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地理课堂内外多元化实践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地理课堂内外多元化实践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地理课堂内外多元化实践探析

摘要: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情境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开展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地理调查,提升学生课题调研能力;尝试参观考察,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热情,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参观考察;核心素养

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认真落实《标准》要求,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实施多元化的课内外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做合一、学用结合,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设计情境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要善于设计一系列现实化的情境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与地理素材有关的新闻动态、教学资料等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机和欲望。比如,在教学“交通运输”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微视频介绍我国“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网,“八纵八横”高铁网,播放改革开放以来铁路、高铁建设成就,让学生了解南北、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还可以插播我国最新高铁通车等新闻报道,介绍我国交通事业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这种情境式体验,能加深学生对我国交通事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标准》指出,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思考、集体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也是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系列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化、生活化、本土化课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探究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比如,在教学“人口”一课时,教师可先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地形图。接着让各个小组议一议我国东部与西部人口分布有什么不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东部人口较稠密,西部人口较稀疏,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等)及其成因。最后根据各小组课前收集的本县各乡镇人口数据,绘制出本县各乡镇人口分布图,并让学生谈谈本县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并将本地人口与全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成因进行对比,找出共性与差异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又如,在教学“南方地区之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时,教师可先展示南方地区的地形图,接着让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南方地区东部与西部地形有什么区别,探究为什么在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更加温暖。经过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地形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这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理念、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

三、开展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开展地理课堂实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比如,在教学“自然灾害”一课时,教师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泥沙、草皮、瓶盖、脸盆、水管、玻璃挡板及穿有许多小孔的塑料瓶等,准备好山体模型,开展“泥石流的发生与治理”的实验活动。通过将水渗入泥沙的实验,了解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草皮放置、“引水槽”与“拦挡坝”修建等实验,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启发学生思考: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逃生?让学生知道遇到泥石流时要往与其流向垂直的方向逃生,教育学生面对自然灾害,要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共同应对,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实验演示不仅能让学生在近距离进行观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还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组织地理调查,提升学生课题调研能力

调查是地理学研究中一种基本、灵活、有效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成立地理兴趣小组,适度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地理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比如,在教学“人口”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卫生健康部门了解本县、本乡镇人口增长及年龄结构特点,绘制当地人口变化图、年龄结构图;设计调查问卷,深入社区、车站、商场等场所进行抽样调查,结合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调查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收集整理有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影响当地居民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提出有关人口工作的合理化建议。调研活动的开展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客观的教学环境为前提,以提高其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土地资源”一课时,针对一些地方挤占耕地的事件,教师可指导兴趣小组围绕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对策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当地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与对策,形成调研论文,参加乡土论文比赛。优秀论文可推荐给政府有关部门,以供决策时参考。地理调研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促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课题调研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国土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尝试参观考察,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热情

《标准》指出,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这有助于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既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利用周末或假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研究机构等场所参观学习,深入工业园区、商贸集镇、交通要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独立行动、主动思考、自主认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做一体、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巩固知识,在学做一体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付诸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将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达到促使学生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宗录,刘立地,杨秀岩.地理实践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7(07).

[3]张彦顺.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面面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7).

[4]谭雯.初中地理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张美蓉 单位:福建省安溪金火完全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