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形势下城市雕塑发展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形势下城市雕塑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形势下城市雕塑发展浅析

第一篇:新形势下城市雕塑发展

摘要:优秀的城市雕塑不但具有美化环境,反映地域特色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特定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其城市雕塑的发展相对滞后。文章旨在通过对河南城市雕塑的纵向和横向分析,提出新形势下促进河南城市雕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雕塑;文化;发展;规划

一、引言

在我国,城市雕塑这个概念最早由刘开渠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中最具文化品质的构成要素之一,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河南城市雕塑发展在整体上沿着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道路,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南雕塑艺术的状况。

二、河南城市雕塑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文化的载体和标志,最能体现城市的特色,个性鲜明的城市雕塑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河南各地的城市雕塑造型各异、地域文化深厚。说到郑州,最有标志性的城市雕塑莫过于炎黄二帝塑像,郑州新郑作为黄帝故里,拥有这样一个全球华人的“文化标志”,对提升郑州乃至河南的影响力功不可没。随着郑东新区的崛起,一系列现代雕塑也入驻郑东新区,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如意”雕塑,这一地标性的雕塑通过“如意”“和谐”的理念,表达了对郑东新区未来的美好愿望;洛阳市中心东周王城广场的“天子驾六”塑像、“周公营洛”大型群雕都是洛阳的形象标志;商丘市神火大道上的“商”字雕塑来源于甲骨文“商”字造型,由两个垂直交叉的商字设计而成,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看都是相同的,既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又寓意商族在这里起源,商业从这里开始,它也成了商丘最具特色的标志性雕塑;焦作市太极体育中心的雕塑“太极之韵”采用太极推手这一太极拳极具代表性的拳势意象创作而成,造型上呈倾斜椭圆球体,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充分展现了焦作太极之城的精神风貌。总的来说,河南城市雕塑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以上列举的城市雕塑都是河南部分城市的地标性雕塑,基本代表了当前河南城市雕塑的成就。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作品水平良莠不齐

上海规划部门对其城市雕塑进行调研发现,80%的作品都属于平庸之作;北京地区1982年至1992年建设的222座城市雕塑中,27.5%被专家认定为“雕塑垃圾”。河南城市雕塑近年来获得了空前发展,在这股建设浪潮中也掺杂了不少滥竽充数的“次品”。比如,在郑州地标性建筑中原福塔广场前的“小猪在给妈妈捶背”的雕像因“袒胸露乳,翘臀卧爬,公母相拥”被网友戏称为“流氓猪”。虽是无意造成的歧义,但却是公共事件,从雕塑本身而言,无疑是低俗的、失败的作品。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盛扬谈道:“20年间,全国各地的公共环境雕塑加起来超过中国300年以来的积累。尽管‘量’的积累有目共睹,但是‘质’却参差不齐。城市雕塑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庸俗化的城市雕塑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垃圾,更重要的是影响公众对城市的认可”,继而影响审美乃至文化自信。

2.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城市雕塑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令观众不能回避欣赏的公共艺术,它与建筑、公共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就注定它与城市的建设规划紧密相关,忽视雕塑与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将雕塑“见缝插针”“生按硬栽”,是许多城市雕塑作品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3.作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一方面是受河南文化建设水平影响。虽然河南城市雕塑的数量不少,但对城市居民的审美影响不大,很多居民根本不知道城市雕塑的主题意义,有的压根不知道身边城市雕塑的存在;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民众精神世界相对空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根本无暇顾及身边的城市雕塑,更谈不上对城市雕塑的关注度、参与度,再加上身边的城市雕塑倘若没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与文化内涵,作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而受到忽视也在情理之中。

4.雕塑专业人才稀缺

很多城市雕塑是艺术家根据投资方的想法来设计的,投资方的个人喜好和审美水平成为城市雕塑的直接出发点,而不是艺术家依靠整体的考察进行创作,这就导致城市雕塑内涵意义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城市雕塑市场混乱,很多非专业人员自立公司,这部分城市雕塑公司的创作水平是难以保证的。我国的雕塑设计主干力量主要是艺术院校的教师和一些雕塑设计院,甚至很多雕塑设计院的主要设计师也是高校雕塑教师,而河南还没有一所专业的美术院校,这是雕塑人才稀缺的重要原因。

三、新形势下促进河南城市雕塑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挖地方文化,做好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创新

