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婚俗文化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 要】婚俗文化作为极具我国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引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分析婚俗文化与对外汉语词汇以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婚俗文化;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那么词汇和文化也就不可能分开。每个词语无不包含着中国民族文化自身独有的特色,这也正是体现了词汇的民族性这一特点。把风俗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体的课堂中来,是十分有意义,而且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风俗文化中的婚俗文化入手,浅析婚俗文化与对外汉语词汇以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探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为婚俗文化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导入提供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婚俗文化与汉语词汇
(一)HSK大纲中所涉及的婚俗文化的词语
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婚俗文化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导入的现状,我们在最新的HSK大纲词汇表中做了穷尽式的筛查,整理出下面的表格(表1):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在新HSK大纲词汇表中,词汇的数量总共是5000,其中涉及到婚俗文化的词语只有22个,占总数的0.44%。第二,在新HSK大纲词汇表中,把5000词汇分为六级,除了一级词汇表没有涉及到婚俗文化以外,别的等级都有所涉及,并且随着等级越高,涉及到的词汇就越多。第三,在新HSK大纲词汇表中,出现的关于婚俗文化的词大多是关于称谓的词语,原因也不难分析,对于汉语水平初级的学生来说,交际是第一位的,掌握称谓语可以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更好的与人交际。
(二)与婚俗文化有关的汉语词汇研究
有些词汇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一个文化词。比如:“盖头”“回门”等。而有些词,需要和别的词再组合,然后形成有象征义,婚俗文化内涵的词。比如“红线”“红娘”等。与婚俗文化有关的词汇,大部分是汉语一般词汇。例如姻亲称谓中的“姑爷”“婆母”“老丈人”“女婿”等等;婚嫁过程中的“说媒”“下聘”“抢亲”“闹洞房”等等;婚嫁礼俗中的“喜果”“喜服”“喜宴”等等。在分析HSK大纲词汇表中,HSK1-6级中与婚俗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词语非常少,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来说,这些词语可以简单了解中国婚俗文化,但是对于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词汇量是远远不够的。婚俗文化词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汉语水平来选择性地进行。对于汉语水平还在初级的学生来说,HSK大纲中包含的基本词汇就可以使他们对中国汉民族的婚俗文化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配合着语音和语法,还可以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而对于汉语水平较高,或是有在中国成婚定居打算的外国人来说,教师还需要额外补充一些婚俗文化词汇,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中国生活或是进一步了解中国汉民族的婚俗文化。我们从词汇的内容入手,简单做一个分类。1.称谓。可以说,婚俗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有关称谓词的学习。在HSK大纲词汇表里也大多是关于称谓词的,除了HSK大纲词汇表中的那些,还有很多。比如:“阿公”“阿婆”“夫妇”“夫妻”“夫人”“夫婿”“姑爷”“老伴”“内人”“娘子”“女婿”等。只有掌握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称谓词,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提高交际能力,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的人伦礼制。2.数字。在婚俗文化中,数字也是一大讲究,关于数字的词汇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好事成双,一般偶数比奇数好,比如:“两口子”“比翼双飞”“佳偶”“并蒂莲”等等都是偶数。还有,中国婚俗文化中对“九”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因为“九”有着“长长久久”“天长地久”等含义,所以在词汇中也有很多与“九”有关的词语。3.服饰。与服饰相关的词语也有很多,比如“凤冠”“花冠”“礼帽”“红绣鞋”等。传统的中国婚服是新娘凤冠霞帔,珠宝锦绣,配上红袄裙,头上盖着红头盖,而新郎则是穿礼服戴礼帽,礼服上大多修的是龙。4.颜色。在中国,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的颜色就是红色,所以很多词语都是与红色有关的。比如“红娘”“红事”“红包”“红线”,因为在中国,红色是喜庆、吉祥、顺利的象征,这一特点使得在中国重要传统节日里都会出现红色这一颜色,当然婚嫁也不例外。红色之所以会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两个人的爱情是有一位名叫月老的神仙负责,两个人之间的姻缘是月老用红线把两个人绑在了一起,所以结婚时红色就显得尤为重要。“红喜字”“红枕头”“红盖头”“红车”以及新娘新郎胸前的“大红花”等大多都与红色相关。
二、婚俗文化与汉语词汇教学
(一)婚俗文化词汇教学中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有着不同的婚俗文化。但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讲授的婚俗文化应该是最普遍、最规范、最典型的婚俗文化。就影响深度而言,应该是最主流、最具有国别特征的中国汉民族婚俗文化,在中国能代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婚俗文化。2.阶段性原则。“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同样,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也应该是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婚俗文化的导入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因此,导入的内容应该要与词汇教学的阶段相适应,导入与词汇教学阶段不匹配的文化内容,并不是真正的文化导入教学,反而让繁杂的婚俗文化打乱了原本的词汇教学计划,得到相反的效果。在初级阶段,主要是兴趣补充为主,教师需要以HSK词汇表或是与教学配套的教材词汇为大纲,导入具体的微观文化现象,特别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交际文化。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词汇量,就可以导入一些比较宏观的、抽象化的词汇,比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婚俗文化背后的民族心理等等。3.发展变化原则。几千年来,中国婚俗文化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交流日益密切,社会物质条件不断提高,这些都会使婚俗文化里的具体内容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所以,教师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中,应该坚持发展变化的原则,即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中国婚俗文化中的许多地方会随着与不同国家的交流与借鉴发生变化。比如,现在的年轻人拍婚纱照时,既会选择拍一套红色的传统喜服,也会拍一套纯白的婚纱服饰;在婚宴上,也是有大多数人选择典礼时穿白色婚纱,而在敬酒时换上红色旗袍。再比如,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绿色环保的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前结婚时放鞭炮的习俗也都被放气球或是放白鸽等替代了。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里婚俗文化的导入中也应该对这些发展变化加以说明,以免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在实际交往中遇到不解和困惑。4.适度原则。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该注意适度原则。中国婚俗文化之繁琐,蕴涵之丰富,绝对不是仅凭词汇一个语言要素就可以彻底讲解明白的,还需要语音教学、语法教学、文化教学的配合等等。词汇教学中的婚俗文化因素导入应用绝对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文化教学,整体的课堂还是应该以语言技能教学为主。汉语的词汇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但也不是涉及到的都要讲,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控制好婚俗文化导入的量,不能因为文化的过分导入显得繁难冗长,反而影响到语言教学的任务和效果。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中导入文化因素的最终目的是加强词汇教学,而不是削弱它。
