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探析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比较多,而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相结合,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融合的可能性体现在以自然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化学教学中。自然运用就是不刻意地将信息技术作为独立于化学教学的手段,成为化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化学的困境,也可以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化学;信息技术;教学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趋势。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微观角度的运用,强调以具体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从过去的幻灯机到现在的投影仪、教学一体机,都是信息技术手段的具体形式;宏观角度的运用,强调以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它追求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相较而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比较多,而通过融合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追求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这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章以初中化学中“原子的结构”的教学为例,探讨相关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主要是从分子、原子的微观角度来研究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而在教学思路、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强调以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多媒体整合和资源共享等强大功能的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原子的结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由于原子是一种微观粒子,其大小与性质很难直观地表现出来,如果这个时候用空洞的数据去告诉学生原子有多小,学生其实很难建构出有效的表象。面向初中生的教学,教师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最好能帮助学生建构形象的认识,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就可以作为一种自然运用的手段,如通过图片或播放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类比的素材:将一个原子放大成乒乓球那么大,就如同将一个乒乓球放大成地球那么大。有了这样形象的素材,学生很容易建立对原子大小的认知。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相融合的体现之一是学生能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寻求信息技术的帮助。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往往反映在自身学习障碍的突破上,而此时信息技术的确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像化学这样一门通过宏观现象来探索微观奥秘的自然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可将微观世界中看不见、摸不到的化学微粒,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有利于突破微观抽象性的问题。例如,在“原子的结构”学习过程中,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很多同学在学习原子核的体积时,都自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乒乓球原子与地球的体积大小关系已经掌握了,那么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关系又如何建立?”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目光投向了信息技术,于是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室里播放一个动画:一只代表着原子核的蚂蚁,先清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然后通过镜头推远,将蚂蚁的画面变成体育场的画面,告诉学生体育场就相当于原子,这样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关系就一目了然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同样地,要帮学生建立“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这一认识,除了用传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信息技术。笔者在教学中增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即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想理解这句话,你想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信息技术如何帮助自己理解这一结论。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会结合“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等观点,先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表象,这个表象类似于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但是又比较粗糙,需要进一步加工。而当学生有了这个思维基础之后,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作用:通过一个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3D动画,教师可以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原子的结构,尤其是帮助学生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分布规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发挥了教学辅助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时,自发地形成了对信息技术运用的需要,而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测到了这种需要,于是就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细节,通常情况下对信息技术的需要都表现在教师的教学上,但是在笔者的课堂上却发现学生有时候也有这种需要。对于学生而言,这种需要是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很强烈的驱动力;对于教师而言,则有以学定教的意义,理解这种意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动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相融合,不仅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上。身为一名化学教师,若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现代媒体教学方式,则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习空间变得大而开阔,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际教学中一定有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需要,对于一个初中化学教师而言,这种需要既可以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来满足,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融合来满足。实际上,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领域已经有了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角色,应当从信息技术中汲取力量,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追求融合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思考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能使信息技术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种教学意识是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师的“教”高度融合的保证。“原子的结构”这一内容的教学,解释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一认识,借助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为翻转课堂,如用微课向学生呈现化学反应的电子得失情况,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先学的过程中,初步建立起对化学反应的理解,为教师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实践表明,这样是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而客观上也证明了信息技术提升了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信息技术应当成为化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对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现代教学手段的理解,只是对教学的辅助,实际上,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这种辅助作用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辅助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何时运用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这些都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所得到的答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当教师对化学教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化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及专业成长也就得以实现。以上就是笔者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相关总结,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使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能够更好地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实现教与学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贾大庆,周笑蓉.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探索[J].数字教育,2015,1(3):68-73.

[2]包晗,张妲,钟永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初中化学教学方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9):53-56.

[3]郭静.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107-108.

作者:杨龙 单位:镇原县平泉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