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运用

为构建城市多维度空间逻辑和提升公共服务品质,1990年4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此作为我国各地制定城市雕塑管理办法的依据。南京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由文化所雕塑的城市,历朝历代的雕塑也造就了这座城市的风貌。南京城的多元化与包容性特征,则可以由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中侧面体现。

一、南京城市建设与雕塑发展脉络

南朝时期,造型精美的陵墓雕塑是南京城雕塑史最辉煌阶段的见证。南朝石刻清朗俊秀,明代造像气韵生动,作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上最高成就的代表,同时也赋予了南京文化的别样魅力。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留学归来的雕塑家倡导并践行中西融合,但终以国力贫弱等诸多因素,城市雕塑数量不多且表现内容较单一。然而,从塑造佛像转而塑造人物,呈现出新旧交替的审美与表现,其主流是纪念性城市雕塑。铸魂鉴史,南京新街口广场中央的孙中山铜像,成为南京城最重要的文化历史标签。1901年以后,城市雕塑经历了优化与变革,并逐渐成为一体化的系统。围绕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等相关主题的纪念活动,南京先后诞生了一批纪念性雕塑精品。其中,保罗•朗特斯基创作的中山陵祭堂孙中山大理石坐像,以及藏经楼前的孙中山立像,更是成为公众心中的精神意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解放初年到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城市规划和建设主要借鉴苏联的举措,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为基础,城市雕塑得到进一步具体化的开拓和更新。改革开放以来,反映社会建设、记录民族苦难以及纪念历史人物方面的雕塑,如渡江胜利纪念碑浮雕、雨花台烈士纪念塑像等。最为著名的有《曹雪芹》《徐悲鸿》《陶行知》等一批文化名人雕像,开创了南京不同区域标志的新气象。近年来,城市雕塑扮演者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潮流得到空前的发展。例如位于城市的不同区域的郑和公园的郑和下西洋雕塑、中山门外的辟邪雕塑、机场高速上的火炬手雕塑等等塑像,融合多元的形式语言与观念创新,是新时代南京城的物质表现。据统计,目前位于南京城内和近郊的雕塑已超过千件。南京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昭示着这座古都不同时期的文化,也正在从纯语言形式的探索走向中华文化的诗性追求。

二、南京城市雕塑发展的现状

(一)南京城市雕塑发展的当代契机

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苏办〔2014〕59号)和《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宁委发〔2015〕4号)规定,2015年12月18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将城市雕塑管理职责划入市规划局承担。以上所列举的实例,城市雕塑项目的良性发展大都是政府出资规划与实施的结果。2003年,南京完成长江路文化旅游大街改造工程。2013年3月15日,市政府成立了南京市城市体育雕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此可见,城市雕塑在区域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布局,从而保障整个专项规划项目的整体协调,打破了公共雕塑随意设置的零散局面。

(二)南京城市雕塑发展的不足

1.雕塑与环境脱节

从整个城市空间的扩展与演变来看,城市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意识不够,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体布局与控制的状态,公共雕塑的状态更是如此。例如2011年5月28日,以挖掘和弘扬华侨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轴,具有代表性的“侨元素”雕塑安置在南京华侨文化广场中。但城市中的大景观、中景观和小景观之间相对独立,存在明显的界限,无法实现被赋予城市环境融合交汇点的使命。部分地区为了片面追求土地经济利益最大化,公共空间环境肌理过于密集,形成压迫感。

2.语言弹性的薄弱

“艺术不是个别的偶然的产物,而是一个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果。”[1]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南京1865凡德文化艺术街区为典型的德国包豪斯风格,而从整个城市雕塑的发展脉络和表现主题来看,例如以新中国初期的茶杯、水壶作为创作元素,大多是写实与图解式的表现方式,缺乏表现力度与语言的弹性。与此同时,2019年9月,艺术家在美国黑岩沙漠庆祝“火人节”的雕塑作品之一《WingPortal》,一座由回收的金属数千盏LED灯和激光器组成的超越性凤凰雕塑,以隐晦的语言弹性象征着在混乱和灾难中发现美的能力。尚且过分雕琢给这些超脱常规物质带来新的制约,失去艺术品的精神性与超脱性。3.沉默的创新思维在南京的街巷社区,人们常常会发现大量国外的被原封不动搬进来的雕塑作品。这些照搬的公共雕塑作品不能贴合周围的环境。一方面,部分设计师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对所处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直接照搬现有的案例敷衍塞责。另一方面,对设计周期要求较短,导致一部分设计师只能被动地去抄袭和借鉴。例如,在法国勒阿弗尔地区,ErwinWurm设计的“肥车”雕塑,这辆超大型汽车,在形状和形式上大大夸张过度消费的主题。在这个新时代,新科技新技术有可能弥合传统工艺,但在机械化生产之间的差距,需打破沉默,思维创新力赋予设计师真正解放即自由。

