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职新诗教育模式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职新诗教育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职新诗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为陶冶中职生的情操,提升其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中职新诗教育,既要走“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还要遵循“读写”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要开展“重视新诗教育”和“研究新诗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中职新诗教育;读写模式;研究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中,新诗教育,是课堂乃至课外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新诗教育有其不同的教育目标。中小学宜通过新诗读写进行新诗审美教育,而在中职阶段,鉴于学生新诗审美的不断提升,则有必要在“读写”基础上,通过新诗流派和诗歌理论的梳理进行新诗知识的教学。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首先,新诗教育要走“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新诗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研究成果,也是特别丰富的。就如何对学生特别是中职生进行新诗教育这一问题,众多新诗研究专家强调,新诗教育过程中的“审美”目标,常常需要通过读和写来实现,但大多数人往往重视的是读,以及由读引起的审美反应,反而忽略了新诗写作也是新诗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有学者指出:“对学生诗歌写作教学的长期空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诗歌创作渐趋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诗歌想要继续发展,首先得从恢复学校的诗歌写作教学制度入手。”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的两个过程,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增加新诗写作教学的训练环节。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中职新诗教育的写作训练,目的不是人人能写新诗,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能力,尽可能回到诗歌写作的场景中去。通过读的方式,感受原作者在创作新诗时的心境、情绪和思想,化对方的情绪为自己的情绪,变对方的心境为自己的心境,从中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提高自己对身边万物的感受能力。而后,再通过试写新诗,变简间接体验为直接体验,将种种体验付诸文字。这样做,不仅使诗歌教学和新诗现场有一个较好的契合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诗的过程中能从写作出发的而不是机械地理解作者的写作心境。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训练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惟独对诗歌却一反语文教学的传统,只有阅读而没有写作训练的要求。显然,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教学大纲的这种规定,显然是从假定性的先念思维出发,首先将诗歌置于高贵典雅、神秘莫测的位置上,在主观上形成一种拒绝进入诗歌的心态。上行下效,将诗歌神秘化,并拒绝其进入教本和教学环节,成为中小学、中职学校新诗教育的通病。而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没有诗歌写作经验的“误会”。其次,中职新诗教育,要遵循“读写”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建立一种新诗教育模式,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诗歌认知能力的差异。在蒙童阶段,学生处在感知语言阶段,宜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应该鼓励学生诵读新诗;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进行诗歌的词句训练,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以让学生尝试整首新诗创作;中职阶段应介绍一些新诗创作与鉴赏的理论知识和新诗史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诗歌感受能力。在小学、初中和中职(高中)阶段,新诗教育都应该以审美教育为主要目标,以知识传授作为新诗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培养专门的诗歌教学和科研队伍为新诗教育的方向。我们研究文学教育的规律时就会发现,中学时代应着重文学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写作方面则应从语感出发把握事件,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再从理性把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小学阶段的新诗教育,不是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新诗完备的知识体系,而是要赋予学生对诗歌和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中小学学生,特别是中职生,因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奋斗目标的不同,对精神生活有其是新诗的接受与否,是不同的。对新诗的认知能力,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因而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形成对新诗的理性认识也是不科学的。

所以,在中小学宜通过新诗读写进行新诗审美教育,在中职或高校宜通过新诗流派和诗歌理论的梳理进行新诗知识的教学。据了解,目前,中职新诗教育是存在很多弊端的:被排斥、不重视、效果差、人才少,等等。这种弊端,显然要比小学、初中时更加突出,但是,我们完全能够克服。对中职生进行新诗教育,要以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教育作为前提,这符合学校新诗教育通过新诗流派和诗歌理论的梳理进行新诗知识教学的目标。这种新诗教育,我们应该应以学生具备基本的诗歌认知能力为前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新诗教育的基础上,进入更高层次的新诗教育,不仅加大新诗读写的训练,而且要提升学生欣赏新诗的基本经验和能力。这就非常需要把“研究”的态度和“研究”的方式带进新诗教育中,从一般的兴趣爱好,上升到“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兴趣爱好”的不断询问中,从而理解中职新诗教育的必要性。反之,如果我们在中职新诗教育中采取永无变化的教育模式,无疑会忽视学生学习新诗的基本情况,这样,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从课程出发,就完全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的。以产品生产线的方式将这些只懂诗歌知识,而没有办法进行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的学生发送到社会实践中去,这些毕业生,便只是把新诗当作学习阶段中的一个小插曲,将能怡情养性的诗歌置于脑后,那些古今中外的精彩的诗歌作品,也将成为死板的知识。因此,今天的中职新诗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出发,增加新诗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和诵读训练环节,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诗歌领悟能力。第三,开展“重视新诗教育”和“研究新诗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改变新诗教育的弊端并非朝夕之间的事。高校教育特别是汉语文专业的高校教育,诗歌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写作、古代汉语等课程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教学内容。而在中职学校,诗歌教学只在公共课中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由于课时和文体的限制,诗歌教学,是不能充分展开。另一方面,由于学术体制的原因,新诗研究的专业人员大多供职于高校和研究所,考核业绩主要以专著和论文为主,这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动力。而在中职学校,新诗教学只靠语文老师的一己之力,纯粹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要在中职学校做好新诗教育,确实得动些脑子,使得新诗教育的改革和整个教育评价体系连在一起。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技术教育成为富民强国的理想,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往往成为一种奢望。所以,在中职教育阶段,为了改革中国新诗教育的现状,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了使中职生不能成为社会发展齿轮中的某个部件而成为有血有肉的创业人,我们必须要在中职教育中渗透文艺教育。而新诗教育,无疑是文艺教育这一板块中最显著的一部分,不仅需要我们重视起来,而且要投入时间、人力和物力,开启“研究新诗”和“研究新诗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唯有如此,中职教育才能在不断完成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走出技能、智慧和思想同步发展的路子来。我们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性全能人才。

综上所述,新诗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小学和初中语文的问题,它涉及到了教育的各个阶段,我们只有承认新诗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需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新诗教育就不会被抽去诗歌的审美内核,就不会被作为具体实在的死板的知识来讲授。只有这样,新诗教育才能摆脱困境,才能通过审美以陶冶学生鲜明的个性,丰富的学生的感性,促使学生对新诗做出深刻的思维。

作者:刘毅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