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成人教育的特性及实践形式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成人教育的特性及实践形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成人教育的特性及实践形式分析

[摘要]成人教育具有独特的属性,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式。根据成人教育所特有的终身教育、悟性教育、拟真型教育、双体式的研究型培养教育等特点,面对当前成人教育所陷入的主体倒置、传统师尊思想等困境,及时矫正成人教育中错位的主、配角思想,有限度地加入恐惧教育的理论,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素质评价模式、教育者基金支持模式、鼓励创业教育等模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成人教育;特性;模式

一、成人教育特性分析

对于教育的概念,各国的发展中都有对其不同的解释。在美国托马斯.杰斐逊的教育观点被认为是美国最早、最完整地提出公共教育制度的[1]。作为成人教育的创始人诺尔斯在总结亲身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前人的意见,详细阐述了成人教育的差异性及必要性。当今社会中,所谓的成人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引导传授教学内容及知识经验的特定行为。当今社会人才的稀缺使得成人教育在各国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当下国家发展教育的重头戏,同时也是“新常态”下推进我国建立终身学习思想发展的“大逻辑”。

(一)成人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素养的教育

传统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成人教育的侧重点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当代社会,很多受过教育的学者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但却缺少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能力。成人教育在于培养社会之栋梁,不仅在学术上使其具有一定的专业领域地位,在道德上也应是社会的楷模。成人教育的理念不仅是要有大楼,有大师,更重要的要有成人文化,成人精神,成人教育应有矗立不倒的“道德围墙”[2]。

(二)成人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悟”性教育,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

传统教育多以“听”的形式进行教育,而成人教育则与其不同,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独自领悟知识背后的含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启迪学生思维,让成人受教育者从学习者变为探究者,创新就成为对学习的最好诠释。成人教育的目的也即如此[3]。成人教育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伽达默尔说,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4]。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言语式的教育,但是进步的速度也是被其自身的局限性所遏制。而成人教育则是一种精神的教育,老师只是用言语勾勒画面,具体的内容需要学生在精神层面去体味。传统教育理念的固定思维模式,终将过多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造成考试作弊等不良风气。而如今我国实行的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悟”性的精神上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维,还可以消除抄袭、剽窃等不良的学术行为,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型社会风气。

(三)成人教育是对特定主体进行的平民教育

成人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必须是年满18周岁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与一般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限制范围。其必须是具有主观学习意愿的完全行为能力人,而一般传统教育并没有严格的受教主体的行为能力的限制。当然,年龄的限制并不意味着成人教育是一种贵族教育,成人教育也是一种平民教育。早期晏阳初曾提出,惟致予毕生之力于平民教育,一息尚存,此志不渝[5]。在我国,只要是年满18周岁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有自主选择进行成人教育的权利。只要成年人主观有继续学习的意愿,其便可以进行成人再教育。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迎合了当前经济形势下人才稀缺的国际发展形式,意在培养更多的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

(四)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国家富强是源于人才的充裕,因此建立终身学习型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所谓终身学习,是在人类连续不断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潜能,激励并使人民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都有信心、有创造且愉快地应用它们[6]。成人教育是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过渡,而传统的教育形式大多是“一时性”的教育,不能彻底解决社会发展与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关系。只有不断培养成年人的学习兴趣,让其将读书的欲望渲染于整个社会,才能从本质上逐渐实现终身教育的模式。

(五)成人教育是双体式的研究型培养教育

传统教育的观点中,大多数推崇“1+1”式的教学理念,即老师教一遍,学生学一遍的过度依赖的单体教育模式。而成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双体式的教育,它独特的魅力在于,建立学生与老师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教育者以启发学生、勾勒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火花为教育目的,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破除格式教育的禁锢,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双体式的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旧式教育具有“千校一面”、“万人一面”培养模式的禁锢。更多的在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六)成人教育是一种拟真型教育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理论上的教育,虽其传授的是真理,但是缺少了检验真理的步骤。因此,很多接受传统教育的学者,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仍是白纸一张,毫无动手能力。当代的成人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拟真型教育,是一种实践型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多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或模拟进入社会后的现实场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原理的基础上,真正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加了社会经验。成人教育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必将成为国内发展的热潮。

二、成人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从教育者的角度分析,成人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源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居高临下,具有不可置疑的特性,师尊的思想影响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原本作为教育的主体与受教育者之间是教与学的普通“民事关系”,却被传统教育观念曲解成类似于主体地位有别的“行政关系”。并且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即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将知识看成是永远正确的[7]。使得受教育的成年人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思维无法全面发挥。教育者还不能完全从传统的思维中转变,这使得当前的成人教育,并非为真正意义上所追求的成人教育。

(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受教育者对其主体地位理解存在偏差

实际上,成人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并不是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并不认为其是主体,缺少对知识探寻的渴望,总是基于传统教育思想,过多地依赖教育者,在实践中往往成为了教育者的配角,出现了“主配倒置”的异态。这样的教学模式与开展成人教育的理念相违背,对这种关系错位的理解,严重妨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阻碍了知识型社会的建立。