三、南京城市雕塑发展策略

周恒与赖文波所主编的《城市公共艺术》指出,“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主要分为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当代性。”[2]笔者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景观中公共雕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特征:层次的审美性、静穆的互动性、动态的时代性。纵观城市雕塑发展史并针对南京城市雕塑发展的不足,同时结合公共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因素,根据三种特征分别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

(一)诗意表达与平衡统一

城市雕塑具有多层次的审美性。城市雕塑的创作在遵循形式美法则基础上,赋予城市更多的诗意美感。首先有专门研究人员对其所涉及的领域做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其一不同材质满足不同空间肌理需求。其二色彩的运用体现艺术性。其三,其摆放位置选择恰到好处。黑格尔《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他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3]例如,新街口中央商场门口的城市雕塑以动态简洁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能够在精神和审美上给人们起到提升与引导的作用。YinkaShonibare设计的《WindSculpture》雕塑是一块织物在一阵风中的动态运动,造型飘逸且坚实的玻璃纤维材质赋予作品新理念。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注重个体的独特与美观,更需要城市整体景观意识与审美。

(二)文化载体的物质存在

城市雕塑具有静穆的互动性。首先,城市雕塑不仅作为对城市局部的点缀,而且引导公众追寻优质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城市雕塑代表着一种文化,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言之有物的文化现象。”[4]公众与城市雕塑之间的互动包含两个阶段的肢体互动。其一是让公众直接参与到公共雕塑作品玩乐中。其二是让公众参与到公共雕塑的创作中去。在美国、德国、澳洲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大型的建筑项目落成,该项目都必须按照该项建筑的总投资额0.7%-1%的比例在其周边出资建设永久性的公共艺术品,这被视为最终验收该建筑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对于实现当代城市雕塑作为时间、空间和人性对话的载体尤为重要。其次,当公共雕塑作品达到形式美,并满足空间叠合与流通性能的基础上,将多种视觉媒介联系起来,增加文化附加值,力求带给公众情感上的互动,作为有效传达城市记忆的介质。因此,城市的公共雕塑设计不能割裂城市的历史文脉,我们要让历史文脉成为创作公共雕塑的基础,要让城市居民都能找到归属感。最后,政策允许如此高效率的建设过程,对于后续管理维护的缺失,法制管理监督滞缓,是南京城市雕塑文化易出现断层的根本原因。政府部门需加强或增加公共雕塑方面的保护、教育、法制约束等,这些运作机制是公共雕塑得以长期有序发展的保障。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优秀的文化根基若要扬国威于世界,需以雄厚的文化实力展现华夏民族泱泱风度。如何用中华精神来引领城市雕塑发展,弘扬中华精神?是需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国际视野,饱览世界秀丽江山,寻访诸多名胜古迹,这些游历不仅加深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而且扩大视野和胸怀。兼容并蓄,集众师之长积跬步,不断充实,推陈出新,不断精益求精以至千里。若坐井观天,不思进取,连招架之功全无,何谈强国。其次,设计必学术经验相辅而行,实实在在满足大众需求,是利国计民生之事并有所成效,是言传身教并培养后备力量。

(三)创新力的撞击与再造

城市景观中公共雕塑具有动态的时代性。新科技、新媒体的形成必定会与传统艺术进行融合和碰撞。例如,通过VR技术,故宫文化资产数字研究所创作的《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三大殿》等虚拟现实作品。如果说意识的传达是艺术的本质,那么中国当代公共艺术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作品,都是以中国哲学为根骨,并且传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文化意识。

四、结论

城市雕塑一方面要体现时代精神和美学意义,另一方面作品的容量和内涵需要经典作为支撑,经得住时代考验,并成为延续不断地经典。本文涉及了南京公共空间中城市雕塑的发展社会背景、现状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内容,在循形式美法则基础上,赋予城市多层次诗意美感。由表层肢体互动因子转化为文化精神互动因子,城市雕塑需从历史中选择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元素形象化,进行塑造,不再是文化孤根。营造一个思考历史与未来的对话空间,产生新的碰撞和符合数字化生存的艺术逻辑。由我们中华精神来引领,用中国的方式来塑造标杆,让世界不仅了解中国人的精神,更要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63-164.

[2]周恒,赖文波.城市公共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3-10.

[3](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87.

[4]季峰.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50.

作者:倪庆 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