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城市雕塑发展路径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市雕塑”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曾被称作“室外雕塑”“公共雕塑”,在一些著作中又与“景观雕塑”“环境雕塑”相等同。1982年2月25日,“城市雕塑”一词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中,该文件指出“城市雕塑是一个文化的象征”,从此“城市雕塑”开始逐渐取代“室外雕塑”,〔1〕并被大家广泛使用,成为国内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然而,“城市雕塑”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区分其与公共艺术的基础边界。笔者认为“城市雕塑”是指在城乡范围内以工程建设为标准在公共空间所设立的雕塑。这里强调的是城市雕塑的永久属性,指在真实的公共空间中固定存在的艺术构筑物。由于目前关于城市雕塑未来发展的方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以北京为切入点加以探析。
一、2012年之前北京城市雕塑的发展与问题
北京的城市雕塑与新中国、新首都的建设同步发展,有着与其他城市不同的使命与责任。纵观1949年至2012年北京城市雕塑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并实施了社会主义新首都的整体改造规划。如1953年完成的第一版规划书《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将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要将其建设成为全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全国的科学技术中心。在这一阶段的北京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空间被大规模地清理改造、修缮,并兴建了大批街道、公园、广场,加之“一五”计划超前完成,这为北京城市雕塑发展打下了前期基础。此时,北京城市雕塑以政治色彩浓厚的大型纪念性雕塑为主。如在物质条件较为艰苦匮乏的情况下,国家聚全国之力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形成了中国城市雕塑集体创作的第一个高峰,而且也掀起了全国各地纪念碑的创作浪潮。此阶段北京城市雕塑强调的是国家性,主要是对国家形象和革命精神的塑造与弘扬。尽管在“”期间出现了概念化、单一化的问题,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北京依旧呈出了一批经典的作品。第二阶段为1979年至2012年。这一阶段北京的城市规划定位又经历了几次调整,在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现代国际城市”的表述,比以往更加重视城市人文风貌的展示和国际交往功能。首先,北京城市雕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走向了新的探索,打破集体创作模式,逐步尝试由艺术家个人为主导的多样主题城市雕塑,出现了以提升商业氛围、招徕游客为主要功能的城市雕塑。例如,1999年为配合王府井商业街的改造和长安街景观提升,兴建了一批富有观赏趣味和京味文化的城市雕塑。此外,在北京亚运会和奥运会期间,北京也建设完成了一大批优秀的城市雕塑。其次,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也取得了新突破。1982年《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相继成立,并决定在北京等十二个省市进行试点。1982年底,首都城市雕塑艺术管理小组宣告成立,1984年在小组的基础上组建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1988年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北京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城市雕塑的主管机关、审批流程等问题,把城市雕塑纳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中来。1993年《北京城市雕塑建设规划纲要》印发。199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北京城市雕塑工作会议”,把城市雕塑定位为城市精神文明工程。〔2〕1996年高规格的首都城市雕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同年经领导小组批准成立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2004年办公室开启了首次北京城市雕塑的普查工作。此外,2011年至2012年间,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历时一年多,再次对北京6大主城区及10个郊区县的城市雕塑进行普查,笔者以此次普查数据为母本,并结合实地调研和出版文献进行核定补录,据统计,1949年至2012年间北京设立的城市雕塑共计2530件,其占比如图所示:因此,我们可得出结论:虽然北京城市雕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丰厚的积累,如数量多、经典作品多、管理制度建设相对完善,但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如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城市雕塑数量占比均在10%以上,其中朝阳区最高,占到总数的20%。而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6个主城区的城市雕塑数量占比高达74%。究其原因,除了6大主城区经济和基础建设条件较好外,也有一些重大历史机遇的原因,如亚运会、奥运会、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的推动作用。其二,北京城市雕塑创作和区域发展不匹配。例如,虽然海淀区内的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产业园区密集,而且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中明确提出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但是海淀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城市雕塑占比区域总量不足5%,且将近半数的城市雕塑没有明确的主题,仅起到景观点缀的装饰作用。其三,北京城市雕塑的发展缺乏有效且可执行的专项规划。北京城市雕塑虽前期确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划纲要,但随着管理部门的撤改,管理权限衰减,北京城市雕塑的建设管理时常会陷入被动,作品也常因时、因事而立,缺乏系统化有力的规划和组织。