第一是内容上,要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河南可取的文化资源俯拾皆是。例如淮阳县的民间泥玩“泥泥狗”原始古拙、神秘夸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装饰性,但是通过走访调研,笔者了解到,河南本地群众对泥泥狗的认识并不广泛。若将其与城市雕塑结合起来,将泥玩的装饰性嫁接到城市雕塑中,是不是会对其发展与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呢。第二是形式上,要与时俱进。泥泥狗与现代人的审美差距较大,要想让它走出去,得到大众的认可与喜爱,就需要做一番再设计,如将其与时下的流行形象结合创作。另外,少林、太极等武术文化,汴绣、朱仙镇版画、剪纸等民间工艺等都可以“拿来”作为城市雕塑的题材,将这些古老的地域文化经过创新进行城市雕塑的创作和展出,将对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创新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加强规划、管理,推动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

河南城市雕塑的规划和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由此产生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一直禁锢着河南城市雕塑建设自身的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互动发展,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必须进行长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从而彻底改变盲目性的城市雕塑建设,杜绝“建了拆,拆了建”的恶性循环这一不良模式。2018年1月1日《郑州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施行,郑州市雕塑协会2020年7月28日开始对雕塑行业内部资质证书的办理考核,这些都标志着郑州将城市雕塑的管理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三)提升文化建设地位,提高群众审美水平

第一,要高度重视。近年来,河南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在文化场馆建设、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仍远远不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第二,要加强宣传力度。“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秀城市雕塑因为宣传力度不够致使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实在令人叹息。要通过媒体、网络、海报等多种形式对城市雕塑进行宣传,举办专项展览、比赛等活动,提高人们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以使更多的公众受到艺术的熏陶。2016年5月14日,首届郑州城市雕塑摄影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城市雕塑建设成就进行了集中展示和回顾,东风渠滨河公园的《月色》、郑东新区如意河边的《金色的梦》等经典雕塑“做客”郑州雕塑艺术馆参展。该雕塑摄影展,以黄河文化、炎黄文化、商都(青铜)文化、嵩山少林文化、二七商城文化、铁路文化、开放的郑州、宜居休闲之都为轴线,用实景摄影图片形式展示了城市雕塑的魅力。

(四)加强对城市雕塑的维护和管理

城市雕塑的维护和管理,既要靠广大市民的道德自律,又要靠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来保障。将城市雕塑的管理纳入城市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依法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与奖惩措施,对已有破损难以修复或者质量差、水平低的作品进行拆除,真正实现城市雕塑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美化城市环境的价值。

四、小结

加强河南城市雕塑建设,充分发挥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是全面建设文化强省、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全省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有效途径。优秀的城市雕塑能反映本地特色、本地内涵和形象,成为城市的点睛之笔。构建环境、建筑、人和雕塑四位一体效应,是破解河南城雕发展瓶颈,填补城雕文化洼地的关键。正如河南雕塑艺术委员会魏小杰说,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河南的城市雕塑、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将会更加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允贤,崔开宏.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多数2城市雕塑[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2]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林剑.城市雕塑规划的地域文化及特色营造:以《南宁市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研究》为例[J].规划师,2009,25(10).

[4]向岚麟,吕斌.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0,25(6).

[5]李继霞.郑州城市雕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D].郑州:郑州科技学院,2013.

作者:宋光辉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第二篇:城市雕塑在环境艺术中审美性体现

摘要:现代环境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已经将原有单一的外在环境规划演变为一门集生活,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公众型艺术形式,环境艺术不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是更加贴近都市群体的审美喜好,城市雕塑是现代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身环境所创造的美学体现。

关键词:城市雕塑;环境艺术;审美性

在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大众对环境艺术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因此,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融合的体现,环境艺术体现出了其大众审美的愉悦性与艺术性,我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改造与美化环境,可见,环境艺术不再是停留在外在的服务层,而是具有美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渗入,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从受众的审美需求上进行创作,城市雕塑作为现代环境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形式化与艺术化将是时代艺术的重要体现。

