网、校园文化活动、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和成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价值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创业全程化指导从大一新生开始,然后分年级不断的深入。对低年级学生主要是思想的引导,进入高年级就要讲解一些创业素养、创业经验、创业风险的处理与应变。这样就能使创业指导全程化。2.创业教育专业化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应向专业化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想得到实效,那就必须有专业的团队,当前国内大多数的创业教育讲师是没有创业经历的,虽然有理论的支持,但是实践与理论并非相同,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些有过创业或者投资经历的导师,使整个团队专业化,这样才能提高创业教育水平。3.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的创业课程体系尚未有创业方面的培训与教育,而且就算有也仅仅是一两节的公开课,没有详细的教育与培训。这样少量的公开课是很难取得成效的,而且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更是效果甚微。所以,目前高校要提高学生创业率,想要增强创业教育,有必要加强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不能死抱课本,要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创业活动,教师要在合作中进行教学。

(三)加强社会对创业的关注度

大学生由于初入社会,对未知的社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而且由于创业教育的不足,对创业更是一无所知,面对众多创业失败的先例,让具有一腔热血的创业青年望而却步。所以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大学生对创业充满希望,让他们看到创业的前景,有信心、有动力创业。1.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一个良好的创业型社会氛围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促发创业者的热情与信心,让他们鼓足勇气进行创业。对创业型人才来说需要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家寒窗苦读数十年,就是为了找一份条件优越、社会地位高、薪水高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花费众多的时间和精力,冒着巨大的风险,甚至要经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来进行创业。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相当低,也正因为成功率低,进一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创业的信心、激情和勇气。这样恶性循环会导致更多的大学生放弃创业这条路。所以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以创业为荣的社会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会帮助大学生创业。2.规范社会舆论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的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社会舆论产生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它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思想。在创业教育方面,社会舆论可起到不小的作用,所以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当关注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动向,让他们弘扬真、善、美等正能量,让大学生积极、乐观;另一方面用那些创业成功的代表来教育大学生,以激励当代大学生,鼓舞他们的士气,让他们对创业充满信心与斗志。创业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一种,需要进一步培育,大学生想要创业成功需要社会、学校、创业者本身三方面的努力。进行创业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努力思考,积极探索,就能够找到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杨子江 吴小伟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城市建设系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

【内容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入手,着重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学生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创业需要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提供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确保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和高校认真解决。研究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够缓解高校人才供需矛盾,而且对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人才供需矛盾的要求。

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虽然增大了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增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对手大量增加,大学生的数量远远多于社会人才需求,高校人才供需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以创带就,缓解高校人才供需矛盾。因此,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供需矛盾的要求。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济头脑、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等。而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正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仅要能够进行生产操作,而且还要能够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因此,高校为了能够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三)是创业失败的要求。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还会面临创业失败的风险,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例子,而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创业知识不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从根本上来说,创业失败的原因在于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够完善,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业训练。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要求。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虽然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但是现阶段我国仍然注重传统的就业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创业。一是从学校方面来说,大多数学校只注重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为学生组织开展就业招聘会,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创业。虽然部分学校开展了创业指导教育,但是大多数高校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只是为学生讲解一些创业理论知识,并没有开展实际的创业实践锻炼,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二是从社会方面来说,大多数社会人士认为大学生就业才是大学生的正确选择,只有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错误的社会认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

(二)课程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注重向大学生讲解创业理论知识和著名企业家的创业案例,缺乏创业实践,学生没有实际接触到创业过程,无法了解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也缺乏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另外,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创业课程仅仅集中在大四下学期,然而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在大四下学期找到实习单位,很少有学生有时间参加创业教育。并且,高校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检查,只要求学生在检查的时候积极表现,在平时课程教学上可以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完善的课程设置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率。

(三)教师素质不高。

高校创业指导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但是,现阶段,部分高校创业指导课教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质量。例如,有些高校由于教师人员限制,大多数教师都有担负着专业课的教学,而不授课的教师要负责学生管理工作,教师资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大多由辅导员或专业课教师兼任,但是,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结构和创业实践,难以对大学生开展专业化的创业教育。

