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壮族先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悠久灿烂的特色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后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现代传播媒介助推下,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随着地区文化交流,外域文化冲击使壮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出现许多问题,目前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形势严峻,急需探索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有益路径,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互相促进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壮族先民因所处自然环境,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特色传统文化,突出表现为歌圩文化、布洛陀文化等。壮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后政府加强了对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随着壮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先进文化的目的。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受到严峻挑战。21世纪后壮族传统文化主体意识提升,逐步建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但无法满足壮族文化复兴的要求,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任重道远。
一、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等地有少量分布[1]。壮族是世代居住在广西的土著民族,学者从考古发现、传统文化等方面考察研究确认壮族是广西土著民族,远古时期壮族地区已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遍布广西各地。壮族先民以其智慧力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为推动公历史进步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壮族特色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化、壮医药文化、歌圩文化、壮锦文化等。壮语分为南部与北部方言,南部方言分为5个土语区。无通行文字前壮族人使用方块壮字,拉丁壮文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歌圩是壮族民歌文化的自然载体,壮族聚居地区民间会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行聚会歌唱活动。铜鼓在壮族先民观念中是神圣之物,现代壮族民间仍在节日举行打铜鼓等活动。岜莱是花山壁画,画幅中有各种动植物等图像,记录古代壮族人的生活。壮医药是壮族独特医学,壮医治疗强调解毒,治病方法有草药、药浴等。壮族干栏建筑被称为五大古代建筑之一,广西西部广泛分布干栏建筑[2]。反映壮族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壮戏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基础上发展,壮剧艺术形式活泼,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壮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一,壮锦经历千年发展自成体系的有三大种类,以结实耐用、图案别致的特点驰名,壮锦织锦技艺是我国传统民间技艺的重要部分。
二、壮族传统民族文化特征
壮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其主要特征体现为:汉文化特征突出,呈现多元一体格局,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影响深远,自秦朝统一中国中央统治加强,汉族文化不断改造壮族文化,渗透到壮族文化的各方面。壮族婚姻程序借鉴汉族周代的六礼,殡葬程序与汉族相似,节日习俗反映汉文化的特征。壮族先民是最先发明农业的民族之一,稻作农业是壮族先民生存发展的主业,壮族先民创造了丰富的稻作文化。壮族节日礼俗中大多蕴含祈求农业丰收的喻义,如德宝壮族春节举行开光仪式,以求五谷丰登[3]。大年初二壮族群众手举动物模型游行,正午时由德高望重的老者诵读国泰民安、六畜兴旺等祝词,示意新年开始。壮族多地举行蚂拐节与农业有关,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理解旱涝等自然规律,只能根据自然现象推测青蛙与雷雨的关系,壮族先民以青蛙为雷神之子祭拜,农历四月初八为壮族牛魂节,主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在牛栏处摆供桌祭拜牛魔王。壮族传统文化表现出诸多特点,石器时代壮族文化的差异性开始出现,如大石铲文化仅在桂西南左右江地区出现,桂东南流行以几何印陶文为代表的文化。战国秦汉时期桂西南地区有左江崖壁画文化,表明新石器时代壮族故地易出现多元文化差异,表现为语言分为南北方言,节日方面各地有不同习俗,宗教信仰上各地群众信仰不一,民族名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壮族长期与汉族周边苗族等少数民族相互同化,其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壮族传统文化多体现在主要方面,如语言文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状语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壮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
三、壮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壮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价值。20世纪80年代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西方文化交融发展,壮族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加入壮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使得壮族传统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4]。改革开放后,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挖掘整理保护非遗,自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壮族传统文化中《壮族织锦技艺》等多项文化遗产入选,凝聚壮族人民智慧的传统文化获得国家的关注保护。新时期壮族优秀传统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呈现新的特征,古籍挖掘整理取得丰硕成果,壮语使用普遍,歌圩文化传承呈衰微趋势。改革开放后政府相关部门挖掘整理保护壮族古籍,完成重要项目古籍整理,如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古壮字字典》等,20世纪90年代整理出版《古壮字文献选注》等,新时期整理出版《壮族风俗歌》《东兰蚂拐歌》等。壮族古籍反映壮族历史文化各方面,壮族古籍抢救收集保护,对传承发展壮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壮族织锦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技术落后等因素,壮锦逐渐走向衰落,壮锦工艺传承发展陷入困境,体现为壮锦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织锦人才后继乏人。诸多因素作用致使壮锦文化发展濒危。20世纪90年代后壮族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壮族歌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目前壮族歌圩衰落趋势短期难以改变,主要表现为歌圩规模影响力减弱,传统歌圩点数目减少。过去壮族聚居区有众多歌圩点,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地区歌圩活动点有40个县市,大部分分布于桂西左右江流域壮族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统歌圩点数量迅速减少,全区有33个县市有歌圩点,20世纪80年代减少到13个[5]。随着歌圩以歌传情功能的丧失,壮族歌圩规模影响力削减,当前歌圩点规模大大缩小,如靖西市旧州街附近每年新年举行歌圩,鼎盛时期参与者上万人,近年来春节歌圩参与者仅数百人,歌圩活动影响力不断减弱。