一、城市雕塑艺术的审美特点

城市环境雕塑是城市建设与环境艺术的结合,既有其外在形式,也有内在含义,其功能性与古代建筑雕塑有着巨大的不同,古代建筑雕塑比如石窟,寺院等更多的精神生活的体现,现代城市雕塑则是一种公共性艺术,表达的主题也更加丰富多彩,题材多以人民的基本生活为根基进行的改编创作,结合大众审美情趣需求来呈现雕塑艺术的独特性,与城市发展与文化特色相契合,而非独立环境艺术之外,同时城市雕塑具有实用性,材料与设计本身则是城市的名片,以其独特的材质,纹理与设计呈现出不同的美的元素。城市公共艺术产生于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之上,作为重要形式之一,城市雕塑增强城市个性,将人文,社会,生态,文化整合,实现资源优化。[1]

二、现代环境中的设计属性

环境艺术是由人工将自然元素整合进行再次创造,将物化环境转换为人文环境,因此具有时代属性与生态属性。

(一)生态属性

城市环境艺术是具有生态属性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技的注入,发生着变化,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为环境艺术的创新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可见,环境艺术是大环境系统中的子系统,具有生态属性。

(二)时代属性

不同的时代有着属于特定时期不同的艺术标志,而多元化是当今时代的独特表现形式,在城市环境设计中,风格多样,形式丰富,题材多元,体现着当代艺术的时代性,正是这种精神的指引,使得如今的环境艺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建筑艺术都是环境艺术的从属部分,它既包含了人的活动范围与空间,也是人类改变生存方式的根本性标志之一。

(一)人文性与自然性环境艺术依赖于自然环境,是“天人合一”的美学体现,环境艺术的自然性,是系统本身所呈现的自然属性部分以及环境艺术系统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人文性体现在关心人,关爱人的文化精神,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城市建筑作品均从根本利益出发,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环境艺术的审美性只有符合人文性,才能够更好地达到美与善的统一。[2]

(二)实用性与审美性

环境艺术设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其实用性,尤其体现在公共建筑艺术与城市雕塑中,满足人的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使得环境艺术系统从实用性与审美性出发,展现人类文明的新结果。

(三)多样性与整体性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伴随着科技与材料的变革,为大众带来无穷的变化与视觉盛宴,展现出城市文化的丰富性,而当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出现时,则是指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理念通过设计者的完美结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将都市文明以实用性,功能性,美观性等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环境艺术的整体性。

四、城市雕塑与现代环境设计的融合

环境本身有着人类与大自然生存的物质空间,而艺术则更多地停留在精神层面,在传统美学理念中,“审美文化”一词的出现似乎将这一物质空间与精神层面结合在一起,在体现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是自然状态,道德准则,以及审美品评三者合一的评判准则,遵循人类文明发展史,将城市雕塑与现代环境设计紧密结合,符合人类的审美期待,可见,环境艺术的崛起也是人类社会审美文化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城市雕塑作为其一个分支,是将艺术语言与艺术对象进行概括提炼,夸张变形的重组,通过不同的材质,塑造出城市的装饰性艺术,城市雕塑侧重强调形式美感,既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又展现城市文化,与此同时,不同的城市发展历史与文化背景,导致城市之间的民族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需求等各不相同,作为设计师,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供给与平衡,使之成为动态平衡状态,也恰恰是环境艺术所追寻的审美目标,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与精神文明同步平衡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伴随着审美的提升,城市雕塑和环境艺术设计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并形成一种城市文化,这便是最高的审美需求了,例如法国巴黎德方斯区建筑群落与雕塑广场,被称为巴黎的“曼哈顿”,将艺术与视觉充分结合,加上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其非凡的城市建设规划艺术在世界城市设计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城市建筑“大拱门”,建在广场的中轴线上,东起卢浮宫,沿途经过杜伊勒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到终点,将城市的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城市建筑使人类文明的发展连成线,演绎着城市的发展史,建筑风格本身充满现代感,有着极强的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拱门本身简洁而纯净,是法国设计的杰出代表,形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永恒含义,结合了“门”与“窗”的多重寓意。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结合光影表现手法,展现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科技性,设计感,审美性上充分展现了建筑与城市的完美融合。在这座建筑群落中有一个贝壳一般的建筑,内部没有任何立柱,完全抛开了传统的古罗马柱式结构,整个空间由三个点来支撑,体现了现代机器美学的审美倾向,配合城市规划不同风格建筑,打破传统网状布局,以中轴线为对称点,呈不规则排布,安置了城市雕塑与喷泉近八十余件,作为老城边的新城,古典中的现代,繁华中的静谧,不仅仅没有触动老城的古朴,反而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活力,平面的城市变得具有立体性,充分展现了艺术与城市的结合(如图一)。图一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升,不同年龄,不同欣赏层次的人都有着对城市环境的审美品评,因此,城市雕塑比任何室内陈设对一座城市的文化面貌来说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城市文化景观中,单纯评价雕塑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放在城市发展与区域内整体审度,设计者要有系统的观点,包括每一个制约因素,在这个文化景观大系统中,更要整体规划穿梭城市的人群密度,高峰时期的时间段等,例如在养老度假休闲区安置的城市雕塑,则可以考虑更多的细节,针对的受众群体的年龄层面,人们可以有时间闲暇停下脚步静静品味;城市雕塑往往侧重纪念性与宏伟性,在空旷的广场中出现更多的是纪念碑性的雕塑,在都市商业办公区,楼层密度较大,高楼大厦堆积成林,为了更好地让受众群体感到设计的舒适度,则可以考虑城市雕塑简洁性,较高的光洁度,形成放松的审美导向。在设计中,由于整体的功能是由多系统结构所决定,所以城市雕塑的出发点离不开雕塑环境,两者相互联系,也相互制约。[3]如今的城市雕塑已经走上了国际设计的舞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城市雕塑艺术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科学思考,结合环境艺术的审美性与大众的审美需求,按照艺术科学的规划,促进城市雕塑在环境协调方面迈上新的征程。[4]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苏伟.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J].艺术教育,2008(10):110+105.