三、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组织管理。

一是完善组织机制。组织机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完善组织机制。第一,高校可以借助校友开展创业实践,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与母校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另外,高校还可以在校友会呼吁创业成功的校友向母校提供创业资源,支持母校的创业教育。第二,高校可以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建立创业教育研究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探索创业教育的科学方法。第三,政府应积极帮扶创业中介组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市场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辅助大学生创业教育;二是完善教学管理。第一,高校应积极改革课程设置,将大学生创业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二,高校应积极改革教育模式,在创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创业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锻炼,使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改革教学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创业理论进行考查,还要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查。另外,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大学生的创业追踪,根据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反思本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探索解决策略,以完善下一阶段的创业教育。

(二)完善培养体系。

一是完善目标体系。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完善目标体系,将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兴趣、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之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完善课程体系。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改革传统的创业理论课程,将专业课程、创业理论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创业意识课程、创业管理课程等课程纳入创业课程体系之中,增强创业课程的全面性;三是完善创业内容。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改革传统的创业知识内容,加强学生的创业精神教育、创业人格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使学生具备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状态,敢于开展创业,能够合理处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优化运行环境。

一是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建设创业信息平台,对大学生的创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开展网上检索、网络咨询等服务。另外,高校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大学生创业的市场信息,通过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站及时并更新大学生创业信息和创业项目;二是政府应积极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在高校设立创业就业指导站,辅助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三是高校应积极优化创业教育师资群体,为创业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为此,高校应积极招聘经济类管理专家兼职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另外,高校应组织现有创业教育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教师的创业能力,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坚,付冬娟,张朋飞,于洋.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探究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3,5

[2]牛翔宇.中美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比较及借鉴[J].思想理论教育,2010,7

[3]王美多.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6,12.

作者:安博 王迪

第五篇: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作用机制的研究

摘要:在现今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创业的生力军,而创业意愿是个人实施创业行为的重要先决因素。大学生只有拥有一定水平的创业意愿才会进行自主创业,所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对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利于改善我国创业现状,提升创业水平。以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为基础,以思维为中介变量,以环境为调节变量,提出双创作用下的全新模型和五项假设,为未来深入探究夯实基础。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意愿;创新思维;创业环境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创业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核心地位。“坚持创新发展”必须依托于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全方位的创新思维。近几年来,我国通过了许多关于创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里强调,全国各类高校应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并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之中。这不仅能培养我国大学生双创精神,而且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与此同时,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最终目的。大学生是新世纪的创造者,创新的主体,创业的中坚,对他们的双创业教育倍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是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创业可以有效推动创新与经济增长、增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缺乏创业认知,匮乏理论知识。调研结果也显示,我国高学历创业者占比例较小,而且创业失败率较高。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意愿低,创业水平不高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双创教育在某种程序上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探讨双创教育,是剖析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作用机制,理清双创教育和创业意愿相互关系,捋顺双创教育与创业能力潜在差别,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文献回顾

(一)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的过程让已有的资源以新的方式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创新的根本和实现途径是创业,不同程度的创新决定了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创业教育教授给大学生创业所需的观念与技能,让大学生具备企业家精神,有意识地进行创新。双创的教育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过创新和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培养出更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不等于创业教育,这是两种即有着联系却又不相同的概念,我国学者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得到了创新创业这种双创教育的基本概念(刘宝存,2015)。创业教育更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减少创业者的风险,指导其企业成功度过初创期(Ize-donmi,2010)。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拥有自主辨别出商业机会,并能够组织创办新企业的能力为目标。这可以帮助开发年轻人的技能特质,使他们拥有创新精神和识别、创办并成功管理自己企业的能力。全美创业领导信息中心定义创业教育是指提供人们创业的技能和概念,培养人们的洞察力去辨别他人忽略的机会,拥有自我评估能力和知识技能去果断地做出决策实践于行动的过程。Adenipekun(2004)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成为创业者的过程中使其具备不断寻求机会,敢于冒险并坚持将想法付诸于现实的自我导向的能力。Kyro等认为,创业教育是培育个体能力的过程。彭刚认为,创业教育包含着很多类别的知识和能力,如像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相关能力和创业心理等。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授过程也是改变人们日常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过程,远不止是一种简单的学科教育(Bechard和Toulouse,1998)。双创教育不是不同于创业教育,又不同于创新教育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他即与两者相关,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的重合(李志义,2014)。研究认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有意识去进行创业,拥有创新性的思维并具备企业家精神,为今后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目的是培养个体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性,开发团队的决策力与沟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要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李志义,2014)。与此同时,双创教育更为着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创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创业的意识,使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观点,确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实践技能,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董晓玲,2012)。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分别研究创业教育或创新教育的较多,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较少。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明确区分的概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双创教育是在大学教育环境下,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的过程。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影响着创新动力的形成,同时其也是创新教育形成的关键所在,这两者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不可分离,思维是活动的主观意识,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拥有创新思维能把创业教育的知识有效发挥应用,并将相关其他知识进行迁移融合利用。Gorman,Hanlo和King(1997)提出“创业教育是对潜在创业者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并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岳晓东和龚放认为,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从小抓起,从学生开始接受教育时起就开始普及。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日常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养成是关键的。因此,本研究认为创新思维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并对创业意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创业环境