四、新时期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特色民族文化,壮族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中构建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未受到外部文化潮流入侵前,其行为规范、生活习俗等与传统生产方式密切相关,表现为群体共同认知观念、文化传统及目标追求等社会心态[6]。壮族分布于我国岭南地区,改革开放前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民族文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现代社会进步,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需求加大,同时现代异域文化冲击民族传统文化,使得壮族传统文化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局面。新时期壮族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体现在旅游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机遇。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方式向精神消费转变。科技进步使人民拥有更多时间放松身心;现代交通业快速发展,使得地区交流更加便利;旅游业是综合产业,带动酒店餐饮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作用。壮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壮族传统文化要抓住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现代化经济发展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诸多便利,同时人们承受现代化带来的压力,很多城市白领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导致渴求寻找释压方式。壮族传统文化由于其独特特点,可以满足现代人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壮族崇尚自然的传统观点,对改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淡漠具有借鉴意义,使得壮族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壮族传统文化发展面临挑战体现在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壮族聚居地区具有边际地理区位特征,古代生活环境封闭,保留了完整的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壮族原生文化受到严重入侵出现失衡,独特的民族文化逐渐被冲淡濒临消亡。如壮族特色服饰大多年轻人不愿穿戴,壮族土布在市面上很少售卖,壮族传统山歌以往是壮族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现在会唱原始山歌的大多为老人[7];壮族的干栏民居建筑受到汉族建筑影响。在外来文化的强势进攻下,壮族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汉化现象严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关键靠人,随着壮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壮族人民对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表现出淡漠,年轻人大多外出进城打工,壮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缺乏人才,市场经济下人们习惯将财富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随着掌握壮族传统技艺的老辈去世,壮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五、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困境分析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只有充分发掘民族文化核心价值,才能获取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动力。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冲击下主体意识淡化的挑战。当前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问题主要包括文化传承出现断裂、保护传承动力不足、资金投入制约传统文化发展。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导致壮族历史发展中难以形成统一的民族政治文化体系,壮族传统文化架构存在缺陷。由于传统文化体系存在弊病,壮族缺乏与人口相适应的历史地位[8]。壮族传统文化存在封闭性、涣散性等架构缺陷。壮族传统文化体系的缺陷造成对外来文化冲击抗干扰能力弱化,无法利用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完成文化更新。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相比,壮族传统文化存在断裂性。壮族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带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封闭性,壮族文化存在古今断裂等,表现为传统与现代文化发生断裂,本民族文化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文化发生断裂。壮文化面临的困境是文化传承断裂,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失传濒危,如高超的铜鼓制造技术无人知晓,精美的织锦技艺传承举步维艰等。文化主体意识是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根本,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对民族文化而言是接受传统批判并创新传统。激发壮族民众文化主体意识,使壮文化换发新的活力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壮族文化鲜明特征被遮蔽,其他族人对壮族文化缺乏鲜明的概念,甚至不少壮族人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特征也了解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壮族传统文化受到各种文化冲击,壮族传统文化传承受到严峻挑战。广大农村青年男女在主流文化冲击下,对壮文化发展缺乏思考。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是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
六、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促进壮族民族社会进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壮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协调好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社会与经济效益等关系,实现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创新统一,满足壮族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期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促进壮族文化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壮族传统文化传承首先要解决文化认同认知问题,正确认识壮族传统文化特征,是传承发展壮族文化的起点。要让广大领导干部、普通群众清楚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不能错误地认为壮族传统文化落后,有意淡化民族传统文化。文化自觉对壮族传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倡导人们思考民族历史发展。为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需要加强壮族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包括现有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如让壮族群众了解其祖先是稻作文明创造者,又如,充分发掘宣传壮族历史上形成的家国情怀,对相关政治军事文化进行整理,支持创造者完成有关瓦氏夫人作品,利用电视台等媒体向世界传播民众传统文化。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把握并规划文化发展方向,盘活文化发展各环节。在规划民族传统文化前要组织专家学者及基层群众咨询调查,找准壮族传统文化发展方向,明确壮族传统文化发展根本问题。要树立明确的目标,通过文化传承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性,使壮族民众从中找到自身文化根基。在总体目标基础上进行壮族文化建设规划,保证规划的全面性与开放性,不能忽视长远发展。各级党委应贯彻落实,做好协调工作,在关键问题要敢于担当。政府要提供制度保障,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给予民族发展各项政策保障,使壮族传统文化发展有法可依。通过深化改革,让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文化服务工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方式让社会竞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而激活文化发展各环节。壮族非遗是重要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2016年壮族先民骆越人创造左江花山岩画文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提高了壮族文化自信。要借机总结广西非遗保护经验,探索传承壮族传统文化的新机制。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明确非遗传承保护主体,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使文化传承具体化,对文化产权有清晰的认定,对保护不力的单位有具体处罚措施。其次,要建立分类保护机制,对广西壮族非遗文化分类制定保护方案,保护经费分配确保权责统一,将有限的资源向传承困难的项目倾斜,对在市场环境中无法生存的非遗艺术由财政拨款保护。人才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体现为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探索,各地壮族知识分子要思考民族文化的发展。广西社科院、桂学研究会等高校与研究机构应整合各种资源构建民族文化发展平台,为广西文化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持。
七、结语
当前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面临现实困境,要立积极借鉴民族学等理论方法,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忧患意识。壮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认识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认清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需要形成以专家学者为前导,基层民众共同努力,良性循环的完整体系。
作者:黎藜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