(三)从成人教育的环境分析,作为内在环境的学校,其规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成人毕业的学业规制上,教育课程设置的较少,相关配备不完善;学校在对受教育者保护规则的制定上比较欠缺。从成人教育的外在环境分析,社会风气直接影响到成人教育的效果。由于我国成人教育的普及,很多人对其理解错误,认为成人教育是缴费后所得到的一种特殊服务而已[8]。这样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受教育者的主观价值取向,其怀着“病态”的心理接受成人教育,扭曲了成人教育最初的目的。

三、成人教育需要有效的教育实践形式

成人教育相对传统教育有很大不同,其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以专业教育为主转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从以结果评价为主转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的模式[9],迎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实施成人教育还需要有效的教育实践形式与其相配合。

(一)矫正成人教育中错位的主、配角思想

传统教育的理念大部分还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将这样的理念加入到成人教育中是十分危险的。矫正传统教育中错位的主、配角角色至关重要。必须明确,受教育者是教育关系中的主体,占据着主角的位置,教育者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是帮助他们实现价值的外界推力。因此,受教育者应加强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观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主动汲取知识,将所学到的付之于实践。

(二)应有限度地加入恐惧教育的理论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学者最近关于教育提出一种新的观念,即恐惧教育的概念,其认为在教育中适当加入恐惧感,有助于教育模式更好的实现[10]。目前成人教育的普及使得很多人对教育逐渐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念,适当加入恐惧教育,可以扼杀一些“花钱买教育”的病态思想,提升成人教育的质量。虽然有观点认为不应在教育中加入恐惧教育,因为其会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初始认知。但是,在成人教育中加入恐惧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都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使恐惧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作为主体的成年人,也应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其次,恐惧可以孕育勇敢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11]。成年人需要这样的打磨。最后,恐惧可以加强人的实践能力。纽曼指出,恐惧在化学成分上与好奇心较为接近,因而许多所谓恐怖的事务对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12]。适度的恐惧教育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兴趣,加强受教育者的自主实践能力。

(三)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网络的时代,教育也应加入时代的要素。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成人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一些正在接受成人教育身处创业阶段的受教育者,不用再担心没有时间进入课堂接受教育者的理论指导。利用网络资源,利用云环境以及当前最流行的自媒体--微信[13],建立公共授课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这样灵活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国际化教育的传播、普及。成人教育中的成年人具有一定认知能力与实践水平,课后自学也是成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建立公共学习平台的方式学习知识,在提高学生兴趣方便学生学习的原则下,实现知识的共享。

(四)建立高校教师教学素质评价模式

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治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缓解教育主要矛盾、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必由之路[14]。目前成人教育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中,还包括教育者的自身文化素养低下等问题。很多教育者虽然经历过高等教育的洗礼,但是其作为受教育者的时代,教育的理念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深。因此,很多教育者缺少相应的实践能力,这就为施教带来了一定困难。建立高校教师教学素质评价模式,从主观上激励教育者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改正其自身的不足。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师应重视调解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心理活动,为学生提供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在无意识活动中升华心理和情感上的愉悦体验[15]。其实,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观上不仅仅依赖教育者,受教育者也是关键因素。接受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均为成年人,价值观念形成固定模式,很难在靠外界的力量予以改变,只有依靠受教育者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同理心去感染身边的受教育者,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六)鼓励创业式教育模式

任何教育都需要走进社会进行实际演练,成人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融入社会。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当下社会的需要。成人教育应为受教育者搭建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鼓励受教育者在经过一定知识技能的传输后,自行创业,在短时间内提升受教育者的实践经验与社会阅历。

(七)建设教育基金项目

在成人教育中,创立教育基金以支持成年人入学教育及创业教育。社会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成人教育,因此,应对成人教育进行一定比例的支出。虽然成人教育在我国以各种形式的样态呈现的较为普及,但仍然有一些贫困地区、家庭的孩子无法接受成人教育;一些正在进行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因缺少创业实践的机会,使得其缺少实践能力,无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应当由政府引导,在一些法人、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建立教育基金,让更多的人才回馈社会。综上所述,科教可以兴国,人才可以强国,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成人教育的出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成人教育在于提升每个公民的教育文化素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成人教育事业,在提升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露茜.托马斯•杰斐逊教育观中的经营话语释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11):167.

[2]谢和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5(6):4.

[3]陆国栋.构建“六个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52.

[4]Gadamer,Hans-Georg.TruthandMethed[M].trans-latedbyBarden&JohnCumming.NewYork:ThecrossroadPublishingcompany,1975:432.

[5]宋恩荣.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晏阳初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7.

[6]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7]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0.

[8]秦惠民.高等学校法律纠纷若干问题的思考[J].法学家,2011(5):105.

[9]彭南生,刘建清,曹阳,胡中凌.信息化推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8):12.

[10]章乐.论恐惧的教育功能及其限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77.

[1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7.

[12]保罗•纽曼.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M].赵康,于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

[13]方坚铭.怎样围绕“慎独”上好中国文化经典课[J].中国大学教育,2015(6):13.

[14]钟秉林.加强综合改革,平稳渡过教育改革“深水区”[J].教育研究,2013(7):4.

[15]宁伟杰.浅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70-71.

作者:高庆艳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