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创业更是做为当前经济体内那的推动力,周遭环境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意愿以及新创企业的数量和它们的初期成长。因此,构建一个优良的创业环境越来越被各国家和地区所重视。Gartner认为,创业环境由四个方面构成,分别是资源的可获取性、附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政府的影响和个体对于创业的态度等。创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新创企业成长产生影响的多个方面,它们为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援助,并对个体的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创业环境是影响着创业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过程的周边环境,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有机结构,是包含了创业文化、政策、经济、技术的社会大系统。Lee等认为,高效的商业环境以及支持、鼓励、尊重创新思维多元化发展的大众环境是对于创业活动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张玉利提出“创业环境是一系列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以及获取创业帮助和支持的可能性”。在Gartner等学者的观点基础之上,蔡莉(2007)提出“创业环境是在企业创建的整个过程中,对企业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创业环境作用,尤其是环境在双创教育作用机制中的调节功能进行探讨,从而得出,创业环境是创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组合,并且这种要素合体对于创业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四)创业意愿

创业意愿是实施创业行为的一个先决因素,大学生只有具有了创业意愿之后才会进行自主的创业。Bird(1988)指出,创业意愿是一种心理状态,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创业意愿才能实现其创业想法。Michael认为,创业意愿是创业者对自身能力水平的评估,关注其是否适合开展创业行为或创立新的企业,也反映了这些潜在创业者与创业者所拥有的特质的相似程度,可以有效地预测创业行为。Thompson认为具有创业意愿的人们有一定的可能性在今后从事创建新企业的活动。Bird&Brush认为,个体的创业意愿对于个体的创业行为有着很强的预测效力。范巍和王重鸣指出,创业意愿是一种主观态度,这种态度始于创业主体,见于主体的创业活动。简丹丹和段锦云则指出,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个体对创建新企业或进行创业行为的综合的主观心理准备状态及其程度,主要包括其对自身素质和外界因素的评估。结合以上对于创业意愿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创业意愿是个体对于创业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且对创业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认为,创业意愿是指潜在创业者通过评估自身情况和外部因素,对实施创业活动的主观倾向。它能够有效预测个体的创业行为,创业意愿水平越高,越有可能采取创业行为。提升个体的创业意愿水平,是促进创新经济型发展、提升创业率的重要途径。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系

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具有划时代意义。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素质及创业意愿(Cooper,Bottomley和Gordan,2004),是增加潜在创业者和新生创业者的关键工具(Pittaway和Cope;Pot-ter)。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能让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有系统深刻的认识。通过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很多研究也证明了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促进作用。双创教育的推广和普及,能提高大学生对于创业创新的认识,通过双创教育,不仅有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直接或间接训练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在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和学术著作中也提出并证明了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思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Sánchez(2013)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对729名西班牙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起到了促进作用。Martin等(2013)通过多元分析的方法,发现了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存在相关关系。然而,现有的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有一部分研究认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负向影响的结论(Oosterbeek等;Chamard;Georg等)。还有研究认为,一个人对创业固有的认知和态度很难被改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从根本上也并不是由创业教育所决定的,而是由接受创业教育前的信念决定的(Wu和Wu,2008;Volery;Heuer和Kolveereid)。另外,Gorman,Hanlo和King认为,“创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为潜在创业者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研究认为,创新思维是激发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环境会影响青年的创新思维(Hills)。而个体的创造性越强,创业积极性越高(Gorman,Hanlo和King;Feldman和Bolino)。也有研究注意到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产生的重要影响。李楠等(2011)研究发现,个体周边环境的支持态度越高,个体越有可能倾向于实施创业活动,且教育在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创业环境不受创业者的控制,但是会影响创业企业成败(Austin等)。以上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总结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具体作用还不明晰,影响途径和影响程度不够清楚,各个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创新思维、创业环境等重要变量在两者之间的作用还未探明。因此,课题组将进一步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厘清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具体影响机制,从而弥补当前研究不足,拓展当前研究理论。

