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下采矿岗位高危粉尘职业危害及控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下采矿岗位高危粉尘职业危害及控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下采矿岗位高危粉尘职业危害及控制

摘要: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部分工作岗位作业人员处于高危粉尘(矽尘)聚集场所,职业性尘肺发病率较高。通过对马钢集团4家地下矿山进行调查,明确了地下矿山易接触高危粉尘的岗位,并对接尘岗位的职业危害风险暴露进行分析。提出了粉尘职业危害关键控制措施,并指出了矿山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难点。

关键词:地下矿山;高危粉尘;职业暴露;职业卫生管理

国家卫健委公告2018年各类职业病新病例中,职业性尘肺病占比82.85%,当前粉尘职业危害依然严重[1]。地下采矿作业过程会产生大量粉尘,且这类粉尘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属于高危粉尘(矽尘),人体长期吸入,可能会引发矽肺病[2],矽尘是地下矿山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矿山现场调查分析,总结出地下采矿接触高危粉尘的岗位,并针对接尘岗位的职业危害风险暴露进行分析,提出关键控制措施与防护要点,分析矿山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难点。

1关键岗位调查

1.1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本次选取马钢集团所属4家地下矿山进行调查分析,各矿山的基本概况见表1。使用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表对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粉尘进行检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接尘岗位、设备密闭情况、接尘岗位的自动化水平和操作方式、接尘岗位的粉尘接触浓度情况及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1.2调查结果

1.2.1粉尘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4座地下矿山井下采矿作业粉尘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岗位调查结果见表

1.2.2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根据调查结果,4家矿山企业均设置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也基本得到了落实。但由于行业特点,矿山企业部分作业工序需要劳务外包,普遍存在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劳务外包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难以落实,以及存在职业卫生档案不完善的情况。

2关键岗位危害分析及应对措施

2.1关键岗位粉尘危害暴露原因分析

劳动人员接触高危超标粉尘,属于职业高风险暴露。根据各矿山企业的设备密闭情况、接尘岗位的自动化水平和操作方式、接尘岗位的粉尘接触浓度情况以及劳动者直接暴露在高危粉尘的概率和方式,总结各岗位引起高风险的主要原因见表3。

2.2粉尘职业危害关键岗位的控制措施

(1)凿岩台车司机。针对凿岩台车司机岗位接触的粉尘,首先是采用湿式作业,其次是建立合理的机械通风系统,最后是选用带有驾驶室的凿岩设备进行综合防尘,结合粉尘检测结果,凿岩台车司机驾驶室检测结果低于检测限值(小于0.3mg/m3)、呼吸性粉尘检测结果低于检测限值(小于0.33mg/m3),在合理设置防尘设施及防尘设施正常运行情况下,凿岩台车司机接触粉尘浓度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2)凿岩工。针对凿岩工岗位接触的粉尘,首先是采用湿式作业,且必须保证湿式凿岩的水压;其次加强局部通风,必须合理选用局部通风设备和通风方式,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风筒出口;然后建议采用小组作业制,轮换作业,减少凿岩的接触时间;最后加强个体防护。(3)装载运输。目前出矿工作面洒水抑尘设备的选择、洒水量、洒水方式,管道布置均根据现场经验设置,导致洒水并不能完全达到抑尘效果。针对出矿工作面铲装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首先应洒水抑尘,然后尽量选用自带驾驶室的装载设备,利用装载机驾驶室的密闭进行防尘,结合粉尘检测结果,铲运机司机岗位的呼吸性粉尘(矽尘)检测结果为0.43mg/m3,在合理设置防尘设施及防尘设施正常运行情况下,铲运机司机接触粉尘浓度符合职业卫生管理要求。(4)破碎巡检工、皮带巡检工。针对破碎巡检工、皮带巡检工岗位接触的粉尘,应采用巡检的工作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通风系统;其次设置规范的除尘系统,包括除尘器的选型、管道内空气流速和控制风速的选择;最后在巡检过程中加强个体防护,结合粉尘检测结果,在合理设置防尘设施及防尘设施正常运行情况下,破碎巡检工、皮带巡检工接触粉尘浓度可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

2.3职业卫生管理难点

劳务承揽单位的管理是矿山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难点,矿山企业必须重视劳务承揽单位的监督管理,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3结语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地下矿山中属于高危粉尘职业危害的岗位主要是凿岩台车司机、凿岩工、铲运机司机以及破碎和皮带巡检工,需要根据各岗位的工作特点制定防治措施;同时,矿山企业需要提高对劳务承揽单位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

[2]钟英华.某国有大型煤矿职业危害因素调查与建立完善矿山职业危害防控体系的建议[J].职业与健康,2012,28(16):1957-1960.

作者:丁智明 余向东 单位: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