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当代城市雕塑的形式与意义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当代城市雕塑的形式与意义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当代城市雕塑的形式与意义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雕塑也在此境况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有关城市雕塑的探讨近年来早已在各个层面展开,主要涉及城市雕塑的范畴界定、演变历程及其形式语言等,从整体上阐述了当代城市雕塑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势。但是,这类探讨更多地是基于对当代城市雕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相关的论述,缺少对城市雕塑自身形态及其创作路径,尤其是形式语言、媒介属性等方面的探讨。实际上,当代城市雕塑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元面貌,无论是在其传播效用、观赏模式,还是其空间结构、创作观念等方面显示出强烈的时代属性,反映了当代城市雕塑为适应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而发生的创作转向。为此,我们将从空间结构与媒介策略两个视角探讨当代城市雕塑在形式语言与主题内涵方面的一些新特点。

有关当代城市雕塑基本特点,学术界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讨,其中著名雕塑家孙振华对此进行了归纳。在他看来,当代城市雕塑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三种:其一,城市雕塑在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其形态与艺术观念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其二,城市雕塑在空间结构和语言形态层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三,城市雕塑在创作机制、管理机制和传播路径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难发现,上述观念已经为我们明确地指出了当代城市雕塑在参与和介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过程中自身在艺术观念、形式语言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显示出某种程度的转向,而这种转向也可以被视为当代城市雕塑在当下的总体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当代城市雕塑的发展与演进历程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因此难以用某种特定的或者主流性的特征或观念对其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界定,毋宁说空间结构与媒介传播策略更多地是为审视当代城市雕塑的一些变化提供了富有意义的路径。

就当代城市雕塑而言,其范畴较为复杂,通常学术界将其视为公共艺术的类型之一。实际上,这种划分方式主要基于城市雕塑的传播效用及其观赏空间,反映了城市雕塑作为公共文化空间重要组成的基本属性。这是因为常规雕塑城市化的过程或者说城市雕塑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有着自身的演进逻辑。我们知道,城市雕塑的产生是基于雕塑艺术自身的发展结果,其主要是作为城市的某种特定的符号、文化象征而出现,其目的在于通过城市的公共空间来实现最为广泛的传播效果。可以说,城市雕塑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带有着鲜明的传播学属性,以城市广大的民众为传播对象,试图通过艺术的形式将特定阶层或群体的价值观念传达给公民,并以此起到对相关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纪念。从这一点来说,城市雕塑在诞生之初不但具有强烈的纪念碑属性,而且在艺术语言的处理与构思上还显示出浓厚的比喻与象征色彩。换言之,城市雕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属性,而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同样显示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艺术特征。

相较以往,当代城市雕塑在创作题材上具有多元复杂的面貌。实际上,当代城市雕塑的这种创作题材的转变主要受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的各个流派的创作观念和方法被引介到国内,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国内艺术的创作面貌,而在此之前,我国城市雕塑的创作主要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以写实的手法呈现表现对象,同时赋予对象以理想化的形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市雕塑仍然延续了此前的创作路径,大多以重要历史人物为描绘对象,有着强烈的纪念碑性质。换言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雕塑的创作题材有着明确的倾向性,主要描绘历史伟人、革命先贤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一般矗立在相关机构的公共空间或者公园等城市开放性空间,以此彰显对描绘对象的纪念和赞颂。在此之后,随着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观念的传播,我国城市雕塑在创作题材上开始显示出多样化,涵盖了人物、静物,甚至抽象几何形体,其创作目的也不再服务于以往那种单纯的宏大叙事,开始呈现出以艺术为中心的创作倾向。实际上,创作题材的变化在某种程度是创作观念的外化,而我国当代城市雕塑创作观念的变化则涉及多个层面,下文我们将逐一阐述。

首先,我国当代城市雕塑创作观念的转变反映为作品形式语言的多样化。如前所述,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雕塑在创作手法上较为单一,而后这种状况被逐渐改变。西方雕塑的各种流派被尝试性地运用在此后的雕塑创作过程中,因此这个时期的雕塑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实验性。例如,现代艺术的构成理念开始介入到城市雕塑的创作实践中,并且以往以现实主义或者古典浪漫主义为主导手法的创作面貌也被打破,涌现出许多具有较强现代构成色彩的作品,其中不乏纯粹抽象以几何形体为主的公共雕塑。可以说,我国当代城市雕塑的这种从现实主义或具象到抽象形态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创作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则集中体现了雕塑形式语言的转变。因为,只有艺术语言采取相应的变化才能够最终外化为作品形式变化,而形式语言的变化则源于对艺术创新的迫切需求。简言之,我国当代城市雕塑在形式语言层面所发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所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功能观念的转变及其艺术创新现代化的转向而做出的努力。