三、理论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构建双创教育、创新思维、创业环境以及创业意愿之间关系模型。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

双创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高校在识别和开发有创业特质和意愿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他们具备创业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并创造就业岗位(De-backere和Veugelers)。Solesvik等通过创业事件模型发现,学生的可行性感知和合意性感知确实与创业意愿相关,并且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创业意愿。Kolvereid和Moen研究发现,参加过创业课程的个体相比于没有参加过创业课程的个体有更大的兴趣成为创业者。郭洪等实证研究发现,如果创业教育能加强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的培养与指导,将能够显著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一些学者(Holcombe;苗青;杨金展)认为,社会资本和先前知识也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具有影响作用。叶映华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要素为以下四类,即创业自我认知、创业人格特质、创业社会资源和创业先前知识。所以我国高校顺应创业和创新的需求,开设创业创新教育相关课程,使学生获取创业理论与知识,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先前知识通常是指相关专业知识、市场知识和创业兴趣。而其中创业兴趣对学生的创业意向具有影响作用,并且这种兴趣的培养建立在学生对创业理论与知识的了解基础上(叶映华)。可见,高校在传授创业知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应提高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于创业教育的投资力度,进而才能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基于上述学者多年不懈研究与归纳,本文借以提出如下假设:H1: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

研究认为,创新思维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是创业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双创教育最为首要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鲁宇红;卢书欣)。双创教育要以培养思维、提高意识、完善人格和健全能力,架构知识为核心,构筑潜在创业者的创业基础(Gorman,Hanlo和King)。通过创新教育能够让个体找到形成创新思维的方法。创新思维作为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实现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二者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如果没有了创新思维,创新教育将等同于脱离实际本质,无源可寻。因此,培育个体创新思维应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只有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主,才能不断地提高创新思考能力,使双创教育学以致用。因此,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2: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思维具有正向影响。

(三)创新思维与创业意愿

创新思维是提供创新性决策的源泉,有助于个体发现新的创业机会,提高创业意愿。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卢书欣)。Ha-midi,Wennberg和Berglund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测验得分越高,其未来创业的意愿越强烈。Zampetakisetal.的研究发现自我评估为创新思维越强的个体,其创业意愿也更强。Gorman等、Feldman和Bolino等的研究也反向印证出,创业积极性高的个体,其创造性也往往越强。因此,可以推断创新思维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3:创新思维对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四)创新思维的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的中介作用

对于创新意愿的提升过程来说,创新思维在双创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地得以实现的。Amabile指出,教育环境会影响年轻人的创新思维。而创业意愿也正需要创新思维的激发(Hills等)。现如今的普及的高校双创教育更着重于创新技能的传授,对于创新思念和意识的培养侧重就相比较少了,这不仅会挫伤学生们的创业意愿,同时也会挫败学生们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Zampetakis等)。所以,探讨创新思维的中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影响作用这方面。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4:创新思维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起中介作用。