2012年,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北京延续了以往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并强调建设“和谐宜居之都”。〔3〕依据“四个中心”的总体定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16年编制了第八版《新总规》,着眼于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构建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在建设北京“四个中心”尤其是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城市雕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北京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城市功能形态的日趋复杂化,北京的城市雕塑在创作上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且与公共艺术联系更加紧密的态势。从2012年至今,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与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协同开启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第二次高峰。2019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导策划设计的北京大兴机场公共艺术总体设计为中国“人文机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2020年7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征集开启。由此可见,北京城市雕塑的创作走进了更多新的公共空间之中,具有了更多人文关怀、科技融合的时代意味。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业标准《城市雕塑工程技术规程》。该标准的出台更加明确了城市雕塑是一项工程建设的本质,其聚焦城市雕塑工程技术的应用与质量安全、艺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套基础性城市雕塑工程建设标准体系。〔4〕总体来说,2012年至今,北京的城市雕塑发展虽成绩明显,但其管理的实质权责并未有所突破,从全国来看仍然发展缓慢。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研究,认为新时代北京城市雕塑的发展要紧抓《新总规》,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在空间规划上,北京城市雕塑建设应紧跟“四个中心”定位,做好协同配合。《新总规》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并对每个空间区域的具体功能做出了分析与指导。北京城市雕塑的规划发展也要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例如,东城区和西城区作为未来的核心区,既要突出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又要敢于留白,利用大量的腾退空间,在建设一批绿地公园的同时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具有纪念性、仪式感的城市雕塑。此外,在南北和东西城市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上,要构建起北京城市雕塑发展的骨架,包含长安街、天安门等重要政治地标的东西中轴线,贯通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国家建设发展”雕塑带;串起紫禁城等文化遗产和奥运建筑群的南北中轴线,建设古今交融、体现中国悠久灿烂文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愿景的“国家文明发展”雕塑带。第二,在创作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要让更多蕴含中国精神、中华文脉的城市雕塑作品走进公共空间,进一步发挥城市雕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要根据区域的定位,规划鲜明的创作主题,避免出现主题模糊、趣味庸俗的低质量作品。例如,首都功能核心区就应加强政治性、纪念性的城市雕塑建设,适当控制其他题材,要保持核心区以政治中心功能为主的空间整体氛围的严肃性与神圣性。同时,北京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敢于跨界,特别是在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片区,要勇于打破城市雕塑的边界,将科技与建筑、景观,特别是公共艺术有效融合。最终营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氛围,进而实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第三,在管理制度上,要健全管理系统,注重规划,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首先,我们要敢于把握核心时间点,发挥北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验优势,实现一批反映新时代的艺术精品;其次,我们还应加强新媒体的推广力度,增强阐释与宣传,共同推进北京城市雕塑的国际影响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信息化、智慧化的管理新模式。要加大管理权责,敢于推进北京城市雕塑管理先行先试的管理机制,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公共艺术文化政策的相关条例,为北京城市雕塑的发展提供新引擎,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与理论基础。
注释:
〔1〕王克庆《中国百年城市雕塑艺术〔中〕》,《新文化史料》1999年第5期,第70页。
〔2〕建轩《北京上海:提升城市雕塑建设水平打造城市雕塑精品》,《城乡建设》2008年第1期,第41页。
〔3〕《在北京考察就建设首善之区提五点要求》,“新华网”2014年2月26日。
〔4〕武定宇《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博士论文,第105页。
作者:武定宇 徐畅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