[3]曹帅.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装饰雕塑艺术的应用与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

[4]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杭州:浙江摄  影出版社,2013.

作者:陈秋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第三篇:现代城市景观中雕塑艺术设计

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重要组成,具有景观构建、文化传递、景观同构等功能。在现代城市景观语境下,雕塑艺术设计与审美应当注重与环境之间共生以及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使之成为体现城市空间场所精神的文化符号。

一、凤凰主题系列的城市雕塑设计

城市雕塑景观的多样性与自由性,促使城市雕塑景观与周围的人文、艺术环境融合有着更多的可能。古语有云“凤凰,见则天下安宁”。该城市景观中的雕塑设计灵感源于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运用地域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现代城市雕塑景观之间的关联,巧妙融合传统民族文化与地域蜡染纹样,配合镂空设计与剪纸艺术,使城市雕塑景观承载数达千年的中国智慧,体现出东方传承美学与匠心理念,给人以双重美感的视觉效果。具体而言,雕塑内容定格于兼具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凤凰展翅场景,运用雕塑描绘了凤凰展翅腾飞的优美姿态,主色调以黄色、红色、白色呈现,其中黄色赋予了雕塑尊贵与不俗的气质,红色为雕塑景观增添了热烈与喜庆的情感氛围,白色为雕塑的底部空间设计,用以烘托白云物质载体。整体而言,黄与红色的典型色彩搭配,展翅翱翔的凤凰姿态,表达了对城市公众的诚挚祝福,同时也有助于塑造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城市形象。除此以外,在该城市雕塑细节处理上也能够见到地域文化的装饰,将民间美术中的蜡染纹样等融入雕塑不同结构,突出城市雕塑地域性特征。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设计

城市雕塑容易城市区域环境标志与象征的载体,在进行城市景观的雕塑艺术设计过程中,加大本土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融入,从城市地域中挖掘可被雕塑景观运用的地域化元素,能够建立城市景观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促使城市雕塑景观具有突出艺术与文化表现力。如图所示,这是一个以地域文化为设计灵感的城市创意雕塑,其将现代视觉传达艺术与地域文化元素相关联,运用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对地域文化元素进行了重构与变形,使之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具体而言,在外形结构设计上,以所属区域内油纸伞、窗棂元素为创意来源,对城市雕塑的形体、体量、韵律等作出了特殊处理,使得富有感染力的地域文化艺术视觉符号成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语言,配合镜面的水纹表面处理,使得城市雕塑景观更加轻盈通透,赋予雕塑景观一定的文化内涵。城市雕塑艺术,传递的不仅是视觉层面的美学表达,更是承载着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积淀与遗留的物质载体。在现代城市景观的雕塑艺术设计中,应当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与对话,强化与地域文化、城市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与城市环境相适应,从而设计出具有创意的雕塑景观。

作者:周庆刚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