(五)创业环境的调节作用

创业环境是研究创业意愿时不可忽略的因素。环境是创业者和潜在创业者进行活动时所面临的重要外部因素,创业环境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活跃程度。创业环境离不开政府政策、大学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系列因素的影响。而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会对自身决定实施创业有一定的促进或者阻碍作用。个体的创业倾向与自身特质、周围环境及个人背景有关。李楠等研究认为,如果潜在创业者面临的周围环境对创业活动有高的支持度,那么个体更有可能倾向于实施创业活动,且教育在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为创业活动的实践性和风险性特点,创业环境对其的就影响尤为明显。特别是对于本研究的对象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先前经验往往只来自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来自社会的先前创业经验,所以他们尤其不能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创业环境。还些学者研究认为,外部创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段利民、陈文娟)。上述得出,外部创业环境的影响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思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论断笔者提出以下假设:H5:创业环境在创新思维与创业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创业环境越好,大学生创新思维对其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越强。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发现在现有的研究中,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促进作用还没得到完全证实,各个研究结果之间不一致。因此,本项目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探明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在现有文献中,多数的研究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关系,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等,都是单一的研究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是对单一变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思维、创业意愿及创业环境多变量放在一起研究的模型。所以,本课题以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为基础,以创新性的以创新思维为中介变量,以外部创新环境为调节变量,提出双创作用下的全新关系模型,并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思维、创业环境及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解析双创教育对于创新思维和创业意愿的影响,并剖析了创业环境在创新思维与创业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进而提出了五项假设,丰富了创新创业理论,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

作者:郭昱铄 张秀娥 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

第六篇:民办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分析了民办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对策。

关键词:民办院校;大学生创业;综述

1民办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实意义

1.1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并且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并对民办院校的优势专业进行财政支持,这使得民办院校数量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民办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这无形之中加大了本已饱和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如何提高民办院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1.2助力促进社会平稳繁荣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年来,各大高校在不断地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每年都很严峻,民办院校作为新生物,自身也在争议中不断地发展,在社会上正在经历着被认同的过程,民办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一样面临着残酷的就业,就业形势甚至比公办院校的毕业生更加严酷,并且每年毕业数量逐年增加,如果毕业后学生能够自主创业的话,不仅能减轻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还能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反之,大量无法就业的大学生将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3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所以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民办院校面临着激烈的生源竞争,也在努力发展差异化办学,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在面对就业压力,招生压力,民办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关键在于差异化办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树立本校的品牌特色。

1.4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民办院校的大学生相对与其他本二以上高校的学生来说,文化素养方面的确略微欠缺,但是也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民办院校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是民办院校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比较灵活,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毕业后在生存、竞争和创业方面都有比较强的能力。其次是民办院校大学生一般都来自城镇家庭,家庭条件及背景相对比较好,所以他们具有良好的创业基础和条件。

2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

2.1创业政策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级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在政府的带动下,一些社会企业也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所以政策和措施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的时候就比较“形式化”,一些社会企业也会对大学生创业也存在顾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策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2.2缺乏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与公办院校相比较,民办院校有自己的特色,资金来源来自社会力量,很多是企业办学,其办学理念实际上是公益性与盈利性相结合,对创业教育这一方面关注不够,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其是企业办学的,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打造自己的校企合作品牌,让创业学生到办学企业实习,了解创办企业运营流程以及组织办学企业的职业经理给创业的学生进行讲座培训。

2.3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民办院校在人才招聘上基本上是要求硕士研究生,没有专业的创业培训指导老师,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更是屈指可少。民办高校大多数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课程考察形式,没有具体的引导学生去参与实践,创业教育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3建议与对策

3.1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加强学校孵化基地建设提高成活率,要加强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培育孵化助推等功能;为学生搭建创新成果和创业设想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体验创业实践过程为成功创业做好准备[3]。很多民办院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举办创业比赛选拔入住大学生好的创业项目,采取减免房租等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此外,吸引校企合作的企业入住孵化基地,联合培养创业人才;及时的提供政策支持、创业帮扶等服务,进一步提高创业成功率,帮助学生创业。

3.2师资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教师也具有一定的要求,高校在以后的招聘过程中,要找一些具有相关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此外,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从集团所属企业请来经验丰富的经理和企业主管作为外聘专家,对学生进行定期培训和定期举办创业讲座;也可以让部分教师去集团的下属企业去学习,积极参与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产业的实践活动把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并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品格,最终达到师生共赢的局面。[4]

3.3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要有实践性和针对性,要积极整合校内外力量,特别是民办院校依托的是企业办学,要积极发挥自己企业办学的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选拔创业意向积极的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并获得部分学分,而不是一味的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邀请集团企业的主管和职业经理人来校讲座,并且实行学分制,鼓励以及增强学生创业的兴趣。

3.4完善配套帮扶机制。

首先,及时的提供创业信息包括国家政策、市场动向、创业指南等持续化信息服务。其次,帮助解决资金难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源,包括校友、校企合作企业、政府创业基金等,项目好的可以帮助引进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条件允许的民办院校可以由办学集团设立专项创业基金,资助较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最后,积极发动大学生参加各级创业比赛活动,积极利用政府创业扶持政策,推荐和帮助学生申请毕业生创业资助项目。总之,创业教育只是创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不但要把创业者扶上马,而且还必须送一程,再送一程。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9.

