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地理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针对自身知识缺陷提出D文章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对初中生提出地理问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现状中的不足之处给出了有效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提问能力;指导方法
“以学定教,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媒介强化了师生互动,增强了师生互动的实效性,将该模式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该模式对学生的提问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和提升[1]。
—、初中生提问能力的现状分析
在“以学定教,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实践中,针对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和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预习,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时存在以下不足:①不会提问。大部分学生直接把教材“活动”中的问题照搬出来。例如:怎么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有时候,我们的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是为什么?你生活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7月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地区,而是在北回归线附近地区,为什么?②在教材的语句中直接加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或者把教材中的语句稍做改动变成问题。例如:气温为什么用“1”表示?为什么世界各地的降水很不均衡?世界降水是否均衡?为什么空气上升运动时,温度会下降?怎样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有哪些?③提出的问题范围太大,与本节课内容不符。例如:为什么有地球?为什么有气候?为什么有世界?为什么有温度?为什么有气温?这些虽然是问题,但并不是这两节课教学中关键的问题。④提问存在地理知识错误、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等问题。例如:为什么赤道旁边降水毫米比较高?气温比较低,降水毫米越高?为什么四季长短不同?为什么热的地方下雨少?降水类型的各种功能是什么?降雨为什么有三类降雨?⑤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却不敢提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一个共同心理,就是害怕只有自己一个人提问,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或不正确而被同学笑话,或担心自己提出问题会被同学误认为是故意显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未能端正态度。
二、培养初中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1.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1)端正态度,提高学生提问的主动性。学生应增强提问的主动意识,不要认为自己提问是一件突兀的事情,也不要在意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能够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提问是一件提高自己能力的事情,就一定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2)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提问的热情。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增加自身的亲和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走近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3)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教师可在校内宣传栏、墙报上张贴宣传标语,号召学生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一种成长方式,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乐问
(1)精心设计课堂引言,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问题设计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有密切关系,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愿意通过主动学习来寻求答案并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作为重要目标。例如,在学习“日界线”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小明和小华是双胞胎兄弟,但是小华先出生,生日却比小明的生日小一天,这是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双胞胎都是在一天之内相继出生的,并且都是先出生的生日大,即便是在晚上12点出生也是如此。学生看到问题后非常疑惑,笔者顺势引出“日界线”这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日界线”的过程中探寻答案并提出新的问题。对于这种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2)联系实际生活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对某事物兴趣的大小,往往与其熟悉的程度和能否在实际中运用有关,从学生亲身感受过或熟悉的事物人手,可以提高其兴趣。例如,在学习“主要降水类型”时,教师可以学生所在的茂名市夏季午后常出现大雨的现象为例进行教学。对流雨常出现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的夏季午后,由于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雨滴大而重,倾盆急降,并且雷电交加,声势浩大,也称为雷雨。对流雨的来势虽然急骤,但历时较短,同学们经常会在下午上学的路上遇到滂沱大雨,但到学校雨就会停了。再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与气候”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举例。夏季,茂名早晨5点多天儿就亮了,晚上7点多天儿才黑,这是昼长夜短现象;冬季,茂名早晨6点多天儿还没有亮,晚上5点多天儿就黑了,这是昼短夜长现象。又如,在学习“海陆分布与气候”时,教师可结合生活案例进行讲解。在相同温度、湿度等外部条件下,黑色的石头表面温度比白色石头的表面温度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拿黑白两块石头在阳光下照射,并使用电子温度计测量石头表面温度,然后说明产生温度差异的原因,即黑色物质吸收热量快、吸收热量多,表面的温度比较高。教师运用这些生活中的现象设计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启发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究问题。(3)巧借语言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时,笔者借助各地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讲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四川、湖南一带的人为什么爱吃辣呢?其实这与他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四川、湖南一带多雨,气候比较潮湿,而寒湿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得想办法把体内的寒湿排出来。辣椒味辛性热,能除寒湿,为了适应多寒多湿的自然环境,人们喜食辣椒。
3.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使学生会问(1)将抽象概念作为提问的重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体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将抽象概念作为提问的重点。例如,在学习“气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气候是如何形成并划分的?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概念解释得较为简单,学生可能仅仅从表面上掌握了气候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气候的提问就需要一定的发展性和思考性,当然学生的提问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2)引导学生对地理规律进行提问。地理规律反映了地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例如,在学习“气温和降水”时,学生针对地理规律提出的问题是: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高?针对地理规律提问并分析解答,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趋势,提高对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3)引导学生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提问。提问并不是随便在某个句子里加上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词语,而是要针对重要、关键、疑难不解的知识提问。例如,在学习“气温”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笔者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进行汇总。例如:气候的两个要素是什么?什么是气温?测量气温的仪器是什么?如何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这些问题环环相扣,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4)引导学生在提问中融入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也是地理试题中的重要考查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提问,在问题设计上融人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探究其背后的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华北地区雾霾比较严重?其中所包含的地理原因有哪些?总之,提问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提出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也可以利用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其地理学习兴趣,在活跃思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A
作者:陈肖伟 单位:广东省茂名市春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