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振兴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乡村振兴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浅析

当今时代丰裕的物质资源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追求,但精神信仰和归属问题也开始浮现。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实践为各领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观察视角和文化传承路径,并结合现代生产力、现代科技手段及文化消费理念成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源动力。其中就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1年11月出版发行的《文创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一书,正是一本展现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意转化的著作。该书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非遗与文传创意产品的关系及转化等内容,让读者感受承载厚重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完整呈现了创新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内涵价值,为相关领域研究与服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无不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文化特质和经济价值需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得以释放和彰显。不论是从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角度还是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来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文化产业崛起都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现代价值多元,是当下文创产品设计的宝贵财富。随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的深化、拓展,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蓬勃生命力、深耕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遗文产品设计创新,将是广大乡村地区守住乡村根基,加快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抓手。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以手口相传的形式继承和延续,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产生,系某一民族所特有的“活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丰富的精神内涵及由此形成的多维度价值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岁月沉淀,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文化的更迭,渗透着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特有的思想倾向、思维习惯及文化需求,通过艺术创造和一代代人创新、演绎得以流传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的体现,更是人类文化智慧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成效已成为衡量社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构建长效保护机制、实现正向的积极的传承转化已刻不容缓。文化与创意的深度结合保持了文化的生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的文化创意发展本质上是呈现个性需求的共性化,也正是因为如此,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展示。而文创产品则是通向个性化的道路,从多元视角切入将文化带入了不同领域,并生动、有形地呈现大众的爱好、审美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发设计非遗文传产品,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内核,为其精神内核赋予时代性、创新性及现代生命力,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奠定经济基础,还能为不同地区找到可触可感的文化“新景观”,通过发展文创产业盘活乡村经济,带动乡村原有产业升级。

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大胆尝试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转化,足见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亟待大展手脚。

首先需明确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表达缺乏针对性的规划,非遗文传产品设计创新缺乏良好氛围,表现突出的就是非遗文传产品呈现同质化发展态势。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时,应充分认识到它在时间、空间、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独特性及积极意义,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仍经久不衰的稳定性及经过历史沉淀、继承创新后的活态流变性。不同地域应深入挖掘当地独特文化语境和民风民俗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独有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及审美价值,坚持把握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本真性,找到非遗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文创产品的文化特性和人文内涵,并穿越时间与空间让创意传达美好意愿,启发人们的想象空间,在满足大众审美的同时让人耳目一新。应清醒地认识到,创新从不脱离人本思想,也不脱离审美与功能的统一,而是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实现创意与需求的契合,用设计元素和细节找到非遗文创产品的实现形式和物质载体。以刺绣文创产品为例。刺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苏绣、湘绣、粤绣及蜀绣。苏绣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发源于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的苏州一带,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更迭,饱蘸浓郁的民间色彩和江南水乡生活气息,它图案秀丽、色彩清雅,可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湘绣具有极高的地域文化艺术价值,是湘楚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绣品颜色饱满持久、质感强烈,且形神兼备、动静互彰,是湖南乃至中国的“艺术名片”。粤绣起源于唐代,既富有传统特色,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以布局饱满、大红大绿而著称,其绣品题材最具传统特色。古蜀大地的丝绸文明孕育了发达的丝织技术,蜀绣有130余种针法,表现形式丰富、地方特色浓郁,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各地在推动刺绣与文化创意结合时,不仅要贯穿刺绣的原生态,更要将刺绣产品置于现代语境中,分析、提取、重构刺绣的审美因素,促进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的审美底蕴与现代产业接轨,借助成熟的设计框架体系将各自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实用价值发挥到极致。

其次是促成非遗手工艺人与设计师的合作创造。非遗项目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需要充分调动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深层探索非遗背后文化内涵和历史性的主体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化和完整延续奠定基础。同时,面对当前多种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应积极推动非遗手工艺人与设计师开展多样化合作,整合手工艺人与设计师各自具备的生产性动力,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生成与现代元素融合,促使非遗文创产品打破时代束缚,不断完善和创新。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吸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智慧,一部分人已将其对技艺、材料、工艺的特性与表达内化为文化自觉和信仰,设计师可借助手工艺人找到与文传产品相契合的材料和表达形式,在延伸非遗文创产品功能价值的同时,设计“外核+内核”双核心的文创优品。凉山彝族在设计非遗文创产品的过程中,实现了设计师与非遗艺人跨界融合。当地的非遗文创产品运用时尚元素与非遗元素混搭手法重构产品视觉效果,并推出了独特的IP形象和衍生品,将彝族服饰中的经典配色和典型装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文创产品的材料工艺与现代元素的创新运用和功能延伸也实现了完美融合,既符合当代审美,也为当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注入了动力。

再次是尝试多路径创新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优秀的地方文化与经济建设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在文化品牌中融入观赏和体验元素,借助旅游产业打造精准的文创产品营销模式,能为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带来新的动力和突破口。旅游产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借助旅游不仅可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还能充分利用其与其他产业结合的天然优势为非遗文创产品提供展现平台。非遗文化的市场潜力一旦被催生和发现,非遗文化就有了将文化力量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更大可能性,也将进一步带动非遗文创产品创新,拓展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边界。因此,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拥抱现代、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没有创意的文化是单薄的、没有灵魂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其中蕴含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理至今熠熠生辉。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应充分认识创新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对实现文化振兴、掌握文化发展主导权的重要意义。《文创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一书是对时代与现实命题的回应,其不仅呈现了文创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结合的优秀案例和成果,也根据现实发展需求对相关知识模块进行了分解重构,以此达到对理论研究的完善和补充。该书实用性强,为非遗文传产品的创新与跨越走向新的高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作者:欧彩霞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