[3]丁忠利,王凌云.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6):154-155.

[4]张清国,李莉,陈翔鹏.四位一体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20.

作者:侯力红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企业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相对较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对策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提出的教育理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描述为:“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本文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依托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的一种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推动创业行为,从而激发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黑龙江省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二、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黑龙江省为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30条政策措施。在资金扶持和融资担保等方面,省级财政投入2亿元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还每年安排1亿元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在创业基地建设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孵化基地达到300个。同时黑龙江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创新创业赛项。据最新数据统计,2015年,黑龙江省在校大学生创业人数由952人增到2048人,带动就业人数达2956人;毕业生创业人数由704人增至1320人,带动就业人数达1965人,黑龙江省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与此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受到重视。黑龙江省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上世纪末,最早是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一项内容,以创业活动,讲座形式开展的。2002年国家把黑龙江大学列为全国九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2003年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将就业指导课规定为必修课,并且纳入课堂教学。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很快,全省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学等87%以上高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其中,黑龙江大学还创建了创新学院。但是由于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同,只有少数高校将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1)高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落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虽然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高校及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一些高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落后,他们认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社会阅历尚浅,缺乏人脉和资金,创业根本是天方夜谭,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可有可无,他们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会耽误他们正常的教学计划,只有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对他们进行创业就业指导。第二,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多数高校大学生以为只有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才有资格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能有好工作,所以他们上大学只是为了拿到大学文凭,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改变落后的观念。(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具有高素质、专业化并具有创业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是缺少这样优秀的师资队伍。其原因一是黑龙江省高校一些教师教育思想陈旧,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因此他们不倡导大学生创业。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难以把握,教师难以做出正确的指导。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要求较高,很多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也没有创业经历。因此黑龙江省高校应该致力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这一问题。(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虽然黑龙江省五十多个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仍然不完善。主要体现:一是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二是黑龙江省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都是机械的照搬别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能与本校本省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稳定的实践平台目前,黑龙江省政府创建了很多创业基地,但是只是局限于校园内的,大部分高校普遍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部分创新创业实践都借助于创业大赛、创业设计活动开展,这样就把关注点从全体转移到优秀的小部分人身上,然而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这就给创新创业教育印上精英烙印。

三、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受益终身的,这种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都是每个大学生的财富。为了保证黑龙江省大学生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笔者从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应该定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高校鼓励教师进企业实习或者是开创自己的企业,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意识。同时,高校教师要认识到创业教育不是形式,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引导大学生创业,让他们从客观角度了解什么是创业,自己适不适合创业;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增强自己的创业意识,要明确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

2.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平衡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

高校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参与创业实践体验,培养老师的创业经验,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能够把枯燥的理论和经验生动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另一方面要吸引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作兼职创新创业教育老师,研究他们的创业经历,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创业。这样就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黑龙江大学是全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其他高校学习的榜样。其他高校一方面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且实行学分管理,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相融合,形成有力的竞争力,同时高校应该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推进会上,黑龙江省长陆昊发表讲话指出黑龙江省要结合当地特色,把握市场需求,在优势鲜明的领域开展创业活动,所以黑龙江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4.加强政校企合作,搭建稳定的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校企有力合作。政府是连接高校和企业的桥梁,政府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的同时,要加强同时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获得了企业的支持,就能够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创业实习机会。

四、总结

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高校应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黑龙江省各高校要落实政府政策,积极健全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许中华,雷育胜.大学生自主创业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8:56-57.

[2]张进中,朱伟华.黑龙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鸣锣开道.中国政府网,2015,10.

[3]璐瑶,朱微.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15(6).

[4]张晓雪.高校创新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知网:吉林农业大学,2012.

[5]吕秀英,汤洁,宗福明.黑龙江民办普通高校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2013(12).

作者:苗方方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