(二)婚俗文化词汇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1.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中,导入婚俗文化因素绝非易事,这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极高。首先,在词汇的选择上。要想做到适度原则,说到底就是文化词语的选择上,什么词需要讲,什么词不需要,哪些需要展开详细阐述,哪些则是需要一笔带过。这些都要求教师精心推敲。如“嫁”“娶”等关键词语,就需要分别对其解释并且区分它们。而像嫁娶过程中的详细细节,如“回门”“合髻”等词语,则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让学生们简单了解即可。因此,要帮助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理解中国繁杂的婚俗文化,在词汇导入的过程中,应该是至少能够反映三个方面的:第一,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心理;第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第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就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对婚俗文化的整体把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婚俗文化的细节都有差别。在文化差异过大时,如何去选择讲授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对中国的婚俗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比如古代的“六礼”之说,现在有些南方地区仍然保留了这个习俗,而有些地方则简化了。再比如对于婚宴时间的安排上,北方喜欢安排在正午,而南方则习惯在晚上办婚宴。所以,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中国婚俗文化中的普遍性特点,而不是局限于细枝末节。带着中国独特的婚俗文化内涵吸引外国学生,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语,这是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判断的。2.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是指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学生的汉语习得程度。不同程度的汉语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文化词的理解,水平较低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相反,汉语水平较高、词汇量较为丰富或是来中国时间比较长的学生对于汉民族的婚俗文化会理解的比较快。另一个方面是指学生自身母语和汉语的差异程度。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过程是复杂的,因为第二语言习得者是在已有的概念系统里再学习一个新的语言符号来表示某一概念,这两个概念系统是不可能一样的。因而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时会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即正负迁移以及文化上的迁移等等。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中国的婚俗文化的过程中就比较快,而来自欧非美等国家的留学生就相对慢了一些。这是因为中国的婚俗文化与日韩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中国的“红盖头”和日本的“角隐”意义十分类似,两国新郎在结婚之前都会给女方父母下“聘礼”以及参加婚宴的亲朋好友都会随“份子钱”等等。而中西方的差异就比较大,最明显的,就婚礼的主色彩来言,中国的主色彩是红色。婚服、喜糖、喜字、床单被罩等等无一不是红色。在中国人看来,红色就是“五行”中的“火”,代表着红红火火、热烈、喜庆。而西方的主色彩是白色。新娘的婚纱,包括手里的捧花,场地的布置都是以白色为主,他们认为白色代表纯洁、忠贞、真诚。而在中国,白色则代表着丧事,在婚礼中是需要避免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汉民族自身婚俗文化的整体把握之外,更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
(三)婚俗文化词汇教学的方法
1.实物展示。对于词汇教学来说,实物展示是最快捷、最直观、最简便的方式之一。而且婚俗文化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贴近日常生活,所以,有许多物品教师准备起来难度也不是很大。比如红双喜、中式婚礼服饰、红盖头等等。这些都可以在课堂中展示实物,以此加深学生们对于物品名词的理解和记忆。2.文化比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对汉语中的文化内涵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将两种或多种语言文化进行对比,特别是和学生的母语进行对比,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比如在中国婚俗文化中经常出现的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就有暴力血腥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非常推崇的白色,在中国却常常代表着丧事。称谓方面也是如此,在中国婚姻关系是家庭最重要的纽带,严格按照长幼秩序,表明中国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很深,而西方在婚后的称谓显得更民主自由,这是与西方国家追求平等的观念分不开的。3.多媒体手段。婚俗文化的导入使得词汇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语言技能教学,对于文化的导入,课堂上的教学手段可以更丰富,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关于中国婚俗文化,央视有一个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喜事》,讲述了汉族以及少数民族的传统婚俗及其背后承载的传统婚俗文化,让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都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中国婚俗文化。由于多媒体可以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融为一体,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教师也可以在观看纪录片之后,提出问题或是进行文化对比,以此来让学生们更加充分地理解词汇的意义和文化的差异。4.情境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应该以文化对比为指导,言语交际情景为基础,充分考虑文化词汇的语体色彩和语用范畴,以交际训练为方式强化习得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同学们去参加一场真正的婚礼,或是租一些传统喜服和婚礼物品,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切实地体验婚俗文化。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意识的将文化融入到语言词汇的学习当中。
三、结语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婚俗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里面包含的许多词汇都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婚俗文化作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文化教学和词汇教学两手抓。
作者:朱怡霖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