进而言之,当代城市雕塑与常规雕塑二者在观念上开始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并且在观念层面显示出强烈的当代性。有关当代性的论述学术界近年来已经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普遍认为当代性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延伸,尤其可被视为后现代性在当下社会的具体显现。当然,这种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探讨显然有着浓厚的西方艺术话语色彩,若对此不加辨析直接套用则会陷入到西方艺术评价话语的陷阱之中,最终给我国当代城市雕塑的评价带来削足适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谈及当代雕塑的当代性这一特征时更多地是基于本民族自身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而来,尽管其中也暗含了现代性的意味,但是仅用来界定不同时期城市雕塑艺术的演进逻辑。况且,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与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具有明确的特殊性与民族性。这就不难理解,我国当代城市雕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形式语言转换为包含半抽象、抽象等非叙事性和非主题性等诸多有着强烈后现代观念艺术色彩的雕塑,进而形成了当下多元并存的艺术面貌,进一步拓展了当代城市雕塑的形式语言及其艺术样态。

其次,当代城市雕塑在创作观念上的变化还体现为其对空间结构的认知与转变。我们知道,传统雕塑认为空间结构主要指雕塑自身的三维立体的结构,而当代城市雕塑则将此概念进行了延伸,扩大到雕塑所在的整个空间,其中包括雕塑自身的呈现方式、展示场地以及受众的观赏视角等。可以说,当代城市雕塑有关空间结构的认知显示出其强烈的空间交互色彩,也可以说,当代城市雕塑在创作观念上开始将雕塑形体的呈现、展示场域和观赏视角所构成的整体空间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组成,强调雕塑与展示空间和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来构建一种富有关联的视觉情境。而这种对空间结构的认识显然不同于传统雕塑的创作观念,因为后者在创作过程中甚少关注到雕塑自身与空间、受众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传统雕塑的创作观念以艺术家为中心,其创作主要围绕着如何最大限度地呈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当代城市雕塑的创作受到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现代构成思维与设计观念的影响,注重从整体空间来构建艺术的形式特征,显然这种创作方式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涵盖了艺术家与空间以及观赏者之间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艺术家为主题的创作模式,进而转变为以艺术家创作为主导的方式。

再者,媒介观念的转变也是当代城市雕塑创作观念变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其更深层次则反映为当代城市雕塑对自身形式与意义层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传统雕塑在媒介的使用上主要集中在大理石、青铜、木质或者其他类型的石材,而当代城市雕塑受到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在材料的运用上则更为广泛,其媒材不但涵盖了传统雕塑的主要材料,还应用了不锈钢材、复合材料,以及其他类型的金属。可以说,当代城市雕塑在媒介材料的运用上显示出较强的实验意识,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实现对雕塑形式语言的创新。当然,城市雕塑对媒介的运用一方面受到当代实验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其展示空间的制约,而其中当代性在材料的使用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状况的形成不但与城市发展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而且还受到现代科学,尤其是材料、光学和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城市雕塑的创作还借助了计算机模拟技术,使得创作者可以将空间、光线、材料等参数输入计算机软件,然后得到仿真的视觉效果,并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修正,最终得到最为适切的方案。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在当代城市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宽泛的实验途径。

不仅如此,当代城市雕塑在媒介层面所呈现出的实验意识也进一步反映为对形式与意义二者关系的重构。形式与意义作为作品的两个核心范畴,决定着作品艺术价值的最终呈现。同样,当代城市雕塑在创作上开始有意地削弱作品的叙事主题层面,转而强调作品形式美感,试图通过强烈的形式语言来营造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代城市雕塑完全放弃了作品的意义层面,实际上,当代城市雕塑受到后现代观念艺术的影响,反而在强化作品形式语言的同时赋予了作品更为浓厚的观念色彩。换言之,当代城市雕塑在形式语言的建构上有意识地略去那些与当代性无关的主题叙事细节或者说写实性语言,转而运用抽象、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力图以简化的形式语言更为直观地呈现创作者的观念。从这一点来说,当代城市雕塑在形式与意义二者关系的处理上取得了一种新的平衡,显示出强烈的观念艺术的特征。概括而言,我国当代城市雕塑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各种创作倾向,显示出纷繁复杂的艺术面貌,由于受到当下城市文化空间的需要与现代媒介的影响,注重整体空间的有机互动,并且最终在媒介的使用上呈现出明确的当代性。

作者:程跃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